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輸家的賽局》


每個投資人都窮盡辦法要擊敗市場上其他的玩家;然而,贏家的獲利,必定等於輸家的損失。關於這場激烈的交易活動,真正的不敗贏家,居然是那些從中主導我們金融系統的人。


關於賭博娛樂場,賭場永遠是贏家敗;


賽馬場上,莊家永遠不敗;


威力球彩券,州政府必勝敗;

六合彩,香港賽馬會必勝。


投資時的情況也是如此。關於投資賽局,荷官永遠是贏家,而整體投資人絕對是輸家。一旦扣除投資成本,想要擊敗市場,根本是輸家的賽局。


許多人可能已經知道什麼是零和遊戲,其特色就是贏家拿走的報酬,正好是輸家所賠的錢,在這種遊戲裡,全部參賽者所擁有的全部資金,從頭到尾都不會改變。換句話說,有人贏錢,就一定有人輸錢;而有人輸錢,就一定有人贏錢。玩家和玩家之間,處於對立的狀況。

 

用日常用語來表示,就是「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以及「我的快樂,就是別人的痛苦;我的痛苦,就是別人的快樂」。參與者之間,總是爾虞我詐、互相陷害,至少,不會有人好心幫你賺錢。


在這樣的市場裡,背叛和坑殺才是最佳策略。道理很簡單,如果你幫助別人獲利,就等於害自己增加賠錢的機會。你要做的,就是盡量讓別人賠錢,至少不讓別人賺到錢。 

《大富翁遊戲贏家從來只有一個》

市場不是賭一盤就結束。如果只賭一盤,我們可以說,輸贏是五五波。但如果一盤接一盤的賭下去,會產生什麼變化呢?首先,每一盤都是零和遊戲,所以不論賭多少盤,參賽者的所有總金額不會有任何改變。

但問題是,賭到最後,是趨近於每個人都不賺不賠,還是贏家通吃,其他人失敗離場?


我相信許多人小時候都玩過大富翁遊戲,這個遊戲有很多版本,變化多端,但基本規則大同小異。最早流行的版本是幾個玩家一起玩,開始時每個人分到若干的資金,其餘的錢都放在「銀行」。也就是說,連銀行算在內,錢的總數是固定不變的。 


遊戲局中有各種房地產地段和命運、機會等。玩家輪流擲骰子決定走的步數,每走一次,就可以決定是否要置產或繳錢給其他玩家,或是根據所抽出的機會或命運,決定繳錢給銀行或收到銀行的獎金。總之,錢在銀行與玩家之間不斷的換手,但總數不增不減。

 

剛開始,每個玩家的實力都差不多,看不出誰贏誰輸。但玩個幾圈下來,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某個玩家累積了不少錢,而且擁有雄厚的房地產。此後,其他玩家只有一路挨打的份。最後,這個遊戲一定有個贏家,而且只有一個贏家,其他人都輸到破產(銀行除外),從未有和局發生。這並非偶然。

 

在說明為什麼之前,我們試著稍微改變一下遊戲的初始設定,看看會有什麼變化。現在,假設一開始發給玩家A君十倍的資金,但其他人所分到的錢不變,規則也沒有改變。如果你有興趣,可以找幾個朋友照這樣玩玩看,你會發現,最後的贏家就是A君。因為A君資金雄厚,即使連續被罰錢,也沒有什麼影響。

 

此外,A君還可以一路置產,產生收入。而他的收入,就是來自於其他玩家不幸落到他所擁有的房地產上。沒多久,其他的玩家就紛紛破產。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遊戲裡,越是有錢的人,就越有機會變得更有錢。又因為是零和遊戲,所以,其他人就越來越窮,最後破產!在連續的零和遊戲裡,如果每一局的輸贏是個公平賭局,最後將是由一個人勝出,其他人則會破產。這就是財富自然集中的效果,又叫作「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贏得漂亮不如贏得確定》

人生這場遊戲,關乎的不是金錢,而是你如何盡全力,改變自己、環境與世界。


基金業的根本問題,主要是出在老練、追逐利潤的金融服務提供者,與天真、追逐報的投資商品消費者之間的互動上。看這段話,然後再想想:你是不是那個「天真、追逐報酬」的人?在零和遊戲中,交易裏的贏家只能得一個,這樣你會否將勝出方法告訴其他 對家嗎?


《聖經-傳道書9:11-12》裡的一段話:


快跑的未必能贏,


力戰的未必得勝,


智慧的未必得糧食,


明哲的未必得資財,


靈巧的未必得喜悅,


所臨到眾人的,是因為「時間」與「機會」。


時間與機會,能給你東西,但也會從你身上拿走。人生重要的特質之一,是膽識與奉獻,具備這樣的特質,天命也會降臨。多追求一點品格,少一點數字計算。


《投資很單純但不簡單》


「致富沒有捷徑,投資理財是一場馬拉松;惟有持之以恆,才能獲致財務自由。」



投資前的準備:

  • 立刻開始存錢:

投資金額的大小也比不上及早投資來得重要,所以要投資就要盡快從存錢開始。

  • 養成存錢的習慣:

很多人總覺得自己沒錢,無法投資,在投資之前,存錢很重要,但存錢也是要有計畫的,不然真的存不到錢。了解自己的風險屬性,使用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了解自己的投資目標,這樣投資才撐得久,不會半途而廢。 

  • 保持手上有足夠的現金:

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需要預備現金,以備不時之需。保有現金又保有 利息和靈活度的方式很多,書裡都會告訴你,讓你保有現金又賺利息。

 

我們該這樣投資:

  • 了解自己的風險屬性,使用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

知道自己能承受多少損失、弄懂自己的投資年限、財務目標,才能找出適合自己的配置。

  • 善用節稅管道:

投資最怕的是費用吃掉獲利,同理,稅務太重也會減少獲利,所以要多去了解節稅的方法。

  • 投資要懂得分散風險:

股債分配就是最基本分散風險的概念,但怎麼持有?墨基爾的答案是持有指數型基金。

  • 別讓費用吃掉獲利:

一般投資人之所以無法投資獲利,是因為投資的基金費用過高。主動型基金追求超額報酬,但就紀錄看來,高額的費用(手續費、管理費或績效費用)往往吃掉所謂的高額報酬,加上高績效難以持其維持,長期下來,幾乎沒有人可以超過市場績效。

 

投資應有的認識與心態:

  • 對市場保持謙卑:

市場是隨機漫步的,沒有人能掌握進出市場的時機,唯有對市場有正確認識,保持謙卑,才能在市場中獲利。

  • 運用「指數型ETF 基金」的投資組合,才能勝券在握:

指數型基金擁有「分散風險」、「降低費用」、「不用選股與擇時」等優勢,能幫助投資人簡單規劃財務,安享生活。

  • 投資最大的敵人永遠是自己:

我們通常會因過度自信、從眾、控制錯覺和迴避損失,以及其他心理陷阱,讓自己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

《股票ETF搭配債券ETF》

從長期來看,現金會不斷被通膨侵蝕而貶值,當大部分的資產置於現金時,得到的報酬率只是貼近現金的報酬,反而會錯過讓資產成長的機會。 兩種ETF 比例上的配合,還能避免通膨與錯過報酬。


巴菲特說:「長期來看,股市能夠給投資者最好的投資回報。」

 

投資股票的長期報酬固然優異,不過缺點也很明顯:波動太大導致大多數人因為心理壓力無法撐過股災。雖然股市大多時候都是上漲的,只有少部分的時候會大幅下跌,但若是處於這些慘賠年度中,一下跌就是20-30%。

 

在這些大蕭條、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裡,如果你本來就有投資穩定的債券ETF,就可以降低股災時的下跌幅度,虧的比別人少、睡得更安穩、投資得更安心,甚至低檔加注。如果沒有配置防禦性資產,光是一年內股市就跌掉40-50%,我想沒有一個人可以承受得了這種下跌。


如果你跟我一樣,希望能減少下跌所造成的損失,可以依照年紀或是自己的個性選擇加入部分的債券ETF,大致可以分成這幾種類型:

 

● 股票All in:100%股,適合不知道資產配置的投資人。

 

● 八股二債:80%股+20%債,適合剛出社會,職涯還有好幾十年的人。

 

● 六股四債:60%股+40%債,適合即將步入中年的青壯年,以及中年人。

 

● 五股五債:50%股+50%債,適合不知道該怎麼決定比例,只要簡單就好的人。

 

● 四股六債:40%股+60%債,適合六十幾歲、即將退休的投資人。

 

● 二股八債:20%股+80%債,適合投資風格保守,希望保持穩定的投資人。

對於一般投資者來說,善用資產配置構建投資組合,即可在管理最大跌幅的基礎上,獲得長期回報。




就像買人壽、醫療、住院、意外保險,或是幫新車買保險,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避險作用。

股災時,低風險資產可充當我們的防撞裝置,降低投資組合的下跌幅度,摔得不那麼痛,而且心理壓力不會那麼大、心不會那麼痛,也更能維持原來的投資計畫。

《Growth Never Stops》

What does “Investment” mean?

The term “investment” can sound scary to some people. It has a connotation that you could put yourself out there and get nothing back in return. That is completely true for each of these areas, but growth only comes with making that leap. When I say “investment” here’s what I mean:


  •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your future.
  • Time investment in your own goals.
  • Investment in your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people.
  • Investment of focus on areas of your life that want to improve.
  • Investment in your community and the global good.
  • Understanding how each investment will impact the future.


Having a vision is a good start, but how do we behave to get there? Here are the core values that support this vision.


  • Limiting beliefs are an artificial barrier to growth.
  • Growth mindset in all things.
  • Always have a goal and be working towards it.
  • Show that growth is possible through personal stories and others growth.
  • There is always more to learn and more room to grow.

《ETF和股票、基金的分別在那裏》

網上看到一個很生活化的比喻,假設金融市場是一個自助餐廳,那股票就是一道道的菜,你的投資組合就是那個便當紙盒或者餐盤。


今天如果你自己挑選青菜放進便當盒中,你可以全買肉類,或是配搭任何青菜,這就是買股票的概念。不過如果不想要花時間選菜,你可以請一個人來幫你選,他會幫你挑出他覺得最好吃的菜裝進盒中,只是你除了菜錢還要多付一點手續費,但又不保證一定會好吃,這就是基金。


ETF的話呢?就是不另外請人挑選,直接買自助
餐廳中的熱門菜色,甚至是整間餐廳的菜都買下來。ETF和股票比較,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研究單一的股票,也不用一直頻繁的主動交易,同時又能輕鬆分散風險。

而ETF和基金(以主動型基金為例),差異在於ETF是被動式管理,和基金主動式管理的管理費相比就便宜許多,而ETF價格會隨指數波動,且可以隨時交易,基金一天就只有一個價格,而且只能在盤後交易。

總結一下ETF的優點:

1.  交易方便

2. 交易費用低

3. 被動式管理

4. 周轉進出率低

5. 持倉組合透明度高


所以這麼多優點,是代表一定能賺到錢?


當然,不過有個前提,這也是被動投資的精隨,一個字「擺」! 


甚麼意思呢?就是不要頻繁的進出,然後放長期就對。



「資產配置的重要性,遠遠超過選股以及決定買賣的時機。投資報酬90%以上的波動,決定於所選擇的投資類別及其比例,10%以下由選擇股票基金、進出場時間點決定,而後者幾乎不重要」





ETF和基金(以主動型基金為例),差異在於ETF是被動式管理,和基金主動式管理的管理費相比就便宜許多,而ETF價格會隨指數波動,且可以隨時交易,基金一天就只有一個價格,而且只能在盤後交易。



圖片來源:《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

《反客為主》

日復一日、無時不刻都在想著錢的事情,久而久之會讓你和金錢的主從關係顛倒不清。原本應該握有金錢主導權的你,反而被金錢玩弄於股掌間。


如果每樣事物都要確認價錢,並因此養成了以價錢決定事物價值的習慣後,單憑你的雙眼就很難判定事物的真正價值。接著就只會導致價值的混亂,以致於選擇了高價但未必有同等價值的東西,或是買了明明就用不著的特價商品,還自以為撿到便宜。這些方法都無法完全活用金錢,同時也會阻擋金錢的流動與運作。

當然,在意價格也是件重要的事, 但我們必須重掌金錢的使用權,靈活應用金錢,只買真正想要的東西。學會懂得有效運用金錢,為你帶來的價值,遠比想像中的要高出許多。

真正的有錢人絕對不會浪費金錢,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亂花錢買下的東西,多半都是在妥協之中買下,並非真心想要的東西,或是單因「便宜」、「特價」等理由。倘若是真正需要的東西,品質也正常,你會因為它昂貴而不買嗎?


正因買下的東西是自己一直夢寐以求之物,才會珍惜使用、善加保存。買下之後幸福感常相左右,不會只是三分鐘熱度,一下就厭倦,更不會隨意又買新的替換,這才是把錢運用得「有價值」的做法。


因為自己喜歡而買下的東西,請長久珍惜的使用吧!

這也是某些有錢人之所以能夠更加富有的原因。正是因為擁有自己喜愛的物品,內心才能感受到溫暖與持續的幸福感。

《誰是我最有價值的客戶?》

答案就是你自己。


每天花點時間自我提升,是你能夠運用時間的最佳方式。找出時間來閱讀/ 學習這件事,比你想像的還要容易,方法之一就是每天給自己騰出一小時。


倘若你需要一點激勵,就想想就每天把一小時賣給自己。每天一大早就這樣做,每個人都該這樣,當自己的客戶,然後再為他人工作。每天把一小時賣給你自己。

去閱讀那些你目前覺得驚奇有趣的內容,讓你的好奇心自然滋長。畢生對於真理、真相以及知識抱持著興趣,會引領你通往各種路徑。


這個方式不但有趣,而且效果真的很好,不但讓你一直閱讀,還能讓你保持有興趣。就跟上癮一樣,具有反脆弱性。你愈是試著滿足它,它就愈是放大。

正規教育可讓你餬口,自我教育卻能讓你賺大錢。

無論在哪個領域中,最有才華的人都是自我教育出來的。只要你的心態正確,生活中的萬事萬物,無論是書籍、自身經驗抑或他人,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

只要能夠找出幾個額外的學習機會,所得到的益處經年累月積累下來,就會在未來為你解鎖充滿前景的可能性。

 

最好學習的方法就是親力親為。


第二最好的方法則是從已經做過的人身上借鏡。


這就是閱讀以及替代學習的重要性。了解成功人士並從他們身上學習,如何打理自己的生活,提供態度正確的見解,培養出健全的道德和倫理,並且還能持續地提升決策品質。

《從比我們更聰明的人們身上,學習如何比別人更聰明》

 「有錢人投資時間,窮人投資金錢。」——巴菲特


有錢人有的是錢,他們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時間是最稀有的資源,因為時間沒有再生性。不管是誰,時間都是一種不斷在損耗的資源;有錢人跟窮人的時間,減損的速率都一樣。這讓我們有個定義成功投資人的方法:對他來說,時間變成了一種比金錢更具有拘束力的限制。

時間是終極的地位象徵。

時間變成了新的金錢。

複利的喜悅,將讓你每分每秒都變得更富有。這比你想的更簡單,卻不容易。需要許多努力、犧牲、紀律,以及耐心。然而,從投資到人生,這絕對是獲得長期超額報酬的唯一條件!


這正是智慧以複利所產生的作用。你就是這樣變得愈來愈聰明。你必須把自己的時間看得很重要。

終身學習是長期成功最重要的關鍵。要是沒有終身學習,我們就不會成功,因為光靠我們已知的東西,是走不了多遠。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其實一點也沒有變得比較聰明。不過倘若你真心想要得到智慧,你就能獲得。事實上有個簡單的公式,只要你照著做,幾乎可以保證你會變得愈來愈聰明。這條公式很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

 

這條公式需要你相當多的努力、耐心、紀律,以及專注。還得讀很多書。

「我不斷看到從生活中脫穎而出的人,他們既不是最聰明,有時候甚至也不是最勤力,但他們都是謙虛的學習機器。他們每晚上床睡覺時,都比早上起床時來得更有智慧一點。噢,那真的很有用,尤其是當你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的時候。」——Charles Thomas Munger 查理‧蒙格。

他給予巴菲特最重要三個的人生禮物分別是:戒貪、勇氣及遠見。

《攻守兼具的投資組合》

 “If I am not for myself, who will be for me? If I am only for myself, what am I? And if not now, when?” -Rabbi Hillel


理想的投資組合應該既「穩定」,又具「流動性」,也就是,既要有不會消失市場價值的資產(穩定),也要能隨時能將之換成現金,且不會損失太多(流動性)。現金,讓我們沒有工作收入時,仍可以心安的過生活。

講到投資,我們太常把重心完全放在「進攻」上面,一心想著要如何進行高風險投資,來擴大資產規模。這個心態也往往滲透到低風險資產管理,造成許多人在本該注重安全的低風險資產中,追求報酬。


事實上,安全要做得夠徹底。,才能在真正需要時,發揮效果。安全資產是整個投資計畫的基石。基礎穩固,才能建起高樓。許多未注重安全資產這一塊的投資人,在金融風暴來襲之際,才發現自己的財務大樓建在一個看似穩定安全,其實根本不安全的基礎上,搖搖欲墜。


請遵守以下3大原則,彈性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

 

原則1:務必建立財務的流動性水庫

如何評估自己的資產是否具有流動性?很簡單:看看自己在沒有其他收入的狀況下,能否以現金支撐兩至三年的開銷。如果可以的話,表示資產頗具流動性,可考慮取一部分投入風險較高、報酬也較高的投資。

 

原則2:不要被投資回報報率迷惑

債券是一種安全資產,可以用來對抗通貨緊縮,讓你的投資組合安然度過難關,但千萬不要以追求高殖利率為優先考量,你該看的是整體報酬率。 請勿在經紀或中介的慫恿下,一窩蜂選購號稱高投報率的基金或合約,因為此舉等於是將自己口袋裡的錢,變成他們的高佣金。

 

原則3:永遠等到第二天才去投資 

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都不一樣,這也取決於當下的環境和最近的利得與損失,但最重要的是承擔風險的能力,記得要自問:未來的收入和花費需要會有什麼變化?而且,永遠不要在一個投資想法浮現的當下就去執行,耐心等到第二天,看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是否不變。

投資成功的人,並不是如專才般精通某個知識領域的人,而是熟悉以下四大核心知識之人:對財經理論有通盤了解、知道如何運用財經史、對財經心理學有所認識,以及非常熟悉金融業如何運作。就像一個十項全能的贏家一樣,也就是說,成功的投資人並非單項的世界冠軍,而是全盤精通的人。

成為最佳投資人?不如成為最可靠的自己。


《投資、買賣、儲蓄》

很多人說自己在投資,實質是買賣與儲蓄,雖然以上三項行為都是拿錢(本金) 出來想獲得某些利益,但定義、操作過程其實各有不同:

先說投資:


投資拿錢出來是期待獲得持續收入之餘,比較重視的是資本滾動,最終也有一個要收回成本後依舊擁有製造收入的資產,打個比喻一個人拿錢出來做生意,生意做起後這個人去銀行把生意抵押後把之前所注入的成本取回來,而生意依舊在製造收入。

投資的重點在於投資者獲得製造收入目的後就算取回成本,資產依舊運作。


再說儲蓄:


儲蓄希望的是透過日子有功,慢慢累積資本後有一筆財富,儲蓄本來就沒有期待會有收入的打算,利息只是承受通脹風險的代價,而且錢放入儲蓄後是死錢 - 沒有資本滾動的錢。希望有收入的儲蓄是定期儲蓄或長期債券,在高利率時代有不少人希望靠食定息過活,但是,現今低回報年代卻逼使以往的儲蓄者,走入股票市場" 投機" (賭博)。

儲蓄與投資不同的是取回當初投入的成本後,資產就不再存在 (已套現),例如在銀行把所有存款提出來後,銀行戶口結餘為"零"


最後說買賣:


交易是從低買高賣,或高賣低買來賺取利率,買賣可以是知識、Idea、商品、資產、勞力、時間等等,理論上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做買賣,包括"無"。常人說空手套白狼,就是把自己所沒有的拿出來賣,現今貨幣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無中生有的貨幣暫時可以買到全部任何的事物。


其實除了不把詞彙混淆以保證自己做出適當的行為,也要把以上三項靈活地加以運用以達到利益最大化,一個人可以透過儲蓄去擴大資本,以「買」去獲得資產,以投資來使資產生錢或進行抵押融資,或以來賺取資本


沒有說那一種行為比其他優劣,三項對於利益最大化都缺一不可。


Source: 塘人

《真實虛擬化vs虛擬真實化》

這個世界很矛盾,而且越走越極端。對,全球暖化是假的,全球氣候極端化才是真的,環境破壞才是真的,用小市民的錢支援大財團才是真的。真實世界很虛擬是不是?


你不提供體溫,你到處都去不了;你不戴口罩,你不能出家門;你沒有QR Code,你不能食飯;你不交出DNA,甚麼也不能做;你沒有啪針,你掉失了工作⋯⋯


這是真實世界嗎?


世界不是自由的嗎?世界不是任我行的嗎?世界不是可以與人交流的嗎?世界不是可以同枱食飯的嗎?真實世界很虛擬,是不是?虛擬的世界很真實是不是?你按一按App,車就到樓下等你,股票就馬上交易,外賣就馬上送到府上,錢就馬上過數,貨品幾天後就在家門出現,想與朋友聊天打一打字說可以,上網用一用Zoom 來Work From Home又有糧出。


這是虛擬世界嗎?

那一點虛擬呢?

你那個極少見的親戚不是更虛擬嗎?


你那個廿年無見的小學同學不是更虛擬嗎?

阿富汗發生的事不是更虛擬嗎?

究竟虛擬世界令你與世界失去交流,或是真實的社會與制度令你失去與世界的交流?


世界是在走向虛無,科技令我們失卻了對世界的感覺、感情與感知,限聚與抗疫將會把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溝通能力也剝奪,你開始連自己是誰,做過甚麼事、發生過甚麼事,也只能透過IGFBWhatsApp來了解。究竟虛擬世界真實一點,或是真實世界真實一點?

Source: 大麻乘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