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本質上是群居動物,據估計一個普通人一生中會遇到約80,000至86,000個人,這數字涵蓋了所有與個人有過直接或間接接觸的人,包括家人、朋友、同事、鄰居、同學、老師、醫生,甚至是擦肩而過的陌生人等等。在我們的一生中,必然會形成多種多樣的人際關係。但不管哪種人際關係,都可以很粗暴地分為兩類:強關係和弱關係。
強關係,俗稱親戚,大部份都是天生或從配偶那邊帶過來的,自己的父母姨媽姑姐表兄弟堂姊妹等等,外加配偶那邊的一大串人。
比較親近的親戚,要是作害起來那是相當可怕的,例如某人的弟弟染上賭癮然後父母情勒要求姊姊無條件幫助他等等,我見過不少這些案例,當事人煩惱無比,就因為血緣關係沒得選擇,也不容易斬斷。
但總體來說,大部份人的大部份親戚是正常的,而健康的親屬關係帶來的支援是人類這種群居生物的情感根基,也是我們體驗歸屬感的最初源泉。
強關係的另外一小部份,來自純友誼。
純友誼通常只來自一種階段——上學階段,可能也有一小撮是來自剛出社會工作的那階段,那時大家彼此間都沒有太多利益關係,很容易形成鋼鐵般的友誼。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學生時代的友誼所剩無幾,但那些依然存在的朋友,可能半年見不了一面,彼此間卻有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當需要幫忙時,總能無拘無束地向對方求助。
這種無需客套、直來直往的關係,是多年來經過時間篩選後沉澱的結果,是很寶貴的。
但是,一旦脫離了學校,工作了幾年,大部份人基本上就沒有這種傳統意義上的朋友了。
幾乎全部屬於弱關係,全部是。
包括同事、上司、鄰居、老師等等,在人生的路途上都是某一個段落的過客,在某一階段大家可能很熟,但一旦過了那個階段,雙方就會分道揚鑣,聯絡漸見疏落,到最後完全失去了聯絡。
因為弱關係是不可能靠單純的個人情感維繫的,維繫每一段弱關係的,說白了就是共同的利益。所謂利益,並不是或只有金錢關係,還包括共同的愛好、興趣、事業或信仰等等。
也就是說,雙方有共同的目標才能維持關係,這是弱關係的本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