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奕邦專訪,他送一句未發布新歌的歌詞「I choose to believe」給大家:「人始終要相信會有更好的事情發生,才有動力生活下去。」
《圍牆倒下前》早於20多年前寫下,當時藍奕邦在美國佐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修讀文化及政治(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Politics),他閱讀到柏林圍牆的種種野史、影像、電影、書籍,最深刻看到一些捕捉生離死別的相片:「我記得讀柏林圍牆這一段歷史時,我會看到好多相。其實柏林圍牆最初是鐵絲網來的,它在很短時間內將東德、西德隔開。有很多分散的親人,他們跨過帶刺的鐵絲網,去觸碰另一端的親人。」《圍牆倒下前》一直藏於腦際,從未發布。
多年後重新審視這一首歌,藍奕邦發覺想法和感受亦改變不少。「這是一首我未讀完書時寫的歌,一個沒有社會經驗的學生去寫一個歷史故事,整件事是好浪漫地在唱一個虛構故事。當你步入社會,你工作過,你經歷過真的生離死別。再到最近這幾年,你望見這個地方發生那麼多事情;或者近1年,大家都有好多朋友移民。」
從前社會滿足於流行曲只講小情小愛,未覺有需要思考生活;現在肉隨砧板上,社會氛圍迫使不得不思考生活。記者問他寧願選擇從前還是現在的流行曲風氣?他貫徹《圍牆倒下前》的信念,直言兩樣都不好:「為什麼不可以有一個時間是,社會是好的、沒事的,同樣地,人們都會有追求呢?可能下一個時間就會是這樣,這個將來不知道幾時發生。為什麼不可以同時間這個世界是和平的、沒事的,而大家都是聰明的?世界和平不是一個給你愚蠢(地生活)的藉口來的。」《圍牆倒下前》和舊歌《六月》都是取材自歷史,而藍奕邦認為歷史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好多時創作靈感是來自生活,我覺得如果你一味專注你的藝術,但沒有了你的生活,其實你沒有取材」。當時他並不是特別喜歡政治而遠赴美國修讀,而是覺得讀政治系讓他知道這個世界發生什麼事,因為眼界源自於知識水平和社會經驗。生活就是為了和世界連繫,用歌向世界表達自己的信息或情緒。
但他也承認流行歌的本質是提供娛樂,「我聽一首歌可以令我有慰藉,或者得到一個3、4分鐘的空間去開心又好、喊又好,其實它本身有這樣的功能在這裏」。填詞人梁栢堅告訴他,這個時候需要好多娛樂大衆的人,在艱難時刻讓大家歡樂;但也需要選擇做多一層——記錄時代的人。官方紀錄或歷史文獻基於本身特質,只能客觀地、毫無情緒地記錄一個年代,而一個時代的情感可能依靠藝術記錄下來,諸如電影、音樂、攝影,「可能我們的職責在這個時間就是這樣」。「你估不到一首歌的下場會怎樣,我20幾年前寫,沒有想過20幾年後會出這一首歌,當時只不過記錄了柏林圍牆這件事而已。但是我現在攞這首歌出來,就是記錄現在發生的事。」藍奕邦笑言,這一首歌可能沒有太多人識,在歌海裏被掩沒了。「但可能20年後大家回望,哎,2022年藍奕邦出過一首歌,叫做《圍牆倒下前》,記錄了一個城市的氛圍。」
他也不奢望幾首新歌街知巷聞,但求需要那些歌的人會聽到:「如果你聽到譬如《圍牆倒下前》,之前《生》、《醫生我無病》、《竇》這些,你會會心微笑,或者你覺得『啊,有藍奕邦明白我』等等呢,那麼我多謝你們。」除了一系列新歌作為2023的新年禮物,他還送一句未發布新歌的歌詞「I choose to believe」給大家:「縱使幾差、幾壞,你都要有信念,因為當你沒有信念,其實……你就玩完喇。根本你不能選擇沒有信念,因為人始終要相信會有更好的事情發生,才有動力生活下去。」
「縱使有幾唔相信都好,都要相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