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然而,那時我才第一次體悟到,問題根源也可能在於我未曾確實地讓對方瞭解該如何正確對待我。


要將「線距技巧」應用在親近的家人相當困難。然而,即便對方是家人,也沒有義務犧牲自己,無止境滿足他人的需求。更何況,長期處於這種失衡關係中,對另一方也是一種無形傷害─習慣性做出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對行為者本身的心態有害無益。


即使劃清界線的舉動可能在初期引發衝突加劇,但從長遠來看,重新建立起一個基於相互尊重與理解的關係,對關係中的每個人都是有益的。所以,請從尊重自己開始,學會不讓自己長時間陷於不受尊重的處境中。

《我們要不要繼續善良3 》

清明的善,是知道人性,也知道分寸。是看得出笑臉底下的空洞、細微處的端倪,然後為自己劃下界線。是願意幫助人,但不讓人把你當提款機。


你可以溫柔,但不必被情勒。你可以信任,但請為信任設下SOP。不是對方說得好聽就好,不是他曾經幫過你,你就該盲目回報。


你的善,要有力量,更要有原則,否則被詐騙、被濫用,也責無旁貸。


如果你曾因為善良而被欺騙,請別改變你的本性,那不是你的錯。那是有人借用了你的光,去做了一次黑色的交易。


但請記得收回光,不必對誰報復,只要記得不再輕易讓那種人靠近。在這之前,請先學會辨識這種人。


真正的善,是在看懂世界的黑後,依然選擇亮著自己,只是,不再讓別人決定你的開關。

《我們要不要繼續善良2 》

可惜,太多人誤會了「善」。他們以為善就是好好先生、不懷疑、不拒絕、委屈求全。


他們忘了,善也要有界線,就像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你的善能救人,也能被拿去當誘餌。


當一個人反覆利用你的體諒,把「我只是暫時需要你幫我一下」變成「你本來就應該幫我」,那已經不是你善良的光,是你太久沒有為自己點燈照亮對方的真偽。


那些最會騙人的人,永遠不是那種看起來油嘴滑舌、壞透了的人,而是那種剛剛好會說話、剛剛好會交際、剛剛好會示弱、更剛剛好—讓你不忍心懷疑他。這是他媽最可惡的地方。


他們知道怎麼讓自己看起來「不可能騙人」:家庭幸福、社交穩固、看起來也不像缺錢。但你要記得:騙局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它看起來不像騙局。

《我們要不要繼續善良1 》

「信任是一種善,只是這個世界,善常常被利用來使詐」


不是因為你笨才騙得了你,他是因為你善,才下得了手。


一個人會被騙,從來不是因為他愚蠢,而是他願意相信。願意相信人、相信情、相信這個社會還有良心。而這份「願意」本身,就是一種罕見的善。

但人心有多光明,世界就有多陰影。那些專門設局的人,最懂得如何利用這個善。因為他們知道,越善良的人,越不好意思懷疑人。越有情義的人,越不願意當第一個說破的壞人。


社會上我們常聽一句話:「人性本善?那是你活得太單純。」


但我覺得這話說錯了。人性不是非善即惡,它很複雜,它是利益、情緒、慾望與恐懼的混合物。


在這樣的世界裡,真正善良的人,不只是單純。他們是「願意在受過傷之後,還不輕易把心門關起來的人」。


這才叫真正的強大。

《慢走不送》

過去的事不強求,離開的人不強留。


後來才知道,沒有什麼是永遠的。


生命就那麼長,有些人會闖進來,有些人會走出去。人生只有數十載,來來去去以後,就是那幾個重要的人。


其實,深交也好,過客也好,重要的不是有幾個人留下,而是留下的那幾個有多重要。他們陪你走過許多路,不是因為你是誰才留在身邊,而是因為你就是你,所以還在身邊。


做自己就好,然後珍惜讓你做自己的人。記得,放下那些離開你的人,他們會讓你遇見更好的人;把握那些陪著你的人,他們始終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努力先賺到錢》

有一句話是這樣的﹕


「人賺唔到認知以外既錢」


簡單來說,假如一個人只知道「方法 A、B、C」可以賺到錢,他不知道 「方法 D、E」也可以賺到錢,十分合理!


一個前輩說的更有意思「但大部分人,係認知以內嘅錢,都唔去努力賺!」,「知道方法 ABC,你一樣都係要努力先賺到錢!

《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對的人,不會讓你委屈自己;錯的人,只會要你解釋自己。


有時候,我們會下意識地想證明自己,想讓人理解、認同自己。但其實,有些人怎麼解釋都聽不進去,他們也不會真的改變對你的看法。你花了太多力氣在乎不在乎你的人,到頭來只會讓自己更疲憊。


不用刻意留住想離開的人,也不需要說服任何人,更沒必要花時間跟人解釋自己。


記得,真的懂你、欣賞你的人,跟本不需要你做什麼改變,人生本來就不是為了滿足誰的期待,而是要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獨處,是一種享受,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朋友不多也沒關係,人少一點,生活更是自在一些。

《廉價勞工以前叫奴隸5》

去到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導致了廢奴主義,背後其實其實就是工業家向傳統種植園進行廉價勞動力的爭奪。簡單來說,通常奴隸生產的東西太便宜的競爭受害者,就會主張廢奴。當年美國南北戰爭的基礎,就是南方的種植園經濟依靠奴隸維持,在聯邦向西擴張時,出現了爭議,那就是新加入的州是否要有奴隸制?工業經濟的北方希望新加入的州沒有奴隸制,這樣他們就可以輕易用到當地廉價勞工,而勞工也怕奴隸搶飯碗,南方則當然想要奴隸制。打完之後就是全美國廢除了奴隸制,但實際上,南方的奴隸解放成為自由勞工後,不少還是繼續在前主人的種植園工作。


而事實上即使去到今天,廉價勞工的需求,以及反對廉價勞工的力量,還是一直存在著。去到今天也一樣。


今天雖然沒有名義上的「奴隸」,不過你只要仔細想想,今天的世界,是在美國的資本家在充足保障參政權,工業安全,勞權與人權之下。然後有另外一群人,他們的勞權較差,工資極低,工業安全沒有保障,沒有參政權,負責在工廠與農田中勞動,生產產品運給前述的地區。這些人大多無法搬離自己的地區,出入境也有很重的簽證限制,或者那些只勞動但沒有任何法律保障的外勞或非洲勞工,精神上是否又真的跟奴隸制差很遠?


加洲的暴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非法移民,加洲為何需要非法移民?因為當地的企業需要廉價而且沒保障的勞動力,也就是黑工,而為何他們需要黑工?因為黑工沒有那麼多勞動保障,議價力又低,能壓低成本不然營運不下去。其實理由跟南北戰爭時南方的棉花園主幾乎是一樣的,所以有些事情名義是變了,本質是沒有變的。


石油就是現代的香料,非法勞工,外勞,血汗工廠就是現代的奴隸,看似很不同但其實也很相似。

《廉價勞工以前叫奴隸4》

所以你留意到自從大航海時代之後,歐洲就再也沒有十字軍了。因為打武裝的穆斯林費時失事,得利甚微,不如直接向非洲的當地軍閥土豪買廉價勞工划算。在那個時代這不僅不被視為一個問題,奴隸貿易在當年是視為創造和平的商業經濟,歐洲人與當地的統治者共享繁榮,當地的土著統治者將不服的敵人,罪犯,蠻族,抓來賣給歐洲人丟在殖民地以勞動生活,學會技術教化馴化他們,學習文明生活,是多方共利。


這方面的建設有甚麼成果呢?香料的價格在大航海時代開始後,快速的跌到了中世紀的三份之一,大部份香料都跌價超過一半,在一個世紀的時間左右,香料貿易從一個最賺錢的明星產業,變成一種普通的傳統產業。而香料也從貴族餐桌的珍品,變成平民都負擔得起的東西。


投資新大陸的物產變成了更賺錢的事業,咖啡,煙草,砂糖,蘭姆酒,歐洲人在新大陸發現大量這些成癮性的嗜好品。而且新大陸的大片土地,提供了的棉花與毛皮,更是寒冷的歐洲所需要的東西。因此發展種植園,無限增加特產生產力,變成了新的熱點,這就創造了更大的勞動力缺口,咖啡田,煙草田,糖田,棉花田需要很多很多人在工作。


因此在十六世紀開始,奴隸貿易就取代了香料貿易,成為了最重要的貿易,因為所有貿易的背後都是奴隸貿易,咖啡煙草砂糖貿易背後全都是奴隸貿易,事實上人類需要的是生產力,只是機械化的時代生產力源自石油,而在機械化之前,對廉價勞工的需求更大。


沒有奴隸就沒有生產力就沒有物產也沒有貿易。

《廉價勞工以前叫奴隸3 》

後來大航海時代不是發現了去印度的航線,直接買香料嗎?但我們都知道非洲很大,大過中國加歐洲那麼大,那是非常長的航程,玩過大航海時代的朋友都知道,長距離航行中間要安全的完成,中間越多港口可以休養與補給越好。


而偏偏在十四世紀時,歐洲經歷了黑死病,這使歐洲的人口減少了三份之一,農業勞動力變得稀缺,勞動力不足這使歐洲的勞工待遇普遍上升。黑死病之後應該是中世紀歐洲農民過得最好的時代,當時連農奴的餐桌上都吃得較好。這使得歐洲對於廉價勞工的需求又重新回來,基督徒之間也沒甚麼奴隸不奴隸的問題,因為根本連人都不夠還哪來的奴隸?開拓航線港口需要的勞動力就更不足了,所以產生了巨大的勞動力需求,偏偏歐洲就正好在勞動力短缺的狀態。


長距離貿易購買香料比向穆斯林買還便宜這件事成立後,剩下來的問題就是怎樣把航線的補給港們建立起來,大航海時代使歐洲人發現的農業土地大幅增加,而且開發當地的經濟作物,例如咖啡,糖,也需要開墾與經營的大量勞動力。


因此歐洲市場的主要需求從「香料」轉向了「勞動力」。發展每一個殖民地,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輸入了勞動力,就能變成源源不絕的生產力,製造財富。大航海時代帶來的機會,使西方產生對勞動力的飢渴,而靠歐洲人自己生是不可能的。


你從歷史看,千年來「香料利益」對於歐洲來說都是個軍事問題,是靠戰爭奪取香料的貿易點才能夠解決的;大航海時代則提供了替代方案,現在歐洲人要香料不再需要跟穆斯林打仗,但那個航線很長而且未開發,因此以前歐洲需要的是大量士兵,現在歐洲需要的是大量廉價勞工。建設港口,建設殖民地。

《廉價勞工以前叫奴隸2 》

無論何時,要最大化生產性價比,需要的都是甚麼?需要的都是漫長的勞動時間,便宜管飽的食物,密集無私隱而且離工作地點近的集體居所,最少的保護裝備與措施,以及出現意外時傷殘死亡,僱主並不需要負上太大的賠償責任;如果要有獨立房間,吃得要健康,一週只工作五天八小時,而且所有工業安全要做足,要買勞工保險,性價比當然大幅下降。


因此「奴隸」就是古代的「廉價外勞」,或者你倒轉說,廉價外勞就是「現代奴隸制」。人類對於 C/P 值的追求是奴隸制存在的動力。


在上古時代的整個歷史,都是奴隸制;首先鬆動的是基督教,那個「愛你的敵人」的基督教,當然也是「愛你的奴隸」的(所以基督教真的發明了「大愛包容」),在基督教的理念中,上帝所創造的人類在靈性上是平等的,奴隸與公民也是平等的,不過當然當年的基督教沒脫離現實到要廢除奴隸制,只是肯定了奴隸在上帝面前也一樣可以得到救贖,這也是為何基督教能夠廣為散播的主要原因。因為對於龐大的奴隸群體中而言,這是受歡迎的思想。


在羅馬帝國崩潰之後,崩潰的也包括羅馬帝國的貿易網絡瓦解,這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奴隸貿易也衰落,供應減少導致奴隸的價格不斷的上升。最終歐洲本地的廉價佃農比奴隸更有性價比,黑暗時代歐洲的奴隸制就在「有比奴隸制更便宜的奴工」而慢慢走向衰敗。基督教歐洲經濟轉型,脫離了羅馬時期的奴隸經濟,走向封建經濟。


但那時歐洲還有很多異教勢力,例如穆斯林在西班牙,維京人在北歐,而他們都還有奴隸經濟的,而且基督教君主們也互相攻擊去獲取奴隸,因此,基督教日漸確立「基督教不奴役基督徒」的原則。


這能減少基督教君主間的戰爭,並在經濟上打擊維京人與穆斯林的奴隸貿易,打擊他們拐基督教奴隸再賣給基督教地區的生意,當需要對異教徒進行特別軍事行動時,可以用「解放基督教奴隸」當正義戰爭的理由,用宗教去讓基督徒不能當奴隸。基於以上諸多原因,在中世紀中期以後,基督教已確立了不用基督徒奴隸的大原則,當然也有過爭議,但在宗教背書下還是成功推行。

《廉價勞工以前叫奴隸1 》

在古希臘時代的阿里士多德說,大部份工作其實都是長時間的體力勞動,沉悶沒有趣味的,而從事這樣工作的人,而長時間從事這些不用思考,沒有趣味,只是重複工作的人。他們總是情緒化欠缺理性,也欠缺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人云亦云,因此他們是不應成為可以參與政治決策與保護城邦的公民的。


他們的腦子與品格沒能力維持城邦,沒資格當公民;但他們又想在過文明的安穩生活,得三餐一宿,所以他們應該成為奴隸,以受主人指揮換取主人的保障。因此一個城邦的治理,就是由這些人從事沉悶的工作,維持城邦的日常運作,空出較有能力的人時間從事需要決策與思考的工作,這樣對雙方都是互惠的。

然後比較聰明,品格良好的奴隸,不應該當奴隸,應該讓他成為公民;而奴隸也應該受到公平的對待,如果他有認真做好他的工作,他應該得到居所,食物,以及主人應有的禮貌與尊重。


有沒有留意阿里士多德的言論,把奴隸換成今天「廉價勞工」,「底層勞動力」,「外勞」都完全通用呢?自古以來,人類社會的土地主人們都需要低待遇,低收入,沒有權力,權利較少,安全與保障較少的勞動力,去讓他們在土地上工作,讓土地能生產人類生存的一切商品與資源。因此奴隸制的本質,就是一種保障廉價勞動力的制度,而廉價勞動力的產生,是在於人類權利的差異。

《肌力訓練為什麼這麼重要》

 


如果說人生中最重要的資產是身體,最珍貴的財富是健康,最高的享受是高水準的身體能力,那麼肌力訓練便是人生中最關鍵的投資手段。在過去的思維裡,財富被定義為那些有交換價値的東西,貨幣、貴金屬、股票、不動產,這些東西都有昂貴的標價,因為他們可以用來交換,但是「身體」作為一個不能交換的東西,卻比可以交換的東西還要珍貴。在人類壽命全體性延長的先進國家裡,許多人發現,早在那些有交換價値的東西耗竭之前,身體能力更早也更快耗竭,這讓許多人處於一種衣食無缺但體力貧窮的狀態。

 

在沒有明確的技術系統出現之前,這種體力貧窮被視為自然衰退,反正人過了年輕力壯的年紀之後,就應該坦然接受體力一路下滑的自然現象,但是在運動科學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發現人體在後天有許多可以進步的身體素質,而肌力正是一切的基礎。

 

本書是關於肌力訓練課程設計的心法,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每一位想要抵抗衰退、反擊命運的訓練者,發揮自己的潛力,打造最強壯版本的自己。


《知足不是耍廢》

為了追求卓越,我們往往只能選擇孤獨,甚至用無盡的會議、應酬、工作填滿時間,以此證明「我還活著」。即使接觸了無數人,內心卻從未真正被理解。每次結束在台北的工作,搭著高鐵回南部的我,總在沉思:人生真的就該如此?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有目標,有夢想、有抱負。但沒有人真正教過我們:「意義」是什麼?成功一定代表對嗎?追求一個目標,是否真的要用一生去堅持?如果沒有目標,是否也能活出一種價值?


維根斯坦對卡繆的評論很深刻:「這個人正在實現存在的目的。他除了生活,不需要任何目的。」也就是說——知足。


但這讓我想問:「不需要目的」是不是就等於「耍廢」?


我認為,兩者截然不同。


耍廢,是對現實的逃避;知足,是對生命的理解。


耍廢是無所作為,不願面對、不願努力、不願思考,一種放棄的狀態。它常以「反正都沒用」為口頭禪,背後藏著懶惰與冷漠。


而知足則是深思熟慮之後的選擇,是在明白追求無窮目標未必帶來幸福之後,選擇停下來,感受當下、珍惜已得,是一種主動的接受與沉穩的行動。

耍廢是空虛的無為,知足是豐盈的無求。


所以,不要混淆了這兩者。如果一個人說他知足於目前的生活,那不是他懶,而是他理解了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但如果一個人什麼也不做,只是在等運氣來敲門,那不是知足,那是放棄。


人生的重量,不是靠做了多少事來衡量,而是靠我們對事情的態度來定義。而我仍然相信,存在的證明,不在成功與否,而在於你是否選擇去「活著」。

《行動派》

這世界永遠是行動派的天下,你不用比別人聰明,不用比別人努力,你只需要—比他們早動,然後持續下去。


如果你真的為自己盡了全力,真的拼盡了一百分的努力,即使結果不如預期,你的靈魂也會知道你已經成功了。


因為你不是為了結果而活,你是在為自己負責。一個對自己負責到底的人,失敗也會變成勝利的種子。


行動,會帶你離開原地。


行動,就是改運的第一張門票。


行動,不是什麼成功的過程,它本身就是勝利。

《被拖延偷走一切》

我們都知道「行動」很重要。這句話誰沒聽過?誰不點頭?誰不轉發?問題是,知道歸知道,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很多人不是沒夢想,也不是沒想法,而是每次想做點什麼的時候,心裡那個聲音就跳出來說:

「等一下好了。」

「今天太累了啦,明天一定做。」

「我還沒準備好,先充實一下自己。」


人性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它總是用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藉口,把我們推進一張看不見的沙發裡,讓你覺得你在休息、在準備、在沉澱,實際上你什麼都沒做。會懶,是你沒有立即的痛。要是你的拖延產生立即性的後果,我保證你不會停下來。


身體不動,人生就不走。今天你懶得提升工作能力,五年後還在原公司被主管罵;今天你懶得回覆那個Offer,十年後還在想「如果當初我…」;今天你懶得健身,二十年後的你得吃藥控制血壓。


「拖延」是小偷,偷走你整個人生!我們總以為自己有的是時間,所以我們願意每天等、等、等,等到運氣變好,等到心情到位,等到環境更穩定。但你也知道,那些等的理由,最後都變成了你一事無成的原因。


你不用一次走到終點,你只需要踏出下一步。一次一小步,其實是不會太辛苦的。


不是一次就要完美計畫好,也不是一開始就要贏過所有人,你只需要現在、馬上、立刻,做一件讓你往前的事。一件就好,那就是啟動自己的訊號。

《世界給我的標準配不上我》

不是我高傲,是我終於明白我的人生不是用來討好制度,不是用來模仿別人的成功模板。我的人生,是來創造屬於我自己的路,哪怕那條路沒有人走過,哪怕那條路看起來荒蕪,哪怕會有人指指點點說我瘋了。


你有沒有發現,一旦你開始為自己訂定標準,世界就開始不舒服了?


你說你不相信學歷決定一切,他們說你是不學無術。

你說你不追求房車和名牌,他們說你是懶惰逃避。

你說你選擇慢下來活出當下,他們說你是不思進取。


可是說話的這些人,自己過得多好呢?他們過得快樂嗎?他們的夢還在嗎?


當你決定依賴別人替你決定「什麼叫幸福」、「什麼叫成功」、「什麼叫有價值」,你註定活成傀儡。


因為那一套根本不是為你設計的。


你是一個宇宙的奇蹟,是一個原創的意識,不是來這世上演別人版本的。請不要拿錯劇本。


別人活在「要成為誰」的焦慮裡,而你可以活在「我已經是誰」的清明中。別人活在比較與跟風裡,而你可以選擇做一個真正屬於你自己的人。你從來就可以做自己,而「他們」從來不讓你知道,把你囚禁在心靈的牢籠。


這就是我現在過的日子,我不再強求世界接受我,因為我已經決定世界將以我為中心運轉。

《簡單地找回動力》

先找一件「不太有用但你想試」的事。


去畫畫,去釣魚,去玩陶土,去學跳舞,去吹薩克斯風,去練習英腔英語…去做你以為你沒興趣、沒資格做的事,管他會不會賺錢、會不會紅、會不會被笑,先讓自己「動起來」,才有後面那一步。


有些人說:「可是我不敢失敗。」


怕失敗?你每天什麼都不做,這不就是失敗嗎?你什麼都不試,這不就是慢性死亡嗎?怕什麼?你反正已經在谷底了,還能摔去海溝嗎?


老實說,你不用找什麼偉大的目標。你要找的是你心裡那句「Er... 我想玩玩看」的聲音。


別急著成功,先讓自己活起來。人不是因為找到目標才有動力,是因為活出感覺、活出好玩,才慢慢知道自己該往哪走。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