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聽課本說的甚麼盛世,甚麼亂世,總覺得他的說法就是盛世的人生活得比較好,而亂世生活得比較差。不過隨著年紀增加,看多了歷史,就知道這不是事實,至少大家都喜歡的三國時代或者響往的民初時代都是亂世。以中國歷史的標準看,歐洲近千多年都是亂世。
相反,你看很多所謂的盛世,例如英使出使乾隆時,就有指出過根本大部份人吃不飽,營養不良,生活困苦,社會也不見得公義。換句話說,盛世也是很殘酷的。
這不是說亂世比盛世好,而是治亂本身並不是一個好壞之分,所謂治亂之別,在於穩定性之別,在於上層政治人物的安全感之別。盛世裡,每件事的結果比較可以預期,可預期是因為多數事情都會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因為大部份事情都不會影響 status 也就是現狀,也不預期事情能影響現狀,而現狀不等於好,比方說,有一個強姦犯不被懲罰,他繼續不被懲罰,那就是維持現狀。
治亂的分別在於不安全感,大家互相的防衛心會較高,因為防衛別人而付出的代價也會更高,在盛世中,軍隊不會動不動就劍拔弩張,平民可以窗不閉戶,換到現代就是那些「把商品放在店裡自便付費」之類。
安全感會被人濫用,隨著時間,大家會開始 outsmart 各種制度,因為覺得怎樣的小破壞都不足以動搖大勢,所以就會 abuse。比方說,香港人一天對於法律系統無限信任。那些立法的人就會越來越胡亂立法,因為他們相信市民會繼續信任和尊重他,就會之前幾十年一樣,而這一旦是事實,就會變本加厲,盛世就是這樣慢慢崩潰的。盛世中,人類會不斷挑戰現有秩序的所有漏洞取利,用的就是人類的慣性。
亂世則相反,信任已經失去,慣性在於不信任,對於一切制度的不信任,相信變幻的永恆性,明明沒敵意的行為都會群起動員,各國不斷增加軍備,各種小事都會引致骨牌效應,所有東西都走向不穩定,本質都是源自安全感。
世界上總是有人與群體有自己的原則和做事方式和慣性,這些就會慢慢在亂世中被找出,亂中有序,然後成為新的秩序,當沒有原則的人失去力量只剩下他們時,世界會再回到穩定。當然穩定不等於是好,穩定就只是穩定而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