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兩年,外國人發明一個新詞:「TikTok brain」,中譯為「抖音腦」,描述抖音類短片對人腦的壞影響。為什麼多看抖音會壞腦呢?早有研究顯示,你看那類短片時,大腦會釋放一種「快樂激素」,學名叫「多巴胺(dopamine)」。你談戀愛、吸煙、吸毒,大腦都會增加多巴胺分泌,讓你每秒想要多一些;換言之,就是上癮。
由於大腦中控制注意力和抑壓衝動的區域,即前額皮質,要到25至30歲才完全發育,所以青少年一旦迷上抖音,往往難以自拔,從此對一些需要持續專注、延遲滿足的活動——即一切值得你花時間做的事——如學習、做功課、看書,甚至看電影,都會失去耐性。
抖音和TikTok 最「毒」之處,是它的演算法可快速偵察到你的喜好、音樂口味、性取向、政治立場等,然後投其所好,不停給你看一些長度僅15至30秒的短片,令你不自覺掉進一個虛擬兔子洞,幻遊網海。《福布斯》將 TikTok 形容為「digital crack cocaine(數碼霹靂可卡因)」,取譬精準,絕非虛言。
今天,幾乎所有社交平台都複製了抖音模式,就算是FB也會彈出大量短片,流量往往甚高。成年人吸這類數碼鴉片,是咎由自取,抖音腦他值得擁有,我也沒什麼好說,但小孩和年輕人又怎辦?用「毒性」越來越高的YouTube 作「美沙酮」替代,顯然已行不通了,難道用《發條橙》的Ludovico Technique,把上癮者綁在椅子上,撐開他們眼睛,強迫觀看抖音片直到嘔嗎?
跳出盒子思考,Ludovico Technique 這方向也許是可行的。如果美國學校把TikTok或YouTube 短片納入課程,要求學生每天寫短片觀後報告,他們的多巴胺應該就分泌不出了。凡是要考試,要寫閱讀報告,一定趕客,所以寓禁於徵,強迫他們欣賞完 TikTok後寫感想,TikTok不禁自绝,沒有人沈迷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