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我們的習慣造就絕大部分的我們。」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更說過:「我們的重複行為造就了我們。」
研究人員也指出,每個人至少有 40-70% 的行為表現來自於習慣。所以,你,就是由一堆習慣所組成的。但你有想過如何組成嗎?這問題也可以想成:你如何變成今天的你?
這道問題,《逆習慣》一書有解。
《逆習慣》最主要在教你如何透過「好奇心」,去覺察出自身習慣是怎麼來的。《逆習慣》作者路克.馬瑟斯(Luke Mathers)是澳大利亞 Specsavers 光學集團的原始董事之一,他還著有《壓力不沾鍋》與《重新設定》。接下來我將與你分享我在書中學到的 3 件事:「逆習慣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逆習慣?」、「為什麼我們很難做到逆習慣?」
「為什麼我們很難保有好奇心?」
答案是,因為我們總是靠直覺過生活,鮮少好奇東、好奇西,或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
靠直覺過生活能夠為我們節省能量,如果每做完一個動作都得為其分析的話,大腦會不堪負荷。
大腦又為什麼會不堪負荷?因為對一件事進行分析是費力且困難的一件事,這是「前額葉皮質」負責的工作,該腦區是人類最近才演化出來的,體積非常小,又非常耗能,無法恆常運作。
當前額葉皮質「熱當」後,接下來就會由「本能腦」接管你的身體,它是最早演化出來的腦區,也就是前額葉皮質的老大哥。要知道,本能腦傾向簡單愉快的娛樂,它不斷地驅使我們做簡單快樂的事,比如玩電話、追劇。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難覺察出自身習慣從何而來的原因。
但還是有解法,書中提到的其中一個解法是「冥想」。我們可以透過「冥想」來培養自己的後設認知,讓自己更容易覺察。
《逆習慣》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培養習慣」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覺察出自身習慣是怎麼來」的書。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