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補償生命損失的,只有新的生命》

「富裕安泰」是使大家更樂於享受繁榮,而不是生孩子,「黎明前的黑暗剛過去」更能刺激起人類生孩子的欲望。嬰兒潮世代的父母,反而是吃最多苦的一輩,是世界大戰的士兵或平民,很可能傷殘,或者在戰亂中檢回一條命,或者喪失了家人。


特別是喪失家人,從喪失家人走出悲傷的方法,就是把感情移情到家庭裡比較年輕的成員,可能是弟妹,可能是孩子,可能是幼輩,甚至是家庭以外的年輕朋友學生之類。


比方說老人與病人,你照顧老人的話,在死之前,你會有漫長的時間,一天一天的看著他的健康惡化,你每天都要憂慮死亡的接近,而且你沒有能做的事,你再努力他還是會惡化。那種精神壓力是很磨人的。然後你最後得到的應該還是只有死亡,應該很少會出現倒轉的奇跡,經歷過這個過程之後,除了疲勞之外,感情上還有一種很大的失落感。之前投入了那麼多感情在別人身上,一下子人就消失了,我們能怎樣?


這時候,你還是想要去有感情投射的對象...  這次你總會想,要不要再重覆一次呢?如果你把感情投入另外的老人,你就明顯會再重覆這種痛苦,這時候你很可能就會把感情投入在比你年輕的人身上,越年輕越好。因為這樣你比他早死的機會較大,如果你比你愛的人早死的話,你就不用經歷看著別人死亡的痛苦,而且,如果是小孩子,還會越來越成長,越來越健康,強壯,你經歷的不是一個衰退而是成長的喜悅,當你需要投射感情的對象,而恐懼再一次看著死亡的過程時,你就會需要比你年輕的人。


我想,在戰爭中與痛苦時代失去了很多的人,也許這感情就更大,只要條件許可下,他們就想要創造新的生命,讓自己的感情與愛有可以投射的對象,而且是相對安全的投射對象。在富裕安康中,我們更想要的是各種享受與快樂,可是在危難與痛苦的日子,我們想要的是補償,如果在戰爭中失去了手臂,毀容,被俘浪費了人生,失去了戰友,失去了親人,我們真的可以靠在網上課金電玩或者看電影,吃一頓美食,或者去旅遊,就令心情變好嗎?終究要補償生命損失的,只有新的生命,我想這才能夠刺激我們去製造孩子。


現在的社會人人有吃有喝有娛樂,人類也變得長壽,我們失去家人朋友的機會比較少,因此我們心理比較不需要新生命。這只是一個假設,但如果這假設是成立的話,生育率低其實是繁榮的結果,這不是壞事,而總有一天我們會因為失去太多而不惜一切的想要創造新的生命。是的也不是為了孩子,就是為了自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