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認為你的財務狀況多麼複雜,你一定處在這四大分類當中。從損益表的收入扣去支出,我們得到了盈餘,從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扣去負債,我們得到了淨值。
而盈餘、淨值為正值、負值、或零,則可以用四個象限來表達,這一至四象限分別是(+,+)、(-,+)(-,-)(+,-)。接著我們便可以來探索,四個象限的財務現況,如何啟動實現人生財富的優先行動策略。
無論薪資高低,從人生財富的角度來看,都是一樣的問題:為了錢,犧牲更重要的時間,並且在這條路上看不到終點。因為無論是誰,只要一停下來就斷糧,頓失生活來源。而繼續這樣下去,高薪的人,開銷越來越大,身體萬一變差可能還有更多花費;低薪的人,則是發現職涯發展有限,再怎麼存錢也不可能足夠安心退休。
在這個象限的人,核心策略來自於時間與收益的思考,例如能不能用一樣的時間賺到更多錢?能不能用更少的時間賺到一樣的錢?或是再進一步,用更少的時間賺到更多的錢?當我們願意這麼想,而不是一想到需要更多錢,就一味地更拚或更省而亂衝時,我們就能刺激自己的大腦去思考更多可能。
要實現這樣的方向,最重要的莫過於前述的主動收入結構,在這個象限的人一般都能滿足生存條件(包含緊急備用金),所以應該編列時間與財務預算去探索、學習,找尋自己的財富因子,實現J型曲線。
特別要提醒採取行動的朋友們的是,執行過程中,可能會因為短期看不到成果而感到受挫、灰心或是面對新衍生的開銷、財務決策而心生不安。請大家記住,對未來多有信心,就能對現在多有耐心。能適時放下安全感正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對人生也是一樣重要。
從上古時期打獵採集、每次出手就有東西吃的模式,慢慢開始有人願意停下來耕種、拉長時間獲取幾個月後的可能收成,這本身就需要放棄收成前不能獲得食物的安全感;快速推進到現在看到的人工智慧發展,也是拋開需要趕快看到「獲利」的概念、接受了投入可能全部石沉大海的大量資料餵養,才有機會催生出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誕生。過程可能讓我們不舒服,但它是值得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