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不把你當人看》

中文「物化」這個詞語,在日文漢詞中叫作「物象化」,初次被提出的是馬克斯主義者,這是反對資本主義論述的一部份,他們控訴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將人類當成物品或商品,把人類看成跟糧食,資源等東西沒有分別的物件。簡單來說,物化別人就是當人是你的棋子,當人是你的工具,當人是你的財產的行為。


對於本來就是工具的東西,其實你是無法物化的,因為他本來就是物,不是人。你拿鎚子去當敲東西,這不是物化鎚子,他本來就是拿來給你敲東西的。你使用保險套然後丟掉,也不是物化保險套,因為他本來就是用來給你丟掉的。


換句話說,反對物化的前題,是覺得我們應該尊重別人。


如果你打從一開始就不尊重別人,或者你的人生觀與平時的行為,都沒把尊重別人當成一回事的話,那老實說,物化與否根本不重要。


在中華文明中,可能根本沒有甚麼尊重的概念,在中華文明中,流行的是自己人就無限護短,是敵人就往死裡打無限貶低。所以他是自己缺點就會看不到,是敵人的話甚麼都是缺點。甚至多的人認為,只要你讚賞或欣賞你的敵人任何東西,你就是叛徒。比方說你反共能不能同時讚賞共產黨有能力呢?如果你反共,那你就一定要說共產黨無能,如果他有能力你還反甚麼共,「你認同共產黨有能力,你甚至欣賞他們很多作為,但你跟他們就是立場不同」對於很多人來說是無法理解。


這些人眼中只有敵我之分,甚至覺得只有正邪之分,而他們的一方就是正,敵人就是邪,對於所有敵人的態度就只有否定,鄙視,貶低,消滅,侮辱。要他們尊重人,根本就不可能,因為他們大概連尊重的意識與概念也沒有,更別說尊重異己與敵人。


在不打算尊重別人的情況下,談物化這種觀念是多餘的。甚麼物化異性?多的是根本就是不把所有別人當成人看,物化所有人。



《養兒防老屬於主流觀念?》

沉默的螺旋 (Spiral of Silence) 是一個社會學和大眾傳播理論,主要講述輿論 (Climate of Opinion) 如何影響大眾發表個人意見。如果人們覺得自己的觀點與大多數人一致,他們會傾向說出來;相反,如果人們覺得自己的看法是大眾中的少數派,他們則較不願傳播自己的看法。


大眾媒體通常關注多數派的觀點,往往忽視了少數派的觀點。因此少數派的聲音會越來越小,伴隨多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大,形成了一種狀似螺旋上升模式的媒體效應。


現在社會的主流會否是「有錢人唔想養,窮人冇能力養」?


不過都有一個共通點: 養育小朋友這回事,會影響父母現時生活方式,而且以唔係正面嘅變化居多。再者養多一個在家有份嘅人就多一個不受控制嘅變數:早期要擔心母子平安、出左世又要擔心會唔會有咩遺傳問題,然後又擔心會唔會學壞、出社會個陣社會環境好唔好。


以前一句「天生天養」就唔洗咁多野煩。


依家就要「幫仔女規劃人生」,如果當係投資物件黎講,以前係「買左放置等收息」,依家係「每日都要睇實個市」,咁攰點會想要呢?


《補償生命損失的,只有新的生命》

「富裕安泰」是使大家更樂於享受繁榮,而不是生孩子,「黎明前的黑暗剛過去」更能刺激起人類生孩子的欲望。嬰兒潮世代的父母,反而是吃最多苦的一輩,是世界大戰的士兵或平民,很可能傷殘,或者在戰亂中檢回一條命,或者喪失了家人。


特別是喪失家人,從喪失家人走出悲傷的方法,就是把感情移情到家庭裡比較年輕的成員,可能是弟妹,可能是孩子,可能是幼輩,甚至是家庭以外的年輕朋友學生之類。


比方說老人與病人,你照顧老人的話,在死之前,你會有漫長的時間,一天一天的看著他的健康惡化,你每天都要憂慮死亡的接近,而且你沒有能做的事,你再努力他還是會惡化。那種精神壓力是很磨人的。然後你最後得到的應該還是只有死亡,應該很少會出現倒轉的奇跡,經歷過這個過程之後,除了疲勞之外,感情上還有一種很大的失落感。之前投入了那麼多感情在別人身上,一下子人就消失了,我們能怎樣?


這時候,你還是想要去有感情投射的對象...  這次你總會想,要不要再重覆一次呢?如果你把感情投入另外的老人,你就明顯會再重覆這種痛苦,這時候你很可能就會把感情投入在比你年輕的人身上,越年輕越好。因為這樣你比他早死的機會較大,如果你比你愛的人早死的話,你就不用經歷看著別人死亡的痛苦,而且,如果是小孩子,還會越來越成長,越來越健康,強壯,你經歷的不是一個衰退而是成長的喜悅,當你需要投射感情的對象,而恐懼再一次看著死亡的過程時,你就會需要比你年輕的人。


我想,在戰爭中與痛苦時代失去了很多的人,也許這感情就更大,只要條件許可下,他們就想要創造新的生命,讓自己的感情與愛有可以投射的對象,而且是相對安全的投射對象。在富裕安康中,我們更想要的是各種享受與快樂,可是在危難與痛苦的日子,我們想要的是補償,如果在戰爭中失去了手臂,毀容,被俘浪費了人生,失去了戰友,失去了親人,我們真的可以靠在網上課金電玩或者看電影,吃一頓美食,或者去旅遊,就令心情變好嗎?終究要補償生命損失的,只有新的生命,我想這才能夠刺激我們去製造孩子。


現在的社會人人有吃有喝有娛樂,人類也變得長壽,我們失去家人朋友的機會比較少,因此我們心理比較不需要新生命。這只是一個假設,但如果這假設是成立的話,生育率低其實是繁榮的結果,這不是壞事,而總有一天我們會因為失去太多而不惜一切的想要創造新的生命。是的也不是為了孩子,就是為了自己。

《不生不是因為窮,而是因為... 》

聰明人有一個優點,就是對自己誠實。他可能會為了利益而騙你,不過他會盡量不騙自己,總是知道自己做甚麼是為了甚麼。所以你問他,他為甚麼不生孩子呢?是因為天下不夠太平,你不夠有錢嗎?


他們就誠實的答我:生孩子會降低生活品質與自由。


正是他們有錢,所以他們才更不想生,有錢,代表能夠享受很多世界上不同的東西,各種享受,到各處旅遊體驗,各種刺激的玩意,當然,性欲的需求也是絕對能用錢滿足的。而限制他們享受的不是錢,而是時間,他們生了孩子就會少了時間,他需要時間去享受人生。


至於外面網絡流行說「沒錢不要生孩子害了他們」,他們的評語是,這樣說的人,有一天賺大錢了,會生個孩子出來去讓他們有個富裕美好童年,還是把錢用在先滿足自己之上?不太可能是前者吧。他們就直接說,其實大家想的都一樣,只是不好意思「不想生個孩子出來害了自己」,就改說「不想生個孩子出來害了孩子」,但實際上孩子指的不是那個未存在的嬰兒,孩子指的是自己。


那麼我問他,那你未來有可能會生孩子嗎?他答我,如果他有一天覺得想要體驗當個父親的快樂,他就會生,天倫之樂也是享受人生的一部份,某天他應該也會有興趣,但不是現在。


我想這傢伙很有參考的價值,他說他不生仔就是因為錢是自己賺回來的,至於那些會很年輕就生仔的有錢人,往往是因為家裡有資產繼承,上一代會要求早點製造繼承人,而且他們掌握了遺產的分配權力,自然有籌碼要求下一代早點生孫子給他們。可是如果沒有資產繼承這回事或不太在意,那麼父母又憑何迫他呢?


這令我想起我在大學裡讀的歷史,講的是二千年前的古羅馬與古希臘的末期,生育率在下降,其中一個重大的原因,就是帝國繁榮到頂點,男女的生活變得自由,結果就不太願意成為父母,生育率就這樣下降,然後變成必須引入外來人口去維持社會。


當沒資源時,人數就是資源。當有資源時,人數會分散資源。

《TikTok brain 抖音腦》

早兩年,外國人發明一個新詞:「TikTok brain」,中譯為「抖音腦」,描述抖音類短片對人腦的壞影響。為什麼多看抖音會壞腦呢?早有研究顯示,你看那類短片時,大腦會釋放一種「快樂激素」,學名叫「多巴胺(dopamine)」。你談戀愛、吸煙、吸毒,大腦都會增加多巴胺分泌,讓你每秒想要多一些;換言之,就是上癮。


由於大腦中控制注意力和抑壓衝動的區域,即前額皮質,要到25至30歲才完全發育,所以青少年一旦迷上抖音,往往難以自拔,從此對一些需要持續專注、延遲滿足的活動——即一切值得你花時間做的事——如學習、做功課、看書,甚至看電影,都會失去耐性。


抖音和TikTok 最「毒」之處,是它的演算法可快速偵察到你的喜好、音樂口味、性取向、政治立場等,然後投其所好,不停給你看一些長度僅15至30秒的短片,令你不自覺掉進一個虛擬兔子洞,幻遊網海。《福布斯》將 TikTok 形容為「digital crack cocaine(數碼霹靂可卡因)」,取譬精準,絕非虛言。


今天,幾乎所有社交平台都複製了抖音模式,就算是FB也會彈出大量短片,流量往往甚高。成年人吸這類數碼鴉片,是咎由自取,抖音腦他值得擁有,我也沒什麼好說,但小孩和年輕人又怎辦?用「毒性」越來越高的YouTube 作「美沙酮」替代,顯然已行不通了,難道用《發條橙》的Ludovico Technique,把上癮者綁在椅子上,撐開他們眼睛,強迫觀看抖音片直到嘔嗎?


跳出盒子思考,Ludovico Technique 這方向也許是可行的。如果美國學校把TikTokYouTube 短片納入課程,要求學生每天寫短片觀後報告,他們的多巴胺應該就分泌不出了。凡是要考試,要寫閱讀報告,一定趕客,所以寓禁於徵,強迫他們欣賞完 TikTok後寫感想,TikTok不禁自绝,沒有人沈迷了。

《創造被利用的價值》

22歲前,我們懵懵懂懂,家庭教育跟學校教育影響很大,偏偏有些父母實在太忙,或者是根本沒盡到教導的責任,像是有些家庭吸毒、酗酒、賭博、家暴,光這些麻煩事情就足以讓讓他們的下一代往底層墜落。


這些孩子笨嗎?不笨。

這些孩子活該?當然不是。


這些人就必須抓住最後的浮木,也就是社會教育,如果有自覺的人就會知道學習的重要,過去22年的落後當然不是出社會一兩年就可以全部追上,但至少花個5~10年的苦學,也是可以彌補,這時往往年紀也是30歲上下。


放下心中的傲氣,做好該做的,賺到錢才有底氣。投資理財的前提終究還是要先有「錢」,懂再多卻沒錢,那也是無法啟動投資這個開關,況且,這社會是這樣,有錢會越來越有錢,資本主義的規則相當殘酷,就算以前的家人長輩沒辦法教這些事,在學校也沒遇到貴人師長相助,那出了社會就是自己要去用心理解跟體會。


「貴人就像是一把火,遇到之前你必須累積夠多的木炭。」


上位之間要的是資源、資訊互換,對中產跟窮困之人,假設在其身上看不到能換的,例如用高薪換才能、用獎金換加班等等各種交換。那上位者絕不可能與下位者有多作牽扯。因此一定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利用價值的人」,自然而然生活就越來越好。


《和家人的愛與距離》

有些家人會因為自己的不安,或者旺盛的控制欲,不斷入侵家人的個人空間,這其實是雙輸的事情,因為這種不尊重人的做法,終究會導致關係的疏遠。


所有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原則,包括家人在內,就是保持適當距離。


不只物理上的距離,心理上的距離也一樣。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個人空間,空間多大、可以容納幾個人,都是因人而異。這種個人空間的距離感,即使是身邊的家人和另一半有時都難以掌握。


家人有時會以善意之名,仗著有血緣關係,堂而皇之侵入個人空間。必須向家人說清楚需要個人時間,並決定好與家人保持多少距離,彼此要共同維護適當的距離感和信賴關係。


找個機會好好思考一下,與別人保持多少距離,才是你最舒適的人際關係。


《斷捨離操作手冊》


任何事物,不管是看法或信念、回憶、工作、甚至人,只要讓你心情沉重、讓你對自己有不好的感覺、阻礙你前行的,把它丟掉、送走、賣掉、拋開,然後繼續前行。從家開始,輕鬆自如!


例如:


- 寫不出字的筆

- 已經結束的考試筆記

- 已經更新了很多代的舊數碼用品

- 重複的充電線

- 沒特別意義的明信片賀卡(感謝之情表達並銘記就好)

- 壞掉的手錶鬧鐘

- 買來就不用的裝飾蠟燭

- 攢下來的旅遊地圖

- 各式各樣的卡片,積分咭

- 已經不再需要的單據或發票

《關於面對時間這回事》

學會獨處,是看重自己的方法。


當你能夠獨處,才會有能力婉拒討厭的邀約;耐得住寂寞,才不會被不該在乎的人事物消耗掉心情。


其實,一個人,不代表就是所謂的「寂寞」,反而是沉澱自己的寶貴時間。跟自己說說話,聽聽心裡最真切的聲音,同時把一整天的壞情緒隔離開來。


不怕寂寞,並非不需要朋友,而是把時間留給對自己好的人。學習獨處,因為那代表你喜歡自己,不用因為想愛而愛,不用被迫去討好誰,只把最重要的事情裝進心裡。


人生,終究是一段無法回頭的旅行,錯過的不必可惜,而已經擁有的,更要珍惜。

《與人比較的心態根本就不健康》

透過與他人比較,才能確認自己的定位,根本是把重心放在別人身上。但是,真正重要的其實是自己,不是嗎?


在社會上,我們經常被別人評價,不只升職加薪,與客人交涉還要擔心口碑影響。不妨先檢視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是否相符。


喜歡與人比較的最大原因,通常是缺乏自信。有些人很愛賣弄,說不定也是因為缺乏自信,渴望獲得他人認同吧。這種比較不僅無助於自我提升,還可能讓自己心情不好,根本沒什麼意義。


其實,勝負根本不存在,都是由自己的心意判斷。


一味糾結勝負,只是消耗自己的內在而已。


每個人都各有優缺點,用不著每件事都想比別人優秀。看到別人的優點,坦然欣賞就好,同時也要找到自己的優點和強項,進一步肯定自我。


別人家的草坪看起來總是特別綠,但是想讓自家的草坪長得好,還是得靠自己吧?


《不要想著不工作》

大多數人總以為沒工作後,自己就會一周跑步三次,每次一小時、每週游泳兩次,每次兩小時、去健身房每週報到三次,每次健身一小時、每個月至少閱讀三本書,增加自己書香氣息!


諸如此類,其實還真是想太多,最常發生的局面就是「延續原本的生活型態,並加大加重。」


例如現在就沒有閱讀習慣的人,未來也不會有,現在就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將來要培養只是更辛苦,現在有空檔就是滑手機玩遊戲的人,原本每天玩一小時,之後就是改為五小時,原本工作很忙,晚上追劇只有追一集就要睡覺,但如果隔天不用上班、後天也不用上班,可以捫心自問:「會只追一集嗎?」


這些都是人性的問題,不是什麼高深的知識學問,習慣是可以養成的,但一定是年輕時就要培養,因為這些都是長時間的累積,並非是一朝一夕。賺錢並不市儈,談錢並不世俗,錢絕對就是青春,因為越快讓自己達到財務安全、財務升級的目標,自然可以拿回人生的掌控權。


永遠不要小看複利的力量,早年的投資報酬會勝過晚年的投資報酬高達數倍,別讓貧窮限制我們的想像力,一個早餐都可以40元的現在,未來十幾年後來到80100元也不令人意外。

《平靜的力量》


 「真正的平靜,是一天二十四小時沒有恐懼,也沒有焦慮。」

健康的心是可以鍛鍊的,靜觀不只是舒壓或安眠,當我們持續訓練心智,就能夠形塑大腦結構和功能,產生內心質變,改變日常生活的行為,有效處理傷害身心的破壞性情緒,不被隨機的念頭、突然的恐懼和憤怒控制,冷靜面對煩亂困難,重新掌控內心。


靜觀可以達到高度正向的「內在素質」改變,包括對擾人事件的反應系統,從壓力中恢復;促進慈悲和同理心;改善專注力的神經迴路;減少自我感。當我們感到失眠、易怒、精疲力竭的損耗與無助,靜觀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整頓自己,不只短暫紓壓,而是達到身心完全健康的特質。


現在試試看,注視自己的呼吸五分鐘,當你有意識地呼吸,就是平靜。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屬於你的,用心就不會離去;不屬於你的,用了心就順其自然。


漸漸的了解,那些原本覺得會一輩子存在的事情,很可能在瞬間就消失;一起熬夜聊天的人,說會陪你到老的人,曾經的永遠,都變成了過去。

所以,我不只學會看淡了,也學會看懂了,沒有什麼東西是理所當然,那些此刻存在周圍的感情,都用某種靜悄悄的方式維繫著,有天也可能被安靜的剪斷;我們應該珍惜所擁有的,但失去了也不用可惜。


或許,新的無法取代舊的,但本來也就不該去取代。那些曾經走過的路、遇到的人,時間早已把他們各自封裝在獨立的盒子裡,就像此刻陪在周圍的人,也注定是唯一。


抬頭往前看,接下來才是更好的開始。想走的就走,願意留的就把握,即使最後只有幾個人在身邊,能夠你懂我,我懂你,就已足夠。

《父母化的孩子Parenting child》

父母化的孩子,意思是太早懂事的小大人。當父母在孩子的心理無法堅守在該有的位置時,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就會掉換,這可能對於成年後的孩子在心理獨立與成長上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孩子的早熟,是為了在嚴苛的育兒環境中存活的生存策略。然而一旦孩子失去童心,所付出的代價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殘酷,因為小孩的童真是種本能,也是種生命力,一旦失去後就無法成長為真正的大人。


這種早熟的小大人即便長大,心理仍會維持尚未成長的孩童狀態,使他不自覺地一再於親密關係中反覆經歷情緒退化。


《有嘴巴不等於有腦袋》

有些人的把戲看穿就好,你愈在意,對方只會愈得意。


如果可以,你應該也想日子過得安穩,早出晚歸沒關係,工作繁忙也充實。每天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只需跟講道理的人共事。


然而,這世界就是有許多的不合理。會有人瞬間推翻自己說過的話,還外加責怪你;會有人把話說得很漂亮,卻把事推得很乾淨。


其實,世上最不奇怪的事,就是到處充滿奇怪的事,而我們跟著討厭的事情走,也無法去到喜歡的地方。記得,有些事笑過就好,不要把它太過當真;有些人路過就好,何必跟他糾結人生。


《一無所有的人請認命》

這時代很艱困,但每個年代都有不一樣的困難。一無所有的人,請認命,這個認命不是自暴自棄的意思,而是下列兩點:


第一、請跟同位階的人對打,不要跨量級對打


那只會讓自己迷失方向,怨天尤人,而且光憑一己之力要追上人家祖孫三代60年的累積,這不符合邏輯,除非對方染上毒癮或賭癮。


第二、盡可能在別人享樂的時候,去賺錢


我們年輕,什麼沒有就是有體力,頭腦正清楚的時候,多去外面勇敢挑戰,不要讓自己躲在一個小圈圈裡面,而且別人怎麼玩的時候,請自動忽略,那不關我們的事,定下心專注於「去賺錢存第一桶金」。


或許歸功於以前習慣讓自己一個人,因為自己成為自己的好朋友,這是最實在也最省錢的方法,在沒存到第一桶金之前,用非常手段去度過這樣的年少時光,後悔嗎?一點都不會,很慶幸以前就這麼「不年輕」。現在生活有了選擇權,感謝當年的自己,犧牲許多,也造就了未來。


《上一代的階級才是唯一的起跑線2》

只要看一下世界上顯赫家族的歷史,都會發覺他們早期的歷史,是充滿了各種錯誤,內鬥,兄弟不和分家,互相殘殺,或者在大時代的政治上站錯隊,導致了臭名遠播,或被抄家喪失家業。


從貧窮無名走向富裕顯達,之後會引來的就是人類所有醜陋的一面,而且是窮人接觸不到的醜陋的一面,因為他們一生都沒接觸過這樣的機會與財富,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力,也限制了他們的墮落程度。


從貧轉富的過程中,人類才赫然發現財富會引來的災難和危險與惡意何其的多,有外在的危險,例如搶掠,政府要抄你家,騙子,也有內在的危險,例如爭產,內鬨甚至為了遺產去整死人。這些「Happy problem」不是貧窮的人有機會經歷的事情,但卻是人交上好運道時會遇到的新的惡意。


就像抗體一樣,疫苗是從接觸病原而康復得來的,窮人的世界並不會接觸到中上層的疾病,世代貧窮的人,就算得到財富,可是上一代能教授的一切智慧,都沒有辦法處理這些問題,因為這是世代都沒接觸過的新問題,卻是必然會出現的問題。他們沒有抗體,只能從零培養,然後給下一代。


財富與機會帶來的危險與墮落,遠超窮人能想像,當然能夠白手起業的第一代,自然是有能力的人,可是他也只能夠從經歷與錯誤中得到智慧,然後好運的話,傳去下一代。或者傳不到下一代,第二三代就直接敗了家重新開始。


也就是說,第一代人,終其一生也如果能建立大成就與財富,在對人類惡意的智慧上只能去到學習的途中,歷史告訴你,連大部份的世族都是從幾代才能學習完成,因為人類的惡意與墮落太過豐富而廣大,而且無窮無盡。最終大部份世族都走向低調,只因為一件事,就是人類的惡意是學不完的,人不可能達致可以處理一切惡意的神的智慧,反樸歸真,盡量把自己裝成像窮人一樣不起眼,就會少點要處理的問題,才是長治久安之策。


真正的勇氣需經歷自身最大恐懼的考驗,真正的美德要經歷一切腐敗事物的考驗。考驗後才知道自己是否有真勇氣、真美德。

《上一代的階級才是唯一的起跑線1》

有一個說法是,貴族需要三代才能夠培養出來。最粗淺的解讀是,衣食足而知榮辱,祖上積福使下一代不被資源壓迫,而且六親有靠,才讓他們有閒餘去學習變得有教養。


不過一個窮人,其實也可以盡量的有禮,有教養,溫文儒雅。即是性情溫和有禮,舉止得體,品格高尚,富有智慧的窮人多的是,那先不講經濟情況,這些人為何不是貴族呢?如果我們說這些人也能是貴族,那豈不是有出息的窮人要成為貴族,根本不需要三代。


首先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冷靜理性不是一種性格,冷靜理性是一種狀態。人舉止得體,溫文儒雅,品格高尚... 是一種狀態,那是代表他目前身處的環境容許他這樣表現出來,衣食足而知榮辱,不是說有了財富就會變得有教養,而是「衣食不足榮辱就會消失」,人類受到物理的生存資源壓迫,很多態度都難以維持。


每一個溫文儒雅的人,只要面對資源極度貧乏,生死存亡的時刻,只要他求生存,他都會不再優雅。也就是說,物競天擇這回事,去到極端的情況,會連教養與高貴也是一種有礙生存的缺點,而淘汰掉這些人。能適者生存的人,終究榮辱就是有界線的。


故此,維持我們的品位,基礎是環境不變得太惡劣,我們之所以追求高貴,而不至於下流野蠻,是因為環境充足友善。這也意味著,「貴族」之所以是貴族,先決條件就是環境容許,他再發展出配得起及超越環境的品格,那就是貴族。那麼一定會有疑問是,白手起家的暴發戶不就有錢嗎?那他們的環境不夠好嗎?我直接回答,是,有錢不導致環境充裕。


因為我指環境從來都不止是「錢」或「物質」,這兩者只是入門。環境也包括了你四周的親族,社會關係,即是你有甚麼親族,社會怎樣看你,你有多少先天想要對付你的敵人,你身處甚麼時代,所謂環境包括了所有你不能控制的東西。你的才能與努力都不能改變的東西。而最重要的是:世代流傳的智慧。


世代流傳的智慧,成為貴族重要的條件,甚至是最重要的條件。甚麼是智慧呢?就是對人類以及社會最深層的理解與知識。


你要怎樣令自己變得富裕?和哪些人做朋友?不要和哪些人做朋友?誰該碰政治?誰不該碰政治?你要炫富還是低調?你要怎樣對待怎樣的人?有甚麼錢賠了就要認賠不要去討?財富是怎樣累積?你甚麼時候可以安頓下來,甚麼時候要逃難?你聽哪些人的說話,不聽哪些人的說話?你能看到誰會成功,誰會失敗?你該做甚麼工作?這些無數關於人的問題就是智慧,這些問題在網絡上的心靈雞湯都有答案,但沒有貴族會相信那些答案。


《關於購買非必需品》

現代人買很多東西,根本就不是必需品,而是為了構建一種完整生活方式的實驗品。


大部分我們買的不是物品本身,買的是「更好的自己」。


靠自己的能力滿足自己的小小虛榮心,是一件挺有成就感的事情。錢本身是貨幣,要是拿來奴役了自己,便是本末倒置。它可換得尊嚴,也能讓人狼狽。

再昂貴的物件都不是「自我」的某一種配件,縱然渾身上下遍布標注了不菲價格的名牌,也未必能體現靈魂的價值。


大家不妨重新審視自己和物品之間的關係,真正擁有對物品和人生的掌控權。


《「被人喜歡」是玄學》

記住,總會有人不喜歡你,這一條適用於所有人。


別人喜歡或不喜歡你,是很主觀的行為,可能跟你的性格有關,可能跟你本身的價值有關,可能跟你目前的「職位」有關,可能跟眼緣有關,可能跟你的情商有關,甚至可能跟你的家庭背景有關。有時,你因為優秀被人欣賞;有時,你恰恰會因為優秀而被針對。


有人欣賞你本身的價值與你的努力,但也有人偏喜歡看所謂的原生家庭。在後者眼中,你再努力,你再優秀,你再好,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就是不好,就是你的缺點。


不被喜歡這件事,跟我們是誰有關,但有時跟我們本身好壞也沒多大關係。


近來,我越發覺得沒必要在意「成為一個被人喜歡的人」。別人是否喜歡自己,真的沒那麼重要。落落大方,坦坦蕩蕩,尊重對方,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若還是不被喜歡,那也沒關係。


反正人生那麼長,我們很努力,也很有能力,即便不被一些人喜歡又怎樣?我會想辦法周全自己的人生,而且以後的我肯定過得更好。


後來我把人分成,相處起來舒適與相處起來不舒適的人,自己喜歡的人的類型與自己不喜歡的人的類型,但學習去接受每個人的不同,全然的喜歡一個人,是有困難的,但嘗試去看到對方的優點與特點,盡量友善待人,善意對人,發現自己無法去迎合每個人,會累死自己。


而且我現在都會告訴自己,對方不喜歡我,是對方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誰都不需要勉強誰喜歡誰或討厭誰,喜不喜歡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與人在安全範圍內亙動,比較能維持良好的關係,喜歡和學習成長型的人做朋友,思想上會比較朝著未來的方向走,如果沒辦法活在現代,在心靈上又不學習成長進步的人,真的腦筋會開始僵化,狹視越來越嚴重,因為每天只活在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慣性裏,最後連腦子都會退化,因為不需要用腦思考,人生就是沒有辦法一成不變的活著,不學習進步進化,追求身心健康平衡,有可能會讓自己對生活越來越不滿,身心健康平衡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擁有黑洞特質的人》

「你能達到我的標準,你就是好員工;達不到,不好意思,你就是個沒用的人。」


「黑洞」本來是一個物理學概念,科學家認為宇宙中存在一種引力極大的天體,光都無法逃脫它的引力,這種天體一片漆黑,就像一個黑色的洞穴。


若用「黑洞」來形容人,他們會是怎樣一種人呢?


這種人似乎永遠不滿意別人做的事情,和他們見面前必須做好被他們挑剔、打擊、責備的準備,久而久之,只要和他們在一起的人就會覺得自己的能量完全消失,他們彷彿「黑洞」一樣吞噬掉周圍所有的能量。


這樣的特質,在「管理者」身上很常見。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或老闆,回憶一下是否見過這場景─在走廊上,你聽見大家都在熱鬧地聊天,但當你一踏進大門,所有談話聲戛然而止,每個人都「認真」地埋頭工作,臉上留著驚魂未定的神情。


黑洞特質的人有兩個特點:


1. 用「是否做好事情」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只有事情的成敗得失,沒有人情冷暖,把人當成完成事情的機器。

2. 把焦點放在負面的事情上,很難看到別人做到了什麼,只關注別人沒做到什麼,極少給予肯定和鼓勵。


華人社會中,有些父母的管教方式真的會以愛之名,來嚴格管控孩子們的一切,會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親的愛,而只是用這種形式來控制自己。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