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留意,不是房地產的長期投資,而是房地產和長期投資,兩個話題。
對於房地產,我很久以前就發現兩種最喜歡被人扭曲的東西:「剛需」與「建築成本」。
剛需支撐房價?
剛需,即剛性需求,應該是主流媒體和房地產仲介最喜歡說的話術,小孩要上學、結婚要買房、老人家退休、改善居住環境等等,都是剛需,但如果你仔細想一想,會發現在他們的定義中,只要是出自於慾望的都會被歸類於剛需,只剩下那些完全不自住、純粹投資的才不是剛需。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幾乎任何事情都有替代品的。你不買房並不等於要睡公園或睡天橋,租房、住公共房屋(台灣稱社會住宅)或和父母一齊住,一樣可以結婚,小孩一樣可以上學。
甚麼是剛需?生存才是剛需,吃飯和空氣才是剛需,其他東西,都是改善而已。
改善,沿自於慾望,慾望並沒有錯,但你不能說你的慾望就是剛需,你要真這麼想,大概率會做出一些低級錯誤的決定,例如明明面臨失業危機還去借十成按揭購買一幢正在下跌的房子。
改善是為了滿足慾望,滿足慾望就需考慮性價比的問題,除非你擁有取不盡的資源,否則任何追求欲望的行為,都會影響你滿足其他欲望的能力。
你買房的一刻可能會認為其他欲望並不重要,事實上當你花費大量金錢實現買房這個慾望後,你會發現其他慾望的犧牲突然變得極度明顯,包括吃飯、購物、旅遊、轉工、移民等等。買房的錢佔據你收入愈高比例,你就必須犧牲愈多其他慾望,貸款買房不僅是犧牲現在,更要犧牲未來的數十年。
沒有所謂剛需,沒有的,那只是執念,或媒體忽悠你做一世房奴的話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