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以探險家角度學習》

如果,我再將學嘢呢件事再簡化呢,學習嘅本質,就係「強化已知」和「了解未知」;學習,就係「山洞探險」嘅過程。


喺入呢個山洞之前,學生與導師的身份既是探險家,亦係同行者,大家同時將自己嘅既有知識暫時「動態清零」,進入「蠢材狀態」,無分高低。之後,大家就進入一個「未知」的山洞進行探險。學習知識本身,就係一個擴闊世界觀嘅過程。如喺學習一樣嘢之前,就經以以自己所累計嘅知識形成一個既定立場,睇嘢注定會有盲點。


經過山洞,我哋會遇到唔同嘅「怪物」,當遇到問題(怪物)時,我哋要睇下手上邊有甚麼工具對付佢。喺應付怪物嘅能力分野上邊,學生與導師的最大分別,就係導師身上有一啲學生暫時冇嘅思考工具,當學生見到隻怪物搞唔掂,遇到「思維困擾」、「書到用時方恨少」嘅感覺時,就係導師出手嘅時候。導師就好似「叮噹」咁,能夠適時引導學生去試下用某啲工具應付面前的怪物。之後,學生就會從過程中學多咗一種工具嘅用法。


我只係將Elon Musk的說法,用番廣東話去解釋。


到要用到嗰樣工具(Past Paper)時,我再解釋畀你聽點解要用呢樣工具(Concepts),點樣用(Techniques),喺甚麼其他情況可以用同樣的工具(For Future Questions)。傳統教育方式最大的弊病在於,我一嚟就一次過曬冷同你講晒「你有一百樣、一千樣工具可以用」,咁係無意思,因為冇代入感。用到嗰樣工具就教嗰樣,係最理想方法。都,好似仲差咁啲嘢。教學最緊要係有互動,換個說法,即係,有啲嘢,唔係「Zoom教學」所能取代「面授」嘅。


用到嘅嘢先係自己嘅。你教唔識人,教完之後都淨係你自己識,唔洗幾年,幾秒鐘後未落堂都畀番晒導師。所以呢,教學最應該講求嘅係知識轉換率(Knowledge Conversion Rate),而我呢幾年嚟,其實就係一直研究緊「道」,無乜點樣真正實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