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將人趕進去當工人》

這世界上每一個產業最害怕的,是能生產比自己更廉價的同類產品的競爭者,過去紡織需要的是經過長久的工作,累積了長年手藝的織布者與工匠。但發明了機器之後,再也不需要有技術的工匠,一個沒技術的新手,只要操作紡織機,都能夠成功織布,而且比起熟練的工匠的產量更大。大量品質未必很高,但便宜的布匹湧入世界市場。


當年的人看到這種工業布,一開始還是不屑的,用工業製造出來的布,沒有技術,沒有人類投入的感情,是一種下賤沒有靈魂的東西,怎及得上累積十年二十年經驗老到工匠所織出的布呢?可是對於大部份消費者來說,他們不在意你投入了多少努力,多少血汗,累積了幾年的技術,他們只想要最便宜的東西,說手工的比較好?消費者分不出來。事實是,能夠省一元就是一元,是很多人選擇買甚麼的標準。


對於人類而言,自己付出的努力永遠是有價值的,而努力就是東西的價值。可是這是從道德層面看,對於市場而言,這是相反的,市場只會看最後拿到甚麼,不會管你付出多少,市場不管你賣給他們的東西是搶的偷的還是不勞而穫的。你練習了幾年才學會的技藝,並不會特別有價值,你賣不出去會餓死,也是你的問題;你練習的技藝盡付流水,是你的問題;努力與血汗對於付錢的消費者來說,毫無價值。


無論大家怎樣說也好,甚麼質素也好,人類就是喜歡工業化,便宜的消費品。沒有任何道德力量可以戰勝人類對小便宜的愛好。任何對抗杯葛大型科技資本的努力都是徒然的,科技進步是無法抵抗的。從紡織機去到人工智能,都沒有分別。便宜及免費會戰勝一切。


每個被科技威脅的手工業,最終的結果,都是變成了藝術,也就是 99% 從事那個職業的人都要消失,剩下來的就是藝術家與大師。比方說陶藝,紡織,其實他們沒有消失,就只是他不再是廣大勞動者可以選擇的職業而已。過去可以織布、務農、畫畫、靠手工藝維生的人,在今天只能去麥當勞打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