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臘時代的阿里士多德說,大部份工作其實都是長時間的體力勞動,沉悶沒有趣味的,而從事這樣工作的人,而長時間從事這些不用思考,沒有趣味,只是重複工作的人。他們總是情緒化欠缺理性,也欠缺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人云亦云,因此他們是不應成為可以參與政治決策與保護城邦的公民的。
他們的腦子與品格沒能力維持城邦,沒資格當公民;但他們又想在過文明的安穩生活,得三餐一宿,所以他們應該成為奴隸,以受主人指揮換取主人的保障。因此一個城邦的治理,就是由這些人從事沉悶的工作,維持城邦的日常運作,空出較有能力的人時間從事需要決策與思考的工作,這樣對雙方都是互惠的。
然後比較聰明,品格良好的奴隸,不應該當奴隸,應該讓他成為公民;而奴隸也應該受到公平的對待,如果他有認真做好他的工作,他應該得到居所,食物,以及主人應有的禮貌與尊重。
有沒有留意阿里士多德的言論,把奴隸換成今天「廉價勞工」,「底層勞動力」,「外勞」都完全通用呢?自古以來,人類社會的土地主人們都需要低待遇,低收入,沒有權力,權利較少,安全與保障較少的勞動力,去讓他們在土地上工作,讓土地能生產人類生存的一切商品與資源。因此奴隸制的本質,就是一種保障廉價勞動力的制度,而廉價勞動力的產生,是在於人類權利的差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