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風險與資訊才是階級的真正限制》

有充裕的人,才比較有本錢去投資,在一個有利投資的世界裡,就比較可能得到財富。這點是人們很早就發現的事情,食物與租金佔收入比例越高,資產增值的速度越快,貧富差距就會越大,流動也會變得越不可能。


窮人就算跟富人有同樣的才能,想做同一件事,例如看中了某個地方開店會賺錢。通常能做到的是富人,並不是因為富人比較有行動力,而是窮人的選擇比較少,他們通常被各種資源,家庭,法律上的限制,使他們動彈不得。


比方說,同樣拿五百萬元出來開店,對於富人子弟而言,這可以是家族給他學習試錯的投資;對於窮人而言,那可能是拿了全家未來幾年生存的費用,學費與醫療費的豪賭。在資本的客觀世界裡,一塊錢就是一塊錢,可是在富人的一塊錢與窮人的一塊錢意義有很大的差別,「一年的租金收入」 、「一輛私家車」與「家人兩年的醫藥費」有相當巨大的意義差異。


同樣的投資機會同樣的投資,富人輸了失去了一些錢,窮人輸了直接會改變人生。所以就算大家都知道只有冒風險去靠投資才能夠致富,要窮人去冒風險本身就是很困難的事,這不是因為甚麼窮人思維,而是窮人普遍根本承受不了風險。被賬單與衰老壓迫下來,而感到焦慮,因為賭的錢在自己眼中價值太大,所以往往如坐針墊,這種心理狀態多數也賺不了錢。做生意也是一樣,創業也是九死一生。


所以窮人為何只能努力工作呢?單純是因為沒有選擇,追求卓越與翻轉失敗的話,人生會萬劫不復,而努力工作營營役役,至少不會立即失去現在有的東西。所以外面那堆甚麼窮人思維富人思維,富爸爸窮爸爸,一堆成功學,到處都是發達秘訣,可是這一切的前題還是你能夠承受多少風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