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如何讓大腦老得慢一點》

很多研究都說,1萬小時的練習(或某個非常高的時數)能帶來精通。換句話說,人生是有公式的,愈常做某件事,就會做得愈好。


人類的奮鬥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事實上,「普通人」的一生,如不曾有過重大事蹟,他們可能反而不會因為生活回歸平淡,感到如此難以釋懷。我們或許可以稱這種現象為「職業心理的重力定律」(principle of psychoprofessional gravitation):衰退帶來的痛苦,與你先前達到的聲望高度,以及你對於那個聲望帶有的情緒依附直接相關。研究顯示,相較於無所求的對照組,人要是曾在職業生活中追求權力與成就,一般會在退休後較為悶悶不樂。證據也顯示曲終人散時,高成就將帶來負面影響,例如許多職業運動員在退役後,很難適應新人生,不乏成癮或自殺等悲劇性的例子。


許多功成名就的人因此陷入惡性循環:他們害怕衰退,不滿成功的時刻愈來愈少,益發留戀過往的成就,高處不勝寒,這個世界沒急著要幫你,畢竟沒人會覺得成功人士需要可憐。人生勝利組哀嘆活得很苦,只能讓人假意勸慰幾句。


然而,那種痛苦很真實。那要怎麼辦?其實只有三條路可選:


1. 否認事實,憤怒自己居然衰退,籠罩在沮喪中。

2. 接受事實,承認自己確實衰退,把老化當成無可避免的悲劇結局。

3. 接受過去帶來成功的元素,在未來將不再有效,培養新強項與新技能。


《富人和窮人的真正分別》

富人往往比大家想像的更富;窮人往往比大家想像的更窮。


富人覺得錢不是問題,窮人覺得問題是沒錢。


富人有很多房子,但不知道應該住哪裡;窮人住過很多房子,但沒有一處是自己的。


富人有很多女人,但不知道哪個是真心的;窮人知道自己是真心的,但沒有一個女人。


富人往往富不過三代,因為容易出敗家子,敗壞家產;窮人往往窮不過三代,因為容易娶不到老婆,沒有後代。


富人有錢有健康稱為資產,有錢沒健康稱為遺產;窮人沒錢有健康稱為生產,沒錢沒健康稱為真慘!

《怎樣成為富人》

想成為富人,第一步是要很「貪錢」,這說法有點市儈,精確一點說,是愛錢。更精確一點說,是熱愛金錢帶來的「選擇」和「自由」,金錢愈多、選擇愈多、自由愈多。


很多人窮,首先是因為蠢,蠢到相信「知足常樂、金錢萬惡」這種令人一世受苦受累的心靈毒藥。


窮人另一思維,是以為愈敢冒高風險投機,愈代表愛錢,因為有快速致富的機會——剛好相反,這不是愛,這只是賭博。如果你真正熱愛一樣東西,你是不會捨得隨便冒失去它的風險的,就像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寵物,你不會捨得牠隨便去跳火圈。


所謂「貧窮限制想像」,真正的愛錢,會促使我們認真地學習,而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的眼界和能力也在不斷提升,我們會逐漸明白窮人和富人思維上的不同,這才是真正的理財能力培養。


隨著能力的累積,我們自然而然會擺脫窮人思維的限制,例如以為買股票等於理財,進而帶來金錢的累積。致富與能力是掛鈎的,兩者通常是相輔相承以螺旋形式共同向上,因此,要永久增長與保留財富,我們只能不斷增強自己的能力,無論是創業、工作還是投資理財。

《窮人不知道的事3》

認知第三層次


窮人看到富人的大屋、名車、遊艇、私人飛機、工人、司機、園丁等等,天文數字的使費,覺得他們生活奢華,擁有超多物質。


他們不知道的是,真正的富人並不「擁有」這些奢侈品,他們只是「使用」這些奢侈品。很多富人只有消費資產的「使用權」,並沒有「擁有權」,他們也不追求擁有,更注重的是享受過程(收藏品除外)。


兩者有甚麼分別?最大的分別,是「擁有權」同時附帶相應的責任,例如你用貸款購買一輛汽車,就附帶了日後供款、養車、維護車輛的責任,只有完成這些責任,你才可以使用這輛汽車。換句話說,從買車那一刻起,這輛車就成為你的負債,你必須量入為出地去維持你的「擁有權」。如果有一天汽車損壞了,你失去了「使用權」,還是必須繼續供款,繼續履行你曾經的「擁有權」責任。


相反,富人的許多消費品,包括房屋、名車、遊艇、私人飛機等等,很多並不是他們自己的,而是他們公司名下的資產,他們的大部份衣食住行,也是公司的支出。富人並不「擁有」,只是「使用者」,他們只需吩咐專業團隊將他們這些私人享受,以專業和會計手法轉換成看似合理的公司資本支出、應酬費用或投資,所以富人可以領取很低的薪水甚至沒有薪水,換言之,是由股東供應他們的奢華生活。


有人說,公司的大股東,就是富人自己呀,有甚麼分別呢?分別可大了,其中既有稅務上的考量(窮人交稅後消費,富人消費後交稅),也免去個人擁有的附帶責任:例如由個人貸款買車,任何時候也不能免除供款責任(除非申請個人破產);由有限公司貸款買車,公司如果結業,個人並不需負上任何供款責任。


所以追求「擁有」的似乎都是窮人,最愛買東西搬回家裡的也是窮人,極端例子是那些到處收集垃圾堆滿房子的老人。有些富人也喜歡收集,但他們收藏的通常是會升值的東西,更像是在投資。窮人重視「擁有」,因為他們靠擁有來獲取安全感;富人則根本不在乎是否「擁有」,他們更重視的是「享受」過程。


當你懂得以「享受」替代「擁有」,就進入了富人認知的第三層次。

《窮人不知道的事2》

認知第二層次


朋友擔心的所謂事務太多,交託他人管理又有危險等等,也是典型窮人的思維。


富人不會事事親力親為,但更不會交託給所謂一個或幾個「親戚」去管理,他們更多的是利用不同範疇的「專業團隊」。例如,法律事務委託律師團隊,繳稅事務交給會計師、理財事務諮詢專業理財顧問、個人事務由公司秘書代辦、遺產事務丟給信託等等……一個富人會同時委託好多個專業團隊去處理各方面事務,而一個專業團隊也同時在服侍好多個富人。所以,別太相信那些 TVB電視劇,很少有人能掌握富人所有秘密,也很少這方面的甚麼「出賣」或「背叛」。


富人認知的第二層次:將自己不擅長或需消費大量時間的事務交給專業的做,自己最多只做些協調(Coordination)工作,簡單說,就是槓桿他人的時間。

《窮人不知道的事1》

認知第一層次

事實上,有錢和奢華生活不一定掛鈎,有錢只是代表你有「選擇」。例如,窮人和富人一樣可以三餐粗茶淡飯、也一樣可以天天上班,分別是前者「只」可以粗茶淡飯、天天上班;後者既可以粗茶淡飯、天天上班,也可以在想要的時候,大魚大肉山珍海味或退休不幹。


富人和窮人的最大分別,是在生活方方面面的選擇,無論是衣食住行娛樂還是醫療旅遊投資,或是想不想退休,前者的選擇都比後者多太多。


富人會因太多物質而煩惱?這根本是個偽命題。有人用大量時間研究名車與養車,有人用大量時間購買衣物與收藏手袋,因為他們的興趣就在那裡,他們只是選擇將金錢和資源放在自己的興趣上,並視之為享受,又怎會引以為苦?錢只是工具,因為有錢覺得要做,那只是金錢的奴隸,不是富人。


窮人最大的「打飛機」行為,就是他們以為富人有富人的專用煩惱,窮人不會有——現實是,富人的煩惱窮人一樣都不會漏下,只是子女爭家產或子女爭公屋的區別而已,窮人的煩惱就只屬於窮人!


不少窮人一夕暴富,幾年就打回原形,因為他們不懂金錢背後真正的意義,有錢後就只懂追求物質,缺乏以金錢維持自己長期「選擇的自由」的能力。所以富人認知的第一層次是:知道金錢的意義不在於物質,而在於「選擇」和「自由」。

《中年以後應該知道的三件事》

每個人對中年究竟是幾歲有不同理解,但都應該知道以下幾點:


善待自己:人到中年,這個階段壓力最大,稍有不慎就會狀況頻出,所以你一定要善待自己。善待自己包括:人要活在自己心裡,而不是別人的眼裡;不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關心家人:人到中年,正是事業有成的階段,一般都有家人需要照顧,要關心家人,避免風險,給予他們愛與幫助,讓生活有歸屬感和貢獻感。


適應孤獨:人到中年,一定要學會適應孤獨。無論如何,不管經歷過什麼,都應該知道這個世界並不是以自己為中心運行的。你可以在朋友聚會時開心地談天說地,也可以在獨自一人時享受獨處。

《山水一程,再不相逢》

人際關係是會自動清理的。


有的人,怎麼樣都捨不得走。有的人,輕輕揮一下袖就離開。


隨緣而來,隨緣而去。跟生命有深切關聯的人,他們會一再回來。好像你所虧欠的,還末償還清楚;又或是,他要給的,還沒有足夠。


人生就是這樣,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所有來到你身邊的人和事,都是來成全你的。


每一次相遇,每一份遺憾,都有意義。


無論什麼關係,情份耗盡,緣分便到了盡頭。禮貌退場,把自己還給自己,把別人還給別人,讓花成花,讓樹成樹。


太陽下山有月光,月亮落下有朝陽。

《Difference between liability and debt》

“Liability” and “debt” are two important concepts in accounting and finance. They are often used interchangeably in common language, but in accounting and finance, they have distinct meanings:


Liability: 


A liability is a broader term that represents any financial obligation or upcoming duty a company has to pay. It includes all the debts a company owes, but it also covers other types of obligations. Liabilities can include accounts payable (money owed to suppliers), salaries payable (money owed to employees), interest payable, taxes payable, and deferred revenue (money received in advance for services to be provided in the future). Liabilities are part of the balance sheet and are often categorized as current liabilities (due within one year) and long-term liabilities (due after more than one year).


Debt: 


Debt, on the other hand, is a subset of liabilities and typically refers to money borrowed from external sources, such as banks or bondholders, to finance company operations or expansions. Debts usually involve formal contractual agreements specifying repayment terms, interest charges,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loan. Common types of debt include bank loans, bonds payable, and notes payable.


In summary, all debts are liabilities, but not all liabilities are debts. Debt specifically refers to borrowed money, while liabilities refer to any financial obligation a company has to pay.

《Repeat and Reset》

重複過日子是習慣,重新過日子是選擇。


人都會喜歡穩定的日子,討厭生活出現波動,會想從事同樣的工作,跟熟悉的人相處,過著相似的生活。多數時候我們都是這樣一天一天過日子。


然而,如同飛機要靠引擎推動才能飛行,樹木要靠樹根生長才能矗立;真正的穩定,多數來自不穩定的情況;舒適的生活現況,也往往來自不舒服的過往。


重複過日子沒關係,但我們也要學習重新過日子。記得,遇到挑戰,我們可以被擊潰也可以自我回饋;相信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好日子就會離自己再近一些。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提到,人世間最重要的三個資源,按照其重要性和稀缺程度排列:注意力 > 時間 > 金錢。


當我們賺到錢時,應該用錢去賺錢,從而賺到自己的時間。只有擁有了時間,我們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生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這個「想做什麼」就是注意力的體現。


真正需要管理的其實不是時間,而是我們在時間中能否把注意力放在想做的事情上。


這也是為什麼免費的東西往往是最貴的,因為它不是在賺取別人的錢,而是賺取他們生命中最稀缺的資源——注意力和時間。


人們不會購買一個他們不知道或不信任的東西。從知道到信任,是一個累積心智空間的重要過程。這個過程從注意力開始,經過時間的累積,最終轉化為購買行為。所以,當你免費地提供內容,分享你所有擁有的,看似好像傻傻的在幫人數錢,其實你也交換到了別人最貴的東西。金錢只是這一切的最終結果,只是謀生的底層邏輯而已。

《少子化的影響3》

在民初時期,華北的土地也慢慢繁榮,可是去到太平洋戰爭時,通漲先悄悄的來,然後糧價不斷的上升,不斷上升的生活與食物成本,先是吃光了所有人的儲蓄,然後大家發覺入不抵支,有土地的人收入下降支出上升,最終大家為了生活決定賣土地。可是當大家都一起賣土地時,本來很有價值的土地就因為大家的賣盤而快速崩下去,賣完地的錢也用不了多久,土地也賣了,大家就離開故鄉去大城市打工甚至行乞,至少能夠有飯吃,土地上的人越流失,土地就越不值錢。


通常土地價格的崩壞,很少是那些大地主賣放出土地,那些便宜的土地,反而多是小地主們活不下去重新變回無產階級時釋出的。用現代的角度說,如果房市要崩,那就是一堆本來有房但不是很有錢的人,把房子套現的結果。然後買下這些房產的人,不會是比他們更窮的人,而是那些比他們有錢,哪怕大飢荒時候都有餘力大魚大肉的真正有錢人,就像英國圈地運動一樣,每次價格崩壞的結果,都是令大地主變得更大,無產階級變得更多。因為小地主都變成無產階級。


房子終究只是輔助經濟活動的工具,房子本身是無法養老,也無法令人類安居樂業的。一個沒有年輕人的社會,是無法運作的,老人們就算有房子,還是要看醫生和吃飯,也只能賣掉房子,搬到有年輕人工作的地方了,雖然到時可能也賣不掉。

《少子化的影響2》

產業有群聚的效應,自然就會群聚於首都上。最會消費的年輕人都去到東京,剩下的就是不太消費的老人,而他們是形成不了足夠的經濟活動,提供不了甚麼就業。


經濟活動就從外收縮,越沒有年輕人的地方,也越留不住年輕人,一條條過去曾經繁榮的商業街,整條都關門了;曾經的購物商場,也倒閉至僅剩一家,而僅剩的一家,規模與開放時間也縮減;再加上有網購,就連這僅有的經濟活動都顯得多餘。沒有人上班,沒有人消費,沒有經濟活動,沒有人,連公共交通都也漸漸廢除,附近的各種服務也變得罕見,消失,曾經方便的地方不再方便,曾經漂亮的房子變成雞肋。


別說去到那些三線城市,連東京都,京都這種名城,你也能夠看到這種商店街:從招牌,從各種店的痕跡,從附近的住宅的漂亮程度,你知道這裡曾經有很多人住過,曾經很有生氣,曾經很繁榮,不少人都在這裡有過快樂的時光。但是你今天不會再看到半點燈光,每一個店也不會再開,就這樣廢棄在這裡,人去樓空。就像你看到古代的城市遺跡一樣,這是現代的城市遺跡,而這種地方的房子真的不會很貴。因為住進去與拆除它的成本更貴。


因為曾經讓這裡繁榮的人,不是離開了,就是死了,不管業主當初買回來時有多昂貴也好,終究沒有生命,房子就失去了價值。


大家想要房地產價格暴跌,其實不難,只要擁有土地的人不行,土地就不再值錢。

《少子化的影響1》

少子化,意味著經濟活動會集中。


土地的價值,是源自土地附近人類的經濟活動,如果土地附近根本沒有經濟活動,土地也會變得沒有便宜。


一旦經濟活動衰弱,甚至走向沒有,那麼維持土地與房子的成本就會變得昂貴。你在大都會中心的房子要有水電有飯吃有工作有服務,都是很便宜的事。你在偏遠荒地,哪怕是弄來一瓶乾淨的水,一個發電機,以及一些像鎚子之類的工具,運輸過來都是成本極高的事。郊野的是土地,但你卻沒辦法住。


能讓人類居住的條件,並不是物理上的房子。人類居住的條件,是經濟活動本身。房子的價值,不在於房子有多漂亮,有多大,而是附近的經濟活動有多大。一所在沙漠中央的大房子,跟在大都會中央的小單位,後者其實更有價值。

《可怕的愛》

我們將便宜的佔有欲,與犧牲的情操,都稱之為「愛」,因為後者偉大,所以我們說愛是偉大的,然後前者看到了原來他們稱之為「愛」的佔有欲竟然是一種美德,也不介意往自己臉上貼金:我愛牛肉,愛是偉大的,所以我是因愛牛肉而偉大。才會導致這世界上到處都是愛國者,這個世界充滿愛,但這些愛實際上大多都是自私而且傷人的,沒有令世界變美好。


這種「愛」的氾濫,實際上是一種禍害,因為被愛這個字所迷惑,他們連自己的自私都意識不到,還覺得自己很偉大;做著自私的行為,還以為自己是在做好事;這比起面對一個擺明是自私的人跟你明碼實價更令人難受。

《所謂愛國,只是對食物的愛》

如果你理解這一點,你就知道,大部份人所講的愛國,指的絕不是會想要為這個社會或國家犧牲些甚麼,而是指他希望這個社會與國家滿足自己。只要你理解這些人「愛」的定義就是滿足自己,以上一切都得以解釋,那些帶著子女一起死的人,想的是控制子女到最後;那些大叫自己很愛國的人,就是要這個國家給他的特權與福利,運作得像他們想像的模樣。


他們對愛的定義,是控制,佔有與自我滿足。所以他們可以既愛加拿大也愛中國,因為他們的意思是讓加拿大與中國同時服務自己,愛香港,愛台灣也是一樣。如果這種人發現滿足自己這個願望不能被滿足時,他們當然不介意那些他們聲稱他們愛的東西被毀滅,因為如果不能滿足他們,無法控制與佔有的話,這些東西就「不值得愛」了,不久之後就會因愛成恨,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吃不到的漢堡包是臭的,自己不能執政的國家是該毀滅的。


他們所謂愛國,只是對食物的愛;我愛國家,只因為國家能滿足我。


他們只是拿國家當成滿足自己的營養,只是把社會當成食物,所以他們最終也不是把社會吃掉,就是把社會毀掉。

《True love is a love of giving not a love of receiving》

怎樣的愛才是偉大的?在發生災害時,母親盡力的以身體保護自己的兒女,犧牲自己把生存的機會留給子女,那是愛兒女的母親;在飢荒的時候,成人自己不吃,優先餵飽孩子,那是愛孩子的人;甚至一個企業不賺錢的時候,老闆自己拿自己荷包錢發薪給員工,這是愛員工的好老闆;在戰場中,為了保護自己的故鄉與祖國,死於侵略者的砲火之下,那自然是偉大的愛國者;為了創造最好的藝術品,傾家盪產,不計成本,最後完成傳世之作,亦展現的也是創作者對作品的愛。


從以上這些例子看,你都可以看到,偉大的愛,就是犧牲。愛就是選擇,選擇就是放棄,放棄自己的利益,去成就自己所愛的物事,我們所說的偉大的愛與愛是一種美德,指的是以上的行為。人為了愛而犧牲這件事是偉大的,也是愛的證明。連自身的性命與感受也可以放棄,為此承受痛苦與損失,誰也沒有資格質疑這愛的真誠。


而大部份人講的「愛」,卻是完全相反的東西:滿足自己。


大部份人講的愛,是指他們想要拿那東西去滿足自己,就像我說我愛漢堡包,並不是說我會為漢堡包犧牲些甚麼,而是說我想要享受漢堡包的味道。我愛壽司,是指我想吃掉壽司。我愛牛,是指我想吃掉牛。食物的話是吃掉,如果是人的話,那多數是控制,佔有。例如,很多父母愛自己子女的方式,就是想要控制子女的一切,像育成遊戲一樣控制其人生;很多人追求異性所謂的愛,指的是佔有對方的肉體,去滿足自己。

《真正的愛怎麼可能轉化為恨》

甚麼是愛?最客觀的答案是,愛就是選擇,選擇就是放棄。因為你愛吃麵,所以你在午餐的時候,才選擇吃麵,而放棄了吃飯。對其他事物的愛,也可以如是論之。母親愛自己的兒女,就代表她選擇自己的兒女,優先於其他任何人,比方說在一場災害中,會優先救自己的兒女,而不是別人。


那麼,愛是一種美德嗎?課本總是告訴我們愛是偉大的,例如母親對子女的愛是偉大的。人類對國家的愛是偉大的,甚至人對於自己的興趣與職業的愛,都是偉大的。再加上上世紀六十年代嬉皮士運動高舉愛與和平的影響力,去到我們的世代,我們對於愛是一種好事這件事已經被洗腦至毫不懷疑,甚至不能挑戰。愛,就是正面,偉大,好的東西。


所以才會導致一堆人向公眾聲稱,我很愛甚麼,很愛甚麼;在中國這種地方,也是人人都自稱愛國,大家都是愛國者;在台灣,一堆人愛台灣,也有一堆人愛中華民國;連香港在前幾年,就很多人大叫我好愛香港之類的。搞到愛國本身就是一個優點,人人以之自豪,動不動就愛這字宣之於口,愛鄉土,愛人民,愛這,愛那。


我們看到這些行為,多少會覺得有點不對勁,因為怎看都不像美德。況且,再看下去的話。我們更發覺多的是一堆人愛國地移民,移民有錯嗎?移民只是個人選擇,並不是甚麼問題。不過移民之後繼續愛國,我想很多人都會有種詭異或矛盾的感覺。至於香港與台灣,更出現了一群很愛香港或台灣之餘,移民了之後卻同時表示不介意香港或台灣毀滅的人,說著我移民了就看著這些地方玩完也沒所謂反正影響不到我,同樣的,令人感覺到不協調。


會產生這種現象,是因為我們的課本,並沒有把愛何以偉大教清楚。甚至沒有把愛是甚麼教清楚。

《給大學生的一點建議》

人生每段經歷,都塑造了我們現在是甚麼人。當然,事後我會希望自己讀大學的時候,會珍惜,會把握那些難得的機會。但是走迂迴的路,也有另一番風景,沒有甚麼好後悔。畢竟,一生人「食幾多著幾多」,往往取決於在甚麼時間,出現在甚麼地方,遇到些甚麼人;也就是老套點說的天時地利人和。雖然當中有些運氣的成分,也有些個人先天因素的影響,但我們在人生的連串決定,才是影響到我們在甚麼時間,在甚麼地方,遇到甚麼人。


大學生活,最主要的事當然是讀書,但也不要忘記這是一個「人生實驗室」,讓你們去了解自己,去試試不同的新事物,建立些人際關係。還有,大學生應該花點時間參加課外活動,又或者趁自己還沒有經濟負擔,找份有意義但低薪水的工作,好好享受這段旅程,千萬不要像我那樣,只是一心想匆忙完成課程,獲得學位。


那張文憑,實在沒有想中像那麼有價值。真正有價值的,是你在這段日子開拓的眼界和人脈,學會獨立,以大學提供的資源和機會,塑造出來的自己。

《權力》

權力的英文是 Power,但如果從英文翻譯成中文,這個詞的解釋可能會比較困難,因為它除了表示權力之外,還可以解釋為單純的力量。


權力的雙重性質:英文中的這個詞其實有雙重意思,而在中文的世界裡,這個詞同樣具有雙重含義。我們說的權力其實有三個層次。最低層次的權力是用武力去令其他人屈服。最高層次的權力不是單純的武力,也不是人多勢眾那麼簡單,而是有能力去釐定甚麼是對,甚麼是錯,甚麼是善,甚麼是惡。


權力的三個層次:為甚麼要講這三種不同的權力呢?因為我們在社會中見到這三種權力是混合使用的。我們不會單純用武力,也不會單純以人數取勝,也不會單純自己說甚麼是對甚麼是錯。我們需要用這三種不同的權力去進行完全的統治。明白到權力的三個面向後,我們來看看在現實世界的政治中,它們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現代政府壟斷武力:現代政府的一個共通之處是壟斷武力的使用。這未必是壞事,因為它減少了人民之間私下透過武力解決問題,這是一種文明的象徵。但是這也定義了將人民以武力解決問題為野蠻行為,而壟斷武力使用的政府也是我們所謂的必要之惡


人多勢眾的權力:第二個層次的權力是人多勢眾。我們很多時候會以為選舉政治是少數服從多數,甚至有人將少數服從多數等同於民主。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並不反對民主,但我反對將民主簡化成少數服從多數,因為這實際上是將權力合理化。


釐定對與錯的權力:最高層次的權力是能夠一錘定音地說甚麼是對,甚麼是錯,甚麼是善,甚麼是惡。這種話語權讓我們深思,甚麼是對,甚麼是錯,是由人去判斷的嗎?


宗教與自由的交集:如果我們在政治裡面只是想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或者不是你贏就是我輸,甚至有一班人以為自己是絕對正確,而對手是完全錯誤甚至邪惡,那麼這個社會即使有選舉和言論自由,也未必是真正的民主。


持有武器的權利:美國憲法保障人民有武裝起義的權力。這不代表人民隨時會進行武鬥,而是當政府不公而暴政時,人民有這個選擇。


結社與選舉的自由:美國憲法絕對保障結社和選舉的自由,防止有人拿到絕大多數的權力。選舉制度確保不同州份的權力得到平衡,避免多數人暴政。


言論、思想與宗教自由:憲法捍衛言論、思想、宗教自由,確保不會讓任何單一的意識形態壟斷真理。因為真理是人類不斷追求的,而不是某人能夠掌握的絕對真理。


暴政的本質:究竟甚麼是一個暴政呢?暴政就是政府將所有行使武力的條件收歸手上,不斷擴充其機關,限制人民結社的自由,干預選舉,限制言論自由,並使用假資訊改造思想,製造所謂的真理。


古代的權力:自古以來,統治者靠共同利益建立聯盟,但共同敵人比共同利益更有效。此外,統治者會掌握意識形態,透過神話、風俗、宗教等手段讓人們相信某些東西是正確的。在西方社會,這些人被稱為 lawgiver,即頒布法令的人。隨著歷史的演變,這些人分化成司法和立法機關。


現代三權分立:政府掌握武力,司法機關掌握法律判斷,議會制定法律。三權分立的意義在於相互制衡,防止權力集中在一人手上,因為絕對的權力會導致絕對的腐化。


民主及其挑戰:1947年,丘吉爾在英國國會辯論時說,民主是一個最差的體制,但比起歷史上的各種政府模式,已經算是相對好。他反對工黨削弱上議院權力,提醒大家對集權的迷信是危險的。


反思香港的情況:自全面管治權、三權合作論等實施以來,我們更清楚見到集權的危險。真正的民主不只是選舉,選舉是讓執政黨下台,讓反對黨上台,這種政黨輪替現象慢慢改變社會方向,但過程漫長。如果你認為選舉一定要選出你心儀的政黨,才等於社會和平繁榮,那你不是相信民主,而是相信某一個政黨。


真正的民主:透過不同的制度去制約權力,包括司法獨立、議會尊重少數聲音等。議會的協商達到共識,而不是多數暴力。泛民在立法會拿多數議席,制約政府,本來是民主體現,但遭到打壓,就是暴政證據。

《找到適合的金錢溫度與財富容器》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金錢溫度愈高愈好,財富容器也是愈大愈好,最好和水庫一樣大,但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溫度與容器,絕對不是愈高愈好、愈大愈好。

 

如果今天你是一隻金魚,你會希望金錢溫度多高?肯定不是沸騰的攝氏100度吧!這樣要怎麼活呢?那你會希望財富容器多大呢?應該不會是一座超大型水庫吧?大型水庫雖然可以存到非常多的錢,但怎麼感覺對一隻金魚來說格外空虛和孤獨。相反的,如果你發現自己不是金魚而是水庫中的大活魚,水族箱肯定也不適合你。所以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財富容器,或許是一個中型水族箱,裡面擺一些水草、造景、氧氣循環系統,這樣的大小生活起來對你來說才最舒適。

 

所以說,如果今天「年賺100萬」也有著「1億的財富容器」,聽起來很好對吧?當然不見得,因為這樣的生活或許不是你想要的,可能工作壓力過大,也可能缺乏屬於自己的時間。況且當金錢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往往會轉為追求物質以外的東西,有的人追求自我實現的價值,有的人追求與家人的愛,不管是什麼,都無法直接用錢買到。


當然,如果目前你的金錢溫度過低,財富容器也過小,很顯然要提高溫度,換到更大的容器,否則一條水庫中的活魚要怎麼在水族箱裡生活呢?但記得,並不是所有東西都是愈多愈好、愈大愈好,覺察屬於自己的居住環境,找到適合且舒服的金錢溫度與財富容器才是最好的答案。

《財富容器》

「財富容器」會影響一個人的存錢速度與多寡。


人就像一隻金魚住在魚缸裡,而錢就是魚缸裡的水,有人覺得自己適合迷你缸、水族箱,有人則覺得自己適合大型水族箱或水庫,當然,想住在什麼容器可以自己決定,取決於個人對金錢的看法。像我就很喜歡住在大型水族箱或水庫裡,因為大容器有個好處,容量本身很大,自然裝得下很多水,等於可以輕鬆、容易地把賺到的錢存下來,不會讓水(錢)從容器中溢出。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一生至少存到5,000萬」,他的財富容器大概有5,000萬那麼大,無論從什麼管道賺到錢,包括薪資、投資、中獎的錢,他都非常願意存下來,直到財富容器被填滿為止。

 

但也有另一個可能,如果一個人的財富容器只有「存到10萬」,願意住在一個非常迷你的小魚缸裡,那麼即使他的年薪上看500萬,甚至中了1,000萬的樂透彩,對他而言都是多餘的,他會盡可能把這些錢花掉,就像容量只有500cc的迷你小魚缸,如果一次倒入5公升的水,多出來的就是沒辦法透過容器存下來,勢必會因為容量不足而滿出來。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