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資本只會懲罰不賭博的人》

致富的本質是,最好人生在自己有閒錢時,剛好抓到一個最佳入市機會,股市與樓市都是在最底部,然後一買下去,之後就可以放著不管一帆風順,二十年後漲個十倍二十倍來個財務自由。所以他們可不是看空的人,而是看多的人,只是他們不像有錢人般有那麼多資訊與特權,玩不了一些高級穩賺的投資,太過年輕對於經濟與市場也不夠理解,使他們不敢隨便碰股票和房地產,因為他們搞不清之後會漲還是會跌。所以他們也不敢立即入市。


但如果崩盤發生,他們就會有信心覺得自己抓到底部,然後大膽入市了,之後他們就會buy and hold 不買也不賣,他們的人生就是等待一個這樣的機會,就像偷渡客等潮汐一樣,一次游到財富的彼岸。所以他們也是堅信,崩盤只是一個新的多頭的起點,其實他們是相信之後的市場還是會漲破之前的高點。


這是一個年輕,對金融世界毫無理解的人,他們能想像到的「穩贏賭局」,就是大崩盤時入市,因為他們對世界的知識還很有限,他們能想像的致富機會,就只有這一種。特別是一直打工沒接觸商業的人,他們是非常恐懼投資賠本的。


但這種崩盤,很多時十幾年才一次,甚至幾十年才一遇,這跟守株待兔的故事一樣,你要等一隻兔子撞樹才有兔子吃是很難的事。因為這種崩盤之後必然要接一個大升市,大家才滿意的。崩盤之後再崩,就一堆以為自己抓到底部卻抓錯的人出來罵,所以不崩又罵,崩了又罵。


我能清楚說出來是因為我年輕時就有過這種想法,其實中年的讀者們,難道你們又沒有過這樣的想法?只是隨著我們對社會與市場的理解增加,才知道一件事,甚麼等待底部這種事情,既沒必要,也做不到,堅信崩盤之後會復興只是豪賭一場而已,崩了之後絕對是可以永垂不起。看不透的話,真的崩盤來全押下去的結果,也可以是萬劫不復。

《平民搞的叫老鼠會,政府搞的叫國債》

之前的文章說過,向窮人課稅容易,向有錢人課稅很難,那麼政府要怎樣解決自己的財政問題?答案不是收稅,相反,而是發國債。國家就是以國家的名義發的債,保證了本利歸還,比起借錢給私人企業或者銀行,借給國家是更令人心安的,越強大的國家就越心安。


所以現代國家要支撐自己的財政,靠的並不是稅收,而是拿稅收作為信心保障去發行國債,你課不到富人的稅,但你給富人沒有風險的利息,他們就願意將錢拿出來給政府。


現代國家的財政,是向窮人抽稅,然後讓富人賺錢向他們貸款,對對,你沒看錯。向窮人拿錢當成給富人的利息,這不是劫貧濟富,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嗎?可惜的是,歷史告訴我們,只有這種方式才能夠從富人手上拿到錢,而不是課稅,課稅只會令富人逃稅或移民。共產黨已經領教過這點了,他們原本天真地以為把土地都拿下就會變富裕,最終發覺把所有資產充公,結果就只會變窮。正確的治國之道是:課窮人的稅,拿去當有錢人的利息,政府就會有錢。


不止是富人,中產都會追求這種輸打贏要的賭局,你買不起美國國債?銀行就會說,你給我做定存,我拿你的存款買美國國債,利息分部份給你。其實你就是間接買美國國債。然後銀行的錢亦會去做房貸,抬高了租金和樓價,樓價真的在崩就找政府求救,要改政策令樓價撐起來,賭贏了就是投資有眼光,賭輸了就是政府要負責,政府負責,砍公共房屋、砍交易稅、砍這砍這壓縮供應,名曰「救市」,之後輸又變回贏。


香港就示範過,前面講買房子是豪賭,香港在二十一世紀初就一票人賭輸了,房貸大過樓價,變成「負資產」,最終的結果是甚麼呢?換個政府,樓價一定要漲回去,還要漲得比之前更高,把政策改到樓價會漲為止。

《將人趕進去當工人》

這世界上每一個產業最害怕的,是能生產比自己更廉價的同類產品的競爭者,過去紡織需要的是經過長久的工作,累積了長年手藝的織布者與工匠。但發明了機器之後,再也不需要有技術的工匠,一個沒技術的新手,只要操作紡織機,都能夠成功織布,而且比起熟練的工匠的產量更大。大量品質未必很高,但便宜的布匹湧入世界市場。


當年的人看到這種工業布,一開始還是不屑的,用工業製造出來的布,沒有技術,沒有人類投入的感情,是一種下賤沒有靈魂的東西,怎及得上累積十年二十年經驗老到工匠所織出的布呢?可是對於大部份消費者來說,他們不在意你投入了多少努力,多少血汗,累積了幾年的技術,他們只想要最便宜的東西,說手工的比較好?消費者分不出來。事實是,能夠省一元就是一元,是很多人選擇買甚麼的標準。


對於人類而言,自己付出的努力永遠是有價值的,而努力就是東西的價值。可是這是從道德層面看,對於市場而言,這是相反的,市場只會看最後拿到甚麼,不會管你付出多少,市場不管你賣給他們的東西是搶的偷的還是不勞而穫的。你練習了幾年才學會的技藝,並不會特別有價值,你賣不出去會餓死,也是你的問題;你練習的技藝盡付流水,是你的問題;努力與血汗對於付錢的消費者來說,毫無價值。


無論大家怎樣說也好,甚麼質素也好,人類就是喜歡工業化,便宜的消費品。沒有任何道德力量可以戰勝人類對小便宜的愛好。任何對抗杯葛大型科技資本的努力都是徒然的,科技進步是無法抵抗的。從紡織機去到人工智能,都沒有分別。便宜及免費會戰勝一切。


每個被科技威脅的手工業,最終的結果,都是變成了藝術,也就是 99% 從事那個職業的人都要消失,剩下來的就是藝術家與大師。比方說陶藝,紡織,其實他們沒有消失,就只是他不再是廣大勞動者可以選擇的職業而已。過去可以織布、務農、畫畫、靠手工藝維生的人,在今天只能去麥當勞打工。

《以課稅去促進社會公平,結果往往效果不佳》

全球化的世界,政府能課稅的對象,就只有在自己國家裡工作生活的人,課不到瑞士銀行裡的錢,課不到離岸公司的錢,課不到富人藏在某個親戚身上的錢,課不到在親信處的錢,甚至課不到那些全球企業例如 Uber 的稅,因為金流都是在外面查不到。基至像香港一樣,一堆人在外國有房子土地,但在香港照樣住公屋,因為政府也查不到他們在外國的資產。結果各國政府反而跑去開徵消費稅,因為食飯乘車這種東西,你藏不了也跑不掉。這世界上有少數國家打算收全球稅,例如美國,這可是你要擁有十幾個航空戰鬥群才做得到的事,一般政府想都別想。


窮人就是沒有那麼多選擇的人,向這些人收稅就比較容易。


可想而知,避開很多稅負的人,累積財富也比較快,而逃不了所有稅,消費稅交一遍,薪俸稅交一遍,所有稅都避不開的人,累積財富也比較慢,都給了政府了當然比較慢。同時,這也是為何中產階級對於現代政府那麼重要的原因,中產階級的收入比窮人高很多,同時他們又有像勞動階級一樣埋首工作而老實交稅的特質,所以直接間接向他們收是最有效的。和平盛世當中,制度的可預測性高,富人們也對於制度更多經驗,更懂得怎樣玩弄他,富者越富,貧者越貧,也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把創造力發揮在玩弄制度上》

如果你把創造力發揮在寫故事上,你可能會變成鳥山明;你把創造力發揮在音樂上,你可能會變貝多芬;你把創造力發揮在科學上,你會成為愛因斯坦;然而,你把創造力發揮在玩弄制度上,你就會變有錢人。


終究核心問題,就是課稅是一種遊戲規則,最終得利的永遠是有本錢把玩規則的富人,而不是那些害怕規則埋首工作的窮人。一個試圖向富人收稅的改革,最終反而加重了窮人的稅負。而去到明朝末期,更是惡化到極端,政府因為跟滿清打仗用很多軍費,缺錢就對收稅這件事就更強硬,官僚們誰收不足稅就不會有好下場。租稅佔的生活成本高的時候,就會出現有人交不出稅的情況,害怕受到重罰的結果直棄地跑路。然後就是將收不足額的稅,集中在還沒跑,跑不掉的農民身上,提升他們的租稅去彌補那些跑路的份。


這有沒有令你想起,當香港越來越多店鋪倒閉的時候,大家以為業主會減租,結果反而加租呢?其實明朝的人也是是這樣做的,這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府有政策,富人有對策,最後買單的當然是既決定不了政策也不懂對策的老實人們。至於任何課稅的政策,你會發覺不論怎樣課,怎樣設計,最終政府收到的租稅,都會被富人轉嫁到窮人身上,人類幾千年歷史證明了富人在這方面的創造力與經驗,都不是窮人能想像的。

《一條鞭法》

明朝中葉的張居正,就推行了一條鞭法,你讀歷史課本應該有寫,一條鞭法就是將稅制簡化,要求所有人按人口與土地大小去納銀兩。用今天的說法,就是讓增加擁有田地的人的「持有成本」,按人口與田地收稅,要隱瞞也很難,畢竟要知道你做生意賺了多少錢很難,要知道你擁有多少田地多少人,比較精確,比較公平,官僚也難以私通隱瞞,這聽起來也很合乎現代人的需求。看起來也會拉近貧富差距?


可是實際運作起來的結果,卻永遠不是人類能推算的,根據地產去收稅,受最大影響的不是大地主,而是那些擁有一小塊土地的自耕農,因為只要出現天災失收,他們就會負擔不起稅收。結果他們反而為了交稅而賣掉土地,甚至放棄土地,諷刺地,導致土地更集中在富人手上。越是正直,越是埋頭工作的人,反而越容易因為把該課的租稅全部課完而一窮二白。而且窮人們依法換取銀兩去交稅,這使商人與金融業者,可以操縱白銀價格以及放高利貸去獲取厚利。


而且越是課稅,就越要加強稅吏的權力,這給了他們用權力謀私的空間。那麼他們會去從誰身上取利呢?當然不是聰明,勢力大的富人,而是那些好騙,怕事的窮人。他們害怕官害怕法律,別人說要幫政府收稅不敢不從,可是最終進了誰的口袋,他們不知道,也關心不了。


富人之所以是富人,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轉嫁成本。政府問他拿錢,他們總會找辦法從別的地方拿回來,而最好的對象,就是那些忠忠直直的傢伙。一個除了種田甚麼都不會,只想離世過田園生活,不想跟政治有任何關係的傢伙,就是最好的剝削對象。


政府能夠課稅的對象,永遠都是那些簡僕,逃不掉或沒想過要逃避的窮人。

《向窮人收稅比較容易》

自從人類有了政府而來,就一定會有人留意到社會是不公平的,努力正直的人在受苦,而懶惰的富人則剝削他們,過著奢侈浪費的生活。所以幾千年前,就已經有一些善良不過天真的人,想令社會變得公平,想到政府應該向富人徵稅,這樣政府有錢,又可以幫助窮人,不是兩全其美?我想你我身邊都一定有這樣想法的人,甚至你我就是這樣的人,你問我,要不要拿富人的錢,去幫助窮人呢?我當然希望此事發生。


只是,當你認真的想要達成一件事時,你就會去審視那件事的可行性,任何政治上的事情,你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別人實驗的結果。所以,向富人徵稅這件事,為何大家都想不到呢?然後你會發覺,想得到,不過做不到。事實是,政府收稅的對象反而多是窮人。


以現代來說,很多國家都有遞增的稅制,薪水越高,你的稅率就越多。這聽起來好像是向富人收稅,越富裕的人課越多稅對嗎?但實際上,薪水高不等於富裕,富裕不等於薪水高,所謂薪水,其實就只是一個依據法律要報給政府的收入,而不是真正的收入,更不反映擁有的財富。


課稅最大的困難,就是難以找出一個富人有多少財富,藏在哪裡。以及富人永遠都會有很多手段,去避稅。


自古以來,富人並不是單純錢比窮人多,富裕帶來的往往是更多的資訊,更多的人脈,更多的機會,以及更多的手段與工具。之前有說過,這些東西能夠令他們更易賺錢。其實另一面去看,這也令他們更容易隱瞞自己的財富,更容易的繞過各種制度,更容易的將義務與稅負,轉嫁於窮人。


明朝就是很好的例子,明朝長期的問題,就是稅制,朱元樟出身貧窮,本身就是想要創立一個向富人徵稅的政府。可是明朝政府從成立開始,這都面對很大的困難,因為政府根本不知道誰有多少財富,一徵稅時,不論貧富都一定說自己沒錢的,富人在稅吏面前,永遠都只會少報財富,悶聲發大財,隱形富豪到處都是。


富有的人,本身就容易建立人脈,他們的子孫比較多,可以派子孫去當官,也容易給別人好處,讓有權力的人(也就是官僚)成為他們的盟友,互相勾結,不去留難他們,複雜的稅制,反而給了這些人越多隱藏的空間,結果政府常發覺課不到富人的稅。


大家都知道課不到富人的稅,但總有辦法對富人課稅對吧?

《和平的時代,貧富就會拉開》

自古以來人類的社會發展,太平盛世的結果就是令房地產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的身上。不論古今中西,一個地區只要出現長期的和平,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貧富縣富,資產集中。


人類一直都如此直至十九世紀都沒分別,任何已發展精華地區的土地,都早被人分光光,在然後貧富差距會不斷拉遠,然後窮人們就透過參加對外殖民,實現階級翻轉。所以殖民列強們都如虎似狼,因為他們都有從內而外擴張的壓力。任何年代,都有大量窮人們湧去任何翻轉的機會。


問題是,去到最後我們還是得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地球上的土地都分光。人類階級翻轉的願望,使人類從歐亞大陸開始,科技文明不斷的征服各處,從南北美到大洋洲,到所有太平洋小島,只要有土地可以開發,就會有窮人想要實現當地主的夢,直至最後十九世紀的末期,就出現了「非洲爭雄」,因為非洲就是大家最後要擴張的土地,各列強都盡量圈地,結果呢?結果最強的大英帝國贏了,實現了「從開羅去到開普敦」的廣大帝國:導致了殖民時代的結局,就是世界上已沒有任何地方可供殖民。所有土地都名花有主。


結果就是一些後進的帝國,就像個人一樣,要追求階級流動,後晉的帝國要土地就只能向已有的地主,也就是舊帝國討取。所以你留意到軸心國,其實全部都是比較晚期才興起的列強,不論是明治維新的日本帝國,德意志帝國,以及義大利王國,都是在十九世紀晚期才統一的。這些國家通常會同時受共產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影響,其實都是同一個原因:那就是沒有翻階級流動空間。


共產主義主張的是你的窮人鬥你的有錢人,去實現階級翻轉;法西斯主義則是說你的窮人去鬥別人國家的有錢人,去實現階級翻轉。最終這問題還是只有兩個答案,不是內亂,就是侵略。大家受夠了內亂後最終還是決定向外侵略,就引爆了兩次世界大戰。希魔會成為希魔,就是因為他是個絕望的底層,日本帝國則一堆來自農村的軍官熱衷把帝國帶向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酷與破壞,以及人類開始恐懼自己前所未有的破壞力,才產生了我們所身處的時代,也就是「戰後」,這應該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尊崇和平的時代。無論如何,都不能用侵略的方式去解決自己國家的問題,戰爭是一種犯罪才變成了我們現代的常識。也因此成為了想要維持世界和平的聯合國。


但和平的結果是甚麼呢?就是立即爆發新的戰爭,就以國共內戰為例,抗日戰爭結束,國軍就必須裁軍,大家就解甲歸田回去享受和平?當然不可能,你是窮人你要享受的是和平地餓死。結果就是導致了大量的軍人加入紅軍,紅軍也很坦白說加入紅軍可以分到土地。大家去到最後還是想要土地,而不是和平。


所以二戰結束反而產生了一個殘酷的時代,最終兩岸都進行了土地改革,可能暴力程度有分別,細節有分別,但是不變的就是,將亂世終結的方式,就是強行分了土地擁有者的土地。然後各地也爆發了共產主義革命進入了冷戰時期,古巴等地直接變成共產主義政權。沒有土地改革的地方則陷入大動亂,包括香港,最後香港是用所謂的「社會安全網」代替了土地改革,社會才安定下來。


那麼,其實也標誌著一件事,那就是我們還是回到那個選擇,擴張,停滯,還是內亂?還是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處理這個問題?

《用罵人來取暖》

網絡是個負能量垃圾場,飾演蜘蛛俠的Tom Holland 受不了網絡的負面留言,決定刪掉IG 和Twitter。日本女摔角手木村花因為節目《雙層公寓:東京》飽受網絡欺凌而自殺。很多KOL也很在意網上的留言。


我以為,當大家知道明星會如此在意網絡上的留言,便會在網絡說一些鼓勵說話,讓喜愛的偶像看到。但我錯了……


他們一般追求的,是別人的認同,以及同溫層的取暖。


而且他們不在乎被罵,因為現實中根本沒有人會注意到他們,如果在網上留一些負面留言,然後被罵了,反而有一種「有人注意到我了」的滿足感。


然後開頭罵的有別人跟,別人罵了自己也跟一下,能塑造「有人想法和我一樣」的取暖效果,對他們冷冰冰、冷清清的現實生活,至少透過網絡帶來了一些溫暖。

《會不會有財務自由這回事呢?》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因為擁有一些資產,不用工作也能夠有收入,就覺得能夠永享天福,這個想法對我來說是不健康的。古代的貴族們,統領自己的土地是不用下田勞動的,但貴族要做的事情卻是練武,因為他們雖然不勞動,但是這些「被動收入」也就是土地,誰都想要,你不自己保護它,就會有外敵將其奪走,或者被別人謀奪。而且天災,或者土地上的人民活得不好,可能都會引起革命,終結貴族擁有土地這件事。所以領主也需要讓土地上的人民過得好,或者至少不能太差,推遲亂世的發生。


因此有錢人並非真的沒有工作,沒有責任,他們的責任只是由解決自己生計,變成要為更長遠,全體,社會的角度去想。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社會出了問題,已建成的「財務自由」也會因此崩潰。或者香港是個好例子,多少中產在過去二三十年屢積了那麼多,卻在這幾年間要想放棄一切去移民的事情。


現代社會跟封建社會不同之處,或者貴族與財務自由不同之處,在於封建社會階級,土地,義務的連結這些事情,反而是比較明確的:你是土地的領主,你要保護你的土地。而現代社會中,都是社會的得益者,卻不太清楚這些連結,一堆人是地主,是得益者,有被動收入,可是他們卻想像不到這些東西跟這個社會整體的榮達有甚麼關係,覺得其他人的事情關我甚麼事?我已財富自由我可以天天享樂,而社會發生的別的事情跟我無關,人們無法聯想到自己所得的一切,就是源自勞動者們的貢獻,因為有底層才能夠有中上層,底層崩壞,租金和稅收又從何而出?


但對於個人而言,人生只需要走到外圈就好,而外圈的一切,都是享樂,也可以忘了老鼠圈的一切,只是如果每一個人都在外圈,這個社會就要崩塌。 所以其實很多國家法律裡的潛規則,都是要保持圈內有足夠的韭菜。

《所謂的老鼠圈就是階級》

這是一個模擬一個人從勞動階級,去到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遊戲。


老鼠圈裡的就是勞動階級,或者是自以為中產的勞動階級。不論他們有車子,有房子,或者是覺得自己有點錢,唯一不變的就是他必須要繼續工作,他工作不是因為喜歡工作而是不工作的話一切都不能維持下去。如果你還是非工作不可,那麼你就算有一輛很好看的車,你本質上還是跟其他勞動者沒分別的,或者你是個比較體面的勞動者。


而走向外面的過程,就是走向中產,最後在階級上流至你可以選擇不工作,靠著你在社會擁有的權利,你的生活水準也不再下降了,你就成功提升到下一個階級去。一個小資產階級,注意看是「小資產階級」,小地主,跟那些真的有錢的資產階級,Old Money 相比,你還是甚麼都不是,你就只是真的不需要工作可以天天享樂。


階級這種事的深度,廣度,遠遠不是我們勞動者一開始能看到的。你以為很有錢的人,其實在整個社會金字塔中,也只是比你好一點的邊緣而已。


自古以來社會就是這樣結構的,得益者生活水準的維持是必然的,工作並非必要,在自己想工作時才工作,中下層的人則被迫工作。由古羅馬時代,去到中世紀中國的地主,去到邱吉爾,他們都是如此。之所以以前沒有「財務自由」一詞,是因為在以前就直接叫作階級,叫作食邑,叫作封地,資本主義的美國,我們再也不提這種封建時代的階級,但不提他,他還是存在的,只是我們稱之為「實現財富自由」。


但這個遊戲最出色的地方,不僅是把不同階級的路分成兩個圈,最重要的是,這兩個圈會遇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在外圈的一切東西都是更好的,因為他們能取得更好的資訊,有更好的賺錢機會。結果在外圈的人,雖然不工作,但財富卻會更快的拋離老鼠圈的人。現金流其實是個不公平的遊戲,因為運氣好的人,很快就會跑出去,然後後面的人基本上追不上。


這遊戲就不是想告訴你世界是公平的,他本來就想告訴你世界不僅不公平,而且這種不公平更是系統性的擴大,而你需要的就只是怎樣早日理解這個系統並成為得益者。這世界需要的不是公平,而是對你有利的不公平。況且現金流這遊戲已經很公平了,至少起點大家是差不多的,現實可沒這回事。


當我理解到現實社會也是如此運作的時候,我對這遊戲的評價才逐漸提高。

《將觀念變成遊戲》

富爸爸與窮爸爸這本書的影響力非常大,他普及了一個詞語,叫作「財富自由」。「財富自由」這個口號大概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阿彌陀佛或者反清復明,可以永遠的流傳下去。


「資產是生錢的東西,負債是花錢的東西」就是一個了不起簡潔高明解釋;窮人只有支出,中產階級的投資卻多是買下以為是資產的負債,這也是很好的警剔。


作者推崇的致富手段,是投資地產,憑著能夠每年取得租金收入的套利交易,累積財富。這個模式其實很傳統,自古以來的地主都是這樣致富的,傳統到大家都知道有土斯有財。他的書之所以爆紅,其中一個原因是碰上了投資地產最風光的時期,但之後也有這種投資法不靈光甚至地產泡沫爆破的時候。


不過實際上那個作者是靠賣桌遊與課程(而且是以直銷的方式)賺錢的,所以他致富的方式和他書中所說的方式其實不一樣。事實上,羅伯特清崎這個人最出色的貢獻,與其說是那本書,不如說是他設計的那個叫作「現金流」的桌遊。


他最出色的地方,是有效的把他所推崇的觀念,轉變成一個可運作的遊戲。


道理與理念,寫成書或者說給你聽,雖然你聽了會覺得很有道理會點點頭。可是跟你真的理解,往往有一點距離,因為所有學習的過程,都很大機會遺漏細節,只聽到自己有聽到的部份,忽略了自己沒注視的部份。要真的理解一件事情,多少都需要自己經歷過,因為只有經歷,才能夠令你感受到那件事所帶來的一切感受以及無法遺漏一切細節,這可不是在學校的講臺或者書本能給你的東西。


「現金流」這遊戲最出色的地方,他他發明了「老鼠圈」這觀念。

《配合》

人生是個過程,一個分辨哪些人不適合自己的過程。


配合是一件累人的事,尤其當你配合的是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你必須全神貫注不讓負面想法冒出來,你要逼自己當個不認識的自己;體力的耗損不是問題,心力的耗損才折磨人。


所以,偶爾出現一些不配合的人,有些人會覺得他們是麻煩,也有人欣賞他們的灑脫。但說來說去,只要你不是故意搗亂別人的生活,也就是做個自在的自己而已。


時間有限,我們要留給真正的友情。世界上最珍貴的朋友,是那些不需要你配合,更捨不得你配合的人。


喜歡你的人你要更喜歡他;討厭你的人,你連討厭都不該分給他。討厭跟喜歡都要動心、有些人跟本不值得我動心。

《簡單放鬆,能量自然越會提升》

想要擁有的,通常不屬於你;想要牢牢抓住的,反而容易失去。


這是大多數人常有的感慨。


我覺得這世界的運作其實都是能量的共振與交換,當你發現那些想要的人事物都不在你的身邊,離你越來越遠,請試著調整自己的能量。


當然,這並不是容易的,每一個人的能量都是由信念、動機、道德和心靈來決定,所以人生的一切要提升,得要先讓自己的想法、邏輯與價值觀能夠匹配。


然後,不執著,隨緣也隨喜,因為執著與過於渴求,都會造成自我能量下降。


另外,除了在心智上設法調頻,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做一些調整,例如多去戶外走走、多吃健康有機食物、多做喜歡或開心的事情,以及多感謝自己與身邊的一切,這些習慣都能改善能量頻率。

《允許一切發生》

《嚮往的生活》中黃磊對張子楓說:快樂有一個詞跟它連在一塊叫勇敢,不勇敢的人永遠不快樂,勇敢不是說我什麼都敢幹,而是面對一切的時候,你都能夠有一個面對它的勇氣,這是人生最美好的。


生活喜歡勇敢的人,你需要有些勇氣,用來交換難得的快樂。允許一切發生,然後記得做一個勇敢的人。


允許自己發自內心的快樂,允許自己犯錯。以及,允許奇蹟的發生。


" 其實不完美才美。” 山茶花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它綻放在冬季。真正的成功是成為自己。


希望你一如既往地堅強勇敢,站在迎著光的地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往好處想》

生活中壞事本來就是會出現,而好事需要我們自己看見。


當你上班過得不順時,請往好處想,就是因為你還挺得住那些困難,所以下班時才有自己的時間,假日時才可以去想去的地方、吃愛吃的東西。


當你人生掉進低谷時,請往好處想,正是因為你身處低谷之中,所以才有時間思考需要學習什麼,才有機會看清楚哪些人是真心對你。


人生,不期待日子永遠順遂,但期待自己遇到困難時勇敢面對。記得,往好處想雖然無法改變事情,但可以改變事情對你的影響;維持正面態度並非只是解決問題,更是提醒自己為更好而努力。

《平安健康過日子,這就是福氣》

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會。


每個爸媽也許會責怪孩子犯錯,但如果面對超大事情發生,也不忍再多苛責孩子什麼,事情發生就是發生了。


人性的貪念也會跟我們年紀一樣長大,小時候只是夢想擁有一部電視遊戲機或整套漫畫,但長大後可能是要花更多錢的商品或夢想。因此要平安活到終老,而且留下人生富足的軌跡,這中間的尺度拿捏,也沒這麼容易,尤其看到朋友、親戚過比自己好很多的生活,買好房、換好車,吃好西等等,很自然就忘記自己所擁有的。

《情報的差異》

賺到錢的中產常常會想,要賺到多少錢然後退休,然後財務自由。但面對著通漲,貶值,國際形勢變化,中產很容易又重新不安起來,甚至想要移民,而他們的不安是正確的,因為他們終於意識原來自己累積的數字是活在各種威脅當中,而自己對這些威脅所知甚少。


有錢人跟中產的分別就在這裡,不單純是財富份量上的差別,而是「情報」上的差異。


終究能夠讓你賺到錢的,就是預判未來,如果你能夠猜得到下一把骰子開的是大還是小,能夠知道比特幣一年後升還是跌,能夠知道房地產十年後是升還是跌,要像賭俠一樣拿二十元的本金贏到三百萬美元又有甚麼困難呢?


這就解答了很多人問的問題,創業很大風險,投資很大風險。小富之人,如中產,就是靠他們本金足夠承受風險。但大富的人,擁有的不僅是錢,還有的就是各種資訊,也就是情報。他們雖然不能未卜先知,但是他們至少可以知道甚麼事情比較大機率發生,甚麼事情比較小機率發生,那麼,對你來說是高風險的事情,對他來說並不是那麼高風險。


只要擁有權力的政府或公司高層,知道下一步會發生甚麼事,告訴一個表面看起來跟自己沒關係的朋友,不久之後,就會有一個新的投資天才誕生。而這並不是情報的唯一形式,與唯一用途,與人的各種秘密關係,各種資訊,各種明裡暗裡的連結與組織,都會使你比別人比早知道未來會發生甚麼事,然後因此得到財富。


所以資產階級他們追求的是,是怎樣建立與維持這些連結,所以他們的子弟會去哈佛讀書,會去投資銀行工作,去從政,因為這些都是資訊也就是財富的源頭。就算教授全都是垃圾,那個機構不務正業都不重要,因為他們需要的並不是教育與工作,而是與資訊的緊密連結,家族成員出外工作的原因,是擔任家族的眼睛與耳朵。


因此高階級與中階級的差異,並不是單純財富的差異,而是情報的差異,這是中產階級最難以越過去的門檻。承受風險的本錢,以及減少風險的資訊,才是各階級所需要的東西。


人類的階級越低,承受的風險就越大,也越承受不了風險;相反,人類的階級越高,他承受風險的能力就越高,同時,他因為資訊的優勢,比別人更清楚每件事的真正風險而不是想像的風險。資訊的差距製造了財富的差距,而且會越拉越開。這不是甚麼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可以解決的問題,因為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吵的都是分配問題,根本不談論這種風險承受的差異,資訊的差異,以及資訊帶來財富的這個基礎問題。

《防止事情惡化下去》

如果你生於一個上有高堂下有弟妹皆貧窮要照顧的環境,其實大部份成功學對你來說也沒有意義,因為你的問題不是追求卓越或翻身致富,你的問題是怎樣防止事情再惡化下去,這個還過得去的日子走向崩潰,家破人亡。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你的精神也會走向崩壞。比起甚麼翻身機會,你需要的是一份穩定的收入以及各種事情變壞時能生效的保險,保障。那是底層階級的常態,也是我日常會看到大部份底層每天面對的問題,這些階級的人需要的從不是階級翻轉,也翻轉不了。


追求階級翻轉的通常並不是底層,而是中產的下一代,他們追求的其實是從中產上流。所以他們會講怎樣投資,怎樣買房子,財務自由,以及看那一大堆內容農場的成功學。


然而,有一點很諷刺的是,中產階級承受風險的能力,其實也不高。中產看似比窮人更有安心立命的本錢,過得也更好,但實際上,下層中產在階級上面對的處境,跟底層的差異並沒有那麼大。因為他們同樣都承受不了風險,窮人承受風險失敗的結果是萬劫不復人生粉碎,中產承受風險失敗的結果呢?跌回底層,其實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萬劫不復人生粉碎。


在這種場合下,比起出身於底層,成長為底層,階級複製下的世代窮人。向下流的中產的心境可能會更困苦,真正長期底層的人雖然窮,但是底層生活是有一套 know-how 的,長期貧窮的人懂得怎樣在有限的資源環境下,在各種節枝中,過得比較舒適,就像古代的窮人,會知道哪裡有有錢人家的剩菜,撈拿食物回家。現代的窮人,會知道一早就要輪候公共房屋,甚至直接跑去領救濟金。而且他們對於底層,不體面的工作,並不介意去做,甚至早已做得很不錯。


窮人的美德就是草根般的頑強,而這卻是中產往往欠缺的。所以中產下流到窮人的過程中,他們要做到很多拉不下面皮去做的事情,而感到極度不快。而且很多時根本不會去做,不少中產都不太願意面對自己正在變成無產階級的事實,往往為了維持顏面,而勉強的維持體面,比方說不願意搬到貧民窟去,或者不斷尋求體面的工作不願做一些三教九流,但這種體面的成本,最終只會加速他們走向無產。


結果中產比起窮人反而更承受不了風險,因為他們的問題跟窮人一樣,都是維持現有生活,但是中產維持現有生活的成本更高,方式更狹窄,他們必須靠現有的高收入職業去維持一切。所以比起還可以轉工作,甚至不上班的窮人,中產通常連選擇職業的自由也沒有,也不敢休息。因為對於他們而言向下流可能比死更可怕。這也意味著,甚麼創業投資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可能更遙不可及,因為他們錢比窮人多,精神上卻比窮人更經不起損失。


故此中產才如此的追求財富自由,中產的生活過得不錯,但「承受風險能力低」這點卻決定了他們的人生是不自由的,財富自由這四個字一開始能夠吸收這群人眼睛的,其實是自由兩字。他們想要選擇人生同時不向下流,他們需要很多的錢,也就是成為資產階級。


然而,中產總是疑惑,明明我已累積這麼多的財富,特別是香港有房子的中產階級,超過一千萬港幣的資產並不奇怪,但卻還是感覺那麼不安?到底要多少錢才能夠安全?成為資產階級?人沒有辦法擁有多過個人視野的錢,中產們之所以感到不安,並不是因為他們錢不夠,相反,是因為他們錢已多過他們的視野,他們的問題並不是不夠錢,而是不知道怎樣保住自己現有的錢。

《風險與資訊才是階級的真正限制》

有充裕的人,才比較有本錢去投資,在一個有利投資的世界裡,就比較可能得到財富。這點是人們很早就發現的事情,食物與租金佔收入比例越高,資產增值的速度越快,貧富差距就會越大,流動也會變得越不可能。


窮人就算跟富人有同樣的才能,想做同一件事,例如看中了某個地方開店會賺錢。通常能做到的是富人,並不是因為富人比較有行動力,而是窮人的選擇比較少,他們通常被各種資源,家庭,法律上的限制,使他們動彈不得。


比方說,同樣拿五百萬元出來開店,對於富人子弟而言,這可以是家族給他學習試錯的投資;對於窮人而言,那可能是拿了全家未來幾年生存的費用,學費與醫療費的豪賭。在資本的客觀世界裡,一塊錢就是一塊錢,可是在富人的一塊錢與窮人的一塊錢意義有很大的差別,「一年的租金收入」 、「一輛私家車」與「家人兩年的醫藥費」有相當巨大的意義差異。


同樣的投資機會同樣的投資,富人輸了失去了一些錢,窮人輸了直接會改變人生。所以就算大家都知道只有冒風險去靠投資才能夠致富,要窮人去冒風險本身就是很困難的事,這不是因為甚麼窮人思維,而是窮人普遍根本承受不了風險。被賬單與衰老壓迫下來,而感到焦慮,因為賭的錢在自己眼中價值太大,所以往往如坐針墊,這種心理狀態多數也賺不了錢。做生意也是一樣,創業也是九死一生。


所以窮人為何只能努力工作呢?單純是因為沒有選擇,追求卓越與翻轉失敗的話,人生會萬劫不復,而努力工作營營役役,至少不會立即失去現在有的東西。所以外面那堆甚麼窮人思維富人思維,富爸爸窮爸爸,一堆成功學,到處都是發達秘訣,可是這一切的前題還是你能夠承受多少風險。

《為何階級上流那麼難》

每一個階級的視野明顯是完全不同,學校只會教你勞工的世界觀,所以剩下來的世界觀,是你父母教你的。你的父母只會教你他自己的世界觀,勞工的父母就會告訴你學門技藝努力工作,中產的父母則會告訴你成為律師醫師然後盡早借個房貸頭期款他會出;資產的父母一開始就教你收租與食息,好的工作是讓你知道哪些東西值得投資,所以該找的工作是接近權力與市場資訊的工作,例如銀行,政商,或者地產公司。


整個世界觀與經濟運作的理解,是全然的不同,人生的規劃,也全然不同。一個畢業的時候充滿熱誠去等待著出賣自己時間與勞力的人,根本就沒有任何準備去成為另一階級,就算機遇來了,他也是把握不住,就像得玩那遊戲一樣,如果我懂得那遊戲是錢滾錢,我收到那筆錢滾下去我就會階級轉換,可是我不知道,所以我就算拿到同一筆錢,我也只是建了個安居樂業但被人打到七個一皮的弱國。基層們就算拿到了一大筆錢,他也不知道該怎樣辦,可能他最多就只是滿足勞工的願望,為每個自己的親人買個房子可以住,不用被租金剝削,然後剩下的恐怕也只有給下一代教育,讓他自己去想出來了。


我懂得越多,才知道我其實錯失了越多的機會,即是說,原本以前我某個時刻可以做那樣的事情,或者原來以前我某個認識過的人,其實他可以這樣的提拔我。然而,我也知道這種錯失是必然的,因為我的父母完全不可能告訴我這些東西,這只能透過經歷去學習,反正要盡量學多一些,未來再有機會時,我才知道該怎樣用手上的資源做些甚麼事。從一個只能悶著頭用時間換錢的人,變成一個能夠善用一百萬元,一千萬元,一億元,十億元,千億價值的人,你只能夠擁有你能夠管得住的錢,任何多過你智慧能夠管住的錢,你早晚都會失去的。


比起努力工作,看清楚遊戲規則的變化,判斷的影響,才是最重要的。當你埋頭努力工作時,你總會忽略了那些變化。

《高階級的人是怎賺錢?》

我對世界的認識是多了一點,知道財富來源「不是努力工作」,可以是「買賣」,但是還是未去到真的懂得致富的方式,而我從商其實也只是另一種用時間換錢而已。


然後我才了解到更多的東西,錢只是一種 token,是一種控制人類行為的遊戲工具,而權力與權利才是財富的本質,而權力與權利,則是遊戲規則底下的結果。而我們所有人,都處於這個遊戲裡面,所以最上層的人,決定了發行多少貨幣與利息;下一層的人,他們在這遊戲規下,決定要借錢給誰和拿多少利息;借到錢的人,則成為企業主決定投資甚麼東西,這世界應該有甚麼產業,誰應該得到甚麼待遇;然後一層又一層。


而下層的人,則分為兩種,一種是理解一點規則並順應去玩的中產,即是說,「上層已設定好房價會漲的遊戲規則了,所以你只要不斷買房就可」,「政府開高薪水給公務員,所以我的下一代要好好讀書以便將來成為公務員」這些是中產階級,大部份我的同輩們,知道買房子就想要漲價就是這一類。


而我是最底層的,我不了解規則,我只知道餓了要吃飯,病痛看醫生要付錢,要繼續有地方住要交租,所以看著哪裡的工作薪水高,哪裡有工作,就去做甚麼工作,按上面的人的意思成為他們需要的齒輪,完全被人用錢去控制我的行為。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