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都輸在一個「等」字》

等待,是人生中一個看似平凡卻隱藏深遠意義的行為。在楊絳的名言中,她道出了人一生中輸在一個「等」字的危險性,揭示了等待所帶來的潛在風險。這個「等」字,似乎輕飄飄地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但卻可能在不經意間成為人生的一種枷鎖,將夢想、機會、緣分統統離我們遠去。


人生經不起等待,這句話深刻地指出了等待的虛度。時間不等人,等來的往往都是遺憾。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因為忙碌而選擇等待,等到閒下來再做計畫,等到有更好的條件再去追求理想。然而,這種等待卻可能成為一個陷阱,將我們困在安逸的泥淖中,讓機會悄悄溜走,讓夢想在等待的角落裡黯然失色。


「等不忙,等下次,等將來等有條件」 這裡的「等」字包含了一種拖延和逃避的心態。


等不忙,往往是因為我們沉溺於眼前瑣事,拖延了該去追求夢想的時機;


等下次,往往是因為我們習慣於寄希望於未來,卻忽略了每一個當下可能是下次的機會;


等將來等有條件,往往是因為我們總是覺得將來會更好,卻忘記了條件的實現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努力。這種等待,就像是一場虛妄的夢,讓人陷入一種永遠無法醒來的沉睡。


等待可能導致失去緣分,這是一個更加深刻的警示。生命中的緣分猶如流水,來時匆匆,去時悄然。等待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因為錯過了合適的時機而失去了那些珍貴的緣分。


在匆忙的生活中,我們往往容易忽略身邊人的存在,忽略那些可能改變一生的邂逅。而當我們等到一切準備好的時候,也許那個曾經出現的緣分早已悄然離去,留下的只是空空的遺憾。

《一等就成了永遠》

「生命太短暫,不應該在一個人容許自己平庸的地方浪費時間。”


無能為力的事,當斷;

生命中無緣的人,當捨;

心中煩欲執念,當離。


遇到爛人,及時抽身;遇到爛事,及時止損,花會沿路盛開,以後的路也是。其實任何關係到最後只是相識一場,都是階段陪伴,那些你放不下的人和事,只是自己的執念而己。


因此,要學會在忙碌中找到平衡,在繁瑣中發現機會,在等待中把握緣分。人生的精彩在於踏實而積極地去追逐,而不是在等待中度過。

《勇敢面對自身的優劣勢》

中產階級跟富人為什麼要進行投資?因為主動收入的追求跟時間、體能息息相關,假如一位每月收入有10萬的高薪工作者,他的開銷也必然高於一般人,雖然看起來風光,但工作的高壓與高強度很可能無法做到60歲。


做什麼職業都好,最終還是回到根本問題:「思維與認知」。一個月薪3萬的人不相信自己可以收入達到5、6萬,卻相信坊間媒體的糖衣毒藥,認為可以「提早退休」。


殊不知提早退休的難度遠高於提升那一兩萬的收入,本末倒置之下,腦筋自然轉不過,自困愁城。我們沒辦法改變媒體生態,但至少可以先做好自己,久而久之,不會再做一些異想天開的幻想。就先問自己最簡單的幾個問題:


一、你真的已經盡全力在財務獨立的路途上嗎?


二、年收入至少也要是香港人月入中位數以上,(2024 年大約每月2萬)而這資料還只是受雇者,不包含大、小公司老闆。

三、如果以上兩個都是NO,


那就要吃夫妻兩邊原生家庭的資源,才能讓自己高枕無憂,順利提早退休。


永遠記住,投資理財是重要的,而這個啟動開關的關鍵是「要先有籌碼,才能玩這場資本遊戲。」


被動收入能夠扛負一整個家庭的開銷,這是不簡單的,而且這樣的人主動收入往往也不會太差。

《先控制風險,再談投資》

最簡單的原因就是:沒有人可以 100% 準確地預測市場(就算有,也是短期績效),所以投資的重點,往往在於如何避免損失過大,舉例如下:


當某人將一元投資在某標的,經過一年之後上漲 100% ,第二年結束時卻下跌 50%,請問此人在這兩年共獲利多少?


計算過程:1 × 2 × 0.5=1,1-1=0


也就是這個人經過兩年的投資,沒有任何獲利!我們可以從這案例,得到一個簡單(但許多人忽視)的概念:50% 的損失,等於抵銷了 100% 的獲利!


所以投資的重點,應在於「防範大幅的虧損」,而非「能否大賺」。希望這個例子能提醒大家風險管理(=投資紀律)的重要性。

《如何在「薪水時代」規劃存款、投資、消費及負債》

說到「理財」,如今很多人認為這就等於「要投資什麼?」


但這其實是完全錯誤的觀念。事實上,「理財」的第一步,是監控你的「現金流」:包括你一個月的總收入、總消費,和應付的債務。例如某人月薪3 萬元,一個月支出 1.5 萬元且無負債,那就是每個月有「淨現金流入」 1.5 萬元。


如果你的「淨現金流入」是零、甚至是負的,那一定要想方法去開拓財源,或者進一步想方設法再節流。


確定淨現金流之後(真的很多人不知道他的一個月淨現金流入或流出是多少),通常就可以確定你一年的存款「應該會」增長多少(扣除意外的花費如醫療需求等)──以此對照你「期望的存款增長」也可以得知,你期望的「投資報酬率」與「可承受風險」分別是多少。


以現在大學畢業生的起薪來說,在香港生活,要一個月存下$8000 確頗為不易── 但我必須告訴各位年輕朋友,有存真的總比沒存好,每年都把存款花光的結果,就是讓自己「完全沒保障」。因為不論是家裡要用錢、自己想創業、甚至不幸失業要在過渡期過生活,有點儲蓄絕對是救命良藥。


那麼,我們接著來談談如何減少消費總額:減少消費總額有兩個方法,一個是減少消費的量(或次數),一個是降低單次消費的價格──前者要透過控制物慾,確定什麼是你現階段最「需要」而不只是「想要」的商品或服務來達成;後者現在網路上有眾多方法,如折價券、信用卡紅利、折扣等,這些就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之內。


關於負債,我個人的看法,是年輕人(20 歲到 30 歲)的淨資產若在100 萬元以下,除了以下幾個條件,不可以有任何負債:


1. 短期的信用卡消費:但絕不能動用到循環利息。
2. 總金額在 1 到 2 個月薪水以下的「分期付款」:如購買非必須產品,使用信用卡分期等。
3. 基於求學進修所需,零利率的學生貸款等。


至於總資產一百萬以上甚至更高的年輕人,在現在景氣那麼糟的狀況下,也不建議大額負債去買房,因為人口老化已經讓房價處於長期下跌的狀態。

《活在大時代裡的妄人》

《大時代》第二十六集,丁蟹入獄,律師告訴他,一審時「你只需要斯文一點的講『法官大人,我不認罪』就好」,丁蟹在監獄裡足足練了一天一夜,只練這一句話。他一直想一直想,要怎麼給法官大人好印象呢,所以從白天練到入夜,又從半夜練到天亮,練到整個人的表情都變的有些扭曲。


實際上場時,他緊張慌張「我不認罪!我不認罪!」,一說完就懊悔,知道自己搞砸。


坐解押車回監獄時,他在車上不斷地唸著:「法官是個女人,方家有三個女人,女人一定幫女人啊!啊,我有紋身,法官一定討厭有紋身的人啦!我昨天晚上看到有隻好大的飛蛾,趕都趕不走!今天押我上庭的警察遲到了!故意懶洋洋的,害我遲到十分鐘!方進新死的時候是禮拜二,今天又是二號庭,二字對我不利!那隻飛蛾怎麼趴在那不走呢,對了,牠的翅膀上好像有隻眼睛!我昨天就應該把牠拍死!啊,我襯衫的扣子掉了!我連領扣都沒扣上,怎麼能給人好印象呢!」


他怪天,怪地,怪神,怪社會,怪他人,就是不怪自己,他自私自卑又自大,他偏執活在自己的價值觀裡,認為自己是好人,所以去看整個社會,整個社會待他都是惡的,永遠都在為自己找藉口。他有時狂妄荒唐、講話敢大聲,不是因為他無知,而是他相信:對自己利益有助的,就是正義。


丁蟹這個角色太傳神,很難用簡單的善惡去分類他的好與惡,這種人在真實社會裡所在多有。

《系統的本質》

無論哪一種交易策略,都有人可以穩定賺錢,只是難度和比例問題而已,短期套利賺到錢的人比例最低,長期投資賺到錢的人比例最高。


就像打遊戲,你可以是戰士、可以是魔法師、可以是弓箭手,難度可能不同,但都可以打得很好。可是,如果你將技能點數亂放,一時戰士、一時魔法師、一時弓箭手,技能樹呈現野蠻生長無一長處的狀態,你就會成為四不像的散兵遊勇,那一定是打不贏的。


在同一種市況下,有人買、有人賣、有人持有,大家都可以賺錢,前提是,你必須構建一套交易系統。你是以系統去交易,而不是以情緒去交易。


多數散戶就是缺乏交易系統的散兵遊勇,心態是既要又要且要還要,一時波段操作一時長期投資,沒有紀律一昧瞎闖,最終一定死於非命。


房地產的投資性質,毫無疑問大概率也屬於超長期投資。如果你是做長期投資的,即使你知道回調的機會很高,你也必需忍受。既然選擇了長期投資,就要儘量避免有波段操作的想法,因為兩種策略的邏輯是完全不同的。長期投資的前提是,你認為價值的大趨勢向上,或價值趨勢平穩但持續有現金流。如果現在的市場,你覺得價格已高於價值,也有兩種發展的可能性:一是價格下跌貼近價值,一是價值上升追上價格。


你清倉等待,前一種可能性你會贏,後一種可能性你會輸。明白了嗎?事實上你已經拋棄了自己的系統,變成了賭博。房地產也是一樣,無論你覺得房價會長遠向上所以做超長期投資,或是你覺得自住的利益高於未來帳面的最大虧損,無論哪一種,你大概率都無法迴避回調,大概率都要忍受回調。


如果兩樣都不是,那你不一定要買房的。這是正視風險的態度,而不是閉上眼睛,自我安慰說自住不算投資,投資本來就是盈虧同源,你的系統是長線投資或現金流投資,你就要接受帳面財富的起起伏伏,你不可能既要又要且要還要的。 

《不參與也算是一種投資》

如果你有買入一套自住房產,是對沖了租金上升的風險,某程度上等於平倉房市。如果進一步擁有多過一套以上的房產(例如某乜Sir 提倡的那種「一生三宅」),那才算是看升房市。


問題是,你不可以因為你只有一套房產,理論上是平倉房市,就可以無視賺蝕的。


因為,你帳面的賺蝕都是真實存在的,你確實可以隨時套現消費,或做其他投資選擇。


也就是說,無論你怎麼做,都會有投資的成份存在。你只要是長期居住在這個城市,又不是住公屋或和父母一起住,無論買不買房、或買多少套房,都是對後市的一種表態,都是在投資。


這就是世事弔詭之處,就像從不投資的人,事實上他們也是天天在投資,只不過他們投資的資產,名叫「現金」。


投資有時如同空氣無所不在,並不是說你不想參與就可以不參與的,不參與也算是一種投資。而我們要做的是正視現實,是投資就是投資,是消費就是消費,對自己誠實些,別在虧損之後找自我安慰的理由。

《房地產同時是消費也是投資》

買房不是剛需,但不代表一定不可以買房,還是要視乎個人需求。


首先我們必須正視,買房自住是改善、是慾望、是消費,同時也是投資,房子同時兼具消費和投資兩大特性,這是現實,你不能視而不見的。


有些改善可能是無價的,例如對一個地方的歸屬感或生活的安心感,尤其在台灣這種仍保留著戶籍制度的國家,不同的戶籍區域影響著你的投票權、子女的學區、生活福利等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又例如房屋裝潢的自由度,或單單免除幾年搬一次家帶來的煩擾,這些都屬於買房可以帶來的生活上的改善。


但如果從投資理財的角度來看,無論買不買房,都是投資,你不買房並不代表中立,而是反向投資,看淡房市的投資。


假設你在一個城市長期居留,沒有準備移民,一般情況下不買房相等於做空樓市,類似購入一個看空的期權(Long Put)。


因為你不買房就需要租房,由於租金和房價通常在同一方向,房價上升,你要繳交的租金就會上升,長期上升的房市將以租金增加的形式令你虧損。就算房市保持平穩,你也會損失時間值(交租),房市下跌你才可能盈利。

《建築成本上漲支撐房價?》

另外一種話術就是「建築成本」,這種說法是,由於建築成本愈來愈高昂,包括原料和人工都在上漲,所以房價只會一直上漲,因為建商不可能蝕賣(或賺得太少)。


這種說法,在樓價不斷上升的台灣尤為盛行,而且幾乎是人人都相信。


我就不明白,在正常的資本市場,價格的高低取決於供求因素,甚麼時候開始,價格高低變成取決於售賣者的成本或主觀願望了?


因為成本高,所以價格一定要跟著提高?然後買房者一定要接受?甚麼時候開始,我們覺得消費者有義務要保證建商一定要賺錢,而且是必須賺大錢?

  

勞動創造價值,但價值不同於價格,價格是通過資本和供求去調節的。例如今年高麗菜豐收,導致價格大跌,農夫如想穩定高麗菜價格,就只能想辦法提高需求,不然就是將大量高麗菜丟掉,降低市場供應。


而不是說你農藥價格上升了,高麗菜就一定可以賣得貴,你的農藥價格上升關我消費者屁事?


正常的資本市場,成本上升使價格上升的原因是利潤下降,致使部份生產者退出,令供應減少。台灣的房市卻不是這樣運行的,一方面台灣少子化令實際需求減低,另一方面建商又不斷起新樓增加供應,價格還不斷噌噌地向上升。


建築成本根本不是房價向上漲的真正原因,那些又是話術,建商通過這種話術讓你覺得房價漲是很正常的,從而產生羊群效應增加需求,他們只是在用一種虛假的藉口去製造需求。

  

撐起房價的最重要因素不是甚麼勞什子剛需或建築成本上漲,而是社會穩定、民眾信心、利率變化、政策傾向、實體經濟增長和股市高漲帶來的財富效應等等等等,甚至官商勾結的程度對房市帶來的影響,也比剛需或建築成本的影響高。

《沒有所謂「剛需支撐樓價」這回事》

既然沒有剛需,就沒有所謂「剛需支撐樓價」這回事,沒有這回事,「自住不用理會樓價虧損」的想法,其實是自我安慰。想像一下,你在幾年前以1000萬港幣在香港買了一間房子,現在的市場價值僅為500萬港幣,你損失了500萬港幣。500萬這個數字是甚麼概念?如果你的月收入是2萬港幣,代表你要不吃不喝工作21年才能賺回來,考慮到生活開銷,那意味著你得用一生的時間與自由去彌補這筆損失。


這樣想的話,你真的覺得500萬港元的虧損無所謂嗎?因為一句剛需,你寧願犧牲一輩子的自由?


以前香港人以為這種事不會發生,現正在發生,例如去年一個位處西營盤的納米樓「瑧蓺」高層J室,實用面積約221方呎,原業主在2018年10月以1025.2萬港元一手買入,持貨約4年,去年8月以490萬港元沽出,虧損535.2萬港元離場。


這已不是最壞情況,如果原業主拖到今年才沽,虧損會更多。


所以,讓我們務實一點,虧損多少就是多少,這和直接拿走你的錢沒有甚麼區別,並不存在「自住的房子就沒有賺虧」這回事。


同樣的,房市賺多少也是賺,例如香港國安法實施後,很多港人紛紛賣房移民。即使他們只有一套自住房,如果買入價是200萬,賣出時值1000萬,那就是賺了800萬,他們可以自由支配這筆錢,他們可以移民、旅行、投資,自由地去其他地方生活。


這些選擇,是你的房子值200萬時所沒有的,並不存在「我是自住的,所以房子等於沒漲」這回事。

《房地產和長期投資的迷思》

請留意,不是房地產的長期投資,而是房地產和長期投資,兩個話題。


對於房地產,我很久以前就發現兩種最喜歡被人扭曲的東西:「剛需」與「建築成本」。


剛需支撐房價?


剛需,即剛性需求,應該是主流媒體和房地產仲介最喜歡說的話術,小孩要上學、結婚要買房、老人家退休、改善居住環境等等,都是剛需,但如果你仔細想一想,會發現在他們的定義中,只要是出自於慾望的都會被歸類於剛需,只剩下那些完全不自住、純粹投資的才不是剛需。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幾乎任何事情都有替代品的。你不買房並不等於要睡公園或睡天橋,租房、住公共房屋(台灣稱社會住宅)或和父母一齊住,一樣可以結婚,小孩一樣可以上學。


甚麼是剛需?生存才是剛需,吃飯和空氣才是剛需,其他東西,都是改善而已。


改善,沿自於慾望,慾望並沒有錯,但你不能說你的慾望就是剛需,你要真這麼想,大概率會做出一些低級錯誤的決定,例如明明面臨失業危機還去借十成按揭購買一幢正在下跌的房子。


改善是為了滿足慾望,滿足慾望就需考慮性價比的問題,除非你擁有取不盡的資源,否則任何追求欲望的行為,都會影響你滿足其他欲望的能力。


你買房的一刻可能會認為其他欲望並不重要,事實上當你花費大量金錢實現買房這個慾望後,你會發現其他慾望的犧牲突然變得極度明顯,包括吃飯、購物、旅遊、轉工、移民等等。買房的錢佔據你收入愈高比例,你就必須犧牲愈多其他慾望,貸款買房不僅是犧牲現在,更要犧牲未來的數十年。


沒有所謂剛需,沒有的,那只是執念,或媒體忽悠你做一世房奴的話術。

《債務時代》

現代是一個債務的世代,全世界也在洗未來錢。


除了按揭與分期付款的槓桿,還有甚麼是對債務事業有大幫助的呢?


戰爭,是一個消除債務與增加債務的最佳方法。


戰勝者,債務一筆消;戰敗者,下世繼續還。

《只有投資賺錢》

聽過窮則變,變得通嗎?窮人的責任就是改變,窮人就是最願意隨著經濟情況去變換自己生活方式的人,一直保持同一種生活方式,從兒童去到老年都不變,那就是最奢侈的事情。所以你才會見到有錢人的生活方式,不少都很老派,你會在他們家裡看到典雅的老傢俱,看到很多書本,甚至他們不太看手機,而需要拿手機去接案謀生的窮人,沒資格不把手機長開。


你有錢,你才能不論物價怎變,都能夠買回一樣的東西。否則,甚麼便宜你就買甚麼,甚麼貴你就不能再買。


至於你手上的儲蓄,只是給你一些彈性應急,別想甚麼保值,因為保值這件事根本不存在,如果你不樂意將錢的購買力下降,那你的唯一選擇,就是投資,直接用錢賺錢,成功的話你也沒有沒有「保值」,而是直接變富有。是的,你如果不願意接受錢自動縮水這件事,投資就是你必然的選擇,可是這你就開始踏入另一個世界:賭身家的大賭場。


想要保值的人,就只能去參與投資,沒有別的選擇。


普通人沒有方法維持購買力,想甚麼保值不如維持合理的儲蓄然後把錢花掉,吃好住好玩好,珍惜你現在的時光與健康,把錢花在你愛惜的人身上,才是應該做的事情。把心思花在怎樣維持購買力這件事,只會徒勞無功。


如果真的接受不了錢貶值而學投資,就不是為了保值,而是為了賺錢,那是另一個廣大的世界,而且有相當的風險,你想要賺錢就要有賠錢的覺悟,那代表你有很多知識要學,那代表精神壓力與痛苦,我不認為「每個普通人」都應該懂這個,或能學懂這個。

《沒有投資保值》

七十年代曾經有過「石油危機」,當年中東的石油輸出國加上蘇聯,因為政治理由而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禁運石油。這對所有美國陣營的國家,包括美國,歐洲,日本,當然也包括台灣和香港,構成了重大的衝擊。石油價格上漲了 300%,是的,四倍,結果導致所有工業的成本都暴漲,引爆了物價上漲與經濟萎縮,那時候就是失業,薪水不漲還在跌,物價漲漲漲,現在應該一堆人會出來罵。


然後在第三次石油危機,也就是九十年代初,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他們入侵科威特的原因有很多,不過其中一個重大原因,就是不滿科威特在伊拉克財政緊張時,把石油便宜賣。所以你知道為何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時,會跑去燒他們的油田吧?那不是因為發洩,而是因為想要壓制科威特的石油生產能力,維持油價。


結果大家都知道,就是美國佬打爆了伊拉克,然後世界的油價就穩定下來。然後我們才因此走入了低通漲時代,之前有講過這二三十年是 2% 的低通漲時代,為何我們能創造這樣的時代?因為蘇聯解體,世界上已無人能對抗美國,而美國會用武力教訓對付一切想要透過國策把油價抬上去的傢伙,因為誰把油價弄上去,通漲就會控制不住。靠美國武力鎮壓所有產油國,大家才能夠像今天這樣享用便宜的石油,通漲才能夠在 2020 年之前都壓在 2% 以下。


我們每一個汽油箱裡的是別人國家人民的血。你們生石油的中東佬,不要亂漲油價好嗎?不然就招來個民主歡樂送,可是與其說是送把民主歡樂送給中東佬,不如說是美國迫中東佬歡樂送便宜石油給民主國家:就是我們。我們就是既得利益者。


哪天美國佬控制不住油價了,你的鈔票數字與物價,很快就會多個零,甚麼維持購買力,保值,這些都會變成笑話,所以甚麼維持購買力,這件事就是如此的不可行。因為影響你購買力的因素,是科技發展,是世界經濟,是石油價格這些國際政治,也有你國家產業地位的國內政治,除非你是當世之英雄豪傑,像成吉思汗一樣能夠控制一國之生死,否則你能控制的東西幾乎是沒有。你在世界經濟當中,就只是大海的一葉孤舟而已。


因此,保值這件事並不存在,那只是推銷投資產品的人的話術。

《只要你能夠剝削》

在地球七十億人口當中,香港人就只有七百多萬個,這七百多萬人就是全民,只要你能夠剝削剩下來的七十億人,壓低他們的價錢,然後你就能令物價下跌而不受薪水上升影響。其實這已是現在進行式,你為何能喝到便宜的咖啡?是因為某個月入不足一百美元的非洲咖啡農;你的工業品為何那麼便宜?因為越南的工廠工人日薪可能不足十美元;然後還有在你在自己社會已看到的外傭,外勞。 


這些人因為他們不是「全民」的一部份,所以你怎樣剝削他們,壓低他們的薪水都可以。然後他們提供給你的服務價格低,你 的物價就會因此變低。


但相比起某些國家,香港的收入又會比他們低,然後香港人就會去那些國家,當那國家的外勞。例如去澳洲摘草莓之類的,其實跟越南人來台灣當工廠工人本質上沒分別,這世界的運作就是如此,低收入國家的人去中收入國家打工,中收入國家去高收入國家打工。別人是你的外勞,你也是別人的外勞,看的就是大家在國際產業鏈的位置以及政治地位。


順便說一下,外面有一堆人說美國為了石油發動戰爭多麼邪惡,他們就是為了石油去發動戰爭,他們為的就是「控制油價」,控制提供能源的人的服務費用。

《生產的成本改變》

德川家康的時代,生產油很困難,所以天婦羅很珍貴,現在工業大量生產食油,炸物就變得很便宜。


物價就是人付給人服務的費用,這導致薪水漲,然後物價就會漲,因為到頭來你用的一切,終究還是給每一個人的服務費,而你今天的收入,也會形成別人的物價。每人都追求自己收入漲,物價不漲,說白的就是人人都是先天的慣老闆,我們都想壓低別人的薪水。


有人可能會說 AI 時代,機器時代,這已經不成立甚麼的。這個說法是忘了不論是機器還是人工智能,掌握他們開關的權力者,就是擁有者與服務提供者。機器或人工智能,終究還只是擴張人類生產力的工具而已,而你最終還是得付給某個人類服務費,我們一早就有除草機了,你還是得付錢給使用除草機的人不是嗎?同樣地,人工智能的時代,你將會付錢給使用人工智能的人。


那麼,網絡上總是有人提出想要全民人人加薪,然後物價又下跌,這豈非不可能?


不,絕對可能。

《購買力的定義》

蘇格蘭經濟學家Adam Smith 對購買力的定義是這樣的,所謂購買力,就是「要別人為自己服務的價格」。


去餐館吃飯,就是服務生的薪資價格,房東收租的價格;買一部電腦,就是工程師的價格,工廠工人的價格,廠房的租金;機票的價格,就是飛行員的價格,空姐地勤的價格;雞蛋的價格,就是蛋農的收入;最終所有價格,都是用來給其他工作者的,有人可能會問,難道物資本身沒有價格嗎?答案是真的沒有,你在海裡撈水不用錢,但在超商裡的水要錢,因為後面你付的價格,是抽水,蒸騮,裝瓶,販售,保存的服務成本。金銀的背後,是挖礦,運輸的服務;價格的背後,還是人類所提供的服務與加工。


東西之所以變便宜,是因為人類的生產力上升,同樣是一個農夫的服務,刀耕火種的時代只夠他養自己一家,現代的農夫一個人能種出多倍的糧食;石器時代的漁獵者,獵到的魚跟今天的捕魚船是完全不是同一個量級。你付給食物生產者的服務的價格不變,但是食物生產者能生產更多食物,那平均每頓食物就變便宜了。


古裝劇的窮人都吃不飽,今天我們的窮人都吃飽飽,原因是甚麼?是因為古代的農民,他們一小片土地產很少的糧食,然後再用人力緩慢地運到市場,辛苦,但產量沒特別高。而在現代的美國,少數農民駕駛著載具,經營大片的農場,使用化學肥料,再以萬噸級的船一個個貨櫃的運來臨近太平洋的我們,我們的祖先們辛勤耕作整天才可以吃到飯,我們去打工一小時就能吃飽一頓麥當勞。

《購買力是增加,還是下降》

常常說通漲是壓力,無疑現在的美元,比起以前的美元貶值。理論上購買力就是下降,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想要令貨幣保值,維持購買力。


如果講的是交租買衣服吃東西的話,你的購買力是減少了;但如果講的是旅行看影片打電玩的話,你甚麼都不做,購買力是增加;更不要說你現在手上差不多人手一部的智慧型手機,這玩意在九十年代根本是難以想像的超科技。


是的,若你對吃住的要求不高,像老夫子一樣一件衣服穿十年,而熱愛打電玩和背包旅行的話,就算你的薪水沒怎樣漲過,你的購買力是上升了吧?


這意味著,其實真的沒有網絡上常說「甚麼都漲」,購買力也不是只是下降。而是我們對某些東西的購買力下降,換來某些東西購買力的上升。我們更難吃一餐好的中菜,卻更易吃到一餐麥當勞;我們更難吃到水果,卻更易吃到白米;我們買一本好書更貴,買一臺好電腦卻更便宜;我們住飯店更貴,但背包旅行卻更便宜;我們更難買到房子,卻更易讀到大學。


雖然有通漲存在,但購買力這件事,並不如我們想像中如一條火車軌一樣,所有物價齊上齊落,而是有些在猛漲,有些在崩。


因此,大家想要「維持購買力」,「保值」,想要現在的錢買到的東西,在十年後能買回同樣的東西。這個概念本身就無法成立的,因為市場與科技不斷的變化,你想要的十個不同商品,十年後有些暴漲,有些暴跌,你手上的錢最後能買到的東西,也必然是多了或少,而不可能保留原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