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人是否可以保持客觀理性?》

説來容易,要做到不容易。

遇上相反意見,無論接受與否,我們願意聽一下嗎?


可能會覺得,沒有新意,只是浪費時間。現今的網上媒體,為了增加收視率,不少加上一個誇張的標題,如果本來已經是你不同意的東西,可能未看已經怒火中燒,要慢慢細心看完,的確更加困難。另一個例子:一個不喜歡的人物(例如政治人物)説十件事,我們願意去聽完這十件事?可能有九件事的最後判斷是沒有改變,不過可能最後一件是有一點新的意思,新的資訊。如果由於九件錯的事,就放棄去了解第十件事。


看看和自己的意見相反的意見,雖然可能是浪費時間,但亦可能提供一個機會給自己除錯,可能自己的投資決定錯誤,或者萬一甚至自己的看法全錯 ..... 這一個機會可能把自己從錯誤中拉回來,自己在投資犯上錯誤,沒有什麼大不了,不要因為面子問題而不認錯。


錯誤就是學習過程,通住改善的入口。


對於已經有的判斷和觀念,看到新的資訊,最安全的做法,是達到自我觀念強化,勝過理性分析:


  • 嗱,我都一早已經講過了 ......
  • 我覺得股市會下跌,所以沽清沒有持有股票。又因為我沒有持有股票,所以覺得股市應該下跌。
  • 在跌市之中,去找去看負面消息,可以得到心靈上的慰籍,得到認同。相反在牛市之中,類似的情況亦一樣出現。


不是絕對的對,不是絕對的錯。理性去面對,開放自己,就有”打倒昨日的我”所需要的勇氣。


資訊爆炸的年代,接收過多資訊,不同資訊,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亦可能思想跌入迷亂之中。相反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看到很多不同資訊,可以從多角度去看問題和思考問題,而仍然保持清淅的理性思維,去反思自己的看法,或者推翻自己的看法,做出合適的投資決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