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購買力是增加,還是下降》

常常說通漲是壓力,無疑現在的美元,比起以前的美元貶值。理論上購買力就是下降,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想要令貨幣保值,維持購買力。


如果講的是交租買衣服吃東西的話,你的購買力是減少了;但如果講的是旅行看影片打電玩的話,你甚麼都不做,購買力是增加;更不要說你現在手上差不多人手一部的智慧型手機,這玩意在九十年代根本是難以想像的超科技。


是的,若你對吃住的要求不高,像老夫子一樣一件衣服穿十年,而熱愛打電玩和背包旅行的話,就算你的薪水沒怎樣漲過,你的購買力是上升了吧?


這意味著,其實真的沒有網絡上常說「甚麼都漲」,購買力也不是只是下降。而是我們對某些東西的購買力下降,換來某些東西購買力的上升。我們更難吃一餐好的中菜,卻更易吃到一餐麥當勞;我們更難吃到水果,卻更易吃到白米;我們買一本好書更貴,買一臺好電腦卻更便宜;我們住飯店更貴,但背包旅行卻更便宜;我們更難買到房子,卻更易讀到大學。


雖然有通漲存在,但購買力這件事,並不如我們想像中如一條火車軌一樣,所有物價齊上齊落,而是有些在猛漲,有些在崩。


因此,大家想要「維持購買力」,「保值」,想要現在的錢買到的東西,在十年後能買回同樣的東西。這個概念本身就無法成立的,因為市場與科技不斷的變化,你想要的十個不同商品,十年後有些暴漲,有些暴跌,你手上的錢最後能買到的東西,也必然是多了或少,而不可能保留原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