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整理真正的主角》

《內疚清理練習》提醒,如果你容易覺得疲累,卻沒有充分的理由,那麼你的內疚感恐怕已經過量。造成疲憊的原因,可能是你累積了過多的自我批評,或對自己要求太高。要是你還會因為很累而責怪自己,甚至覺得這都是自己的錯,就會陷入惡性循環。


《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則說,如果沒看到物品背後隱藏的故事,那麼「丟東西」就只是把過錯推到物品上的「逃避」行為而已。整理不是讓生活變美,而是讓我們認出生活中的美。


特別喜歡這兩本書的觀點,我們需要梳理自己與親人、伴侶、朋友、同事間的關係,也需要理解物品之於我們的意義。閱讀它們幫助我釐清自己的生活態度,學習放下內疚感,不再為別人而活,也從覺察身邊的空間及物品來清理出內心的明淨。

《讓時間增值的起床大作戰》

「吃到葡萄之前,先別急著說它是酸的。」


一個人的基礎能力,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什麼是基礎能力呢?就是能力金字塔最底部的能力。只有基礎能力堅實可靠,才能在此基礎上培養和衍生出更多的能力,才能讓自己的能力金字塔越來越高。


比如,懂得時間管理,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日程;懂得精力管理,才能讓自己保持最佳的精神狀態;懂得情緒管理,才能更好地對抗各種負面情緒的干擾;懂得保持勤奮、自律和危機感,才能自主學習、刻苦學習……


年輕人想要成為社會菁英,就必須從培養基礎能力開始。因為它是一切能力的基礎。


哈佛大學在培養學生基礎能力的過程中,並不僅僅停留在讓學生「知道」的層面,而是要求學生必須「做到」——「知道」很容易,因為各種方法、理念,在文章中、講座中、課程中隨處可知;但「做到」卻很難,因為看過、聽過、學過的方法、理念,必須運用在現實生活中,讓這些成為自己認知的一部分、能力的一部分,這樣的能力才能稱為「基礎能力」。


《先努力,後時機》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當時機來臨時,只有一直在努力準備的人才會成功。因此,所謂的運氣其實是指「時機」(timing)。相反,只靠運氣而不努力的人,時機永遠都不屬他,難以成功,最後怪自己沒運氣其實是本末倒置。


大部份人也曾努力,卻取不到成功,因而很多人不相信此道理。努力了,時機到之前不一定能夠成功,所以關鍵是努力了的人能否堅持到時機來臨,得不到成功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時機來臨前已中途放棄了。


沒有經歷困難的成功最多只是運氣使然的小成功,是僥倖,稱不上真正成功。只有經歷困難,然後解決困難才能創造到價值,待時機來臨之時所取得得成功才有滿足感,因為這是真正的成功。


當你遇到越多的困難和問題,這越值得高興,因為這是讓你創造價值的機會,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投資快樂》

想找一些真正低風險但高回報的投資嗎?絕非騙局!一諾千金!


「快樂」就是一種低風險而高回報的投資。當然,跟其他投資一樣,需要時間及耐性。可以全職,亦可以半職,絕不投機,亦不需要鋌而走險。逐漸變快樂又得,忽然變快樂亦得,得咗!


投資快樂的風險跟投資股票相比,有天淵之別,風險低,絕對可控。普通投資幫你達到財務自由,但投資快樂就能幫你達至終極「情緒自由」,再也不受負面情緒束縛!


上星期,你每天花了多少時間刻意做一些令自己開心的事呢?即每天花了多少時間投資在快樂上呢?與炒股票一樣,很多人都虧蝕。大部分人將很多時間投資在負面情緒上,令自己負面情緒加強,卻花很少時間投資在快樂上。


近年神經科學研究顯示,快樂其實是一種可以後天學習的技巧,與學習數學一樣,愈學得多、愈做得多練習,效果就愈好。大家可以參考下列3個快樂貼士:


1 放大快樂

每天主動積極尋找身邊快樂事,即使是少許快樂都可以立即記錄在「開心日記簿」。每天記錄3件值得快樂的事。理論很簡單,就好像跑步跑得多,小腿肌肉自然發達,同樣地,時常接觸快樂事物,腦部的快樂區也會相應得到刺激而變得發達


2 延長快樂

當遇到快樂事情的時候,嘗試將快樂情緒停留在心中較長時間,例如1分鐘。盡量回想快樂環境、情緒和感覺,刻意延長快樂的感覺。


3 減滑手機

研究證明時常滑手機會令一個人容易焦慮和抑鬱,同時亦會影響集中能力,所以請盡量減少無意識地滑手機。根據研究,每日香港人平均花23小時滑手機,所以大家必須留意。抓緊快樂看似容易,但是要常常保持敏銳觸覺不斷練習。如果遇上快樂事情,要停下來把快樂的感覺和感受放進心中,維持約1分鐘,多加鞏固,以刺激腦部的樂觀區。祝大家投資快樂成功!

《圍牆倒下前 Before the Wall Comes Down》


藍奕邦專訪,他送一句未發布新歌的歌詞「I choose to believe」給大家:「人始終要相信會有更好的事情發生,才有動力生活下去。」

《圍牆倒下前》早於20多年前寫下,當時藍奕邦在美國佐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修讀文化及政治(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Politics),他閱讀到柏林圍牆的種種野史、影像、電影、書籍,最深刻看到一些捕捉生離死別的相片:「我記得讀柏林圍牆這一段歷史時,我會看到好多相。其實柏林圍牆最初是鐵絲網來的,它在很短時間內將東德、西德隔開。有很多分散的親人,他們跨過帶刺的鐵絲網,去觸碰另一端的親人。」《圍牆倒下前》一直藏於腦際,從未發布。


多年後重新審視這一首歌,藍奕邦發覺想法和感受亦改變不少。「這是一首我未讀完書時寫的歌,一個沒有社會經驗的學生去寫一個歷史故事,整件事是好浪漫地在唱一個虛構故事。當你步入社會,你工作過,你經歷過真的生離死別。再到最近這幾年,你望見這個地方發生那麼多事情;或者近1年,大家都有好多朋友移民。」


從前社會滿足於流行曲只講小情小愛,未覺有需要思考生活;現在肉隨砧板上,社會氛圍迫使不得不思考生活。記者問他寧願選擇從前還是現在的流行曲風氣?他貫徹《圍牆倒下前》的信念,直言兩樣都不好:「為什麼不可以有一個時間是,社會是好的、沒事的,同樣地,人們都會有追求呢?可能下一個時間就會是這樣,這個將來不知道幾時發生。為什麼不可以同時間這個世界是和平的、沒事的,而大家都是聰明的?世界和平不是一個給你愚蠢(地生活)的藉口來的。」《圍牆倒下前》和舊歌《六月》都是取材自歷史,而藍奕邦認為歷史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好多時創作靈感是來自生活,我覺得如果你一味專注你的藝術,但沒有了你的生活,其實你沒有取材」。當時他並不是特別喜歡政治而遠赴美國修讀,而是覺得讀政治系讓他知道這個世界發生什麼事,因為眼界源自於知識水平和社會經驗。生活就是為了和世界連繫,用歌向世界表達自己的信息或情緒。


但他也承認流行歌的本質是提供娛樂,「我聽一首歌可以令我有慰藉,或者得到一個3、4分鐘的空間去開心又好、喊又好,其實它本身有這樣的功能在這裏」。填詞人梁栢堅告訴他,這個時候需要好多娛樂大衆的人,在艱難時刻讓大家歡樂;但也需要選擇做多一層——記錄時代的人。官方紀錄或歷史文獻基於本身特質,只能客觀地、毫無情緒地記錄一個年代,而一個時代的情感可能依靠藝術記錄下來,諸如電影、音樂、攝影,「可能我們的職責在這個時間就是這樣」。「你估不到一首歌的下場會怎樣,我20幾年前寫,沒有想過20幾年後會出這一首歌,當時只不過記錄了柏林圍牆這件事而已。但是我現在攞這首歌出來,就是記錄現在發生的事。」藍奕邦笑言,這一首歌可能沒有太多人識,在歌海裏被掩沒了。「但可能20年後大家回望,哎,2022年藍奕邦出過一首歌,叫做《圍牆倒下前》,記錄了一個城市的氛圍。」


他也不奢望幾首新歌街知巷聞,但求需要那些歌的人會聽到:「如果你聽到譬如《圍牆倒下前》,之前《生》、《醫生我無病》、《竇》這些,你會會心微笑,或者你覺得『啊,有藍奕邦明白我』等等呢,那麼我多謝你們。」除了一系列新歌作為2023的新年禮物,他還送一句未發布新歌的歌詞「I choose to believe」給大家:「縱使幾差、幾壞,你都要有信念,因為當你沒有信念,其實……你就玩完喇。根本你不能選擇沒有信念,因為人始終要相信會有更好的事情發生,才有動力生活下去。」


「縱使有幾唔相信都好,都要相信。」


《父母也是大環境的受害者》

許多我們認為所謂的父母過錯,其實是我們以今天的文化概念去衡量的結果。這種做法對父母來說並不公平,因為他們也是大環境的受害者。


父母的養育方式,大部分也是他們家庭、文化和社會等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當我們把自己所受的傷害全都怪罪到父母身上,其實就是讓一個個體背負了整個集體的過錯。


許多人從小都是接受打壓教育,即使考得再好,父母還是會潑冷水,看似在打擊你,其實可能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接受謙虛是美德,驕傲自滿容易壞事的觀念。


當我們把父母放回到他們當時身處的環境就會發現,他們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與教育,甚至他們自己就經歷了混亂而破碎的原生家庭。他們的父親也可能為了生計,長期缺席他們的成長;或者他們自己也是重男輕女,不打不成器等觀念的受害者。


許多父母其實已經意識到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因此當他們為人父母,就下定決心,絕不讓子女承受自己以前經歷過的痛苦。但許多時候,雖然意識到上一代的錯誤帶來的傷害,卻又還是延續了這些過錯。這種心理創傷在一個家族代代相傳的現象,在心理學稱為代際創傷。從「受害者」變成新的「加害者」,這個問題需要整個社會一起面對和消化。


許多人在成年後,仍然無法對父母的過錯釋懷。其實這個狀況的背後,正是隱含子女內心深處對父母「過度理想化」的期待:「我覺得我應該得到父母所有的愛,得到父母所有的關注,但是我沒有。」或「我覺得父母應該是無所不能而且完美,但是父母並沒有做到。」是這些落空的期待,最終演變成父母的過錯。你對父母的期待有沒有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太過理想化的期待,也可能是偏見的來源。


因此,理解父母的不完美,是客觀看待傷害很重要的一步。因為總有一天,我們也要接受自己成為不完美的父母,會面臨子女的失望和憤怒,也要接受自己終將成為讓孩子感到掃興的大人這樣的事實。每個父母都在等待孩子道謝,每個兒女都在等待父母道歉。


《給10年前自己的說話》

如果你現在,可以同10年前的自己講一句說話,你會講甚麼?(唔好講「買六合彩幾號」這類說話,而是一些方向性的說話)。這個問題的目的,就是想大家思考一下,自己在這10年過得如何,是否自己滿意?


就我自己來講,如果可以同10年前的自己講一句說話,我會講「盡快辭職,發展自己事業」。我過往一直打工,一邊打工,坦白講,我是一個穩陣的人,心底一直都唔敢辭職全力做自己的事業。


行這一步只遲與早的問題,唔可以比自己的恐慌限制左自己,當日職辭的感覺,有點「重生」,因為我做左一件「一直想做,但唔敢做」的事!


多年前,我一直都是50%打工,50%發展自己的興趣,這是一個穩陣的方法,但並不是最好的發展方法,如果可以重來,如果我當年夠勇氣,會盡快100%全力去做!事實上,我地無得從新來過。不過,我地可以好好把握今後的10年,令10年後的自己,唔好講一些後悔的說話。


2023年很快又過了一個月,請好好計劃一下。


《認知不同,不爭不辯》

現在已經不想和任何人爭辯了,因為我開始明白,每個人只能在自己的認知範圍內去思考問題,就算現在有人跟我說1+1=3,我也只會笑著說:你說的沒錯。


把咽不下的氣咽下,是一種胸懷;

把不想做的事做好,是一種能力。


把看不順眼的人看順,是一種修為;

把快罵出口的話忍住,是一種本事。


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

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一想就通。


人若不能學會靜心,會有很多苦難。


《要懂得在乎自己》

你那麼累,是因為都在用別人的角度為難自己。有時候,會想跟其他人隔得遠遠的,到一個鮮少人會注意的地方;或者在路上走著,突然著急地想帶起耳機,希望隔絕外界的聲音來尋求安定感,消弭那莫名的焦躁。


其實,生活會累,事情會雜,是因為我們把太多不屬於自己的事摻進了生命裡。人都有想逃離眼前生活的時候,所以要允許自己有喘息的方法。


不要因為討厭的人而焦慮,而要用更好的自己開心活下去。


同一句話,可以有很多種解讀,有意無意而已。同一件事,也可以有很多種做法,有心無心而已。人與人之間本來就存在許多的不同。


好比一個人的努力,在某些人眼裡可能是威脅;一個人的善意,也可能有人會視為故意。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別人是以什麼角度來打量自己。


不用強迫自己去包容別人的惡意,但也不要縱容別人消耗自己。記得,如果你因為討厭的人而動怒,那只是在提供他們動力而已;不用去苦惱某人為何討厭你,而是要用心成為喜歡且更好的自己。


《自己難免都會有錯》

最大的錯,就是認為都是別人的錯。


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意見不合。然而有些人,爭論的重點不在於事實是什麼,而是只想證明都是對方的錯。別人說的都是無憑無據,自己說的就是經驗道理。


其實,覺得自己不會出錯,是很大的錯。當一個人只會仗著自己經驗較多、學識較廣,甚至是活得較久,很可能只代表他看的世界還不夠大。


謙虛的人,是知道自己還有不足;驕傲的人,就要擔心某天被人看穿。記得,一味認定別人都錯、自己才對,就不會打開心胸接受新的觀念;我們是應該做個有自信的人,但絕不能因此變成自大的人。


《主動面對,而不是被決定》

克服生活中的種種障礙需要心理韌性(resilience)。但什麼能激發人的韌性?


答案是活力——作為幸福核心的一種充滿生氣和幹勁的積極感。


活力往往關係到健康的老年生活,但實際上它對每個人都有益。活力有時被定義為「靈性的健康」(health of spirit),是指無論身心都能勝任某項任務的感覺。和心理韌性一樣,活力常被認為是人與生俱來的特質,但擁有活力不是靠運氣。活力不在你的腦袋裡;它是從你的有意識的行為產生的。


無論你是二十還是八十歲,活力都能讓你充分利用每一天。活力關係到許多正向的健康結果,例如生產力,更能應付壓力和挑戰,更良好的心理健康以及管理負面情緒的能力。簡言之,正如作家、心理學者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指出的,「抑鬱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喜悅不用比較》

拿自己和別人比較是我們的天性,但隨著 #社群媒體 的興起,近來整個情況起了巨大變化。當我們在社會背景下看到人們歡笑作樂,許多人會以為這是他們生活的基調。拉開帷幕,目睹他們面對的各種挑戰,認知到他們的人性,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視角。


不再只是和相同處境的人比較,如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全球性視野,充滿無盡的完美面孔、身材、派對、戀情和假期的視覺洪流。#經常拿自己和其他女性進行比較的女性尤其容易對自己的外表感到不滿。只要觀看幾分鐘妳認為比妳漂亮的人的照片,就足以讓妳心情沮喪。


拿超級名模或高不可攀的超級巨星作為角色楷模,只會增加不安全感,給自我懷疑火上添油。當我們把注意力消耗在對外表和對完美的追求,將會自絕於許多機會,因為害怕失敗而連試都不願去試。


《心理對比法 Mental contrasting》

心理對比法結合了樂觀和實際,想像一個正向結果,同時認知到各種潛在障礙,並擬出克服障礙的行動,來縮小當下現實和未來理想間的落差。四個稱之為WOOP的步驟是:


一、願望(Wish):你有什麼願望?許個願吧。

想像一個你覺得有意義和重要,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實現的事。把目標用文字表達出來。例:「我想在數學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我想在生活中感受到更多感激之情。」


二、結果(Outcome):實現這願望會有什麼結果?

你會有什麼感覺?想像那種感覺,並用文字表達出來。例:「我會有努力投入工作的感覺。」「我會很自豪。」「我會感到莫大的寬慰。」


三、障礙(Obstacle):阻止你前進的頭號障礙會是什麼?

寫下什麼會阻礙你實現自己的願望。例:「我很難拒絕別人。」「我會被社群媒體干擾。」「我總是拖拖拉拉。」


四、計畫(Plan):你克服這個障礙的計畫是什麼?

可以採取什麼行動解決障礙?制定應對障礙的行動計畫。例:「如果有人請我喝酒,我就說『不,謝謝。』」「如果我想吃垃圾食物,我就到街上散步。」


《三個對成長與健康至關重要的需求》

當人遇到壓力源,會產生一些生理變化。你會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分泌皮質醇。如果令你難過的事盤踞在腦中,身體會維持這種壓力反應。


負面情緒還會影響行為,可能導致身體活動減少、飲食不當、社交退縮和睡眠中斷。聽來或許荒謬,但從你今天收到停車罰單的反應可以推測你十年後的健康。可是,究竟是那些因素讓我們提起精神、繼續前進?


羅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找到三個答案,增強活力有賴於以下基本心理需求的提升:


① 自主性

感覺你是自己行為的創造者,可以自由做出選擇。自主性可防止沮喪和不滿。它關係到主動提前規劃,作出反映你價值觀的決策。


② 勝任感

在你所做的事中感覺有成效。像完成一件有意義的方案,或鋪床或從事一項嗜好。勝任感可以防止絕望感。


③ 關聯感

和他人緊密連結的感覺。參與有意義對話,越是感到被理解、被欣賞,越覺得和伴侶或朋友的關係密切。


人有意參與可以增進自主性、建立社會連結的活動,對成長、完整性和健康至關重要,對種種惱人的事也不那麼敏感。我們不只是基因的產物,我們運用時間的方式影響了我們是誰。


《慢性自殺的生活模式》

自我療癒何其困難,因為哀悼的歷程總是隱而未顯,但時間從不停歇,新的失落很快添加在舊的失落之上,直到某種症狀強迫我們必須面對為止。這些症狀中最常見的就是失眠,甚至是捨不得睡。透過報復性的熬夜,來補償好像白天生活太過「充實」(其實只是無意義的匆忙)的遺憾。


許多人因此失去了最基本的休養本能,陷在慢性自殺的生活模式裡。


想要找回白天失去的自我,這是即便晚上很累也要熬夜的朋友,常說出口的理由,白天累積太多難以處理的壓力,或者說是來不及表達又堆積在心裡的情緒,在夜晚也不被允許,用傷害身心的方式逃離。


我也眼看著這樣的現象,在眾多朋友中蔓延,有些心疼與無奈。


最終,白天能過有意義的生活,或者換成適合自己的工作,或者學到適當的狀態去應對,或者願意在夜晚好好面對自己,並且給自己的身心安歇,才能停止這樣的堆積。

《權威只建基在武器之上》

2023 將會看到的是全球大團結,不是人們的團結,而是政權的團結。人們可以守法合法的和平示威,但他們都是可以動用警察軍隊,甚麼是合法與守法?


首先要拉你,由警方提證供,再由律政司檢控,再上法庭提堂,等法官判決,而且要法官判定你無罪的時候你才是合法或守法。另一樣的合法與守法,就是不被人拉。因為合不合法是由法官判決的。合法與非法是你決定的嗎?起訴你的不是警方,是律政師,不過有咩事同個法官講?


這就是法治了,保障了誰?除了政權?


政府人員會犯法,但政府是不會犯法的,他們只能犯憲法,但犯憲法怎麼辦?改憲法吧,釋法吧。這就是法治社會。


為人民服務?為何不是為人服務呢?為何是人民呢?全世界的政府都是朋友,而你?你是「人民」,連人都不如。


《學校只不過洗腦工具》

現在的教育是一個陷阱,學歷是為了令你學習如何甘願去成為建制人士,去作為社會的齒輪,知識就是為著那些權力而服務。


學校的知識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嗎?有教你如何種植與各種生活技能嗎?沒有,只有專業技能,最後大家就走進大財團大機構共同去奴役那群更低學歷的人,自此再也走不出那個規範一切的圈子。


從前還有學術自由或者還好一點,你有更多的選擇,但當現在要啪針才能上學,出入登記,那所謂的自由已經蕩然無全,學校的作用已經變成教育你去順從臣服,另一樣就是教會你,你與這個社會與世界是分離的,你是多麼的專業的。


還有的就是學校也從來不教你金錢,這個生命之中差不多最重要的東西,學校有教過你們理財嗎?有教過如何技資嗎?學校又有沒有教過法律?你有甚麼權利?面對法律要如何面對?再者,稅務呢?


教育已經不是教育你如何做人,如何服務社會,他們是在教育你成為政權與財團最堅實的支持者,而讀得越久、讀得越多,你又越難走得出來,最後只能把成世人奉獻出來。


畢業證書就是那一張服從證明。


有很多人是逃離,但最後就是所有學校學到的東西都用不著。


《有用冇用,你懂不懂》

我們不停製造無用的東西去顯示價值,那麼這樣是否就是製造「無價值」呢?


就業與失業、消費與經濟。


一群無用的人去製造一些無用的東西,最後會有另一群無用的人去買一些無用的東西,為了維持這種狀態,那麼一群無用的人就要去製造更多無用易壞的東西去令另一群無用的人更快去買那些無用的東西。


這就是我們的經濟,最重要就是令那些人覺得無用的東西是有用的。


有多少東西是有用的呢?你看看家裡有多少東西是放在一邊很久沒有動過?再看看搬家的時候掉了多少東西?之後再看看你買回來的東西以及其包裝,有多少是直接丟棄呢?


但正是這些無用的東西支撐起社會,那麼這會否其實是一個無用的社會。


《從防疫明顯看出心理與智力問題》

為世所迫,身不由己,一個又一個藉口,編織著虛幻的世界。道理與道德在利益與權力面前,不再重要,甚至消失。政策不需要合理的,因為即使多麼不合理的政策,人們還是依然執行與順從。


統治者們擁有著軍事、司法與發鈔權,只要一聲令下,人們就會有著各種藉口為權力護航,「係咁㗎啦」、「人工包㗎」、「法律嚟㗎」、「都改變唔到㗎啦」、「無計㗎」⋯⋯


世界變得如此,就是因為人們就是如此,而統治者總是有辦法令你「自願」。


對病毒的恐懼已經深深烙印在心裡,即使所有措拖取消,人們依然活在惶恐之中,任何的風吹草動也會勾起他們的回憶。再者,針已經一打再打,怎樣也回不到從前。


恐懼是很難擺脫的,這將是全球創傷後遺症PTSD。我們拼命賺錢,再用辛苦賺來的錢去供養那群剝削你的大財團,剩餘的就拿去交稅,而當中的所有錢都純粹是印刷出來的。這個遊戲的規則有多少是建立在謊言與虛幻之上呢? 我們不停的破壞真實美麗的大自然,再在那一個破壞的土地上建立所謂的文明⋯⋯我們好像只剩下欺騙的能力,最後騙到我們不再需要身體,只需要心靈連結上網。


將來伴隨著你的不是病毒,卻是恐懼,因為大家習慣了的是恐懼。只要恐懼存在,那麼「緊急」就很容易存在,只要「緊急」存在,那麼就能為所欲為了,連程序也可以免卻,多麼的方便,這簡直是引掌權者犯罪。D錢咁容易賺,點樣返轉頭呀?班友咁蠢咁聽話,唔呃佢地會對唔住自己的吧。


《問心無愧》

一個人能夠優雅而堅定,在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動不動就對人發脾氣,習慣用言語傷人,這都是愚蠢且不利己的行為。


能好好控制負面情緒的人,遠比能攻城掠地的人更加強大。看不出流動的水通常很深,看不出情緒的人往往難測,學會控制情緒,對於自己認為正確的、該做的,能維持溫和而不被動搖,相信在職場上能發展非常好。


難免會有不認同你的人,相對的,也會有你受不了的人。當然很難無視那些對自己的批評與嘲諷,因為那些否定會帶來衝擊,但一個人的自信灑脫,就是能夠看淡那些看不慣的人事物,還有針對性的抨擊與非難。


你不欣賞的,未必一定就是不好的,而別人否定你的,也不必急著跳腳,因為他們的不認同,說不定你才會自省或許還有哪裡還不夠好,畢竟我們永遠要對得起的只有自己。有時候,我們只知道拼了命地緊抓著,沒仔細看清自己不願放手的是什麼,往往後來會發現一直緊抓的,其實是自己的不快樂。


把那些輕視或閒言當成一種提醒,該調整就調整,不然過去了就是昨日的事,不值得讓自己的心情被干擾太久。

《在意別人之前先安頓好自己》

有一些困難,是想像的困難。有一種能力,叫做不斷努力。


讓自己變好,從慢慢調整開始,你可以替自己每個月訂定三至五個目標,這些目標不必設定太難,是自己做得到的,花一點時間花力就能夠達成,我們從過程中得到一點成就感就有動力持續做下去,有具體的數字目標,但不要太高,讓自己持續去做,盡量去做,只要踏實地把能做到的事一樣一樣做出來,一點一點進步,信心就會油然而生。


自信是明白自己可以做到,就算是一時做不到也不會一蹶不振,也知道自己能從過程中學習與成長。我們都有缺點,或許未必能完全改善,但是慢慢地累積智慧與經驗,放大我們的優點,讓自己的小缺點自然不會被人注意。


不要一直把自己缺少的跟別人擁有的部分做比較,因為我們永遠不會變成別人,別人的優點你可能沒有,但你的好往往別人也無法擁有。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不必羨慕別人,因為說不定有人也正在羨慕你。比較未必會贏,通常一定會輸掉自己的快樂。

或許會出現我們不想比而對方卻一直計較的情形,假使沒有太大的影響,就試著看淡,別為了不重要的人弄糟了自己的生活,他不懂得照顧好自己的心情,那是他自己的功課,我們只能祝他好運。


好好對待自己,不是花很多錢吃喝玩樂,而是認真面對內心的需求與情緒,讓那些需求都盡量被滿足,讓那些的情緒都獲得紓發。想要別人認同,不是讓自己變成另一個人,強迫自己進入不適合的圈子,或去做勉強自己的事,而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在懂得欣賞你的人面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都有適合自己的步調,而且會隨著人生的每個階段調整,就像是抵達了某一個階段或目標後,又得詢問自己的內心需求:你現在想守護的是什麼?有成就感嗎?過得開心嗎?喜歡現在的自己嗎?如果有許多否定的答案,我們就需要試著重新調整自己的方向與步調,這絕不能依別人的狀況走,別人的方向與步調可以參考,但我們得要沈澱下來好好思考如何才能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


《別難為自己》

假使你什麼都要跟別人比,羡慕人吃大餐買名牌,妒嫉人受歡迎被注目,不要老是怪東怪西、怨天尤人,因為那是你一直渴望變成別人,才會造成自己的不快樂。


如果你能創造自己的世界,走出自己的路,安於現狀,甘於平凡,別人過什麼樣的生活,與你何干?總是用沒擁有的事物來攪亂自己擁有的一切,那才是真正不值得的想法。


別把自己的生活當成是一場跟人比拼的賽事,而是一趟應該好好感受的旅程,或許你會過得比較舒服一點。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期望自己出人頭地,或許並不是糟糕的狀態。說不定胸無大志也滿好的,可能是你終於懂得什麼樣的生活才是真正適合自己,也有可能是終於認清自己的能力已經到了極限,再拼命下去也只是掙扎,不如放下執念,讓自己好好過日子。我們真正需要的,本來就沒有那麼多。

像我已經過了盡力而為的年紀,現在反而明白許多事還是量力而為。

我們或許無力掌握外在的一切,至少有能力可以改變自己對於事情的反應與態度。沒有餘力,自私一點也無所謂,來日方長,先把自己顧好,才有能力一起變好。當你先照顧內在的情緒,自然會看淡那些外在的人事物。可以為值得的人及懂得感謝的人盡力,遇到不知珍惜、自以為理所當然的人還是量力就好。

我們的能力與時間有限,只能對有限的人好,然後慢慢讓自己越來越好。選擇看淡,並不是真的全都無所謂,只是不再讓無能為力的事一直為難自己。


《我爲什麼要工作?》

要先清楚何謂工作? 工作具有三種意義:


第一種意義是「賺錢」,是為了餬口,就連莎士比亞也必須靠寫作賺取麵包和奶油。

第二種意義是「存在感」,人們渴望在工作中發揮自身潛力,藉此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倘若工作只是為了混口飯吃,工作就會變得很痛苦,就像那些認為「上班時的我是行屍走肉」或「真正的人生下班後才開始」的人,工作只是為了賺錢。

工作的第三種意義是「貢獻」,無論哪種工作都是為了滿足部份人的需求而出現,此每種工作背後皆有其受惠者。在工作原本的基礎上,將「幫助別人」納入目標之一,渴望透過工作幫助到某些人,創造出更美好的世界。

何謂天職?

「賺錢、存在感、貢獻」是工作的基礎價值。每個人心目中對這三種價值的優先順序都不同。有些人將存在感視為首要價值,賺錢其次,最後才是貢獻;也有人相較於賺錢和存在感,更重視貢獻。工作價值的優先順序不同,所做出的職涯決策也可能不同。重要的是,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三者中只要少了任何一項,就會對工作感到不滿。

古代西方人將「毫無意義、白費力氣的勞動」視為最可怕的刑罰之一。

希臘神話中的達那伊得斯(Danaides),由於殺死自己的丈夫受到處罰,餘生都在灌滿永遠也不可能灌滿的無底桶中渡過。欺騙眾神的薛西弗斯(Sisyphus),被詛咒必須不斷地推巨石上山,抵達山頂後,石頭又會再次滾落至山腳下,一再重複推石頭上山的過程。

小說家卡繆(Albert Camus)曾說過:「沒有工作,生命會腐朽。但沒有靈魂的工作,生命會窒息而亡。」讓達那伊得斯和薛西弗斯痛苦不已的,不是巨石和無底桶,而是失去工作的意義。他們所做的工作,完全無關乎賺錢、存在感與貢獻。

所謂的天職,就是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換句話說,天職就是能解決生計,並讓自己富有存在感,同時能對世界做出貢獻的工作。因此,你必須問自己:「賺錢、存在感、貢獻,三者中我最重視的工作意義是什麼?」進一步再問:「我所追求的工作價值是什麼?」


《金錢心理學》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是指假使實體的帳戶只有一個,但在心中我們卻會把依照不同或取得錢的管道而將錢歸納在不同的心理帳戶,當錢在不同的心理帳戶中我們便會以此有截然不同的花錢態度。像是如果是賺來的薪水我們就會更傾向將其節省起來,或是真的要花在必需消費上。然而,如果今天是中獎或是獲得的獎金,我們就可能將其歸類於意外之財,對於這類金錢的花費態度則會更大方,甚至是會去揮霍。


心理學實驗,情境是在看電影前發現自己三百元的電影票掉了,或是三百元掉了,過後還會不會再花錢買一張新的票,如果是電影票掉了,我們更會去買一張新的票,但如果是錢掉了,我們卻會因此選擇放棄看電影。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兩種情境都是損失三百元,但結果卻完全不同。也就代表了先前買電影票的錢與三百元被歸納到不同的心理帳戶,因此丟失的錢不會影響電影票帳戶的預算和支出。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指出,個人的絕大多數慾望和衝動是相互關聯的。而能驅使人類的從演化上來看幾乎都與這幾項核心概念有關,這些需要不僅僅是生理的,還有心理的,彷彿是人類天性中固有的東西。我們的需要是以層次的形式出現的,由低級的需要開始,逐級向上發展到高級層次的需要,能夠滿足越高層次的需求也將帶給我們更多的幸福感。

  •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稱級別最低、最具優勢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氣、性慾、健康。
  •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同樣屬於低級別的需求,其中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錢。
  •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需求。
  •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成就、名聲、地位和晉陞機會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包括針對於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項需求都能滿足,最高層次的需求方能相繼產生,是一種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實現,發揮潛能等。



《好會變壞,壞會變好》

對自己好一點,因為你要陪自己走很久的路。

生活中,好與壞是相對的。牆壁會因時間而斑駁,也能因為粉刷而重新明亮;桌面會因時間而沾塵,也能因為抹去而重現潔淨。日子裡總有不好的時候,但一定也有變好的時候。


人生的好與壞會交替,我們要做的並非期待壞事不出現,而是期許自己有能力面對、有勇氣堅強;如此好事便會隨後而來。


陪自己慢慢走,在不知道未來會如何的情況下,用心去經歷當下每一刻。記得,沒有不會跌倒的人生,但也沒有走不出來的坑;給自己多一點時間面對,事情都會過去的,你也一定會漸漸好起來。


其實情緒從來無分好與壞,只是在表達著不同的事情而已。「有空虛感都唔一定係壞事,因為空虛,先知自己唔滿足,先可以有空間繼續搵對自己重要嘅嘢。」現在過得好還是不好,不是上個月努不努力的關係,覺得現在過很不好的人,其實就是否定五年前的自己,五年前做了什麼關鍵的決策,自然就決定了現在的生活樣貌。


《面對死亡的悲傷任務》

William Worden的悲傷模型使用首字母縮寫“TEAR”來描述四個悲傷任務。 Worden所提的模型並不像悲傷五階段是有順序性的,而是在面臨失去時不斷在這四個任務間迴圈。

  • T (To accept the reality of the loss) 接受死亡的事實:就像在悲傷五階段的第一個就是否認,當面對重要他人的離去,一開始一定都會很難接受,尤其是因為意外過世的。然而若是否認反而會讓我們更難從悲傷中走出來,透過各種儀式讓我們學習接受這個人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 E ( Experience the pain of the loss)體驗死亡的痛苦: 涉及我們面對悲傷的痛苦,因為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通常會壓抑這些比較沈重的情緒,但不斷阻止這種情緒的出現並不是件好事。而且每個人在面對死亡的情緒都有所不同,可能出現悲傷、渴望、憤怒、解脫以及遺憾等,要處理這類情緒最好的方法是要去了解原因,以及擁有情緒的出口。
  • A (Adjust to a new life without the lost person)適應沒有他的人的新生活:頓失重要的人消失在自己的生活中一定是很難接受,尤其若對方又是你主要互動的人,我們會不斷想起曾經一起經歷過的時光,學習自己再度拾起這些舊有習慣,因為有著對方過去的陪伴讓我們能更加堅強面對未來。
  • R (Reinvest in the new reality)重新面對新事實:接受失去與學習處理情緒,並為自己建立緊密的社會支持,失去並不代表遺忘,而是在沒有他們的新生活中,珍惜過往的記憶,並讓他們永遠活在心中,也是因為有著這些記憶,帶給我們生命中無限的意義。

生命這堂課就是需要不斷面對失去,面對離去時常會感到遺憾或是內疚,「我們已經約好了下個月要一起去旅行…」、「要是當初沒有對他說出那些話就好…」,不過這些事情也都無法挽回也無法完成,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一直陷入遺憾與內疚的迴圈必定會讓自己痛苦不已,甚至讓自己無法在面對新的生活。


因此我們可以學習,寫下你的遺憾、如果逝去的人能看到聽到我們的遺憾與內疚,他們會對你說什麼? 他們會如何安撫和安慰你?將自己換成是旁觀者的角色,看到這個情境或如何安慰這個人?


《比較與妄想》

在我成長的年代,很多人是在比較中長大的。


師長喜歡拿我們跟別人比較,鄰家的孩子高大又英俊,親戚的子女臉上沒暗瘡,同事的女兒嫁了個富豪,這種〝資訊分享〞也許是想激勵我們發奮向上,但因為毫無節制且傾向勢利,效果往往是讓人陷入迷惘,終日擔心自己不夠好,更可怕的情況是生出〝害怕被人比下去〞的妄想,真是無可奈何的困境。


有些人終生都離不開〝先與他人比較,繼而羨慕對方,然後自嘆不幸〞的思考模式。其實想深一層,我們與他人根本不是處於對立狀態,別人長得漂亮,不代表我們變得醜陋;朋友過得富貴,我們不必懷疑自己是否貧窮;伙伴獲得讚賞,不等於我們會被討厭。很多人不快樂都源於比較的心理,還會自行妄想出各種揮之不去的絕望情境。


可是這類妄想通常不是真的,只要自己停止不斷跟人比較的執念,自會發現各人頭上一片天,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上,只需努力用功做對的事,就可以過些心安理得的日子,不必終日誠惶誠恐。


《自動勝利》

踏入新年,很多朋友習慣許願,但願望能否成真,非取決於你在什麼日子許願,而視乎你用什麼方法把願望實現。


我們在學校唸書時,作文堂往往會寫「我的志願」,但奇怪的是,學校似乎從不教你怎樣達成志願。綜合我的經驗和書上看到的理論,許願的方法其實是要學的。讓我先從一個猶太人的故事講起⋯⋯


從前有個男人,他年老,失明,貧窮,也無兒無女,但他沒有抱怨,反而自得其樂和妻子過日子。有天,他獨自在河邊冥想的時候,忽然遇見先知以利亞。


以利亞對老人說:「上主看見你一輩子受苦,非但沒抱怨,還很感恩,你更一直幫忙那些比你更不幸的人。現在上主差遣我來,答允實現你一個願望,告訴我,你要什麼?」


故事講到這裏,帶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你究竟渴望得到什麼?你能把願望講得清楚嗎?每逢佳節,我們常對朋友說「身體健康」、「萬事順心」之類,這些句子用來祝福別人,表達心意,當然沒有問題。但如果你有願望想實現,就不宜用這種含含糊糊的套語。


比方說「身體健康」,你有沒有想過怎樣才算「健康」呢?假如你下月感染一次傷風,是否就要宣布願望落空?你許的願望越明確,才越容易判斷它是否成真。反之,你的願望越虛無,它實現的機會就越渺茫。


以我為例,我不會許願自己「寫作思如泉湧」,或「運筆如飛」,只會腳踏實地說,希望「一天至少寫一篇不短於300字的文章」。回顧2022年,我這個卑微的願望總算實現。


繼續講猶太人那故事。老人聽到以利亞這樣說,覺得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必須想清楚要許什麼願——金錢?視力?有孩子?回復青春健康?——沉思良久,依然想不通。於是以利亞對他說:「你回去慢慢想。明天此時,你再到這裏,跟我講出你的願望吧。」


回家後,老人把今天的遭遇告訴妻子,希望她給予意見。妻子安慰丈夫,「不用擔心,一切都會很好。」這晚他們只像平日一樣,吃飯,聊天,睡覺。


翌日早晨,老人出發到河邊前,妻子在丈夫耳邊細聲講了一個願望,讓他向以利亞覆述。老人一聽,馬上稱讚妻子:「有你這個老婆,真是我最大的福氣,我一定會記住!」


老人依約赴會,以利亞亦準時出現。以利亞問:「告訴我,你的願望是什麼?」老人深呼吸一口氣,對先知說:「我希望自己能活到那一天,親眼看見孩子用金造的碗碟吃飯。」


以利亞一聽,哈哈大笑,說道:「虧你想得出,居然把眾多願望合成一個願望!我相信上帝聽見了,也會像我現在這樣大笑!」這個故事的傳統結局,自然是皆大歡喜,老人所有的願望都成真了。


它讓我想起古代中國一個經典笑話。殷芸有篇小説,講四個人各言願望,一人說「願為揚州刺史」,一人希望致富,一人想做神仙,「願騎鶴上升」,最後一人說:「我希望『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


老人與先知的故事,雖有猶太人的機智和幽默,可惜卻是許願的反面教材。因為我覺得,如果不靠神力,許願應該有一個特定方向,不宜把多個願望綑綁在一起,太貪心的話,到頭來只會分薄時間精力,結果往往一事無成。


想願望更易成真,我認為該做三件事:


一、你要把願望化為一句具體、明確、簡潔的話。能清晰表達的願望,已實現了一半。


二、想到願望後,如果你只向流星許願,那願望多數也像流星般消逝,因為流星不能幫助你時刻把它記住。你應該把願望寫在紙上,貼在床頭或家中當眼處,以便時刻提醒自己。臨睡前,你甚至可在腦中想像願望成真時的情景,好讓你保持熱情和動力把它實現。


三、你應該把願望告訴其他人,越多越好,自製一些「同儕壓力」——那麼你就可能為了面子,更努力把願望實現。你甚至可跟朋友約定,如果不能完成某事,就得接受懲罰。從許多高官的表現可知:如果你無需向他人負責,你最後必一事無成。


當然,如果你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偉大領袖,以上三事你都不必理會,因為無論你怎樣一敗塗地,你都可以自己宣布自己勝利。


《How To Go With the Flow》

The ancient philosophy of Daoism 道家思想 revolves around the idea of finding harmony with the world around us. One of the key founders, Laozi 老子, believed that the best way to achieve this was to learn from nature. In particular, he felt that we could learn a lot from water.


“Water is soft and weak, yet for attacking hard and strong, nothing can surpass it. 水柔而弱,攻堅而剛,莫能勝也。” — Laozi 老子


On the surface, water seems weak. It can be easily contained and doesn’t appear to have much strength. But as anyone who has been caught in a flood knows, water can be incredibly powerful. It is capable of breaking through even the strongest of barriers.


Laozi saw water as a metaphor for how we should live our lives. We should be soft and malleable so that we can adapt to the ever-changing world around us.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be relentless in the pursuit of our goals. We should never give up or give in.


Another important lesson that Laozi took from the water was the importance of staying in motion. Just like water always flows downhill, we should always be moving forward in life. Stagnation is just as deadly for us as it is for a pool of water. By constantly moving and progressing, we can avoid many of the pitfalls that life throws our way.


Finally, Laozi believed that we should live simple lives, close to nature. We should appreciate the small things in life and not become too caught up in material possessions. This doesn’t mean we should all move to caves and live off the land (although some interpret it that way). 


Instead, it means that we should focus on what’s truly meaningful in life and not get distracted by superfluous things.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