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跳槽》

窮人跳槽,聰明人也跳槽,但兩者的目的和動機都不同,


窮人跳槽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認為自己的待遇和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

第一,公司不能夠比到自己相應的回報,不能夠滿足自己的物質要求;

第二,覺得自己做不了這個工作,具體來說,不是幹不了,而是看一眼,沒有辦法,沒有努力,就覺得自己不行,就覺得自己不能夠適應工作環境;

第四,確實地說,是工作環境和自己的要求不一樣,到處不如意。


聰明人跳槽, 多數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把一個行業搞明白,覺得這個行業完全沒有前景,自己做得再好,也不會有什麼前途發展,除了錢之外沒有什麼收穫;

第二,公司給予的空間,不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和能力;

第三,跳槽另一間公司有更大的舞台,更能發揮自己的能力;

第四,是為了有利於自己創業,出現了適合自己去做的事業,自己又不太明白;認為只有深入到這個行業裏搞清楚,才是自己的目標工作目的所在。


窮人跳槽大多是為了收入,為了糊口;聰明人跳槽大多是為了收穫,為了自己的腦袋。

窮人跳槽,是因為在一個行業把自己做到死才跳,或者是把自己變成袋鼠,跳成了習慣,值得跳,不值得也跳,窮人跳槽大部份都是越跳越窮,學不到技能,賺不到錢,浪費的是自己的青春和精力。


聰明人跳槽,是因為把一個行業做頭才跳,他的跳槽方法是有針對性,而不是盲目地跳槽,往往是選擇最好的,做最好的選擇之後的決定,每一次跳槽,都是人生的一次飛躍。


聰明人跳槽之後,人生飛躍, 但大部份人,就係仆街嘅開始。



《盲目勤力不會賺錢》

在投資世界裡,勤力與回報是不對等的,盲目的勤力不代表能產生回報。


散戶、賭仔都是一樣,就算多年、連續、不斷虧損,但盲目的習慣令他不斷進行相同的事,同時將少數賺錢的經驗放大,吸引自己再進行這種投資,認為自己的投資模式,是通往賺錢的唯一方法。


其實,重點是他不去檢視自己的方法有否問題,只是盲目地努力,以為這樣就有回報,不去其他地方增加投資知識,不去觀察一下真正賺錢投資者所用的方法,盲目地用自己識的方法,而不是賺錢的方法。


他們這些客戶,大莊家、銀行、證券行當然不會提醒他們,因為他們不斷買賣,為銀行提供持續的佣金收入,銀行當然歡迎他,希望他們一直盲目去做。


《錢重要嗎?》

我想等你真正擁有了它,才有資格說它不重要。

所有的選擇困難症,都是因為窮。窮困帶來的最大的痛苦,是根本沒有選擇「要」或者「不要」的權利。擺在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要不了。你要用錢來給這個膚淺的世界看,讓它知道,你不是好欺負的,你是可以選擇生活、可以做自己的。


錢買不來所有的快樂,但錢能在你和快樂之間搭上一座橋,讓你踏踏實實地走在上面,走向另一端的美好。如果賺錢也要別人催,那你一輩子也就這樣。


《恐懼源自氣氛》

與貪婪相同,恐懼同樣支配不少人的心理,左右人們的決定。


當整個投資市場或某些資產價格持續下跌時,都會瀰漫著恐懼的氣氛,在這個時候,傳媒、專家、分析員、報告都會一至唱淡,令價格繼續下跌,令恐懼的情緒蔓延,這時人們對投資會完全卻步,就算更吸引的價格他們也不會理會,甚至持貨者對資產死心,用超低價將資產賣出。


當投資市場被恐懼情緒支配,就會出現上述情況,出現不問理由的下跌,請注意,上述情況沒有說過市場或資產有問題或轉差,只是說價格持續下跌,換句話說,本質可以是完全沒有問題!


當市場被恐懼支配時,就算實際因素完全不變下,價格亦可以大幅下跌,在這個時候,就是用超平價買入資產的時候。即是說,某人願意將一個$1硬幣以$0.5的價格賣給你,他更希望越快賣出越好,免得夜長夢多,他會作出這個愚蠢的決定由於他被恐懼所支配,因為整個氣氛都瀰漫著恐懼情緒,同時他看見其他人同樣以$0.5賣出值$1的硬幣,所以他亦這樣做。


恐懼令人作出不理智的決定,只要我們相反應用,當全世界的恐懼情緒到達頂點時,就是入市的絕佳良機,要克服恐懼,就要用旁觀者的心態冷靜而理性地分析,基於實際因素而非情緒因素作決定。


《你的路,只可以自己搵》

「黎啦,咁行就岩㗎啦,安穩生活就係你呢世嘅目標,一世為政府權貴服務拎終生成就獎啦。」


經過學習,我們從自身的經驗中獲得知識,再結合成智慧。

經過教育,我們從別人的經驗中獲得知識,再結合成愚蠢。


這是思考的問題,不管經驗多麼豐富,不經思考就不會獲得知識,不透過這種學習方式,我們不會得到智慧。


教育教蠢人,是因為經驗的缺失,經驗所得的是沒有Common Answer的,但教育教會我們Common Answer,所以從小到大的免費教育,有很大程度是為了令你認為經驗、知識與智慧是有Common Answer的。


大家的DNA、身體、心智、感覺、經歷都不同,你的經驗放在我身上的話,基本上成功的機會率是接近0的,就像幾億粒精子中只有一粒能夠與卵子結合而成為你,千千萬萬的不同會有相同結果?所以最後的結論其實是,那一個告訴你「咁行就岩」的人,一定是錯的。


其實「安穩」是需要極大努力才能獲得的,世事總是無常。現今的教育一定有問題,越教你,越討厭學習。其實即是教育降低你的智慧,增長你的思蠢,同時導致你的恐懼,以及思考的缺乏。 經過咁多年的讀書奮鬥,要承認自己是被教育成一個「機械人」為權力服務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就只能一直錯下去,一直為著那些”教育”他們的掌權者服務。


Source: 大麻乘



《時間就如不斷流走的錢》

若果你有一個袋,袋中莊滿了錢,但這袋卻穿了一個洞,你眼見袋中的錢不斷流走,你會否視而不見?

時間亦是用一道理,年輕人擁有青春,擁有時間這龐大資產,但時間的特性卻是一去不返,只會不斷流逝。如同袋中的錢不斷流走,只會出不會入,你眼見這情況,會將這些錢白白流走,還是在錢掉出袋的一刻將錢捉緊,然後好好運用?


珍惜時間是最老土的話,但人卻十分善忘,因此久不久我們都要提醒自己,而今天我亦不怕大家覺得我老土,再次在此提醒大家,時間就是最有價值的資產。


城市人很忙,就是太忙,同時更是忙著一些無意義的事情,而真正值得我們去花時間、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卻不願意花時間,而這一點正正是忙碌的人不會發覺的,所以久不久就要提醒一下。當你想到你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資產」後,你就會對前面感到光明,因你知道你有大量可運用的資產,將來定能創造出更多你想得到的東西。


若果你現時的生活正渾渾噩噩,過著過得一日得一日的生活,那就要立刻停止,好好思考,並行動去做一些對自己真正有意義的事情,為自己的青春負責。可能你對現在的生活不滿,終日抱怨、吵鬧、消極、說無機會、不去行動,但與其花時間在這些無意義的事情上,倒不如積極面對,好好運用自己擁有的時間,要知道我們擁有的,遠比我們想像的多。同時,若我們真正努力落實去做一些事的時候,成就亦往往比我們想像的大。


若你明白當中的道理,現在就立刻檢視自己所做的是否真正是有意義的,同時若有甚麼想做而一直未做的,亦要立刻行動,不要讓青春白過。


《儲蓄可恥但非常有用》

李嘉誠說:「發展中不忘穩健,穩健中不忘發展。」這點道理很簡單,但卻是至理名言。

儲蓄,增加本錢,可以減少輸錢機會,因為positive cash plow有空間轉身,同打拳一樣,你可以閃避,唔使下下硬食對方拳頭。百萬富翁教你, 還原基本步,只得一個投資方法。唔係Buy low sell high… $10嘅嘢$9$8止蝕$11止賺,而係Buy low, never sell

我唔明做乜啲人不停問幾時take profit,唔通你覺得資產或者股票價格上升,未賣出就唔係profit?帳面賺嗰啲算唔算profit 同樣道理,$100買匯豐,而家$50,係咪一日未賣就一日唔算輸錢,未賣出就唔係cut loss?帳面輸錢嗰啲算唔算loss

所以呢,儲到錢/儲唔到錢/ 贏錢/ 輸錢等等performance/ result可能係原因之一,但仲有其他個人原因,唔係下下市場/ 公司/政府問題。

《最大的資產》

時間是我們每個人最大的資產,就算給我們再多的錢,但沒有時間也是沒有意思。相反,就算我們沒有錢但有時間,我們也能創造金錢,我們也能做喜歡做的事情。金錢可以省時間,但無法買回時間,相反有時間就能創造金錢,時間的價值未然比金錢大,但前題是時間用得有價值。

既然時間是最大資產,那麼我們就要好好運用,你要檢視現時的生活模式,是否令你的時間得以有效運用?


你可能會問,怎樣才算是有效運用呢?這雖然沒有一定的標準,但可以簡單用三個要點去概括:


-正在做自己喜歡的事
-正在做有意義的事情
-正做著一些事情,而這些事情是向著上述兩點進發中


例如你嚮往某種生活,若果你現時正處於這種生活狀態,你的時間就在有效運作,生命亦沒有白過。若果你現時並非處於這種生活,但正一步步向這生活進發中,那麼現在的時間也沒有白過。


不過,若你正在過著不想過的生活,但現時的時間又不是向想過生活而進發中,而這些時間正做著無意義的事情,那就如同浪費一樣。要知道時間是我們最大的資產,若這樣去運用就如同浪費資產一樣。


《學習重要嗎?》

有錢人一般都很愛學習,很愛讀書,而不是盲目地學,他年紀到什麼時候,都知道自己應該學一些什麼,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比如實踐自己目標所需要的知識、本領和技能。


有錢人學東西都是為自己學,都是主動地學,哪怕是學的時候看起來可有可無,無論如我所學的東西是否難以掌握,他們都會把這件事當作成快樂,還能夠發現分享知識和技能的竅門。


有錢人無論學什麼,都是用心來學,能夠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能夠做到學以致用,而且舉一反三,活學活用,他們能把所學的東西變為改變自己命運的力量,變成自己真正的財富。


大部份的窮L是不愛學習的,他們只能掌握生存必要的技能,或者接受祖宗遺傳下來的,落後的生存哲學和生存理念,他們不知道那些東西對自己有害還是有益,只知道繼承而不知道發展。


窮L亦都把學習成為當成為苦事,當然窮L是最能夠吃苦,但他們只能夠吃體力透支的苦,卻受不了因為學習而帶來枯燥的苦;他們能夠吃被別人剝削欺詐的苦,卻吃不了為奪回別人手中的皮鞭的苦。


當然,有一些窮L也愛學習,他們願意學一些對自己沒有用的東西,他們之所以學習,因為別人也在學,他永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這些東西,學這些東西對自己有什麼用?


他們甚至學有害的東西,例如嫖賭飲吹,他們只學習有錢人的生活方式,但不學習有錢人的生存方法。等於去到佛廟才準備貢品,也就是說,他們真正想學的時候,那是因為他們看見所學的東西能帶給自己眼前利益,所以就盲目地學。學習皮毛,而不學習其精髓,所以學的東西往往用不着,只帶來時間、金錢和精力的浪費。

《賺錢技巧不止打工》

我們應花更多時間去學習其他的賺錢技巧,以及理財創富、做生意、投資等的知識技巧,學習這些知識不會有即時的效果,但卻是獲得真正財富的方法,比打工得來的回報好得多倍。


學習過程絕不是學校般單向式,而是從多方面學習,無論是閱讀相關書籍,上課程,還是從實戰中取經驗,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時,有一點與學校所教的大不同,就是無論學習甚麼事情,都要多嘗試、多挫敗,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進步、才能成功。


只有持績學習這些知識,不斷運用,我們就會感受到財富的不斷增長,收入的不斷增加,同時能在年輕時退休,不再需要為金錢而工作。

《面對面的一言一行更能說服人》

為何經常說多見親朋好友?

因為在這紛亂的社會中,是敵是友已經很難分得清,IG、FB的都是人們的裝扮,只有透過面對面,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才能了解真實,只有透過聲音、聲調、語氣、表情、身體動作、小動作等,我們才會認識他人,我們認識才能Make Friends,Make Friends才能互相幫助。

這樣才能把微少的力量集結成足以抗衡世界的力量。


你認為防疫政策只是防疫嗎?政府為你的健康擔憂嗎?


戴口罩,降低你對別人表情的理解。(特別是小朋友。)

限聚令,降低你與別人交流的能力,降低你的聆聽與說話能力。

各種檢測,降低你對自己身體理解、感受的能力,你開始不相信身體,相信科技,不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科技。

各種消毒,降低你身體細胞對抗自然環境的能力,你們將會不能去郊外、不能與自然接觸,否則大量過敏。(酒精是最厲害的麻醉劑)

各種疫苗,降低身體對抗天然病毒的能力,而且啪針是上癮的。(紋身點解上癮?)

各種防疫政策,其實不只不能令你免除疾病的恐懼,更是加深你對周遭環境的恐懼,你是否覺得自己都變成”有病假定”的人呢?是否覺得世界充滿病毒細菌呢?是否覺得餐廳、巴士、地鐵都是相當污糟呢?是否覺得空氣都好像充滿毒氣呢?是否覺得阳生人都是病毒帶菌者?

人們經過一年多兩年的時間,差不多改造完成了。

進化需要千萬年,退化只需一兩年。原來只需要降低人類的吸氧量、增加他們的吸二氧化碳量,就能令人一兩年之間變蠢。你的血、你的腦最需要的就是氧氣,


進步的是使用科技的能力,退步的是做人的能力。你根本就不需要作為人,作為機械人、作為數據就可以,多你一個唔多,少你一個更減少資源的浪費。還看不到掌權者的厲害嗎?還看不到自己的廢柴嗎?


Source: 大麻乘


《人生的其他事》

當明白我們人生重要的事,你就不會放這麼多時間在打工裡,當你明白真正的賺錢方法,你就更加不會放時間在打工中。大部分人一畢業都會打工,而展開漫長的打工生涯,更一直去到六、七十歲才停止,一生最精彩的時間就這樣用去,值得嗎?


若你認為值得,那當然可繼續,若你認為不值,那就要好好思考,那些事情才是對你來說真正有價值的事,不要太著重打工。例如減少打工時間,放更多時間在學習,這會更有得著,同時令將來的收入更好。


又例如在人生中放棄一兩年打工時間,試試去做生意,不止更大機會獲得財務自由,生命更來得精彩。又例如每打十年工停止一年,將這一年花在自己的夢想之上,相信你將擁有無悔的人生。


可能你會說,不打工就沒有收入,連生活都有問題,即是說,你認為打工的最大作用是賺錢,那麼你就應該花更多時間在更有效的賺錢方法上,而不是單單靠打工,若果你無法放棄打工,那就在打工同時,並行去學習、去做其他的賺錢方法,這才是更有效的出路。


 

《人會鬱悶是因為能力和頭腦欲望不匹配》

如果你覺得在人世間欲望『想要的』東西已經遠遠大於你『需要的』東西,而且你的能力又不足以支撐你的慾望的時候,

你會感到壓力罩頂,此時,更明智的做法是-----生命應該做一點減法。


所謂的鬱悶,就是你的頭腦欲望大於此時老天給你的機會,或是別人要你做的事情,遠不如你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的時候,就會形成鬱悶。一旦外界強加於你做的事情大於你的能力和欲望,就形成了壓力。你看過深海裡的魚嗎?它為什麼不會被深海壓力炸開?


雖然海底的壓力很大,但因為它體內的壓力和體外的壓力是一樣的,所以它就很舒服。對於現代人來說,壓力大工作與娛樂放鬆之間似乎是一種無止盡的惡性循環。 平日沒眠沒日用力工作,週末縱慾狂歡,要打破惡性循環,我們需要花一點兒時間去觀照一件事情,你的能力和你的欲望,以及外在的機緣之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因果關係?


如果可以的話,讓自己的能力略微比自己的欲望高一點,你就會覺得做事很輕鬆,遊刃有餘。讓自己的欲望略微低一點,你就會發現自己活在自在當中。反而言之,你的能力小於慾望,你的慾望又大於社會給你機會的時候,就很難保持放鬆自在的狀態。可以問問自己,是一件『身外之事』值得放棄,還是你內在的生命能量值得放棄呢?把大部分『能夠不做的』事情放棄掉,你的身體就不會處於舟車勞頓當中。把生活的瑣事煩惱放置一邊,內在的精力則就不會長期虧損。


大部份人說的「冇時間、我很忙」,是因爲整天排滿了太多心智學習活動或人際交流應酬,或是欲望太多,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每天好忙,忙久了,心也死了,心就像蟎蟲一樣,被遺棄在生活的床墊上。


是不是真的有這麼多事情需要我們忙呢?東方哲學家莊子說「棄世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就是在告訴我們這些事沒那麼重要,把它們放下、扔了也沒關係,你的生命精力反而更加充盈。然後他說「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當慢慢把這些東西都放下之後,自己身體內的力比多——你的身心能量就會平衡。當然不僅僅是這些, 這種修持精神所說的叫作「形全精復」慢慢地內在臟器會自我修復,然後你的能量就會充盈起來。甚至你會覺得自己開始有了一種愛人的能力,而不會當個『盜能』者,到處討愛,這其實是因為你的生命處在一種精氣神飽滿的感覺。


生命的步調不疾不徐,人放鬆了,活的世界就鬆開了,當一個人把大部分能不做的事情全部省下,全神貫注地讓自己身心精滿神旺的時候,就容易體會到一種「天人合一」的狀態。


一個現代人每年認識的人,可能比一個古代人一輩子認識的人還要多。所以他沒有記住那麼多複雜關係的需求。要做的事也不複雜,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規律地做事情。隨著天地之間日月陰陽能量及四季變化流轉,體悟到萬事萬物生命成住壞空的定律。到那時,你就能自然而然就理解了你和宇宙緊密相連的「與天為一與地同步」的感覺。

《比打工更重要的事》

學校應花更多時間教授其他重要的事,包括思考人生、追求夢想、認識自己、定立目標、堅毅意志、創意思維、執行力、正向思維、管理時間技巧、領導能力、管理技巧、人際關係、溝通技巧、兩性關係、戀愛技巧、婚姻技巧等,人生不止是打工,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學校應花更多時間教授這些,而平時我們的所學,都只為作為僱員而準備。


可能你會說,學習成為僱員十分重要,因這是我們社會的生存技能,而學校正是教我們有賺錢的能力。雖然這點是正確,但卻不全面,學校想教我們在社會上的生存技能,即是教我們能在社會上賺錢,但賺錢有很多方法,打工卻是其中一個方法,而且更是眾多方法中賺錢最差的方法。


我不否認教學生基本的打工技巧都有用,但若然學校的目的是教我們有在社會上賺錢的能力,那麼應同時教更有用的賺錢技巧。


重要的理財知識完全沒教,這是一件極有問題的事。而一些金錢概念亦沒有教授,包括金錢知識、財富概念、投資技巧、投資工具、貨幣運作等,這些都是處身於資本主義社會必需要知的知識,可惜學校連基本都無教。另外,比打工賺更多錢的技巧,包括做生意、投資物業、投資股票等的技巧,同樣沒有教授,這明顯是教學上的錯配。


這種過份著重打工的概念不止存在於學校中,更存在於我們的家庭、社會、以及大多數人中,大部分父母都會鼓勵子女打工,而大部分人都會用較多時間在打工中。


《每個人也需要人生教練》


Coaching 在外國較流行,在香港卻被人忽視,其實每個人也需要人生教練,這在古希臘時期已存在,教導他們種種做人的哲理,而非單純書本上的知識,這種教導其實相當重要,但很多香港人卻不理會。

大家試想想,有誰天生就能學懂事物?這可說是極少。


我們大部分的知識都是由模仿別人,學習前人的知識,以及自己在經驗中累積下來的。而我們從學校中學習了多種學術上的知識,但卻很少學習人生的道理,同時由於每個人的情況都大不同,學校這種倒模式的教授,對學生的作用有限。故此,對我們人生有最大的影響的人,莫過於我們的父母,他們可說是我們人生的啟蒙教練,而他們對仔女的影響亦是很大,盡管他們很偉大,但他們卻未必擁有真正成功的人生,若然我們想追求成功的人生,學習父母的做法可能適得其反,因此若我們想擁有成功的人生,就要跟成功人士學習,若我們想有「高人」指導我們的人生,就要跟「高人」學習,而這是人生教練的價值。


若果能有一位真正專業的人生教練引導我們的人生,這不止能助我們的人生行少許多冤枉路,更令我們走上更適合、更不一樣的人生跟,並能使我們持續成長,甚至做到我們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因此,強烈建議大家去尋找教練,這可以是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又或是某範疇裡很成功的人,若然你想完成某事,就要跟已完成該事情的人學習。


由於教練可以以多種形式出現,不一定是老師般教授,也可以以朋友的形式出現,從而產生引導的效果,故就算是與成功人士交朋友往往也有得著。另外,與擁有豐富知識、有人生經驗、有積極人生的人交往,這些朋友也可能成為我們的人生教練,從而在不知不覺間引導我們。


因此,我們要主動去尋找人生教練,除認識相關的人外,閱讀書籍亦是其中一個途徑,不少書都是由成功人士寫成的,他們都是某範疇獲得一定成功的人,當中存有不少知識在其中。很多人不知如何提升自己,或不知自己原來可以提升的,人生教練的角色正在於此,助我們了解自己,甚至指引我們的人生方向,令我們進步,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甚至是突破自己。

《把這個問題定義好,後面可以省下更多的金錢與時間》

效率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 (Do the thing right),而效能則是做正確的事 (Do the right thing)。如果定義好的問題,就能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只是匆促的草草定義問題,然後直接跳到解決方案。經常忽略分析步驟與問題的細節,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有時候我們只要透過簡單的問題分析與解決三個步驟就可以讓自己事半功倍。


步驟1 定義問題


一個完整的問題定義由幾個不同的問題:

我們想要透過這堂課達到什麼目的或是解決什麼問題?

這個課題,什麼是你覺得最棘手難處理的?為什麼?

什麼時候發生的?發生的時間有多久? 發生的頻率有多高?

在哪發生的?

這個問題會影響那單位與關係利害人?

透過這五個簡單的問題,可以讓你獲取更多針對人、事、時、地、物的特定細節,讓你可以對問題有更全面的定義。


步驟2 分析問題


因果思維與批判性思維才能找到問題的關鍵根本原因。許多人因為對問題的分析不足,常常造成資源的浪費,有時候多問更多「為什麼」問題,學習如何進一步挖掘,可以協助我們從一個單點思維擴展為多維度思維,讓你可以更充分理解問題的細節,因為魔鬼往往就藏在細節裡。


步驟3 解決問題


解決方案可以分為短期和長期兩種。一般來說,有時候並不是每個原因都需要被解決。也許多數人認為10種原因需要10種解決方案,基本這是一種認知錯誤。因為有的時候,原因是有時間性或順序性,我們必須先找到影響問題的最大關鍵原因,才能有效對症下藥。


所以首先我們應該是要建立解決問題的基礎文化,忽略這些基礎會侵蝕批判性思維,讓我們變成只會說YES不會思考的職場工作者。也許你現在遇到的問題很複雜,但透過三個簡單簡單的步驟式思考,可以讓我們更客觀地解釋發生了什麼以及為什麼發生。問題對了,答案基本就對了一半,剩下的只是反覆的透過行動驗證與修正。


《一事無成》

從前,所羅門王仍然統治著以色列之時,有一天,小王子走到他的面前,問道︰「我要成為最偉大的君主,父親你可不可以教我呢?」所羅門王笑了一笑,把小王子抱到皇宮外的一片草地上。


所羅門王對他說︰「你想做最偉大的君王嗎? 那就要懂得如何做大事。你由這裏走到那樹下,途中給我挑一顆最大的石頭吧﹗但是有一個條件︰你要一直往前走,不能停下,也絕不能退回來。」


小王子滿心歡喜,快步的踏出去找石子。但到了樹下,他卻兩手空空,沒找到一顆石子。


所羅門王問道︰「沿路上也沒有石子嗎?」


小王子回答︰「有不少呢﹗但是當我看到時,總覺得前面會有更大的,所以不知不覺到了樹下,卻仍一顆石子也沒有拿到……」


在現實生活裏,我們經常會遇到「小王子」。有人常常想著遇到更理想的心上人,於是在感情路上拖拖拉拉,到老仍在尋尋覓覓;在生意上,不少人「算死草」,結果錯失良機,「贏粒糖輸間廠」;在投資路上,亦有更多人想著要賺到盡,最終落得倒轉頭虧蝕。職場中,不少人,「來去沖沖」,試用期剛過便已經遞上辭職信,要走去另一間的公司。我也見過很多求職者的履歷「多姿多釆」,在短短的一、兩年間便轉了十間八間公司,沒有一間做得長。尤其剛踏進職場的新鮮人,往往會把「在這公司沒有甚麼東西可以學」、「這公司把我投閒置散」、「我跟著這上司,真的是懷才不遇」等等掛在嘴邊。然而抱著騎牛搵馬的心情工作,又怎會有好表現呢?


古人有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如果我們做事不拋棄「小王子」的包袱,沿途看到的石子不果斷地拿上,總是夢想著前方有更大的石子出現,那最終可能走到終點仍然只是兩手空空。正是: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

《建築工人們的故事》

有三個建築工人正在工地砌一堵牆,有人過來問你們在做什麼?


第一個工人不客氣的說: 「沒看見嗎? 砌牆!」

第二個工人抬頭笑著說: 「我們在蓋高樓!」 

第三個工人邊做邊哼著歌曲: 「我們正在建設一座城市! 未來可以提供市民更好的生活品質。」 


十年後,


第一個工人還是在工地上砌牆,

第二個工人坐在辦公室成了建築師,

第三個人變成了前面兩個人的老闆。


三個原本是一樣情況的人,對一個問題卻有三種不同回答,展現了他們不同的人生理想。 這中間的差異在哪裡?

因為第三位工人做到眼觀大局

  • 關注在自己的工作價值
  • 從技術專才變成城市規劃通才
  • 理解自己在部門中的位置及貢獻
  • 全面考慮問題
  • 轉變傳統思維模式


《怎樣質素的自己才能夠吸引幸福?》

健康關係,需要健康界線,這是幸福關係的祕訣。

沒有健康界線的愛,只是縱容,背負對方的責任而令自己枯乾內耗,只知討好對方,背負對方責任,而委屈自己。這是互相依賴的 A 字型關係,捲進「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的受害三角,互相投射自身需要,要求對方滿足自己的慾望,只要其中一方離開,另一方馬上失去依附,崩潰倒塌。 


受害三角,三方都要入戲,各自捲入自編自導的情緒鬧劇。當我以「拯救者」自居,就需 要尋找「受害者」,投射自己的拯救慾望,施恩求報,一旦被拒,便投訴對方,變成「受害者」。 出路是懸崖勒馬,離開受害三角,建立健康界線,清晰自己的情緒底線,自己責任自己負。 

唯獨清淨的愛,才能感化人;帶著愛的欣賞,最能鼓勵人心。 


成功的溝通,就是「先處理情、後處理事」,包括三個原則: 


1、先欣賞、後回應:具體欣賞,讓對方收到尊重,打開心窗。 


2、先用心、後用腦:確定內心正向動機,才會開放謙卑溝通。 


3、先尊重,再尊重:容許對方不同意我,兼容並蓄創造雙贏。


創造有效溝通:先欣賞、後回應,講出自己的情感底線﹐最後提出雙贏建議。 不懂欣賞別人,通常因為不懂欣賞自己。請每天具體欣賞自己,肯定自身努力。


《如果你也是這麼想,我們就開始吧》

價值投資的核心中的核心:


1. 要以企業經營者的心態,去長期持有企業,隨著時間回報是受惠於企業的成長。巴菲特甚至說過,一間好的企業最理想的持有時間是永遠。


2. 不沉迷於一次過交易的賺差價。


只要抱著以上心態去作長線投資,廣義上都是價值投資,而非取決於公司是舊經濟或新經濟的類型。


價值投資,要做到十足信心同安心去長期持有一間企業,可以用一個三角形的平衡去理解,三個角分別是認知,注碼,信心。當認知少而注碼大就會不夠信心,相反認知少而注碼亦少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信心,如此類推。投資回報和認知有絕大關係。長線投資要成功,對行業/公司/產品的認知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和舊經濟或新經濟的類型無關。由於科技轉變十分快,更需要去upgrade自己,提升自己的知識。


人類經歴了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帶來生活中的巨變,今天我們仍然處於科技革命之中,有人說下一個改變是5G, AI, 或電動車等等。人所知的有限,即使用上了理性去預視,始终都有一種設限,人只可以謙虚去面對末來。


以上是今天我看到當價值投資遇上新經濟,價值投資不是被淘汰,而是不斷進化,這個是現在進行式的過程。科技正在進化,投資市場正在進化,投資者正在進化,價值投資都正在進化,如同電影的開場,在宇宙中一同駛向一個未知的未來。

本金不是從石頭裡爆出來的。進步是慢慢累積出來的。


本金多是果,是一個過程,不是因。我們管理的資金規模由小到大,成功沒有速成,沒有捷徑,相信是一步一步慮積回來,就如投資的覆式效應。這些都取決於投資人的天份,紀律,努力和專注,對價值投資的理解和身體力行。


別人有值得欣賞和學習的地方,甚至我們不喜歡的人,都可能有比較自己優勝的地方,避免凡事只壟統去看,令自己把不同意東西完全否定。


觀察別人,欣賞別人,發現別人優勝的地方,即使自己學習而做到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都是一個小進步,進步可以積少成多。


 

《生命真正出路就是面對》

我們有多少恐懼,只要誠實面對,便能激活多少勇氣,從而消融和轉化恐懼。 

我們有多少虛偽,只要誠實面對,便能激活多少真誠,從而消融和轉化虛偽。


我們有多少內疚,只要誠實面對,便能激活多少寬恕,從而消融和轉化內疚。 

內疚提醒我們,毋須用過去的錯失去懲罰自己。愈追求完美,愈容易內疚,咬緊不放,透過批評來掩飾內疚,作繭自縛,畏縮乏力。內疚提醒我們,要寬恕自己、愛自己。 


妒忌提醒我們,需要放下別人目光,重拾內在價值。妒忌,因為缺乏安全感,底蘊是恐懼,恐懼失去愛。妒忌是愛的相反。真愛是:願妳快樂。妒忌是:妳只可和我快樂。 


無奈提醒我們,回歸快樂源頭。當我們盡力,反被污蔑,難免沮喪無奈。這刻,讓自己深呼吸,建立健康界線,將對方的期望還給她,跟自己說:我永遠有選擇。 

《指數化投資》

指數化投資叫被動投資 (Passive investing),另一派叫主動投資 (Active investing)。你什麼時候會覺得”被動”是一個好的做法?

美國芝加哥大學財經系教授James Lorie說: “Some people say that if you accept index funds, you are accepting mediocrity. You are not. You are accepting superiority. ”


Indexing帶來的不是Mediocrity,是Superiority. 


利用平庸,來追求卓越。這是指數化投資的獨到法門。追求卓越,反而帶來平庸。這反而是大多主動投資的成果。


其實有些主動投資人,其實他已經跨越了知識障礙,知道主動投資大多會落後。但他寧願承擔較差的績效,也不願放棄”精明主動”的標籤。這是標準的,贏了面子,輸了裡子。


保險史上最熱賣的保單,以前曾經行銷困難,因為它叫 Death insurance。在改名為Life insurance後,大賣特賣。


命名很重要。連我們自己採行指數化投資的人,也往往不自覺的,自稱”被動投資”。我們覺得沒什麼,但這是會引起負面聯想的形容詞,會讓指數化投資的推行更加困難。這也難怪有主動基金業者,還拿”主動的美好”為主題來拍廣告。


生活大多面向,主動一點是好的,但投資界是例外。拍這則廣告的金融業者,假如知道指數化投資的長期勝出資料,還這樣拍廣告,那是在愚民。假如金融業者連指數化投資比較強都不知道,它恐怕不太專業。沒有意外的,媒體與業者一定會繼續使用負面說詞來形容指數化投資。因為這是讓投資人賺錢的方法,不是讓金融業者賺錢的方法。


總結來說,要進入指數化投資的香格里拉之前,要爬過四座高山。


前兩座是違背直覺的智力挑戰,

第一,投資不是有努力就好,是要比他人厲害。

第二,投資是廣義零和遊戲。


後兩座高山是心理挑戰,

第一,不追求更好。

第二,放棄主動投資的光環,接受指數化投資的負面標籤。


仔細想想,選擇指數化投資,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絕非口頭說說就好。很多人,就是根本爬不過去啊!而克服這些障礙的投資人,將利用指數化投資工具,取得勝過大多主動投資人的成績。


什麼負面標籤,什麼爭論,其實都不重要。確實拿到較好的投資成果,才真正重要。


Source: 綠角財經筆記


《資產配置的簡單理解》

大智若愚(承認市場難料,不選股、不擇時)

大勇若怯(正視風險,合理承擔並分散風險)


大道至簡(不隨意更改配置、不頻繁進出)


看似但簡單,其實從不簡單。


指數化投資要跨越多重的心理與智力障礙。


第一個智力障礙在於,要理解投資市場中非常違背直覺的現象。也就是說,不是你多做些努力,就會有更多回報。選股重點還是要看產業前景和公司財務狀況,這不是重點,你有沒有比別人多知道一些東西才是重點。很多人以為有研究就有回報。不對,你要比別人更厲害,才會有可能拿到較好的報酬。很多投資人根本沒有體會到市場的競爭本質,就傻傻的進入市場,準備”獲利”。真實狀況是準備當砲灰。


第二個智力障礙在於理解市場是個廣義零和遊戲。

譬如,某ABC股某年報酬是10%。假如我們立法規定,所有投資某ABC股的投資人,每年研究時間增加一倍,請問市場報酬也會增加一倍,從10%變20%嗎?


不會。全體投資人就是分這10%的報酬。換句話說,你用愈低的成本參與市場,你愈有機會拿到比大多人要高的報酬。就是這樣。


這兩個原理對於瞭解的人來說,可能覺得沒什麼。但有些投資人,這是一輩子都參不透的投資原理。


接下來還有更大的問題。心理障礙。


最嚴重最大的心理障礙,就是放棄追求更好。


指數化投資就是拿到市場報酬(扣除掉一些些指數化投資工具低微的運作成本),不會更好,也不會更差。

Hey,你會在人生的什麼面向要求平均就好嗎?


賺錢? 沒多賺一些沒關係,平均就好。

買房子? 大小不重要,平均就好。


不會,我們都希望自己更好。


但指數化投資就是讓你拿到每年市場平均報酬。這是一個非常違背人性的做法。但其實,指數化投資人心裡知道。在金融市場,接受指數看似中庸的報酬,是長期取得卓越成效的不二法門。


Source: 綠角財經筆記




《做奴隸比面對敵人輕鬆》

統治者有一種巨大的能力,就是製造敵人的能力,製造不存在、看不見的敵人的能力。

這樣它們就能把所有的被統治者都拉上同一條船,而被統治的因為害怕”可怕”的敵人,就只能團結於統治者手下以及唯命是從,因為被統治、做奴隸總比面對敵人”輕鬆”,不過他們之所以被統治卻是因為把不存在的敵人視為存在。


你看見敵人嗎?


病毒是我們的敵人、美帝或中共是我們的敵人、社會或資本主義是我們的敵人,他們都想殺掉我們,想搶奪我們的鄉土、老婆仔女。那樣人們就紛紛拜倒於權力,視他們為領導,他們卻忘卻世間只有自己才能為自己負責,所以永遠活在焦慮與恐懼之中,而統治者就是最能操控焦慮與恐懼的人,利用的就是不存在而且看不見的敵人。


最後,其實敵人只有一個,就是統治者,他們才是清晰可見、無處不在、處處壓迫、搶掠你的敵人。他們利用不存在的敵人,把你的眼睛蒙蔽了。那麼明顯而見卻看不見的,就只能當個被統治者,處處感到焦慮與恐懼、惶惶不可終日,付上生活與生命為他們服務。


Source: 大麻乘


《海灘的故事》

有一天,有四個人來到一個海灘,這四個人分別是畫家,文學家,地質學家,和商人。

畫家看到海灘的大自然景色,形容天和海的顏色如何配合,天上有海鷗,沙灘上有遊人,所見好像一幅藝術作品。
文學家忍不住念出幾句文學作品,去形容眼前所見。
地質學家說兩人太儍,作出的只是不著邊際的主觀描寫,海灘純粹是陸地經過長時間被海水沖撃而出現的自然現象。
商人指出三人全都是不切實際,海灘風景好又交通方便,應該投資發展為一個旅遊區,相信利潤很可觀。

晝家,文學家,和地質學家覺得商人的看法太俗氣,太商業化。

對於一件事物的每一個看法,是基於一個特殊的立場。

你和我會同意或反對某一個看法,是因為我們個人的立場。我們的立場和看法是如何得來?是先天與生俱來?是一種本能?是經過學習?或其他?先天有一定程度的關係,因為一個不幸生來智力有問題的人根本沒有自己的看法。


一個有智慧和豐富閱歷的人,比一般人看到事物的更多不同方面,或在同一個方面比一般人看得更深。立場和看法很多是學習的結果,這種學習不只是書本上和課室內的學習,更多是從週圍的人和事的互動而得來,包括父母,家人,朋友,同學,同事,社會等,當中的一言一語和一舉一動,報張,雜誌,書籍,電影,網頁,社會習俗,信仰等,漸漸培養出我們的態度,立場和看法,可以說大部份是不知不覺之間養成的。


自己的態度,立場,和看法,同時亦都是自己看事物的限制。這個並不是陳腔濫調的”凡事相對論”

凡事相對,只解釋了不同人有不同角度,不同的看法。不止於此,更進一步是可以從其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其他人的看法,以及從其他人的角度去看看自己原本的看法有沒有不足之處。各種看法不一定是完全矛盾,可能有一部份共通之處,求同存異,又或者調整甚至推翻自己原本的看法,甚至發現更多新的角度,新的看法。

投資不是非黑即白的絕對。投資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考慮:看到回報,更要看到風險。看到風險,更要看到管理風險的方法。看到個別股票的表現,更要看到是整個投資組合的平衡。投資一隻股票,就是投資背後的公司,公司有好的方面,同時又會有不好的方面。


用多角度去檢視,可以避免如一面倒的看好,或一面倒的看淡,明白自己的看法,明白持有相反意見的其他投資者的看法,或者幫助自己找到自己的盲點,找到新的看法,新的觀點,新的投資機會。抱開放的態度,接受多角度多元化的看法,自己如有在投資上犯錯,亦比較容易放下,矯正錯誤而作出改善,因為自己的角度都有其限制。明白其他投資者,知己知彼,參與投資市場都是一種博奕。

回到海灘的故事,有一個說法,我們處身的世界好像一個海洋的表面,哲學代表海洋的最深層部份。海洋表面有時平靜,有時湧起大大小小的波浪,海洋的深層部份其實沒有什麼絲毫改變。但是當一個時代的哲學出了問題,海洋的表面即我們處身的世界,不單單是引起波浪,而可能是經歷如海潚般翻天覆地的改變,久久不能平復。


故事來自: 《哲學與人生》傅統先 著

《夏蟲不可語冰》

這是關於看事物的眼界,同時是經驗事物的限制的故事。基本上我們的注意力在看什麼,大概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用常人的眼光看夏蟲,生命中充滿悲情。在夏蟲的眼中,一切事物只是很正常的出現而存在。


巴菲特說過,最重要不是能力圈的大小,最重要是知道能力圈的邊界在那裏。價值投資者的能力圈不是永恆不變,人可以透過不斷學習和嘗試,能力圈是可以漸漸擴濶。


投資的過程中,不單單是一個 number/trade和按掣,不單單是數據,有一個很大的部份是了解自己,以及和自己自處。知道自己的性格,知道自己的能力,又知道自己的不足,心理質素等。因為這個原因,每一個人的這些因素都會不同,所以通常抄功課的結果都會失敗。


用哲學的角度看,保持自覺性和自省是有其重要性,


當承認自己的限制,就有機會不再被自己本身的限制而限制自己的思想,被自縛而不自知,思想就可以得到自由。人不單是在現實世界之中存在和活動,這包括自己與現實世界的互動和操作,同時觀察自己的操作,繼而觀察自己的觀察,做一個具有近似造物者眼光的觀察者,自我超越。以上"世界"一詞,套用"投資世界",都可以適用,看到的投資世界就會不一樣。

一個智慧的人曾經說過:「蜜蜂是不會浪費時間,向蒼蠅解釋蜂蜜是比屎更好的東西。」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