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太長不看的世代1》

近年都討論抖音有害論,或者年紀比較大的人普遍看不起抖音,但是抖音受歡迎特別是件輕人歡迎是客觀的事實。所以抖音何以那麼受歡迎?其中一個說法,就是說抖音可以讓大家很輕易的成為網紅,有人拍影片是因為有更多的人去看影片,抖音的影片就是比起別的資訊更有魅力,魅力在於甚麼?在於短。大眾對於資訊吸引,變得越來越沒耐性。


在我小時候是二十世紀的後期,那時候的人的資訊來源就是收音機,電視與書本報刊。在那個時候的人,可以每天都看書,也很習慣看書,那時候的書比起現在圖文並茂行距分明的書,一頁的字更多,而且更密密麻麻。至於電視節目,也是長達一小時,兩小時的節目,而再早期一點的電影,三小時以上並不奇怪。那時候的人,長時間吸收同一個資訊。


在那個時代,如果聽到文章說「太長不看」是很罕見的,不是沒有會嫌長的人,而是那時候的人們,會覺得看不了長文是自己沒有那個耐性與興趣,而不覺得文章長是一個問題,因為文章要講清楚事情就應該有一定的長度,不然就很容易因為細節被忽略而產生誤解或者曲解。那時候的人不會覺得所有東西都應該長話短說,而如果把資訊刻意弄短去分散,通常稱之為懶人包,換言之就是不想鑽研細節只想別人幫自己總結,這件事當初就被視為一種懶惰的行為。


但這個風氣,在過了十年,二十年之後,就不再一樣。寬頻的改善令影片網站興起,差不多時間,太長不看這件事也由一種認為是自己的懶惰,開始轉變為覺得其實資訊就應該要速食,懶人包從偶然出現慢慢變成了主流,新一代的網絡使用者,慢慢連懶人包都嫌太多字。出版業走向沒落,看書這一件事明顯走向衰落,當然主要原因是電子媒體取代了書,但次要原因是,人類對於資訊的耐性也是顯著下降的。不知道你有沒有一種感覺,就是小時候你能看完的小說,現在連翻開都需要勇氣?

《真正的休息是什麼》

一直繼續加油只會讓人更挫折、更沮喪,不如給自己休息與放空的機會,偶爾停一下或輸一下都沒關係,我們的人生不會非要完成某件事才能過得去。


有時,我們想要完成快一點,先讓自己試著慢一點。越努力衝刺的時候,越需要休息的時間。如果真的很疲倦了,真的不想努力了,真的想要放棄了,那就放慢腳步,停下來休息並不是罪過,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才是對不起在乎你的人。


「對你而言,真正的休息是什麼呢?」


對我而言,真正的休息未必是睡覺或旅遊,而是可以沒有打擾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可能是閱讀想讀的書,或是那時想玩的遊戲與想追的劇,不然對著貓自言自語一陣子也滿療癒的。


趁空思考一下,你多久沒有真正的休息呢?是什麼阻礙你的休息呢?可以做什麼樣的調整嗎?


找個時間讓自己真正放鬆身心,先別管有沒有意義、有沒有生產力,大部分的快樂都是來自於沒有意義的事物!

《看顧好自己》

「放下、正面、加油、看開點」,這種鼓勵性字眼在他們悶悶不樂的時候,聽起來就是沒有用處的廢話。越是想要放下,越容易放不下;越是想要正面思考,越容易想起負面的事情;越是想要看開點,越容易看到在意的那一點。


我們需要的是,懂得與負面情緒共處,並不是去壓抑它或是無視它。


不妨正視自己的心情,找到屬於自己的排解方法。有人是看些搞笑、沒營養的節目,有人是出門去郊外散心,有人是用運動來發洩情緒,有人是找三五好友聊天談心,也有人跑到深山或海邊大喊大叫,總會有某個方式能夠幫助自己。


只要懂得應對心中那些影響自己的情緒,不用逼自己樂觀積極,很多時候,那反而是我們不快樂的源頭。


多數人都太偏重在「怎麼能成功」,卻很少關注於「怎麼讓自己更好、更快樂」。


把事情做對,達到一定成就,當然值得讚賞。但,把生活過得豐盛、愉快,應該也是值得重視的事情。


讓自己更好、更快樂,或許沒有你想像那麼難,重點在是否打開心胸,好好體會身邊的美好。真正對自己好,並不是物質上,而是精神上的。對擁有的人事物懷抱著謝意,對一時的不順利懂得釋懷,對未知的一切保持好奇,一切自然會越來越好。


或許你會發現,最難得的不是別人對你好,而是終於懂得怎麼對自己好。

《失望的源頭是期望》

在人際關係中感覺得不到回報的時候,請你停下來想一想。


你的那些努力,真的是為了對方著想嗎?或是你想要透過為對方做些什麼,來滿足自己呢?


幫助對方的時候,你會希望得到某些回報。如果是這樣的話,當對方連一句感謝都沒跟你說的時候,你會後悔自己幫助過對方而感到難過,有時還可能對對方感到憤怒。


你的目的是為了將對方的杯子倒滿水,還是想透過為對方著想的行為來為自己杯子倒滿水呢?


只要你稍微停下腳步,你就能冷靜思考。


不過我並不希望你出現這種想法,「自己不應該試圖為自己的杯子裝滿水」。身為一個人,為對方做了某件事之後,總是會忍不住想要得到回報。你要明白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你要認同想要得到回報的自己。


如此一來你就會察覺到「我做了這麼多,沒想到那個人卻…」的情緒源頭,就是「想透過回報得到滿足的自己」。


相信你會發現對對方感到生氣,也不會對任何事情有幫助。不會生氣的人,並不是脾氣好的人,而是不會指望別人的人。


失望的源頭是期望。因為有了期望才會失望。這些憤怒及失望是從何而來呢?


只要你試著從客觀的角度去審視,或許你就能放下對他人的期待。

《When to Jump》


Tired of the corporate grind and yearning for a fulfilling career?


 "When to Jump" by Mike Lewis, founder of the "When to Jump" community, offers a roadmap for taking the leap into the unknown and pursuing your passions. This book is more than just a motivational pep talk, it's a practical guide packed with insights and real-life examples to help you navigate the transition from unfulfilling job to dream career.


Key themes and lessons:


• Recognizing the "wrong fit": The book helps you identify the signs that your current job is not aligning with your values and aspirations.

• Conquering fear and doubt: Lewis addresses the common anxieties associated with career change, offering strategies to overcome them and build confidence.

• Crafting your "Jump Curve": He introduces a four-phase framework to guide you through the process, from introspection and planning to action and execution.

• Finding inspiration: Through inspiring stories of people who successfully made career jumps, the book provides encouragement and practical advice.

• Building resilience: Lewis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perseverance and adaptability, as the path to your dream career may not be linear.

• Developing the right mindset: The book encourages cultivating a growth mindset, embracing challenges and learning from setbacks as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 Networking and finding support: I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connections and finding a supportive community to navigate the transition.


Structure and format:

•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mirroring the "Jump Curve" framework.

• Each part combines personal anecdotes, expert interviews, and practical exercises to help you apply the concepts to your own situation.

• The tone is upbeat and encouraging, making it a motivating read for anyone contemplating a career change.


Overall, "When to Jump" is an empowering guide for anyone yearning for a more fulfilling career. It's a practical roadmap that dispels the fear of the unknown and equips you with the tools and mindset to take the leap towards your dream life.


 

《時間說明一切》

有人想打擊你,有時並非你沒把事情做好,而是你把事情做得很好。  


人一多,就會有難懂的事。好比有些人來上班不是專心做事,而是處心破壞別人的事;不是想辦法讓自己往上爬,而是想方法把別人拖下來。

  

其實,遇到了別覺得委屈,畢竟你的努力若沒造成威脅,他們也不會想破壞。人生難免會有競爭,只是有些人選擇激勵自己,有些人只想激怒對方。 

 

沉穩地往更好的自己努力就是,跟他們爭論只是被他們消耗而已,走快一點才會離他們遠一些。專心做自己的事,別分心管他們的事,每個人都看在眼裡,時間早就看在眼裡。

《閱讀的複利效應》

 


閱讀就像是在尋寶,因為「幫助你面對未來人生當中,未知難題的所有提示,全都已經被這個世界上的某個人,寫進書裡。」

《去書店買個好人生》的作者千田琢哉,原本是個只看漫畫的問題學生。偶然因為迷上商業書,決定在大學期間,挑戰讀完一萬本書。透過閱讀,奠定了他日後開展財富自由的人生基礎。後來,不僅成為百萬暢銷書作家,還出版了175部作品。

書中提及,閱讀能啟發並強化八大能力。包含了生存力、行動力、溝通力、學習力、工作力、變現力、成長力、選書與閱讀力。

很多人都會說,我沒有時間閱讀,但其實真相是,他對閱讀不是那麼感興趣,所以沒有把這件事擺在第一優先順位。原本我也認為,我很忙,沒有時間閱讀。但是自從2023年年初,訂定了閱讀50本書,並公開分享心得的目標之後,我開始將閱讀列為首要任務。為了要達成任務,著手研究時間管理的方法,改變生活作息。於是,騰出越來越多的時間閱讀。


可能有人會認為,閱讀只是紙上談兵,沒有什麼用。但當你在閱讀的過程中,看到相同的概念,一再的被不同的作者,以不同的角度提及。此時,就會歸納出一個結論,那就是這概念,真的非常、非常、非常的重要。當我們了解到,某個行動背後的原因時,也就了解,不這麼做的話,之後可能會付出什麼樣昂貴的代價。然後,就會認真的考慮,去採取行動。


當我急著想要把書讀完時,速度反而會變慢。相反的,在專心讀、輕鬆讀的時候,卻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已經讀完一本書。

慢慢讀,反而能讀得更快,吸收得更好。


《誰製造了貧窮3》

放到世界上宏觀的角度看,作者認為,貧窮是人類的自然狀態,而財富是經由人類的知識與技術屢積而形成的。故此,財富源自資訊的流通,即對知識與技術的接觸與獲得。故此,貧窮更大的來源,是源自與文明中心也就是資訊中心的距離與孤立,在山區通訊與交流困難就會貧窮,孤立的國家如北韓會貧窮,資源豐富但交通不便的地區會貧窮,排斥現代科技文明的社會會貧窮,與文明核心的連結越深就越富裕。


說得白一點,當美國是最富裕強大的世界文明中心時,你與美國及其文化的連結越深,而同時不致於被多元文化及各種進步思想毀掉你的同質性與族群互信,你就越會從其市場中得到財富。最大化生產力,讓工作的人樂意工作,讓有才能的人創造財富,並從文明中心取得技術不斷在自身的社會普及。如果不增進技術與生產力,再怎樣分配,都不會導致均富,而只會在過程中折損財富而製造出更多的貧窮。


這本書討論的對象,其實大多集中在美國,對於其他國家的情況,多是佐證美國的情況或引用。而且學術性質比較厚,比起達成一種推論,他更多是反駁現在社會科學以及平等政策的謬誤。作為參考的書去看是不錯的,他並不是那種可以改變社會的大作,而是一個面對目前平權狂潮的小註腳而已,但明顯地,平權運動熱切的今天,將會有更多相關的著作去批判和展示其弊病,這樣的書未來將會越來越多。


終究人類需要的是物質的生活,而物質的生活只能透過促進技術,生產與貿易去改善,沒辦法令窮人的生活變好的社會正義,能夠正義到哪裡呢?不過現在的大學教育,傾向教人把更多以前不是問題的事當成問題(例如是否應該為了公平讓變性男人參與女性體育比賽),多過教人解決現實問題。而這看起來也不會在短期內改善。

《誰製造了貧窮2》

誰製造了貧窮的作者也質疑多元文化政策,今天美國的政治正確下,多元文化是不能被挑戰的。可是擺在那邊的客觀歷史事實是,越多元的文化,就越可能產生衝突,一個地方有太多不同的民族的結果,就會形成互不信任,互相提防的社會形態。而越低信任度的群體,交易成本就越高,也越依賴法律與暴力去維持秩序,使他們在經濟上敵不過能夠互相信任,文化一致的緊密團體,例如猶太人或者日本人。


他認為,西方社會自從二戰的慘痛教訓後,因為想要消滅種族決定論提倡人人平等,而否定了文化有優劣之分的想法。作者認為,文化在道德上可能沒有優劣之分。但是在經濟上卻絕對有優劣之分,不同民族的信仰,習性,禁忌,價值觀,會讓他們繁榮或走向貧窮。他舉出例子,西班牙的貴族視勞動為一種恥辱,英國的貴族則樂於參與及提升農業技術,德國人的嚴謹與俄國人的腐敗,這些態度與價值觀的分別,使大量資源豐富的國家反而走向貧窮。


社會的價值觀有經濟上的優越性,而且他往往跟現代政治正確相斥,團結,同質,互信,忠誠,階級,國族主義這些傳統而被現代社科院排斥的特質。卻是從人類歷史中經年優勝劣敗下,被證實出能夠克服貧窮走向繁榮的文化。批評文化誰優誰劣在現代社會是禁忌,可是在殘酷的經濟世界禁忌並不通用,而貧窮往往就是源自這些我們不願談論的差異。被害者心理只會令貧窮永遠留在貧窮。

《誰製造了貧窮1》

 


這本叫作「誰製造了貧窮?」的書,就是一種質疑西方社會近年取態的書。這本書本質是一篇學術論文,講的就是以上的政策,不僅沒有如聲稱般促進社會正義,讓社會變得公平,反而是製造了更多的不公,令更多人無法脫離貧窮,令世界變得更不公平。


自從上世紀的美國民權運動之後,多元文化,反歧視與平權,就成為了長達幾十年不能質疑的西方主旋律。而當年的知識青年也成為了社會科學的學閥,其論述形成了今天學術界的主流。我們已活在他們已控制了學術,傳媒與政界的世界,他們的政策影響到全世界的人,包括我們。


而書中卻以黑人的處境為例,講述這些政策是本末倒置的,例如大學配額政策,是令一堆黑人更容易入學。但有沒有想過,必須透過降低門檻才能入學的人,是否真的能負擔起學業?最終的如果是入學率上升,畢業率卻下降,反而對他們的前途構成破壞和背上更多學債。


他指出,那些主張社會正義的人總是不願意接受一件事:在市場經濟下,窮人要翻身靠的就是擁有高超的技術與掌握高深的知識,理工,科技,工程學這些東西才是窮人需要的。這些學科是困難嚴苛門檻高的,可是只有掌握技術才能夠克服階級。


降低門檻使大學普及,最終的結果是窮人為了較容易擠進大學,而選擇門檻可以非常寬鬆的人文學科與社科院,反而令一大堆大學生,因為沒有面對物理世界的技術,走上不走進建制難以謀生的道路。


而且為了方便入學,直接壯大了社科院與人文學科,不僅成為了教育經費上的巨大負擔,被誘惑去投入大學教育卻沒有辦法謀生的社科院大學生,反而製造了極度的不平感,參與投機的政治鬥爭。


令社會陷入各種社會政治爭議中妨礙技術的進步與市場的發展,反而令底層萬劫不復。這些情況早就在各個東歐國家,中國等地發生,不能在市場中謀生的人,就會因為需要做官而參與政孚,而他們推動的各種政策卻往往是打擊社會上有生產力的人,反而強化了沒有生產力的資產繼承者優勢。


《心態是最好的風水》

「上班很累,總不能不上吧,掙錢很苦,總不能不賺吧。年紀大了,少一點任性,你可以不做你不喜歡的事,但你要做應該做的事。」


巷子裏的貓很自由,但卻沒有歸宿,圍牆裡的狗有歸宿,卻終生都得低頭。


人生這道選擇題,怎麼選都會有遺憾。人間非淨士,各有各的苦,每個人都不容易。無論你當下正在經歷什麼,都要調整心態繼續前行,記住,你的心態是你最好的風水。


人到一定階段就會有所頓悟,現實不會因為你的意志而轉移。再好的東西不屬於你,也要學會放棄。


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出去走走,一個人,一條馬路,吹吹風,聽聽音樂,心裡就釋然,就會感覺一切都沒有那麼重要。


真的沒關係,大家都會走錯路,會莫名其妙掉眼淚,走在路上會突然奔潰,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看晚霞吹吹風,都會過去的。

《人在原地是找不到答案》

或許是填鴨式教育的方式,總告訴學生答案不需要自己去尋找,只需要死背題型,然後記熟考古題,就可以得到高分;理所當然的是要你放棄那些分數少但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思考的申論題,養成了許多人只往眼前看,找尋能夠一步登天的方法,卻不在意自己的生活早因為這些當前的利益一步步崩壞。尤其當你活在一個象牙塔越久,就會覺得所有荒唐看起來都理所當然。


成長的路上,我們一直在學著分辨真實與謊言,但活在謊言的世界裡久了,就會覺得謊言的世界才是正確的,例如低薪、高工時、階級制度,一直追逐著別人口中「光鮮亮麗」的生活。


我像是一個出海捕魚的船夫,每一段旅程都豐富了人生經歷。很珍惜每次出海捕魚的機會,還有在這海浪上來來去去的過客,不想一次就把世界走遍,也不想只撈了一大票魚群就不出海。


我是離開後才明白。


「當一個愛上捕魚的漁夫,比當一個想要整天只想賺錢退休的漁夫來說,至少時時刻刻幸福。」


「眼前的利益就算你費盡千辛萬苦拿到,但是當失去了熱情跟靈魂,這些是最廉價的裝飾品。」


離開後我才明白,這個世界很大,我很渺小,然後很多事情不想表面看得如此簡單跟迂腐,你必須走進世界,才能明白它,你必須學會離開,才能重新擁有它。


最後,選擇離開或者留下,都是自己做主。

《人在低谷別談格局》

人在低谷,不談格局,生存才是王道,身處逆境,不談情懷,務實才是根本。


任何人的底氣都來源於經濟實力,有錢能治癒一切自卑,光善良沒有用,你要優秀!


人在低谷時,用這五句話把自己罵醒:


一、傷害你的不是別人的無情,而是天真的幻想。

二、連水都可以變質,更何況人心。

三、沒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就收起你善變的情緒。

四、如果不能自我成長,沒人能替你遮風擋雨。

五、再好的鏈子,也拴不住要走的狗。


在低谷的時候,我們孤單絕望,希望有一雙手能拉我們一把,而失望的源頭,就是期望別人來幫助你,最後你會發現,與其奢望天降救星,不如學會自救!

《人生終究屬於是自己》

不要用自己的時光,去填補別人的恐慌。


有些人,會害怕別人的威脅,因此做出無法理解的事。說的話看似有條理,其實是非不明;做的事看似有根據,卻是想陷害別人。


然而,人生終究屬於是自己。成長,是因為你看見自己還能更好的地方;轉變,是因為你有想要的人生,因為過去的自己並無力撐起,所以需要自己變得更強,能力跟心智都要。


多在乎支持你的人,少在意反對你的人,只要沒有傷天害理,是好是壞都是自己的課題。


記得,不要把別人的麻煩,當成是自己的困難;不要把別人的反對,當作是自己的不對。努力,是為了朝更好的自己前進,而不是跟厭惡你的人比拚。

《2024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的影響》

為應付水深火熱的國內經濟,2024年中國政府大概率仍會不斷推出政策救市,包括發行國債、動用壽險基金投入護盤、將不看好股市視同危害國安等等,在一連串措施下,中國股市可能會有所反彈,可能會出現一些投機機會。


留意,我這裡說的,是投機機會,不是投資機會。


中國的內卷勢將衝擊全球。很不幸的,這件事已經成為現實,短短半年內,中國企業挾著內卷形成的低廉價格,已佔據了絕對的競爭優勢。


在零售層面,中國的Temu、Shein、電動車等等對全球帶來的衝擊已是有目共睹,而一般人看不到的,是石化、鋼鐵、造紙、太陽能、面板、塑化、機械、紡織、光學等等產業,全部正被中國以低價洗成紅海市場。


中國將內卷導致的產能過剩產品傾銷到全世界,加上大力補貼,這些低價產品,正摧毀全球既有企業的獲利。


這等於是將中國的內卷擴大至全球,低價幾乎是難以抗拒的,有點像香港人現在的大規模北上消費。


這才是全球正面臨的中國風險。就算不投資中國,我們還是需要留意,有甚麼行業現正被中國內卷的傾銷衝擊。

《面子和尊嚴》

喜歡一句話:「不要讓你的脾氣大過你的能力」,以此自勉,專心做出成績,別顧着鬧情緒。


小時候被那些脾氣很大的長輩嚇倒,動不動就擲枱凳,以脾氣表示他們很厲害,但只對自家妻兒才這樣,平時對家庭無甚建樹,讓妻子憂柴憂米,年紀小小的我心想,這算甚麼男人?長大後絕對不能容忍動輒向女人發脾氣的男人,因為脾氣只是他不比人優勝時想堵住別人嘴巴的手段。


男人要面子,沒甚麼不好,如果因為要面子而會控制自己的脾氣,會自我鞭策,那還不錯。所以我常常覺得,面子對男人來說是沒甚麼用、有點難搞,但有總好過無的東西。


不過比起面子,尊嚴更加重要,因為面子是表面的東西,尊嚴卻是內裏的東西;面子是別人給的,尊嚴卻是自己建立的。如果想別人尊重自己,就要自己建立值得人尊重的地方。


有些男人把兩者混為一談,期望自己的女人幫他維持面子,卻沒想過自己是否值得人尊重,所以,才會認為自己的女人不可唱反調、生氣女人有自己的想法。


認識一位對人和善、在家任勞任怨的賢妻,被丈夫嫌棄,理由是她愛穿套裝,「像個行政人員」,他覺得自己被比下去,離婚前早就經常因小事不順眼而在家大發脾氣。內心要有幾脆弱才受不了幾套衣服?況且妻子也只是以為那樣穿比較大方得體,讓他有面子。可見當我們以為遷就別人、給對方面子時,對方未必這樣想,一個內心不夠紮實的人,是很容易感覺受威脅的。


尊嚴不容易被傷到,面子卻像玻璃般脆弱,單單愛面子而不愛努力的男人,身邊人是沒有責任去幫他維持面子的。

《真正的順其自然》

剛工作時,沒有什麼底子卻又好高騖遠,想出類拔萃卻又做不到腳踏實地,看著別人很努力會著急焦慮,輪到自己行動的時候卻又總是「等會再說」。所以當時又焦慮,又迷茫。直到我自己開始讓自己忙起來,只要我一整天都很認真地去工作,去學習,少用手機,完成該完成的任務,運動半小時出點汗,給自己留一小時娛樂時間,內心就會感到很充實,也不會再焦慮。


告訴大家一個真相:就是當人真的忙起來的時候,根本沒有太多複雜情緒,也不會焦慮自我內耗。人太閒,才會把雞毛蒜皮當回事。


所以一個祕訣是,當你焦慮難過的時候,千萬不要躺著啥都不幹,忍一忍該幹啥幹啥,一會兒就好了,因為壞情緒不是長久存在的,都是陣痛,陣痛來臨的時候,你無論做什麼都會痛。


明白自己內心想要什麼,激勵自己去努力,「行動確實是打敗焦慮的最好武器」。


人之所以要努力,是為了儘可能地把命運攥在自己手裏,是為了在這個有時不講理的世界裏更體面、更有底氣地活著,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和主動權。當好運降臨在自己身上時,你會覺得「我配」,而不是眼看著好事落在別人身上,然後獨自一人頹喪。


我們總喜歡拿「順其自然」去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荊棘和坎坷,卻很少承認,真正的順其自然是竭盡所能的不強求,而不是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閉嘴的藝術》




在一個愈來愈喧囂的世界裡,學會閉嘴是一門藝術。特別是在社群媒體興盛的時代,人們渴望尋找一個能真正聆聽、沉思和反思的空間。了解閉嘴的重要性,對每個人來說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閉嘴的藝術》的作者是美國記者丹.萊昂斯(Dan Lyons),他同時也是一位小說家和編劇。他曾經幫《富比世》和《紐約時報》等知名刊物撰寫文章,發表過許多關於科技產業的深度報導。他承認自己是一個超級愛說話的人,可是他漸漸發覺,太愛說話不是一件好事。


這個壞習慣對他的身心帶來不好的影響之外,他還因為說錯話被踢出新創公司,損失了一筆價值高達 800 萬美元的股票選擇權。因此,他想透過這本書傳達:在這個到處都充斥著資訊和噪音的時代,我們不只要學會閉嘴,更要學會真正的聆聽,知道什麼時候保持沉默、什麼時候說話,活出一個更平靜卻更加豐富的人生。


這本書分別探討了一些該閉嘴的場景,像是在網路上、在職場上、在家庭生活中、在愛情關係當中。讀完之後我也發現,作者並不是要我們「一個字都不講」的那種閉嘴和沉默,而是少講一點「不必要的話」,把精神放在那些「有必要的深度對話」當中。透過「少說多聽」的心態調整,我們可以提升自己的同理心和創造力,找到屬於自己內心的平靜。


《閉嘴的藝術》強調的是:「要以能夠身處安靜的能力和實際的成就去建立品牌,對自己的能力要有足夠的安全感和信心。如此一來,就不需要在社群媒體上到處奔波、拼命地自吹自擂尋求關注,同樣也會被人看見。」我認為這裡關鍵字在於「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自己的專業領域。


最後,我也想起被譽為「哲學家皇帝」的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曾說過的一句話:「我們有權利對事物不發表任何意見,更有權利使我們的靈魂不受騷擾;因為事物本身並沒有迫使我們形成判斷的天然能力。」我相信,其實我們不需要對大多數事情發表意見,這樣才更有心力把時間投入到少數且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