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陰影尚在,國際政局更亂,經濟前景愈發黯淡。只是日子難過日日過,十幾年後很多人或許就一笑置之。但是多位金融心理學家警告,這類捱窮吃苦的經歷足以構成「財務創傷」,並且難以磨滅。而隨年月過去,創傷可扭曲一個人的理財觀念和行為,進而親手摧毀自己的財務未來,甚至以不同方式影響後代。
財務創傷能引致消極思想、閃回(flashback)和焦慮,與創傷後壓力症(PTSD)的症狀相似,而且不能如日常壓力般消退,最終會損害個人與金錢的關係。 金錢上的逃避亦是財務創傷的明顯跡象,部分「傷者」會拒絕制定預算、查看帳單或討論財務狀況。有些「傷者」甚至會揮霍成性,在用膳、購物或度假時散盡家財,試圖彌補兒時的被剝奪感。
譬如 1930 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倖存者們,往往不愛投資股市,因為擔心再遇冧市令退休金歸零。紐約金融治療師 Aja Evans 補充,任何涉及金錢的痛苦經歷都會讓人不安,並常導致消極思想,譬如「我永遠不會有足夠的錢」或「我永遠不會善於理財」。財務創傷還可透過不同方式世代相傳,例如子承父債。 但因這種創傷有別於 PTSD,並非一種心理健康診斷,因此常被財務顧問和治療師忽略。Faupl 直言,很多人從來不知道,涉及金錢的可怕經歷會損害其財務及精神健康。
沒人能預測未來,但找出觸發焦慮的因素,可以更好地照顧自己。深呼吸、散步或與朋友交談,也可讓人平靜下來,從而減少衝動而為的可能性。 制定界線亦有助控制財務行為,包括如 Evans 建議般從手機刪除虛擬信用卡,從而增加揮霍難度。不過,治標更要治本。Faupl 提醒「傷者」應接受心理治療,以助了解痛苦經歷與財務問題有何關係,參加金融知識課程或與財務顧問交談亦有幫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