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不是平均分配,而是贏家全拿。
簡單來說,馬太效應就是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種現象。勝利的果實並不是平均分配給每一個參賽者,而是贏家全拿。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羅伯特‧莫頓(Robert Merton),他發現研究論文的聲譽,都被「較知名」的學者拿走了,而沒沒無聞的學者,即使貢獻一樣大,仍很難獲得名氣。
莫頓發現,不論在哪個領域,一旦在某方面取得些許優勢,就有很大的機會進一步取得壓倒性的優勢,並引用《聖經‧馬太福音》裡的一段話: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大富翁這個簡化的金錢遊戲,就具有馬太效應的特色。
真實世界的金融操作,似乎也存在著馬太效應。請檢視一下你周遭的朋友,真正在股市裡賺到錢的,十個人之中,可能不到兩個人。賺錢的總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都是賠錢收場,甚至黯然退出。另外,我們也可以從「我如何在股市或期市賺到一億或一千萬」這類的書籍大賣得到佐證,因為這表示大多數人的操作成績乏善可陳。
至於金融操作為什麼會有馬太效應,各家說法不一。有的人主張優勢來自於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審慎而老練的大戶,較能夠長期的把風險管理工作做好,從而有長期的獲勝機會;反之,過度槓桿操作或沒經驗的生手很容易被收割出場。
資金薄弱加上風險控管失當的人,容易以失敗作結,尤其是在市場有大波動時;而他們所損失的錢,在零和遊戲之下,就進了那些風險控管比較好、資本比較雄厚者的口袋裡。
這些贏家賺了錢之後,承受風險的能力又更上一層。因此,無限玩下去的結果,就形成了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局面,最後是大多數人賠錢、少數人賺錢。
總之,我們只要知道短線操作的結果是大多數人賠錢、少數人賺大錢,這就夠了。
現在我們再回頭看看期貨或股市短線操作是什麼樣的遊戲:它是零和遊戲,而且只有少數人賺錢(或大多數人賠錢)。如果你選擇去玩這樣的遊戲,其下場可想而知!除非,你是那少數人之一。
經過上面的說明,我們總算知道,為什麼玩低買高賣賺價差的遊戲,是那麼的困難:零和遊戲加上馬太效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