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不一定是把香港當成想要世代生存的老家,香港人也可以把香港當成一個移民外國的跳板。而這兩種目標,將會令各種事情的意見上都對立,想要在香港住到老死再下一代的人,就會想要租金低,控制人口流入,建立實業;覺得下一代根本就不在香港的人,需要的是將短期的利潤最大化,以擠出最多的資源增加在海外的生存能力。這也不僅是利益上,也是感情上,留在香港的人當然希望香港安居樂業,至於離開香港的人呢?有部份人會覺得,如果香港安居樂業,海外反而生活艱苦,那我花這麼多時間精力離鄉別井豈不是白忙一場?
所以香港的高樓價、高租金,把他看成二分式的官民對立,或者權貴與平民的對立一定是不對的,巨大的移民需求令高樓價、高租金有很巨大的民意基礎。當然,如果你是無法移民的無產階級,完全的受害者,你當然不會覺得這有任何好處,不過這個社會也不需要你的聲音。政府哪怕想要懷柔真的要討好平民時,討好的對象也是那些有本錢移民的人,不是那些被迫留在香港終老的人,正如 2003 年七一遊行之後,香港政府討好的對象是那些小業主,犧牲的是屋邨階層,反正屋邨多的是拿個月餅就打發掉的老人,以及底層新移民,這些在政治上基本上都是臭四。
這也解釋了為何香港人的收入高,消費卻無法提升,以及近期刺激消費的政策全都效果不彰的原因,因為一堆人賺錢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安全感,為了移民。結果香港出現了一個詭異的現象,就是錢賺越多,反而消費越敗落,因為在這個邏輯下錢越多反而越會令人跑掉,一儲夠錢就會令人都離港了還談甚麼消費力?至於本地窮人在殺雞取卵下被剝削到底,都花掉交租民生了也無力消費,新移民就直接回大陸了,吃的住的也比香港好為何要留港消費?
高樓價與移民,兩者是有著微妙的共生關係,房價越高,越令人想走;大家越想走,就越不想樓價塌;這個循環持續了可能有二十年,也是構成香港政治政策生態的一個重大推力。
香港政府既想要維持樓價租金,又想要人留下來,這其實是矛盾的,給予人跑掉的理由與本錢,正是樓價。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