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沒有所謂「剛需支撐樓價」這回事》

既然沒有剛需,就沒有所謂「剛需支撐樓價」這回事,沒有這回事,「自住不用理會樓價虧損」的想法,其實是自我安慰。想像一下,你在幾年前以1000萬港幣在香港買了一間房子,現在的市場價值僅為500萬港幣,你損失了500萬港幣。500萬這個數字是甚麼概念?如果你的月收入是2萬港幣,代表你要不吃不喝工作21年才能賺回來,考慮到生活開銷,那意味著你得用一生的時間與自由去彌補這筆損失。


這樣想的話,你真的覺得500萬港元的虧損無所謂嗎?因為一句剛需,你寧願犧牲一輩子的自由?


以前香港人以為這種事不會發生,現正在發生,例如去年一個位處西營盤的納米樓「瑧蓺」高層J室,實用面積約221方呎,原業主在2018年10月以1025.2萬港元一手買入,持貨約4年,去年8月以490萬港元沽出,虧損535.2萬港元離場。


這已不是最壞情況,如果原業主拖到今年才沽,虧損會更多。


所以,讓我們務實一點,虧損多少就是多少,這和直接拿走你的錢沒有甚麼區別,並不存在「自住的房子就沒有賺虧」這回事。


同樣的,房市賺多少也是賺,例如香港國安法實施後,很多港人紛紛賣房移民。即使他們只有一套自住房,如果買入價是200萬,賣出時值1000萬,那就是賺了800萬,他們可以自由支配這筆錢,他們可以移民、旅行、投資,自由地去其他地方生活。


這些選擇,是你的房子值200萬時所沒有的,並不存在「我是自住的,所以房子等於沒漲」這回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