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這輩子賺多少才夠?》


想像一下你跟父母、朋友、兄弟姐妹、另一半的關係,關係的建立來自於每一次接觸,你對他們做了什麼,他們對你做了什麼。跟錢的關係也一樣。每次碰到錢,你都做了些什麼?想到錢,你的情緒如何?你如何與別人談論錢?


大多數人都為了追求理想生活而努力工作,但被問:「你理想的生活需要多少錢?」大家就沉默了。到底你的理想生活是什麼樣子?需要多少錢?可能因為答不出來,解答就變成「別想那麼多,先好好工作再說」的鴕鳥心態。


這本書將推翻所有你學過的金錢知識,重新定義財富的價值,擺脫對「有錢」的過度執著、對「窮困」的過度恐懼,讓你跟金錢的關係逐步恢復到健康狀態。


人生沒錢就完蛋?對於錢的誤解、盲目追求,讓我們聽到很多傳頌已久的至理名言:貧賤夫妻百事哀、沒有錢就天崩地裂──這正是困乏者心態的首要寫照。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絕對不是。讓這一切發生的不是因為沒錢,而是「沒有錢,我就什麼都沒了」的困乏者認知。


小時候不管去到哪裡,其實最常看到的情況是,長輩們因為沒有錢而愁雲慘霧,像是父母吵架、父親借酒澆愁。後來很多人也告訴我,長輩會因為自己混得不好,親戚間就不互相聯絡,感覺沒有錢就會被看不起、沒尊嚴。


如果你對這些描述感到熟悉,那我們一樣,都是在困乏思維的環境下長大。你不孤單,但這也不能怪我們的上一代,因為他們也是無條件接收再上一代的觀念、也受著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所影響。只是我們比較幸運,在資訊發達的現在,有更多管道知道不同的觀點。也正因如此,我希望所有人從今天開始,都能為自己負起全責。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