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建築成本上漲支撐房價?》

另外一種話術就是「建築成本」,這種說法是,由於建築成本愈來愈高昂,包括原料和人工都在上漲,所以房價只會一直上漲,因為建商不可能蝕賣(或賺得太少)。


這種說法,在樓價不斷上升的台灣尤為盛行,而且幾乎是人人都相信。


我就不明白,在正常的資本市場,價格的高低取決於供求因素,甚麼時候開始,價格高低變成取決於售賣者的成本或主觀願望了?


因為成本高,所以價格一定要跟著提高?然後買房者一定要接受?甚麼時候開始,我們覺得消費者有義務要保證建商一定要賺錢,而且是必須賺大錢?

  

勞動創造價值,但價值不同於價格,價格是通過資本和供求去調節的。例如今年高麗菜豐收,導致價格大跌,農夫如想穩定高麗菜價格,就只能想辦法提高需求,不然就是將大量高麗菜丟掉,降低市場供應。


而不是說你農藥價格上升了,高麗菜就一定可以賣得貴,你的農藥價格上升關我消費者屁事?


正常的資本市場,成本上升使價格上升的原因是利潤下降,致使部份生產者退出,令供應減少。台灣的房市卻不是這樣運行的,一方面台灣少子化令實際需求減低,另一方面建商又不斷起新樓增加供應,價格還不斷噌噌地向上升。


建築成本根本不是房價向上漲的真正原因,那些又是話術,建商通過這種話術讓你覺得房價漲是很正常的,從而產生羊群效應增加需求,他們只是在用一種虛假的藉口去製造需求。

  

撐起房價的最重要因素不是甚麼勞什子剛需或建築成本上漲,而是社會穩定、民眾信心、利率變化、政策傾向、實體經濟增長和股市高漲帶來的財富效應等等等等,甚至官商勾結的程度對房市帶來的影響,也比剛需或建築成本的影響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