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廉價勞工以前叫奴隸2 》

無論何時,要最大化生產性價比,需要的都是甚麼?需要的都是漫長的勞動時間,便宜管飽的食物,密集無私隱而且離工作地點近的集體居所,最少的保護裝備與措施,以及出現意外時傷殘死亡,僱主並不需要負上太大的賠償責任;如果要有獨立房間,吃得要健康,一週只工作五天八小時,而且所有工業安全要做足,要買勞工保險,性價比當然大幅下降。


因此「奴隸」就是古代的「廉價外勞」,或者你倒轉說,廉價外勞就是「現代奴隸制」。人類對於 C/P 值的追求是奴隸制存在的動力。


在上古時代的整個歷史,都是奴隸制;首先鬆動的是基督教,那個「愛你的敵人」的基督教,當然也是「愛你的奴隸」的(所以基督教真的發明了「大愛包容」),在基督教的理念中,上帝所創造的人類在靈性上是平等的,奴隸與公民也是平等的,不過當然當年的基督教沒脫離現實到要廢除奴隸制,只是肯定了奴隸在上帝面前也一樣可以得到救贖,這也是為何基督教能夠廣為散播的主要原因。因為對於龐大的奴隸群體中而言,這是受歡迎的思想。


在羅馬帝國崩潰之後,崩潰的也包括羅馬帝國的貿易網絡瓦解,這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奴隸貿易也衰落,供應減少導致奴隸的價格不斷的上升。最終歐洲本地的廉價佃農比奴隸更有性價比,黑暗時代歐洲的奴隸制就在「有比奴隸制更便宜的奴工」而慢慢走向衰敗。基督教歐洲經濟轉型,脫離了羅馬時期的奴隸經濟,走向封建經濟。


但那時歐洲還有很多異教勢力,例如穆斯林在西班牙,維京人在北歐,而他們都還有奴隸經濟的,而且基督教君主們也互相攻擊去獲取奴隸,因此,基督教日漸確立「基督教不奴役基督徒」的原則。


這能減少基督教君主間的戰爭,並在經濟上打擊維京人與穆斯林的奴隸貿易,打擊他們拐基督教奴隸再賣給基督教地區的生意,當需要對異教徒進行特別軍事行動時,可以用「解放基督教奴隸」當正義戰爭的理由,用宗教去讓基督徒不能當奴隸。基於以上諸多原因,在中世紀中期以後,基督教已確立了不用基督徒奴隸的大原則,當然也有過爭議,但在宗教背書下還是成功推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