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誰製造了貧窮3》

放到世界上宏觀的角度看,作者認為,貧窮是人類的自然狀態,而財富是經由人類的知識與技術屢積而形成的。故此,財富源自資訊的流通,即對知識與技術的接觸與獲得。故此,貧窮更大的來源,是源自與文明中心也就是資訊中心的距離與孤立,在山區通訊與交流困難就會貧窮,孤立的國家如北韓會貧窮,資源豐富但交通不便的地區會貧窮,排斥現代科技文明的社會會貧窮,與文明核心的連結越深就越富裕。


說得白一點,當美國是最富裕強大的世界文明中心時,你與美國及其文化的連結越深,而同時不致於被多元文化及各種進步思想毀掉你的同質性與族群互信,你就越會從其市場中得到財富。最大化生產力,讓工作的人樂意工作,讓有才能的人創造財富,並從文明中心取得技術不斷在自身的社會普及。如果不增進技術與生產力,再怎樣分配,都不會導致均富,而只會在過程中折損財富而製造出更多的貧窮。


這本書討論的對象,其實大多集中在美國,對於其他國家的情況,多是佐證美國的情況或引用。而且學術性質比較厚,比起達成一種推論,他更多是反駁現在社會科學以及平等政策的謬誤。作為參考的書去看是不錯的,他並不是那種可以改變社會的大作,而是一個面對目前平權狂潮的小註腳而已,但明顯地,平權運動熱切的今天,將會有更多相關的著作去批判和展示其弊病,這樣的書未來將會越來越多。


終究人類需要的是物質的生活,而物質的生活只能透過促進技術,生產與貿易去改善,沒辦法令窮人的生活變好的社會正義,能夠正義到哪裡呢?不過現在的大學教育,傾向教人把更多以前不是問題的事當成問題(例如是否應該為了公平讓變性男人參與女性體育比賽),多過教人解決現實問題。而這看起來也不會在短期內改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