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到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導致了廢奴主義,背後其實其實就是工業家向傳統種植園進行廉價勞動力的爭奪。簡單來說,通常奴隸生產的東西太便宜的競爭受害者,就會主張廢奴。當年美國南北戰爭的基礎,就是南方的種植園經濟依靠奴隸維持,在聯邦向西擴張時,出現了爭議,那就是新加入的州是否要有奴隸制?工業經濟的北方希望新加入的州沒有奴隸制,這樣他們就可以輕易用到當地廉價勞工,而勞工也怕奴隸搶飯碗,南方則當然想要奴隸制。打完之後就是全美國廢除了奴隸制,但實際上,南方的奴隸解放成為自由勞工後,不少還是繼續在前主人的種植園工作。
而事實上即使去到今天,廉價勞工的需求,以及反對廉價勞工的力量,還是一直存在著。去到今天也一樣。
今天雖然沒有名義上的「奴隸」,不過你只要仔細想想,今天的世界,是在美國的資本家在充足保障參政權,工業安全,勞權與人權之下。然後有另外一群人,他們的勞權較差,工資極低,工業安全沒有保障,沒有參政權,負責在工廠與農田中勞動,生產產品運給前述的地區。這些人大多無法搬離自己的地區,出入境也有很重的簽證限制,或者那些只勞動但沒有任何法律保障的外勞或非洲勞工,精神上是否又真的跟奴隸制差很遠?
加洲的暴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非法移民,加洲為何需要非法移民?因為當地的企業需要廉價而且沒保障的勞動力,也就是黑工,而為何他們需要黑工?因為黑工沒有那麼多勞動保障,議價力又低,能壓低成本不然營運不下去。其實理由跟南北戰爭時南方的棉花園主幾乎是一樣的,所以有些事情名義是變了,本質是沒有變的。
石油就是現代的香料,非法勞工,外勞,血汗工廠就是現代的奴隸,看似很不同但其實也很相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