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壓抑型人格》

很多人會控制、迴避或直接忽視自己的情緒,並認為若是不這樣做,便會發生可怕的事情。在他們腦中,感受情緒意味著混亂、超載和失控;是一個只會導向痛苦的深淵,而且是沒有任何效益的事。他們處理情緒的方式,便是抑制、迴避或壓抑任何與感受有關的蛛絲馬跡,而且絕對不會放棄他們自認為重要的機制,因為他們並不明白,其實有其他更有效的替代方案可選擇。


有些人則認為情緒無法控制,因此也就無法控制它們,他們完全不願嘗試,只會尋求外界的解方,像是藥物,或是找身邊的人安慰自己。而那些對自己的情緒絕望,容忍度又低的人,不管用什麼方法,要付出怎樣的代價,都想立即消除他的不適感。最後,他們非但無法啟動能改善情緒狀態的過程,連稍微平復情緒都難以達成。


壓抑者的性格特質不喜歡驚喜,他們沒有灰色地帶,對「永不」和「永遠」的說法高度同意,很多時候特別缺乏情緒表達。他們不喜歡模糊,努力把自己的情緒緊緊地蓋上蓋子,多數是刻板的、勤勞的、有生產力的、牢靠的人。


壓抑型的人不會表達複雜的情緒,也不太體認到別人的複雜性。也許在寧靜的表象之下,他們實際上是焦慮不安的人,卻不會承認自己的脆弱。某些壓抑者主要是在乎維持表象,有些壓抑者比自己意識到的更焦慮,他們的生理壓力可以解釋。他們有過度活躍的壓力反應,血液中的葡萄糖皮質素濃度和高度憂鬱的人一樣高,也有較高的交感神經系統反應。


當壓抑者接觸到認知挑戰時,心律、血壓、出汗和肌肉緊繃會不尋常地大幅增加,這些過度喚起的壓力反應得付出代價,例如壓抑者有相對較差的免疫功能,更容易有心臟併發症。我猜他們的辦法是,工作得像瘋子一樣來產生有規矩的、壓抑的、沒有模糊或意外的世界,而這會帶來生理帳單。要把那些情緒括約肌縮得特別緊,需要很多努力。


建構一個沒有壓力源的世界,有時可能是巨大的壓力。想活得完全沒有壓力,可能是巨大的壓力。


儘管壓抑者宣稱自己沒什麼情緒,但身邊的人很容易感受到「從他們而來」的壓力。我認為如果是在社會工作過一段時間的人,大概很容易遇到壓抑型人格。一個人如果不碰觸、不整理自己的情緒,常常透過借題發揮,或者各種投射,要身邊的人承擔。這樣的人,有時會展現超強的控制慾,讓這個世界符合自己的想法,安撫自己的內在。如果這樣的人成為父母,我們可以想像孩子們會過上什麼樣的日子。所以一個健康面對壓力的方式,就是好好跟自己的情緒相處,適當地表達出來。這也是我很在意的點:適當的自我表達本身就是目的!

「外在壓力」是這個世界給我們的挑戰,「內在壓力」常常是我們情緒的紛亂不安。試著恢復情緒平衡,也是一種應對壓力的方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