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製造了貧窮的作者也質疑多元文化政策,今天美國的政治正確下,多元文化是不能被挑戰的。可是擺在那邊的客觀歷史事實是,越多元的文化,就越可能產生衝突,一個地方有太多不同的民族的結果,就會形成互不信任,互相提防的社會形態。而越低信任度的群體,交易成本就越高,也越依賴法律與暴力去維持秩序,使他們在經濟上敵不過能夠互相信任,文化一致的緊密團體,例如猶太人或者日本人。
他認為,西方社會自從二戰的慘痛教訓後,因為想要消滅種族決定論提倡人人平等,而否定了文化有優劣之分的想法。作者認為,文化在道德上可能沒有優劣之分。但是在經濟上卻絕對有優劣之分,不同民族的信仰,習性,禁忌,價值觀,會讓他們繁榮或走向貧窮。他舉出例子,西班牙的貴族視勞動為一種恥辱,英國的貴族則樂於參與及提升農業技術,德國人的嚴謹與俄國人的腐敗,這些態度與價值觀的分別,使大量資源豐富的國家反而走向貧窮。
社會的價值觀有經濟上的優越性,而且他往往跟現代政治正確相斥,團結,同質,互信,忠誠,階級,國族主義這些傳統而被現代社科院排斥的特質。卻是從人類歷史中經年優勝劣敗下,被證實出能夠克服貧窮走向繁榮的文化。批評文化誰優誰劣在現代社會是禁忌,可是在殘酷的經濟世界禁忌並不通用,而貧窮往往就是源自這些我們不願談論的差異。被害者心理只會令貧窮永遠留在貧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