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財務系統的四大象限》

無論你認為你的財務狀況多麼複雜,你一定處在這四大分類當中。從損益表的收入扣去支出,我們得到了盈餘,從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扣去負債,我們得到了淨值。


而盈餘、淨值為正值、負值、或零,則可以用四個象限來表達,這一至四象限分別是(+,+)、(-,+)(-,-)(+,-)。接著我們便可以來探索,四個象限的財務現況,如何啟動實現人生財富的優先行動策略。



無論薪資高低,從人生財富的角度來看,都是一樣的問題:為了錢,犧牲更重要的時間,並且在這條路上看不到終點。因為無論是誰,只要一停下來就斷糧,頓失生活來源。而繼續這樣下去,高薪的人,開銷越來越大,身體萬一變差可能還有更多花費;低薪的人,則是發現職涯發展有限,再怎麼存錢也不可能足夠安心退休。


在這個象限的人,核心策略來自於時間與收益的思考,例如能不能用一樣的時間賺到更多錢?能不能用更少的時間賺到一樣的錢?或是再進一步,用更少的時間賺到更多的錢?當我們願意這麼想,而不是一想到需要更多錢,就一味地更拚或更省而亂衝時,我們就能刺激自己的大腦去思考更多可能。


要實現這樣的方向,最重要的莫過於前述的主動收入結構,在這個象限的人一般都能滿足生存條件(包含緊急備用金),所以應該編列時間與財務預算去探索、學習,找尋自己的財富因子,實現J型曲線。


特別要提醒採取行動的朋友們的是,執行過程中,可能會因為短期看不到成果而感到受挫、灰心或是面對新衍生的開銷、財務決策而心生不安。請大家記住,對未來多有信心,就能對現在多有耐心。能適時放下安全感正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對人生也是一樣重要。


從上古時期打獵採集、每次出手就有東西吃的模式,慢慢開始有人願意停下來耕種、拉長時間獲取幾個月後的可能收成,這本身就需要放棄收成前不能獲得食物的安全感;快速推進到現在看到的人工智慧發展,也是拋開需要趕快看到「獲利」的概念、接受了投入可能全部石沉大海的大量資料餵養,才有機會催生出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誕生。過程可能讓我們不舒服,但它是值得的。

《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財務系統》

在打造系統之前,你要先知道系統最終為何服務。讓我很直接地定義何謂人生財富—你的財富是你能體驗多少,而不是你擁有多少。


這個定義對於金錢的創造極其重要,只要理解這點,我們就能擺脫對「有錢」的過度執著、以及對於「窮困」的過度恐懼,讓你跟金錢的關係逐步恢復到健康狀態。


什麼是健康的關係狀態?以我自己與女兒的關係為例,對於我的女兒而言,跟爸爸的關係,除了不應該是父女反目成仇、討厭爸爸;也不應該親密到一想到明天上學看不到爸爸,就難過到睡不著覺。健康的關係是在爸爸身邊時,能好好享受爸爸在一起的時光;爸爸不在身邊時,也能因為知道爸爸支持她,所以能放手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整天捨不得、哭哭啼啼找爸爸。


把這樣的親子關係拿來對比大家跟錢的關係,再想想沒錢的時候,大家都是怎麼樣?焦慮、抱怨、開始廢寢忘食的工作、加班賺錢、覺得沒錢就沒希望了……這些是你要的「和錢的關係」嗎?

《為未來願景而存在》

假設我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除了錢以外,也希望有健康、家庭、夢想、人際關係等。那麼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該為這些領域投入時間、精力、資源及努力。


換言之,對於富人(泛指有富足心態的人)而言,無論是錢、家庭、工作、健康等都同樣需要投入,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一切都是為了未來的願景而存在。也因此,富人更能清楚知道,不能讓任何一個地方的短暫問題,影響其他領域、造成更大面積的損害。


當富人的財富領域有了狀況,第一件事不是拋家棄子、不顧生命危險地跳進去解決,而是先做好隔離—意識到問題存在,但不讓一個問題影響到其他領域。例如即便為錢操心,回到家也要好好跟孩子吃頓飯,好好和伴侶溝通;依舊維持自律的作息,不讓自己的日常生活也跟著亂掉,如此才有餘力應對單一領域的挑戰。


他們可能會告訴朋友們,自己最近在處理一些問題,暫時沒辦法碰面──也因此我們總是覺得,那些富人似乎即便發生天文數字的虧損或危機,也總是能解決。

《這輩子賺多少才夠?》


想像一下你跟父母、朋友、兄弟姐妹、另一半的關係,關係的建立來自於每一次接觸,你對他們做了什麼,他們對你做了什麼。跟錢的關係也一樣。每次碰到錢,你都做了些什麼?想到錢,你的情緒如何?你如何與別人談論錢?


大多數人都為了追求理想生活而努力工作,但被問:「你理想的生活需要多少錢?」大家就沉默了。到底你的理想生活是什麼樣子?需要多少錢?可能因為答不出來,解答就變成「別想那麼多,先好好工作再說」的鴕鳥心態。


這本書將推翻所有你學過的金錢知識,重新定義財富的價值,擺脫對「有錢」的過度執著、對「窮困」的過度恐懼,讓你跟金錢的關係逐步恢復到健康狀態。


人生沒錢就完蛋?對於錢的誤解、盲目追求,讓我們聽到很多傳頌已久的至理名言:貧賤夫妻百事哀、沒有錢就天崩地裂──這正是困乏者心態的首要寫照。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絕對不是。讓這一切發生的不是因為沒錢,而是「沒有錢,我就什麼都沒了」的困乏者認知。


小時候不管去到哪裡,其實最常看到的情況是,長輩們因為沒有錢而愁雲慘霧,像是父母吵架、父親借酒澆愁。後來很多人也告訴我,長輩會因為自己混得不好,親戚間就不互相聯絡,感覺沒有錢就會被看不起、沒尊嚴。


如果你對這些描述感到熟悉,那我們一樣,都是在困乏思維的環境下長大。你不孤單,但這也不能怪我們的上一代,因為他們也是無條件接收再上一代的觀念、也受著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所影響。只是我們比較幸運,在資訊發達的現在,有更多管道知道不同的觀點。也正因如此,我希望所有人從今天開始,都能為自己負起全責。


 

《有困乏者思維的人》

如果你真心希望能致富,造就狀態A的人生,那麼從今天開始,不要再怪罪原生家庭、不要再歸咎自己的學歷、能力、背景、年紀;不要再重複一樣的行動卻期待有不同結果。對於重複發生的同一件事,只有做出全然不同的理解,才有可能看到不同的學習機會,並採取不同的行動、做出不同的決定、創造不同的結果。


接下來所說的窮人都不是指沒有錢的人,而是有困乏者思維的人。有困乏者思維的人,再有錢都很難滿足、快樂;而有富足思維的人,例如馬斯克,就算是出身貧窮、遭遇危機,我們也知道他們能成就偉業、東山再起。


窮人在為錢煩惱的時候,你不會看到他們好好地跟老婆小孩說話,也不會看到他們依舊照顧自己的健康,定期運動、注重飲食與作息。更別要求他們,在工作之餘依舊朝著自己的夢想推進。這不是因為沒錢,是因為腦海裡的困乏者思維讓他覺得,他被「沒錢」毀了,他也沒有「頻寬」去處理其他事情。


當我們陷入這種狀態,千萬不要認為一切等到有錢就能回到正軌。而是要先讓自己的心態保持正軌,才有機會讓財富重新回到眼前。

《緣來緣去圓滿人生》

在一段關係中,我們可以付出,也應該付出,但是對於施恩求報這回事,或「我對人家好、人家就會對我好」這回事,我建議就不要放在心上了。

  

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懂得感恩,記仇不記恩,本就是人性。

  

然而,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應該要力求超越這種本性,對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心懷感恩,我們才能在未來的路上走得更長遠

  

最後,我再說一個殘酷的現實真相:一旦失去了強關係,就是永遠失去了,大概率是不可能在其他人身上重建的。

  

你後半輩子遇到的人,都屬於弱關係,不會無條件去真正喜歡、關心、容納你。即便在某些時刻,你們之間的感情非常好、關係非常深,也只是暫時的,無法持續一輩子。

  

因此,不要對人際關係抱有過高的期待,否則你很可能會感到失望。

  

終有一日你會明白,幾乎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建立在「你對他人有價值」這個前提上。

  

所以,我們必須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讓自己變得更強」這件事上,而不是花心思去取悅他人。一個性格直率、邏輯鮮明、愛恨分明的人,有時反而更容易贏得真正的朋友。因為,無論何時何地,「真誠」才是最珍貴且稀缺的品質。

《結交朋友的關鍵》

人際關係很重要,對朋友付出很重要,施比受更有福。

  

如果你希望維持一段長久的關係,就必須保持清醒認知——僅靠個人的情感是不足以支撐長遠關係的。持久的關係,需要不斷注入「內容」來鞏固,而這些內容可以是共同的興趣、愛好、目標、事業或信仰,透過這些來創造更多的互動機會。沒有「實質內容」也沒關係,就提供「情緒價值」,這樣才會有聊不完的話題、做不完的事情,這才是讓一段關係持久穩定的核心。

  

換句話說,雙方必須擁有共同的「目標」,才能攜手前行。

  

可是,我們同時也要認知,我們的時間、精力、能量是很值錢的,只有我們自己有權揮霍,任何不尊重我們時間、精力、能量的人和事,我們一定要極力排斥。不排斥,就容易形成實質上的權力和奴才關係。如果你遇到一些人,他們在消耗你、折磨你、向你提出一些奇怪的要求,他們實際上是在測試你的「服從性」,這些行為是權力的表現形式,目的是控制你。還有一些人喜歡隨意評論你、指導你怎麼做人,這其實是在向你「宣示權力」。

  

所以,當你在一段關係中感到不舒服時,你應該清楚地意識到,有人正在利用這種方式來展示他們的權力。

  

這裡有一個原則:只要對方對你做出的行為不考慮你的感受和利益,你就應該考慮止損這段關係了。

  

不要給予別人欺負你的機會!

《反咬一口的人》

首先分享一個故事:


「老陳有一個親戚,很窮困,窮到無能力供孩子讀書。老陳於心不忍,義無反顧地代親戚負起他們孩子供書教學的責任,多年來,老陳從幼稚園、小學直至初中,一直在供養親戚的孩子讀書。  


親戚孩子初中畢業後,老陳因家道中落,自己也陷入貧困,再沒有能力供養他上高中。  


那一刻起,這家親戚將老陳視為生平最大的仇人,因為老陳故意中斷他們孩子的學業,毀掉他們孩子的一生!」


這故事表面描述不懂感恩的人,但你想一想,再想一想。


假設,故事中的老陳砸鍋賣鐵地繼續供養親戚的孩子直至大學畢業,那家親戚會當他好人嗎?


不,不管老陳怎麼做,那家親戚最後還是會隨便找個理由,將老陳視為殺父仇人!因為這源自於人性中陰暗的一面:大恩即大仇!


殘酷的真相是:人類更願意報復傷害,而不願意報答好意。對一個人來說,感恩就好比重擔,復仇則快感重重,所以人喜歡報仇,不喜歡報恩。再說一次,報仇是一種快感,報恩是一種負擔。由於想擺脫負擔,很多人下意識的做法就是隨意挑對方一兩件小事,例如對方的政見有點不同,或對方十年前無心說過的一句玩笑話等等,然後心安理得地忽略對方曾為自己做過的無數好事,再憤怒地將對方視為仇讎,務求除之而後快!


當你理解了人性,你對很多恩將仇報、背信棄義、不守承諾的行為就不會感到驚訝,你對人性的感悟又深了一層。


濫做好人,那不是道德,而是不尊重人性。

  

尊重人性,我們才能坦蕩地活著。

《菠蘿雞型的人》

從小到大,我們被灌輸一種道德觀念——做一個好人,不要計較,要對別人付出,只要對別人善良,別人就會對我們善良。如果是強關係的朋友,大家認識了幾十年,對方的心肝脾肺腎你全知道,這種說法是對的。但是,如果任何時候都抱這樣的心態,會成為別人眼中的「老好人」。


可惜的是,「誰都不得罪」的老好人,往往自己不會好,也不見得有很多真心朋友,被人欺負倒是大概率的。標榜誰都不得罪,也許不會有真正的敵人,但不代表一定有真正的朋友。可是,他們已把自己的弱點展現出來了,不但不自知,還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這弱點只要有任何一個心懷不軌的人察覺到了,就會無情地收割這些所謂的老好人。

  

其中一種收割行為是「菠蘿雞」,這已屬於最輕微的了。

  

例如,他們自己沒有車,將你當成免費司機,要求24小時隨傳隨到;或不管你在哪裡,他們都覺得你是順路,要你負責接載他們。

  

你不但是他們的免費司機,還是他們的免費搬屋公司、免費代購、免費管家、免費跑腿、免費顧問……

  

老好人之所以是老好人,就是因為不敢拒絕,或者是不好意思拒絕,於是自己的寶貴時間和精力就這樣浪費給別人。

  

這種事情就切切實實發生在我附近,而且不止一個。

  

而這只是最輕微、破壞性最低的行為,更進一步,就是借錢,或叫你投資這個,消費那個……

  

話說回來,這種明擺著欺負你的人其實不算太常見,畢竟如此厚面皮的人也不太多。


更多的,是「反咬你一口」的人。

《對朋友的認知》

十多二十歲時,我們很難將交朋友、找配偶當成合作伙伴的關係,那時我們以為朋友和配偶,就應該是出自於純友誼和純愛情。

  

出來社會混久了,我們會發現感情的背後或多或少也有利益的交換,可以是實際利益,也可以是情緒價值。

  

這是弱關係的本質,不管在本地還是異地。

  

在不熟悉的新地方,你認識了新朋友,大家相談甚歡、一起吃飯、一起旅遊,很短時間內大家就混熟了。

  

你以為終於認識了一個好朋友,大家志同道合,你心內不自覺地將這段關係當成了強關係。

  

事實是,那肯定不是強關係,那只是共同目標下形成的弱關係。

  

然後有一天,你發覺對方漸漸和你疏遠了,最後甚至失去了聯絡,你不知道為甚麼。

  

你因為這樣,心情難受,情緒不穩定,感覺自己被傷害了。

  

事實是,那並不是對方的錯,只是你有玻璃心,你有錯誤的期望,你對關係有錯誤的認知。再簡單點說,你有不必要的執著。

  

根本不是你或對方做錯了甚麼,純粹只是對方覺得這段關係對他再沒有利益,他不再需要你提供的情緒價值或實際利益。

  

這其實是好結果。

  

壞的是怎樣?是利用你對強關係的渴求,對你予取予攜,欺負你!

《弱關係的重要性》

人來人往,緣起緣滅。

  

一般情況下,我們對弱關係的維繫不是特別在意,事實上即使在意也管控不了。

  

大部份男人,在進入社會工作幾年後就會定下心來,專注於事業、賺錢、投資、買房、娶妻、生兒育女......成家之後,更是一門心思都放在家庭上。

  

成功人仕的大部份社交圈子都是衝著利益去的,一切熱情都放在事業上,他們的日常人際網絡,自然大部份時候都在跟弱關係的人打交道。

  

真正在事業上幫到他們的,也確實大多數都是弱關係的人帶來的,例如老闆、上司、老師、同事、客戶、供應商、讀者、粉絲等等,很少來自那些幾十年如一日的親朋戚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察覺不到強關係的作用。直至有一天,當我們的所有人際網絡被Reset砍掉重練後,才突然醒覺強關係的重要性。

  

這是很多移民者的心理處境。

《人際關係的分類》

人類,本質上是群居動物,據估計一個普通人一生中會遇到約80,000至86,000個人,這數字涵蓋了所有與個人有過直接或間接接觸的人,包括家人、朋友、同事、鄰居、同學、老師、醫生,甚至是擦肩而過的陌生人等等。在我們的一生中,必然會形成多種多樣的人際關係。但不管哪種人際關係,都可以很粗暴地分為兩類:強關係和弱關係。

  

強關係,俗稱親戚,大部份都是天生或從配偶那邊帶過來的,自己的父母姨媽姑姐表兄弟堂姊妹等等,外加配偶那邊的一大串人。

  

比較親近的親戚,要是作害起來那是相當可怕的,例如某人的弟弟染上賭癮然後父母情勒要求姊姊無條件幫助他等等,我見過不少這些案例,當事人煩惱無比,就因為血緣關係沒得選擇,也不容易斬斷。


但總體來說,大部份人的大部份親戚是正常的,而健康的親屬關係帶來的支援是人類這種群居生物的情感根基,也是我們體驗歸屬感的最初源泉。

  

強關係的另外一小部份,來自純友誼。

  

純友誼通常只來自一種階段——上學階段,可能也有一小撮是來自剛出社會工作的那階段,那時大家彼此間都沒有太多利益關係,很容易形成鋼鐵般的友誼。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學生時代的友誼所剩無幾,但那些依然存在的朋友,可能半年見不了一面,彼此間卻有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當需要幫忙時,總能無拘無束地向對方求助。


這種無需客套、直來直往的關係,是多年來經過時間篩選後沉澱的結果,是很寶貴的。

  

但是,一旦脫離了學校,工作了幾年,大部份人基本上就沒有這種傳統意義上的朋友了。

  

幾乎全部屬於弱關係,全部是。

  

包括同事、上司、鄰居、老師等等,在人生的路途上都是某一個段落的過客,在某一階段大家可能很熟,但一旦過了那個階段,雙方就會分道揚鑣,聯絡漸見疏落,到最後完全失去了聯絡。

  

因為弱關係是不可能靠單純的個人情感維繫的,維繫每一段弱關係的,說白了就是共同的利益。所謂利益,並不是或只有金錢關係,還包括共同的愛好、興趣、事業或信仰等等。

  

也就是說,雙方有共同的目標才能維持關係,這是弱關係的本質。

《自我修正機制》

民主之所以能運作,因為人民信任民主制度,並且它有自我修正機制,且能鼓勵對話。對話是民主的基礎,一旦某國人民走向連選舉結果都不信任的道路,沒有對話只有對立,距離極權還會遠嗎?


我們來到一個連結速度、廣度、密度遠超越以往的時代,與此同時,我們卻更難以對話。AI愈來愈強大,各界興致勃勃想從中獲利,深怕落後。但問題是,人本身沒有提升,卻不斷加重對工具的使用和依賴,這會是一個美好承諾的未來?


「文字、印刷術與廣播的發明,雖然澈底改變了人類互相連結的方式,但並末給整個資訊網路帶來新類型的成員。無論是在文字或廣播發明前後,人類資訊網路的成員一樣都只有智人。相較之下,就資訊網路的『成員資格』而言,電腦的發明就成了一場革命。當然,電腦也協助了網路原有的成員(人類)以新的方式互相連結,但電腦在這裡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成了這個資訊網路當中,全新且非人類的成員。而且很有可能,電腦這個成員會比人類更為強大。」


現今我們這些參與者和使用者,正走在重大分歧的交叉點上。愈少人關心及意識到此事,事態就愈容易為少數人把持,終究不可收拾。待演算法愈來愈強大,如果企業良心和法律政策跟不上,那會是怎樣的未來?我所學到的是,把事情方方面面看清,才有辦法做出好的決定。

《演算法成了造王者》

電腦經由自己學習達成目標,但中間過程人類無法理解,甚至是寫出程式碼的工程師也不明白。最嚴重的一點,也是我特別想和其他人類互相提醒的是——AI的運作是個黑盒子,遠遠超越人類的思考,但是,AI一開始的指令是由人類所下的,而人並不是神,不會有完美不出錯的指令。下指令的是不完美的人類,執行者卻是人類無法掌控的、智能超強的AI,這會發生什麼事?


我們可從歷史上借鏡。印刷術雖未具備自己創造出新內容的能力,但它劃時代的連結功能,已能創造出具有殺傷力的新現實。歷史上最惡名昭彰的獵巫行動,就是從一部荒誕不實卻廣為流傳的暢銷書所助燃推動。「獵巫的行動,顯示一旦創造了一個資訊圈,可能會帶出怎樣的陰暗面⋯⋯在這樣的資訊市場裡,比較看重的可能是讓人感到義憤填膺,而不是要揭露真理真相。」


如今,新科技更強化了這股憤慨。


「經過拿數百萬人做實驗、不斷嘗試錯誤,YouTube 演算法發現了臉書演算法也學到的那套模式:激起人們的憤慨怒火,就能提升參與度。於是,YouTube 演算法開始向數百萬觀眾推薦各種讓人驚駭憤慨的陰謀論⋯⋯等到2016年,YouTube 每天的總觀看時數來到了十億個小時。⋯⋯像這樣經過幾個月的強化學習,演算法就讓許多 YouTuber 都成了大咖酸民。」


這便是為什麼我們會感覺網路上酸民那麼多,以及上網時間愈久愈焦慮的原因。其根源來自商業考量,並不是使用者福祉。如前所述——人類有私心且偏狹,而 AI 使命必達。由此我們便不該感到意外,國際政局、戰爭對立,現今都更容易操弄。緬甸羅興亞人的不幸遭遇,很大程度便來自網路不實言論的煽風點火,這部分,Facebook難辭其咎。


新科技使用很方便,但它的為害,我們同樣應該正視,並重新思考我們的言行和選擇。

《價值相對的權力與物質》

在百廢待舉的時代,權力相對便宜,因為荒廢未開發的權力也不會帶來多少財富,物質相對珍貴,勞動力很有價值;而在太平富裕的時代,物價便宜,勞動力自然不值錢,卻再也沒有你隨便就可以取得的權力,因為社會一切的運作已完滿,大家都會牢牢抓住已在手上的權力,因為在太平的世代,已開發社會的權力與能夠帶來長久的被動收入,世代的財富。


而今天靠勞動,要建立世代能流傳的權力,則是困難很多。因為我們已走進了生育率下降,人口可能走向老化萎縮的時期,權力的供應自然也會減少,既然權力就是人類之間的關係,年輕人與兒童減少,自然就不需要那麼多教師,那麼多主管,那麼多官僚。現在有權力的人權力也要被收回,或者隨退休直接消失,能保留的權力(例如土地)通常都留給子女,那年輕人當然難以取得權力。權力也是有限資源,擁有它的人才不會輕易讓給你。


因此權力與物質,價值是相對的。以前的人物質貧乏,就望著希望想要豐衣足食;今天的人豐衣足食,就羡慕以前的人可以拿到權力;就如食物不足的時代,富人以胖為美;食物豐足的時代,富人們都吃素食跑健身房。


我們這世代,階級取決於嬰兒潮上一代的成敗,敗家向下流容易,單靠教育與努力工作也不會向上流,想向上流要大膽創新,親近權貴,投機取巧或者特別幸運,保守平實者則多數會維持本來的階級。

《生產換取權力》

在重建的時代,社會的需求是很明確的而且簡單的,在飢餓的時代,你只要種出食物就一定會會有人願意跟你交易,不會太挑食;在大家都沒有電視機的時代,只要你能做出電視機就會有人想要;因為需求一早存在,只是在戰爭中在被摧毀了,因此在這個時代,你不管是勤力願意工作,或者是讀到知識,就能立即應對社會的需求,換取權力,也透過買房產得到土地權力。


在八十年代,你只要能夠從香港弄來一部推土機來深圳,你就可以換取一大片土地了。但過了三十年之後,同一片土地的價值換超過一百部推土機,他也不會拿來換甚麼推土機,因為深圳已建設得很繁榮,土地已非常值錢,推土機與生產力倒是完全不再缺。


文明就像你玩 Jenga 一樣,底部那幾塊隨便就可以堆上去,但越累積更多的積木,你要在上面堆一塊新的就越難,越細緻。然後去到某一點,就有個傢伙因為不小心把整個積木弄塌。然後又重新又底部堆起來,嬰兒潮的世代就是活在剛剛整個積木塌掉重玩一局的時候,而我們今天就是活在那個積木堆到很高的時代。


所以嬰兒潮的世代,比起其他世代都較易得到權力。正是因為物質珍貴,所以靠生產行為換取權力自然比較容易。

《社會對權力的需求》

人類在最原始與其他動物差不多的時候,並沒有權力這種東西,所有動物都可以隨便住在任何地方,使用每一片土地,摘每一個果子,狩獵任何獵物。哪怕是別人拿著的果子與獵物,或者放在巢穴的東西,都可以直接拿掉。慢慢的人類與其他人類建立各種權力關係,有人成為了土地的擁有者,有人成為了土地上的奴僕,有人則被驅逐出去不准踏足那土地,奴役,僱用,租稅,因為有了「權力」,一個身體已衰弱的老婦人才能夠在法律上拿土地靠收租過活,而不是因為沒有戰鬥能力而令土地被年輕強壯的人直接佔據。


權力這種東西,與物質財富的價值是相對的。一開始你佔據一片空地,上面甚麼都沒有時,這個權力也不值錢,就像一個新創企業的股票,一片沒有建物遠離基建(包括水電)的荒地,或者在殖民拓荒,土地權力根本不值錢。新的東西,新開發的地區,新開發的土地,權力都會比較便宜,因為根本沒那麼多人會去爭。


今天你在非洲一些戰亂小國,都可以買到一些很便宜的土地,因為那些土地沒有基建,要進行經濟生產也不容易,可能那邊經常有小規模的武裝衝突,或者你只要去種個田,就會有一堆附近的貧民直接跑進田裡收割你的農作物。


嬰兒潮世代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國共內戰之後,整個社會普遍走向貧窮,而且可能比起戰前更貧窮。戰爭摧毀了基建,通漲摧毀了貨幣價值,航運貿易被干擾摧毀了生產力,大量的青壯人口在戰爭中死亡傷殘,使社會也失去了大量的勞動力。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