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叫作「誰製造了貧窮?」的書,就是一種質疑西方社會近年取態的書。這本書本質是一篇學術論文,講的就是以上的政策,不僅沒有如聲稱般促進社會正義,讓社會變得公平,反而是製造了更多的不公,令更多人無法脫離貧窮,令世界變得更不公平。
自從上世紀的美國民權運動之後,多元文化,反歧視與平權,就成為了長達幾十年不能質疑的西方主旋律。而當年的知識青年也成為了社會科學的學閥,其論述形成了今天學術界的主流。我們已活在他們已控制了學術,傳媒與政界的世界,他們的政策影響到全世界的人,包括我們。
而書中卻以黑人的處境為例,講述這些政策是本末倒置的,例如大學配額政策,是令一堆黑人更容易入學。但有沒有想過,必須透過降低門檻才能入學的人,是否真的能負擔起學業?最終的如果是入學率上升,畢業率卻下降,反而對他們的前途構成破壞和背上更多學債。
他指出,那些主張社會正義的人總是不願意接受一件事:在市場經濟下,窮人要翻身靠的就是擁有高超的技術與掌握高深的知識,理工,科技,工程學這些東西才是窮人需要的。這些學科是困難嚴苛門檻高的,可是只有掌握技術才能夠克服階級。
降低門檻使大學普及,最終的結果是窮人為了較容易擠進大學,而選擇門檻可以非常寬鬆的人文學科與社科院,反而令一大堆大學生,因為沒有面對物理世界的技術,走上不走進建制難以謀生的道路。
而且為了方便入學,直接壯大了社科院與人文學科,不僅成為了教育經費上的巨大負擔,被誘惑去投入大學教育卻沒有辦法謀生的社科院大學生,反而製造了極度的不平感,參與投機的政治鬥爭。
令社會陷入各種社會政治爭議中妨礙技術的進步與市場的發展,反而令底層萬劫不復。這些情況早就在各個東歐國家,中國等地發生,不能在市場中謀生的人,就會因為需要做官而參與政孚,而他們推動的各種政策卻往往是打擊社會上有生產力的人,反而強化了沒有生產力的資產繼承者優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