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初時期,華北的土地也慢慢繁榮,可是去到太平洋戰爭時,通漲先悄悄的來,然後糧價不斷的上升,不斷上升的生活與食物成本,先是吃光了所有人的儲蓄,然後大家發覺入不抵支,有土地的人收入下降支出上升,最終大家為了生活決定賣土地。可是當大家都一起賣土地時,本來很有價值的土地就因為大家的賣盤而快速崩下去,賣完地的錢也用不了多久,土地也賣了,大家就離開故鄉去大城市打工甚至行乞,至少能夠有飯吃,土地上的人越流失,土地就越不值錢。
通常土地價格的崩壞,很少是那些大地主賣放出土地,那些便宜的土地,反而多是小地主們活不下去重新變回無產階級時釋出的。用現代的角度說,如果房市要崩,那就是一堆本來有房但不是很有錢的人,把房子套現的結果。然後買下這些房產的人,不會是比他們更窮的人,而是那些比他們有錢,哪怕大飢荒時候都有餘力大魚大肉的真正有錢人,就像英國圈地運動一樣,每次價格崩壞的結果,都是令大地主變得更大,無產階級變得更多。因為小地主都變成無產階級。
房子終究只是輔助經濟活動的工具,房子本身是無法養老,也無法令人類安居樂業的。一個沒有年輕人的社會,是無法運作的,老人們就算有房子,還是要看醫生和吃飯,也只能賣掉房子,搬到有年輕人工作的地方了,雖然到時可能也賣不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