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追求卓越,我們往往只能選擇孤獨,甚至用無盡的會議、應酬、工作填滿時間,以此證明「我還活著」。即使接觸了無數人,內心卻從未真正被理解。每次結束在台北的工作,搭著高鐵回南部的我,總在沉思:人生真的就該如此?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有目標,有夢想、有抱負。但沒有人真正教過我們:「意義」是什麼?成功一定代表對嗎?追求一個目標,是否真的要用一生去堅持?如果沒有目標,是否也能活出一種價值?
維根斯坦對卡繆的評論很深刻:「這個人正在實現存在的目的。他除了生活,不需要任何目的。」也就是說——知足。
但這讓我想問:「不需要目的」是不是就等於「耍廢」?
我認為,兩者截然不同。
耍廢,是對現實的逃避;知足,是對生命的理解。
耍廢是無所作為,不願面對、不願努力、不願思考,一種放棄的狀態。它常以「反正都沒用」為口頭禪,背後藏著懶惰與冷漠。
而知足則是深思熟慮之後的選擇,是在明白追求無窮目標未必帶來幸福之後,選擇停下來,感受當下、珍惜已得,是一種主動的接受與沉穩的行動。
耍廢是空虛的無為,知足是豐盈的無求。
所以,不要混淆了這兩者。如果一個人說他知足於目前的生活,那不是他懶,而是他理解了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但如果一個人什麼也不做,只是在等運氣來敲門,那不是知足,那是放棄。
人生的重量,不是靠做了多少事來衡量,而是靠我們對事情的態度來定義。而我仍然相信,存在的證明,不在成功與否,而在於你是否選擇去「活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