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理財」,如今很多人認為這就等於「要投資什麼?」
但這其實是完全錯誤的觀念。事實上,「理財」的第一步,是監控你的「現金流」:包括你一個月的總收入、總消費,和應付的債務。例如某人月薪3 萬元,一個月支出 1.5 萬元且無負債,那就是每個月有「淨現金流入」 1.5 萬元。
如果你的「淨現金流入」是零、甚至是負的,那一定要想方法去開拓財源,或者進一步想方設法再節流。
確定淨現金流之後(真的很多人不知道他的一個月淨現金流入或流出是多少),通常就可以確定你一年的存款「應該會」增長多少(扣除意外的花費如醫療需求等)──以此對照你「期望的存款增長」也可以得知,你期望的「投資報酬率」與「可承受風險」分別是多少。
以現在大學畢業生的起薪來說,在香港生活,要一個月存下$8000 確頗為不易── 但我必須告訴各位年輕朋友,有存真的總比沒存好,每年都把存款花光的結果,就是讓自己「完全沒保障」。因為不論是家裡要用錢、自己想創業、甚至不幸失業要在過渡期過生活,有點儲蓄絕對是救命良藥。
那麼,我們接著來談談如何減少消費總額:減少消費總額有兩個方法,一個是減少消費的量(或次數),一個是降低單次消費的價格──前者要透過控制物慾,確定什麼是你現階段最「需要」而不只是「想要」的商品或服務來達成;後者現在網路上有眾多方法,如折價券、信用卡紅利、折扣等,這些就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之內。
關於負債,我個人的看法,是年輕人(20 歲到 30 歲)的淨資產若在100 萬元以下,除了以下幾個條件,不可以有任何負債:
1. 短期的信用卡消費:但絕不能動用到循環利息。
2. 總金額在 1 到 2 個月薪水以下的「分期付款」:如購買非必須產品,使用信用卡分期等。
3. 基於求學進修所需,零利率的學生貸款等。
至於總資產一百萬以上甚至更高的年輕人,在現在景氣那麼糟的狀況下,也不建議大額負債去買房,因為人口老化已經讓房價處於長期下跌的狀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