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博愛之謂仁》

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在儒家的語言中,是以「仁」這個詞來表達。儒家強調:面對不同的人倫關係,我們表達愛的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我們對父母的愛,跟我們對兄弟的愛、對鄰人的愛,絕對是不一樣的。


我們都明白,在這個社會上,儒家的「仁」有其存在的必要。如果所有的家庭都能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全天下都沐浴在天倫之樂中,這樣的社會真是最美好的——但是,如果這種理想已經變成「教條」的時候,該怎麼辦?當「愛」已經僵化為「教條」的時候,「愛」就會變成一種交易。父母以「慈」對待小孩子,小孩子就要以「孝」對待父母;兄以「友」對待弟,弟也要以「恭」對待兄。如果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僅存形式,「愛」也就隨之消亡,只剩下桎梏人性的義務了。


這也就是《老子》思考的起點。《老子》希望能找到「愛」的真正基礎,所以他問天問大地,上窮碧落下黃泉,最後終於找到了「愛」的真正根源——也就是「道」。


《老子》說,你看看「天」與「地」,它們生養了萬物,有的在天上飛,有的在水裡游,有的長得美,有的長得醜——世間萬物各不相同,但是天地都讓他們有一個立足之地,有一個安身之所,毫無偏私。這才是真正偉大的「愛」!真正的「愛」,是不分一切,完全予以包容。所有的分別對待,都是起於人類狹隘的認知,褊狹的人類最愛區隔異己,建立清楚的秩序,反而把這個世界搞得支離破碎的。「大道」已然毀棄,然後才出現「仁」,出現了你們所自以為的「愛」。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老子》要說的是:真正的「愛」根本不是你們所以為的那樣。真正的「愛」沒有差別待遇,在「道」的世界裡,每個人的價值都是一樣的,沒有貴賤、好壞、美醜之分,每個人都可以活出他最真實的樣子。


希望你知道,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願意讓你成為最真實的自己,而不是用我自以為是的想法,去限制你。


《一個人其實不難》

每個人的個性不同,當然不一定要像我一樣享受獨處。但,如果連一個人的生活都過不好,那怎麼能去過好兩個人的幸福。在愛情裡頭,有很多時候是需要面對獨立與自處的,假使做不到,這段感情很容易迎向崩壞。

面對愛情,你要對別人好,要先懂得對自己好;你要喜歡別人,就得先懂得欣賞自己。愛的美好,不是等著別人來給予,而是讓自己先給予,把自己的生活依附在別人身上,那是不負責的任性,也是不穩當的危險。

如果你想要習慣獨自生活,首先就要改變「認為自己一個人去做某些事是奇怪的、可憐的或寂寞的」類似想法。一個人看電影可以選擇自己想看的,不必為了迎合別人而錯過;一個人旅行可以視當下的狀態隨時更改行程,不必考慮別人是否喜歡;一個人吃飯可以專心品嘗食物的美味,不必分心去思考聊天的話題。一個人做那些事,不必感到不好意思,因為大部分的人根本不在意你,只有你自己在意他人眼光而已。

萬一有人不喜歡你,甚至夥同別人一起排擠你,那種只剩一個人的心情,肯定既難過又氣憤,正因為只有自己,才要試著堅強,找到可以排解心中難以抒發的方法,即使做不到處之泰然也不要輕易示弱。那些喜愛欺負、排擠的人最喜歡看到我們招架不住的模樣,一旦畏縮,他們就會乘勝追擊無法停止。

可以享受一個人的日子並不是多麼厲害或值得炫耀的事。但,每個人就該懂得照顧自己、善待自己,畢竟自己的生活要自己認真過,怎麼能不負責任交付給其他人呢?獨立,並不是獨善其身,也不是置身事外,更應該懂得待人接物、尊重別人,以包容的心體恤身邊的人和事,同時保有自己的想法與態度。

不必勉強自己融入團體裡,選擇自己最自然、最舒服的狀態跟人相處就好。無論是生活、愛情或是人際關係,學著適應一個人的時間,不要因為寂寞而戀愛,也不用勉強交朋友,用最舒適的方式與人交往。

《工作的本質和意義》

很多人不太明白 Profession、Career、Work 的不同區別。

Profession 所指的職業,通常是指受過專業的訓練,和一定教育程度的專業人士。起初的 Profession 專指三種職業:法律、醫學和神學。後來越來越多的專業,慢慢歸入到 Profession 的行列,比如工程師、建築師、會計師、教師等等。Career 特指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長期甚至終身從事的職業。日本人稱之為「匠人」。

Work 泛指一切長期從事的職業,不論專業和技能,以及是否需要學問等等。那麼職業觀是什麼?職業觀就是職業的價值觀,是指人生目標、人生態度,和人生使命在職業選擇方面的具體方向和定位。職業(Career)並不僅僅是一份工作(Work),而是一個呼召(Calling)。現代社會幾乎不太會提及「呼召」這個詞,很多人也不太明白那是什麼。

呼召(Calling)相對應的拉丁文是 Vocare, 職業(Career)的另一種說法是 Vocation,而 Vocare 正是 Vocation 的詞根。呼召,帶著召喚的意思,包含了「上帝安排的」這一宗教意義上最初的本意。


基於此,這便是工作職業的本質來源。最早的時候,工作分為兩種類型:神聖的和世俗的。神聖的工作,專指神職人員的工作。

世俗的工作,也就是指所有其他的工作。直到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和約翰加爾文,反對這樣「聖俗二分法」的職業觀。

他們認為,一個牧師佈道的工作,和一個洗碗工洗盤的工作,本質上沒有任何差異。這兩種工作,都有其尊貴的價值,都應當值得尊重。

無論它多麼卑微,上帝都給它戴上祝福的冠冕,並賦予無限的尊貴。每個人都有各自特別的恩賜,不要揮霍上帝所賜予的才華,同時也要關心別人的幸福。

只為自己的益處去做,算不上工作,更稱不上職業。真正的工作,不僅滿足個人的需要,還有益於他人和社會,最終還能贏得尊重。


《佔領資產》

以前睇過一本書叫做 <佔領資產> ,書中所講其實好簡單,就係不斷去買入資產去賺被動收入,之後就可以同全家人過悠遊自在的生活。既然要佔領資產,但何謂「資產」資產? 古時的資產係土地,勞力或工廠,現今的資產已經變成「他人的時間」,換句話說,真正嘅"佔領資產" 就是去獲得「他人的時間」。
 

所以個人債務問題表面上好似係個人因財務無知或放縱而導致日後嘅個人財務困難,實際上呢個係現今社會 "佔領資產" 的遊戲玩法,債務用嚟綑綁個人時間,然後慢慢收割。類似嘅情況係有人覺得自己因懂得投資而從證券中獲利,實際上係佢收割利潤時就同時把他人所借的債務一併地收割,而了解貨幣創造的話就會知道現今社會所謂嘅錢就係「債務」,換句話說,所謂,投資獲利就係收割咗很多眼看不見,人的時間。

 

講到尾,解決個人債務問題,以及增加財富嘅遊戲玩法就只有係減少自己嘅時間流失嘅同時(被佔領資產),並且盡大可能去佔領他人嘅時間(佔領資產。

 
死刑的英文叫做 Capital Punishment,當中 Capital就係死刑犯的時間,亦即係罰佢條命。

《聚散、浮生》

你聽過「浮生」這個詞嗎?

浮生形容的是一種生命狀態,宛如漂浮在水面,今天可能漂向東方,明天可能漂向西方,可以說是一種毫無自主性的生命。或許你可以說這是一種自由的狀態,但我想,人總是更渴望「紮根」的感覺。按照儒家的說法,人是具有倫理關係的動物,人總是必須活在與他人共同建構的關係網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生活也才可能穩定而完整。


而所謂「浮生」,便是全然失去這種關係網的拘束。活在世上,無法與任何一人建立深刻穩固的關係,身邊雖然有各種人來來去去,也偶爾有些禮貌性的噓寒問暖,但說到底,自己終究是一個人,沒有其他人能走進自己的內心,而自己也無法真正去愛一個人,就連挽留的勇氣都沒有。


是的,你走在城市中,身邊車流如潮,人聲鼎沸,但卻好像有一道隱形的牆,將你與全部的車潮與人潮區隔開來。你是孤獨的一個人,行走在空無一物的天地間,抬起頭來,只見無語的蒼天籠罩著你。你意識到這便是生命的本質——孤獨,並不是偶然來襲的感受,而是在生命的底層,一直都默默存在著的烏黑的底色。


你依然渴望建立關係,你還是思念著親人、朋友與愛人,但你知道,無論這些人是否在自己的身邊,你的生命本質便是孤獨。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人能真正理解另一個人,或者是永遠陪著另一個人。


你曾經嘗試過各種方法,想要掩蓋這種孤獨的感受,但最終沒有一個方法見效,於是你只能接受這便是生命的真相。往後餘生,孤獨終將伴你左右。你無悲無喜,因為你已經累了,也不想再做一些徒勞的反抗,既然認清事實,那兩手一攤,接受它也就是了。

在《紅樓夢》中,賈寶玉與薛寶釵爭論人應該為什麼而活。薛寶釵認為,功名富貴固然沒有追求的價值,但人卻對家、國負有責任,應以人品根柢為重,怎麼能避世離群,當個毫無責任的隱士?

賈寶玉說:「你可知古聖賢說過『不失其赤子之心』。那赤子有什麼好處,不過是無知無識無貪無忌。我們生來已陷溺在貪嗔痴愛中,猶如污泥一般,怎麼能跳出這般塵網。如今才曉得『聚散浮生』四字,古人說了,不曾提醒(喚醒)一個。既要講到人品根柢,誰是到那太初一步地位的!」(118 回)

赤子之心,便是對一切人倫關係毫無覺察的心。我們一生下來就陷入了各種關係的糾纏之中,無論功名、富貴、愛情、親情,說到底,都是人類創造出來,想要紮根在這個世上的憑藉。

有了功名,好像就不會被世人所遺忘。有了富貴,就可以住大房子,擁有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有了愛情與親情,好像此生就不會孤獨,永遠有人牽絆著自己。但實際上,這些憑藉是那麼不可靠,隨時有可能失去的;到了失去的那一刻,才會頓時發現,人生的真相不過就四個字——聚散浮生。


《安貧樂道》

對現代人而言,「安貧樂道」大概是最不值得推崇的一種價值觀,現代人最感興趣的應該是「成功學」──教導人們如何成為偉大的政治家或企業家,最終名利雙收的學問。其實,每個時代肯定都會流行成功學,然而,近年來卻有愈來愈多人反對成功學的潮流,有些反對者認為:片面的成功學會對青年學子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

當然,想要成為偉大的企業家並沒有錯,但這不該被鼓吹為人生的唯一目標,也不該被視為成功的唯一標準。總歸一個問題:人生是不是有比「成功」更值得追求的東西呢?

  
若從正面看,「成功學」是在激勵人們勇於奮鬥,積極向上,追求更卓越的生活;但從反面看,它們卻是在灌輸「只有當上成功人士才是唯一價值」的理念,這不僅狹隘,而且扭曲,「升學主義」就是因此變本加厲的。人經常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來描述升學主義的弊病,這是我不認同的,我認為應該改成「萬般皆下品,惟有錢途高」才最符合升學主義的價值觀,因認真讀書只不過是為了擠進有「錢途」的科系罷了。

  
我們都可以理解,在知名企業中,領著千萬年薪的工作確實很吸引人,但如果要你拿自己的健康去交換,你願意嗎?要你拿陪伴愛人或家人的時間去交換,你願意嗎?或者,要你犧牲自己的尊嚴與信用,你願意嗎?當這些我所重視的東西,與我的千萬年薪工作發生衝突時,我有沒有勇氣直接放棄工作呢?如果為了千萬年薪,我就放棄了其他更值得重視的東西,那這樣的人生還能算是成功嗎?

到頭來,人生就是一場「選擇」。你要選擇世俗的成功生活,還是你願意放棄那些外在的虛榮,為自己更重視的事物而活呢?

與古代的隱士相比,現代人生活在瀰漫著功利氛圍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如果還能擁有「安貧樂道」這種不受財富誘惑的品格,或許是更值得令人敬佩的吧?我想,當個現代叢林中的隱士,不見得非得要過貧困的生活,而是要擁有一顆不受功利氛圍影響的心靈,以自己獨有的步調,專注在自己真正想成就的事物上──這便是我提倡隱士生活的意義所在。


《談「三十焦慮」下》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說自己不想去過那種「被安排好的人生」,特別的不服氣,為什麼我的未來就一定要照著結婚、 買樓、生仔…… 等這一系列的階段來走?我要開創自己的人生!我要定義自己的未來!——實際上,出社會幾年你就會知道,「被安排好的人生」是多麼穩定和舒適,你的一生都有指引,不用靠自己去摸索,這能撫平多麼大的心理焦慮,這能給人多麼大的安全感!

如果你問我,我也必須承認,如果我能走上這條「被安排好的人生」,應該會過得比較有方向感,就不用每天在這邊思考、焦慮、恐慌。我會有一個很明確的努力目標:我要照顧好自己的家庭,要積極賺錢養小孩,要給他安排以後的學校,可能也要存錢讓他以後出國讀書……。我會感覺到自己在往前走,可能會活得很有動力,但為了這些事情努力奮鬥的我,會不會過得比較快樂呢?我不知道。

我感覺到,我這輩子的任務大概就是要來把「一個人的生活」給想個明明白白、透透徹徹的。不是把生活給填滿就叫做精彩,不是跟著大家一起走才叫做「往前走」,我不能依靠外在的社會給我座標——我得成為我自己的座標。

如果找不到燈塔,那你就得讓自己成為燈塔,大概是這個意思。

但是,沒有方向的漂流原來這麼困難。所有人的航行都有目標,但我好像沒有目標,我可以一直漂在這裡,就這樣漂下去…… 但星空總會有看膩的一天,想要靠岸卻沒有任何一個岸是屬於自己的,只能繼續漂,任憑海上的霧氣吞噬自己,也許終究無人相伴……。

於是我切切實實懂得了蘇軾說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是什麼意思。一艘小舟擁有一整片江海,是無奈,是孤獨,但也是恩賜吧;漂流的人生既已註定,那也沒有別的話好說,順著洋流的方向,它往哪裡,我的「前方」,就是那裡了。

誰說一定要有藍圖才能前進?人生本來就沒有方向,「被安排好的路」不過是因為走的人多了,自然就被走出了一條路,此後人人都覺得非得走這條路不可;但走不了這條路的人,應該也不算迷失方向吧,但就是比較辛苦一點,得用自己的雙腳,走一條自己的路出來。我們的人生本來就沒有方向,你想走哪個方向,那兒自然就成了你的「前方」。

我仍舊期待,我會像漁夫一樣誤入桃林,發現從來沒有人發現過的美景;但若無緣,就這麼順著漂下去,看最後漂到哪個島,我就想辦法在那上面安個家,這也很好。

說到底,我們本來都是大地山河中最不起眼的一粒微塵,分散逐風轉,四海皆是家。


《談「三十焦慮」 上》

這幾年來,「儀式感」這個詞一直都很熱門,好像不管做什麼都要加入一點個人儀式,比如一個人在家也要穿得整整齊齊的,睡前要走完一整套保養流程,總是得在平凡無奇的生活中加入一點儀式,才算是對生活有熱情、不將就,或是愛自己的表現。

我覺得「儀式感」對人類來說確實是挺重要的,無論任何的儀式其實都是一種心理暗示,我們在進行儀式的時候讓自己沉浸在莊嚴的氛圍中,感覺自己切換了另一種狀態,如此一來,我們就會對當下在進行的活動更有覺知,會感到自己活得更有意義。

「儀式」同時也是維繫社會生活的重要媒介。在這方面來看,人類應該是有點過於依賴「儀式」了。在求學時期,我們每隔幾年就需要一次「畢業典禮」,象徵一個學習階段的結束,告訴我們長大了,要進入下一個更成熟、更精深的階段。進入職場之後,我們也需要各種表揚典禮,或是透過加官進爵的儀式,把「步步高升」的概念給具象化,以此來確認自己是有在繼續往前邁進的。

在眾多的「儀式」中,「結婚」大概是最重要的一個。從古至今,結婚不僅象徵兩人的愛情修成正果,也象徵著「成家立業」,人生從此進入一個穩定的豐收期,且此後的人生旅途也變得無比清晰:生小孩,養小孩,然後看著小孩上小學、中學、大學、結婚生子、含飴弄孫。整套人生旅程都給你鋪排好了,你壓根不必去思考下一個人生階段在哪裡,因為時間到了,你自然而然就會往下一個階段邁進。

我想,人類確實是非常依賴「儀式」的生物。如果沒有這些「儀式」的加持,恐怕我們都會活得特別慌張,不知道怎麼定位自己的人生,當然也就不知道下一段旅程在哪裡。

我曾經因為「人生停滯」而陷入憂鬱。現在想來,二十幾歲的人生畢竟是容易的。即使你懷疑人生,也不會讓你懷疑太久,無論如何,時間總會逼著你繼續往下一個流程走(人生大概就是一個大型的趕過場活動吧)。 大學終究會畢業,接著找工作或適應職場的過程雖然也很辛苦,但咬著牙畢竟也就這麼撐過來了。雖然慌慌張張,但人生不就是這麼一站一站往前走嗎?

三十幾歲,經濟獨立,人生也累積了一些獨特的閱歷,每天都過得很忙碌,但也覺得自己創造了一些價值,這條路看起來是走得愈來愈穩了。沒有人知道,「焦慮」會特別嚴重的發生在這個時候。所有的人都在往前走,那我呢?我在哪裡?我的下一站又要往何方去尋?或者這樣問吧,四十歲的我會在哪裡、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我的腦中一片空白,我不知道,也無法想像。

或許,眼前的日子可以一直這樣過下去,但是沒有「儀式」的人生原來是這麼可怕。沒有任何「儀式」可以來告訴你,你在往前走,你在進步——這樣的人生似乎就只是在往下墜。我也曾經嘗試過把自己的生活塞滿,用各種工作或活動來營造一種自己的生活很豐富多彩的假象,但那沒有用,忙碌過後的空虛令人痛苦,我沒有一種自己在「往前走」的感覺,只是感覺到自己在下墜。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我自己是多麼嚴重地被困在「往前走」的這個思維架構中,難以自拔。

《人不可能拋棄自由》

人生,是一秒一秒累積起來的;不善用時間的人,就是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愛的基礎;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的價值很重要,那他就會採取一切可能的方法來照顧自己,不會輕易讓別人主宰自己的人生,不會活在他人的言論與眼光之下。因為他知道,自己可以選擇自己的樣子、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取悅他人,自己仍然值得被愛。

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人生很有價值,那我們也會知道,自己的時間一樣很有價值,我們可以用有限的時間去完成很多事,如此有價值的東西應該認真去規劃並善用。不善用時間的人,就是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他們把自己的人生過得一塌糊塗,不懂得好好規劃,只會一直抱怨事情太多、時間不夠用,沒有辦法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抱怨,又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抱怨」的心態只有一個,就是把自己遇到的困難都說成是別人的錯,或歸咎於無法掌控的外在因素,而自己一點錯也沒有;如此一來,自己就可以不必改變,不必承擔自己人生的責任。

我們總是陷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中:我們沒有好好規劃人生、善用時間,任由自己的人生一塌糊塗,然後不斷抱怨,都說成是外在環境或別人的問題,然後自己的人生持續一塌糊塗,成為一個失能的人。

要終結這種惡性循環的方法只有一個:面對問題,把自己的責任給承擔起來。從此之後,你會過得很辛苦、很厭世,斤斤計較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時時刻刻都在奔波——但至少我們會感覺到,我是「自主」的,我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時間是如此,「自由」也是如此。


人有可能主動「放棄自由」嗎?有可能,因為「自由」本來就意味著要過一種辛苦、努力、負責的生活,為了躲避這些麻煩與痛苦,人們甘願放棄自己的權利,讓一個「獨裁」的政府來決定自己未來的生活,這樣一來就再也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承擔隨之而來的後果了,這樣的人生豈不是很輕鬆?——偉大的心理學家佛洛姆將他討論納粹主義和集權主義的著作,命名為《逃避自由》,可謂恰如其分。

你以為你「自由地選擇了不去選擇」,實際上,你是「不自覺地選擇了集權主義」。集權主義的統治者就是這樣,最喜歡他的人民不要思考,對政治冷漠,因為你不要決定自己的生活,所以統治者就有充分的理由,可以來決定你的生活。


《談心安理得》

日本哲學家三木清曾說:「孤獨,不在山裡,而在市區裡;不在一個人時,而在眾人群聚時。」

進入三十歲以後,「生活」突然變成一件很有「存在感」的事。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自己覺得,十幾歲或二十幾歲時的我,其實沒有在「過生活」,只是在「求生存」。我的性格倔強好勝,也頗有危機意識,總是很努力證明自己,凡事都盡自己的力做到最好,總算不需擔心「生存」的問題。然而,「求生存」的模式似乎沒有轉變。

一個人陷在「求生存」的模式中,不一定是因為他的「生存」真的有大問題,很多時候是來自這個人自己的思維沒有改變。對當時的我來說,我有太多的「目標」需要達成,如果沒有達到這些目標,似乎就成了無能或失敗的人,毫無價值,連我都會看不起自己。因此,我得追求更高層次的「生存」,才能讓自己活得「踏實」一些。

畢業工作後,就一直很忙,忙著證明自己的能力,生活品質沒什麼改善;我發現,如果不把「求生存」的思維徹底拋棄,我還是會不斷重複現在的生活模式,坐困愁城。當我們起心動念,覺得「非得要得到這個東西」或「達成某個目標」心裡才會踏實的時候,其實我們就不自覺地陷入「求生存」的模式,因為我們所做的事都是為了抵抗心中對於「生存危機」的焦慮。如果我們不能先讓自己「心安」,要如何擺脫這種求生模式呢?(注意:是要真的「心安」,而不是又陷入「求心安」的模式。)

三十歲以後,我開始嘗試「讓自己過一個真正心安的生活」;這個過程很辛苦,充滿實驗性,走了很多錯誤的路,可能傷害了一些人,也試過一些愚蠢的方法,但人總是必須走這一遭,畢竟人生沒有坦途,路是靠自己雙腳走出來的。所以我開始反思自己平時的所作所為,哪些事情是為了滿足別人、取悅別人而做的?而哪些行為又是純粹為了自己喜歡而做的?

不管做什麼事,都回到「最初做這件事的動機」,來反思它的意義。如此檢視之下,頓覺過往很多行為都十分荒謬:為何要強迫自己穿不喜歡的衣服、穿不合腳的鞋?為何要用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話去說服他人?為何要耗費自己的寶貴時間去處理毫無意義的紛爭?為何要在意那些惡意的評論、無情的冷眼?以及,為何要委屈自己跟不合適的人在一起?

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當然,我也很在意別人的感受,但前提是我得先重視我自己的感受,不值得委屈了自己去迎合他人。總歸一句,「好好照顧自己」,優先把自己的生活給過好了,才有足夠的能量去做其他的事,帶著真正喜悅的心去幫助他人。

原來,為了配合他人、迎合他人,迫使自己過著偽裝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孤獨;當一個人懂得好好照顧自己,把自己能量充滿的時候,那就不是孤獨了,是「圓滿」。


《沙特終極價值其實唔係自由,係本真》

「人是注定自由的」出自《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本主義》。

沙特引用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名言:「如果上帝不存在,所有事情都可被允許」,指出存在主義的起點就在上帝的「死亡」。沒有上帝,人就沒有絕對的價值標準來審度自己的行為,也無法引用終極的意義來證明自己的行為。

上帝離場,人就失去了依靠,要為自己的行為負上絕對的責任。人是注定(或被詛咒為)自由的,因為人並沒有能力創造自己這種兩旁無依的處境。但正因為人兩旁無依,只有自己能決定自己的行動和價值,並要為此負責,故終究仍是自由的。

而且要注意的是,當人要做選擇,決定自己的行動和價值時,不做選擇也是一種選擇。在這個層面來看,就更突顯出為甚麼人是注定自由。

《中產階級》

Batman《The Dark Knight Rises》有句經典對話:「要讓人真正感到絕望很簡單,讓他們『以為』有希望就可以了。」


2022年,金錢觀發生了什麼變化?

如今,窮,幾乎成了這代自我認知的一種共識。在社交平臺上,關於「窮」、「沒錢」、「月光」、「沒存款」的話題總是能迅速引起共鳴;在互聯網上,一個人炫富會被嘲,而與之對應的“哭窮”則是一種人人具備的自由和政治正確。


危機中,中產衝擊最大,窮人最焦慮。

中產是政府最麻L煩的一個群體,除了食飯疴屎,全無本事,整天罵政府,覺得自己賺得少。不敢創業搏一把,天天想著R著數,還貪,低價股票、比特幣不敢買,拉高了就飛撲上去,買完跌了罵政府,升了就覺得自己眼光准是股神,在資本家的角度,不劏妳劏誰?

所有發達國家都是一個不斷培養和消滅中產的過程,每次當把中產階級都搞得冇錢了,就又可以開始積極發展,給妳新的動力積極向上。所以妳應該隱約明白,為什麼中產返貧一定會出現。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對於「沒錢」、「有錢」的定義各不相同,不少人即便已經年薪遠超所在城市、遠超同齡人的平均水準,對金錢的情緒依舊充斥著不滿、渴望和焦慮。

互聯網讓原本隔離的不同群體有機會窺視到彼此的生活,於是,長得漂亮的發現還有人更漂亮,賺錢多的發現別人賺的更多,買了樓的發現別人的樓更大,不同階層的人通過社交網路,共用著相似的生活標準,無論現狀如何,永遠都有別人比你更快、更好、賺得更多,窮人或富人,精英或廢人,人人難逃焦慮。

年薪50萬的偽中產,也有接近一半的人為錢焦慮。人們的收入不僅要跑贏物價上漲、通貨膨脹,還要跑贏同齡人、跑贏社會的各種標準。周圍的人都背Hermes,而我背Agnes B,妳是窮人。也就是說,在互聯網上「廢中」「普通人」「窮L」,未必真的是低學歷、低收入的下流群體,更可能是精英階層中的下流群體。


全世界所有國家通行的做法是聯合資本家,收拾中產階級,因為沒人會同情中產,中產階級是一個很尷尬的位置,想當老細當不上,想執紙皮,不夠阿婆眼明手快。底層人民聽了中產痛徹心扉的衰鳴能笑死,我是公屋窮L,跑贏妳班中產。

當然,政府和資本家聯合整治中產,這事只能做不能說,全世界沒有政治家會說,我就是要劏妳們這群傻人,大家都是以另外的形象展現自己的關懷的。

從中產滑落,那麼妳也只能怪自己水準差,經驗不足,抬頭看天,低頭看路,中產的問題在於,只知道往前走,努力奮鬥卻看不清方向,每次都跳到別人設定好的陷阱裡。

這是真正的人性。

《誰的人生不是千瘡百孔》

好多人在2021年活得不容易,甚至艱難險阻。但2022年迎新年的時候,人們普遍不是這樣認為的,越來越多樂觀的人紛紛繳械投降。2022年帶給更多的人的不是驚喜,是驚嚇,那種求安穩的心態都會崩潰的驚嚇。

人,會無緣無故死掉;錢,會無緣無故蒸發掉;2022年的人們,很多要收拾2021年的心情和未解決的殘留局面,2022年的劇本,其實早就寫了一大半了。不過,把事情想得壞一點不是壞事,起點低一點也不是壞事,心態別繼續壞就好。那麼2022年又如何?

即使在現實中很慌亂鬱悶焦躁,依然要做好那個自己,把自己抽離出來,不至於沉浸在現實,不可自拔,入戲太深。而且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本來歷史發展都有一定規律可循,都怪妳們不夠有智慧,猜不中首尾,踩不對節奏。

此時,聰明的投資人或許轉念一想,如果30年最慘已反映前景趨暗,未來預期也大致符合預測,那麼當前豈非已充分反映了未來風險,接著就該否極泰來?萬事萬物皆有靈性,是自然,就是禪,一種不以高低貴賤分類的,去社會化的,無分別心的平等境界。千百年來,人性並沒有怎麼變,美好的、醜陋的,都還在。


2022年要記住一個詞,叫勇者勝。


很多時候,社會階級上的固化和差異,並不僅僅是財富上的差距,更多是每個人眼界和選擇的不同。讀書和終生學習,是我們每個人用最低的成本,提高自己的知識、眼界和人格的最佳途徑。


一個人越活越幸福的5個好習慣:


- 迷茫時多讀書

- 難過時運動

- 低谷時沉澱

- 獨處時自省

- 保持好心態,要做到內心強大


《絕望的勇敢》

理想之為理想,正在於它與現實的距離。很多時追求理想的過程除了艱辛,便是等待。當現實不斷粉碎理想,等待看不見盡頭,追求是否還有意義?

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沒有人寫信給上校》,讓我從重新思考堅持理想的意義。故事由我看過最喜歡的一個小說開頭展開:上校打開咖啡罐,發現裡頭只剩下一小匙咖啡粉。他把水壺從爐灶拿開,把半壺水倒到泥地上,再用匙羹把罐中的咖啡粉刮到水壺裡,直到最後那摻混著鐵鏽的一丁點。簡單平白的兩句,便深刻地交待了上校的貧窮,而且滲透著咖啡的色、香、味,以及匙子一下一下刮在罐底的刺耳聲音與艱辛力度。

  

與大多數老一輩村民一樣,上校在當年哥倫比亞的內戰「千日戰爭」(1899─1902年)中隸屬於自由黨的革命軍。雙方在1902年簽署尼爾蘭迪亞和約後,革命黨主要領導人都受到政府迫害,唯有與上校稱兄道弟的沙巴斯與村長合作,令政府順利把村莊收編,更逼走其他黨友、吞併他們的產業,成為當地富甲一方的權貴。

  
停戰沒有為國家帶來真正的和平。內戰結束之後五十多年,國內局勢依然動盪。總統、內閣不斷更替;而表面的平靜,亦只是政府橫暴打壓的假象。真正民主的選舉無望,也沒有自由——政府實施戒嚴宵禁,進行嚴厲的新聞審查,連電影也以道德名義被查禁。心繫革命理想的村民亦非乖乖就範:村內裁縫店是黨內同儕的聚腳點,不斷私下互傳消息;也發生過不少流血衝突——上校出席的喪禮,居然是多年來第一次的自然死亡,而他唯一的兒子,也是在鬥雞場散發秘密傳單時被警察打死的。

兒子死後,老上校與患病的妻子只能靠賒借與變賣家當度日。支撐著他們的是兩個希望——上校的退伍金與兒子留下來的鬥雞。內戰結束後,政府承諾會向革命軍軍官發放退伍金。但等到法令通過、上校通過資格審查、被排進名單,已經輾轉過了四十多年;之後等待政府寄來的領款通知信,一等又是十五年。每個星期五到郵局查看信件然後失望而回、再期待下一個星期五的到來,已經成為了上校生活的骨幹,亦同時不斷消磨他的意志。除了星期五,上校等待的還有來年一月的鬥雞比賽。兒子生前熱衷鬥雞,死後留下了一隻大家都看好的公雞。上校對牠悉心照料,期待牠在比賽勝出後可以賣得一個好價錢。

問題是,他們在十一月已經山窮水盡。對於上校的退伍金,妻子早已不存厚望,只是默默地以各種方法維持生計與丈夫的尊嚴:為賣掉家裡的東西東奔西走;以不同碎布縫合新衣,卻細心地在領口與雙袖使用相同的布料,好使上校在穿上外套時不會被人察覺;甚至試過在爐子上煮石頭,以免鄰居發現她們已多天沒有開爐煮食。飼養那隻公雞本來也可以是不錯的投資,但當上校要拿他們的糧食——也不個是一把菜豆——來餵雞時,妻子終於忍無可忍,要上校立刻把公雞賣掉套現。對妻子而言,最重要的是可以過舒適而有體面的生活。把希望寄託在一筆杳無音訊的退伍金與一場勝負難料的鬥雞比賽,根本就是痴人說夢,對解決眼前的現實問題完全無濟於事。萬一公雞在比賽時輸了甚至死掉,更是血本無歸。因此,把公雞即時賣掉無疑是最理性的做法。

難道已經等了六十多年的上校,居然會不知道拿到退伍金的機會是多麼渺茫?但作者正是通過那無容置疑的絕望,彰顯出上校的等待不是對金錢本身的貪戀,而是對信念的執著。對上校來說,退伍金並非只是維持生活的工具,更是他應得的權利,是政府對他的承諾。對於政府未有履行承諾,年老貧弱的上校當然也明白自己無可奈何。但他至少可以選擇拒絕放棄,繼續堅持等下去。

同樣,上校也並非不知道鬥雞的風險。他對賣雞的態度有點模稜兩可,反覆於賣與不賣之間。起初,養雞似乎不過是為了能在勝出比賽之後賣出獲利。當妻子抱怨時,上校又會說參賽是為了完成兒子的遺願——那已經不單純為了金錢利益。但當他第一次看到公雞在訓練賽中越戰越勇,然後把牠抱在手上時,他終於知道自己堅持的真義。鬥雞象徵為理想與公義而鬥爭。這理想不是屬於任何一個人——就如公雞並不是上校的私產,而是屬於大家的。為理想鬥爭要求我們拒絕與現實妥協,並且需要不斷付出,包括時間、金錢、享樂、甚至家人的幸福與自己的生命。這些犧牲不一定能夠——甚至很多時一定不能夠——換來相應的回報。在現實無情的打擊下,任何有理想的人也必須面對一個選擇:是否應該把理想賣掉來換取溫飽?規勸上校把公雞賣掉的沙巴斯,當初就是把革命理想賣掉來換取成功富裕的人生。

面對生活的壓迫,上校也曾下定決心要把公雞賣掉。但公雞在奮戰中迸發的光芒喚醒了他被現實摧殘消磨掉的初心,令他清楚明白重點不在於金錢私利,甚至不是勝負,而是戰鬥本身。覺悟了的上校,抱著公雞回家後向妻子表明無論如何都不會把公雞賣掉,必須讓牠參賽。當妻子憤怒而又合理地質問他在比賽前「我們要吃甚麼?」時,上校以最純粹、澄明、無所畏懼的心境,淡然卻震撼人心地說出了故事的最後一個字:「屎。」——簡單的一個字,卻堪稱小說史上最令人印象難忘的收結。

上校的處境逼使我們反思理想與抗爭之間的關係。像沙巴斯那一類人,參與革命活動只為個人利益;只要有利可圖,便會毫不猶疑地出賣「理想」與同儕。即使熱切投身革命的人,很多都只是把抗爭視為實現政治理想的手段。但上校的態度似乎並非如此。作為自由黨人,上校追求自由與公義。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公義實際上得以彰顯,人民的自由與權利能夠在現實的法律與制度中得到尊重和保障。假使這一切因遭受各種現實的阻撓而無法實現,是否便代表抗爭毫無意義、代表我們應該向現實低頭,退而埋首追求個人利益?

作為理想,自由與公義並非某種固定不變的個人或社會狀態,而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除了政權體制的配合,當中最關鍵的要素,正是要在生活中對自由與公義有所要求:一個真正理想的自由與公義社會,要求每個成員都會要求自己重視自己與他人的自由,以及重視自己與他人——包括政府——的行動是否符合公義。換句話說,自覺爭取自由與公義,不只是在政治上建立能夠落實這些理念的社會環境的手段,更是構成理想生活的核心。因此,單單著眼於行動能否成功改變現實政治環境,並不足以衡量它們的價值。


自由與公義最根本的敵人,並非外在的阻撓與宰制,而是行動者主動的妥協與屈從。政權的打壓,固然可以輕易剝奪人民具體言行上的自由與權利。但只要不畏強權壓迫,以堅定的意志,不斷思考各種可能的方式——那怕只是拒絕遺忘——去為自由與公義奮戰,卻必定能夠保守自由與公義的最後一點火苗。


《慣性討好》

討好,是討誰的好?討好是討什麼「好」呢?你以為的討好是什麼呢?討「好」,是討被人認為你是好人;是討關係看起來和諧沒事好好的;是討別人的情緒感受會好,是討你不會被關係拋棄的求和好;無論是哪一種討好,當你漠視自己、卑微自己,以次等的心理地位看待自己,你就會開始壓抑自己、委屈自己也勉強自己,而不是出於一個懂得尊重自己、支持自己,也照顧好自己的狀態,與人互動和協商。

討好只是行為和姿態,然而推動這樣行為和生存姿態的,是你對自己生命價值的不肯定與懷疑,無法自信而穩定的相信自己身為人的權益,和能被尊重和友善對待的需求,只要有人任意對待你、糟蹋你和指責謾罵你,就成了你必須忍耐和隱忍的事。


即使被壞聲壞氣、嘲諷威脅或是貶抑羞辱,那也是你必須壓抑和隱忍的,因為你沒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價值,也無法確切的得知失去和離開這樣處境的你,能走到哪裡去?又能依賴什麼?這樣看待自己的眼光,和對自己的否定,才是你為何總是不自覺討好的內在心智設定。


小時候被貶低,長久制約內化後,自我貶低就成了慣性。這世上最殘忍的掠奪,是奪走孩子的價值感,然後讓孩子相信,一個人的好與壞,得全然由父母來評定。然後,我們還錯認父母的認同,是一種幸福。即便我們長大之後,有足夠的獨立與自由,有人依然把這樣的自主權交出去。彷彿不適應活在幸福的世界,習慣在熟悉的貶低裡,才感到安心?自我都交出去了,幸福來了,有「我」可以承接嗎?

《君子遠庖廚》

「君子遠庖廚」一語出自《孟子》中孟子與齊宣王的一段對話。「君子遠庖廚」的字面意思是君子都會遠離宰殺禽獸的廚房,而這裏孟子用這故事來說明其實人人皆有行善的能力,若有人說自己沒有能力,就只是藉口。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而「性本善」不是指「我們自然就會做好人」,而是「我們皆有能力去做好人」。

回到「君子遠庖廚」這句話。如果我們曾有一刻會因為不忍而遠離廚房,只要時常能保持以至推廣這顆惻隱之心(孟子曰: 擴而充之),自然會成為君子。孟子的用意正在說明:君子的不忍,「足以」讓他積極做更多減少動物(以至百姓)痛苦的事。若有人說自己做不了,只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愛的誤區》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孩子能討好大人,是被教育與鼓勵的道德。但這同時,很有可能要付出弱化個人獨立性的代價,這對於孩子將來要在複雜社會裡生存不利。


期待孩子聽話順從就好的教育,使得一個人本該從小發展的生活自理、自我陪伴、調適情緒……等等相關能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進一步來說,也影響了健康關係的經營。在拒絕別人之後會愧疚,即便自己的拒絕具有正當性。一旦我們被愧疚綁架,那我們就可能自己勉強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這不但影響自己,對關係的長久相處也沒好處。

用討好的姿態經營關係,被當成工具人或備胎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升。有時候在我們很害怕失去關係的時候,會用這種方式縮小自己,以求能留在關係裡。有些人則是不斷希望對方討好,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進一步才能感覺到對方「愛」自己。


《麻雀大俠》

嚦咕嚦咕新年財:「越爛嘅牌就要越要俾心機打」。


我們出生平凡,手上揸的雖說不上是「爛牌」,但也是一副不易食糊的牌,跟一些出生名門之後的富二、三代相比,他們一開牌就是「天糊」(即一開牌就食糊),打牌的方法和過程當然有天淵之別。


當你揸一手爛牌,要食糊需要一段相當漫長的過程。摸牌、砌牌、守牌,有時要冒着「出沖」的風險兵行險著,有時卻要抱「留得青山在」的心態「棄糊」,分分鐘都如履薄冰,有付出才有收穫。然而,這就是打麻雀最有趣之處,也只有通過這個過程才能展現出個人精湛的技術。相反,「名門之後」一手靚牌,鋪鋪天糊地糊,食糊是天經地義,但這樣打牌還有甚麼樂趣?因此在他們眼中往往只有勝負,所謂的勝負是指鋪牌有幾大,三番、四番的牌完全看不上眼,寧願唔食,跟我們「密食當三番」的打法可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打牌最有趣的地方並不是食糊,很多時候無糊食,揸上一手爛牌,但戰術運用得宜,避過「出沖」,最後力保不失也是一種成功感。因此,成功感並非只體現於食糊的那一刻,而是整個「過程」。欠缺這個「過程」,比你鋪鋪食糊都並不過癮。


「麻雀大俠」之所以被尊稱為「大俠」,不單擁有高超的打牌技術,還有其面對「爛牌」時的心態和風範。常言道,逆境波最難打。順風順水,固然可以將自己講到天下無敵,但當面臨低潮困境,才是真正彰顯「能力」和「人品」(「牌品」好即是人品好)的時候。


一場比賽中,輸波所能學到的往往比贏波更多,因為對手比你強你才會輸,這是一個學習的最好機會,輸波後能夠反思,比贏波更有價值。「想贏而不怕輸」就是成功的關鍵。


打乒乓球好,打麻雀也好,社會上大部份人眼中只有勝負,這是現實的香港人的一個通病。片中「麻雀大俠」求的不是贏別人,而是在能力的範圍內做到最好,因為一個人揸咩牌並非自己能控制,怎樣出牌才是由自己主宰。


輸贏只是一時,心態卻影響人生。別怨自己手牌爛,也不要抱怨運氣不在自己左右。


劉德華在戲裡那句對白:「老友,你地終於返黎喇!」努力打好人生中一鋪鋪的「爛牌」,總有一天,「運氣」這個老朋友,還是會回來跟我們相遇的。


我總相信一個道理,打過麻雀的人相信會更明白。無論你手牌有幾爛,只要你努力比心機打好它,反勝的時機總會到來。相反,儘管你一手好牌,只要你毫不在意,有糊唔都唔識食,時機在你不懂得珍惜下,很快就會離你而去。


《放下》

既然我們改變不了環境,就嘗試改變自己的心境。放下執念,晴天出遊,雨天追劇,在合適的環境做合適的事情;放下執念,心態自然就順了,人也比較快樂;放下執念,不去理會無謂的人事,並不代表改變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只是不去與閒人作無謂的糾纏。

  
投資其實也一樣,尤其是初心者,總是對贏輸有一種執念。

現實是,每個人在某段時期或年份,都能有回報很不錯的時候,例如近兩年投資新科技股的人,回報動輒以倍數計。但是,拉長期來看,如果平均年化可以接近20%回報率,已足夠成為全球最頂尖的投資者。

為何長期高回報這麼難?因為無論你的system 多麼優秀,這個市場都會有不適合你的時候,就像天氣那樣,總有晴天雨天,這是萬物常態,不因你的期望而轉變。除非只做定期存款,只要是投資,無論何種方法,一定會有不適合的時候,哪有任何時候都是贏的道理?


就算是現金流投資,雖然大部份時間的市場波幅比價差投機法、價值投資法、成長性投資法等策略低,又有現金流的「回血」機制,但不代表任何時候都順風順水。無論是加息週期,還是遇上公司違約倒閉,或是公司削減派息,都有可能出現資產帳面上的虧損,這是很多人揮之不去的夢魘。

  
投資的第一要訣,其實是學會放下執念、順其自然,市場風格適合自己的時候,別因為順風順水而變得過於自信,時候保持對市場的謙卑;市場風格不適合自己的時候,也別因為一時的不順,就輕易否定自己的體系。


一般人在市場虧錢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喜歡總結過去一段時間的規律,當成是常態,同時又輕易否定更長時期證明過的有效方法。例如,新經濟股的回報高的時候,覺得投資成長股才是正確的方法;新經濟股大幅回落了,又覺得價值投資才是正確的方法。或者,明明已建立了現金流體系,市場加息或高通脹話題一被炒熱,又懷疑是否應該轉變投資方法。

  
事實上,市場瞬息萬變,話題此起彼落,今天元宇宙概念、明天疫苗變種、後天加息滯脹……這世界不可能圍繞著你前行,同樣,你也不可能完全跟隨世界同步。甚至同是現金流投資者,因風險偏好和投資習慣的不同,你也不可能與別人同步。所以,「高通脹之下,投資者可做什麼」這類問題,根本沒有甚麼意義。放下市場噪音,依照最適合自己的投資體系持續投資,就是最好的做法。

  
可惜人性總是執著,明知道市場萬變,依然會因此驚怕;明明互不認識,又總想和別人比較收益;明明目標是長線投資或收息,又總是著重每天帳面盈虧。最後,就很容易焦慮、煩躁、操作變形,被市場氣氛玩弄得團團轉。

  
更沒有意義的是懊悔過去。懊悔自己為何不投資TESLA、為何不投資虛擬貨幣、為何不在高位清倉、為何不等一等就可在更低位買入某股……事實上,這種倒後境式的糾錯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我們應該糾錯的是原則性的錯誤——例如因為貪心而做出不符合自己投資體系的交易,而不是期望自己能做出預測性的神操作。

  
同時,即使我們嚴格遵守自己的system,也一定有錯的時候,不用過於耿耿於懷。舉例,你買了20家企業的債券或優先股,其中有一兩家我們看錯了,企業違約倒債,這其實很正常。當然,你會想如果你沒有買這一兩檔,收益會更高,但其實這種事很難避免,因為這是投資的成本。投資就一定有風險,幾乎一定會犯錯。只有甚麼都不做,才永遠不犯錯,但同時也放棄了回報。


「如果」、「當初」這些字眼,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包袱,這些字眼讓我們將精力放在現狀是甚麼造成的,卻忽略了如何解決現狀。總結經驗教訓有其必要,但我們不能總是念念不忘,我們回不到當初,但是我們還要面對未來。


無論是投資還是人生,「放下」,你才能在崎嶇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無間道》

善惡重要,還是存亡重要?


在「無間道」裡,劉德華飾演的「劉健明」,是個被警方正式僱用,在編制內的執法人員。可是他實際上卻是黑社會滲透進去的臥底,協助他真正的主人。雖然有身份、有編號、有制服穿、有委任證、有糧出而且有退休金,可是他做的事情,客觀上卻破壞這個社會。可是,因為官運亨通,有權力地位和錢,他慢慢享受去當警察,而想捨棄自己不停犯罪的過去。


劉健明在電影裡不斷重複說想當個好人。可是所謂「執法」或「維護法紀」,在能贏取好處時當然樂意去做,但只要法律與制度對他不利、威脅到他的時候,為了保護自己,他不惜殺人滅口,嫁禍他人,法律制裁和公正在生存面前必須讓步。


跟他相映照的是梁朝偉飾演的「陳永仁」,他當過學警,被黃秋生說服去加入黑社會當臥底。他做的事情,客觀來說,也算是在維護法紀,守護社會。可是,他並沒有編號,也沒有委任證。正常人根本不會當一個沒有編號及委任證的人是警察。


這故事的衝突,在於他發現了劉健明的真正身份。他決定要揭穿這件事,並把劉健明送上法庭,產生了故事最大的衝突。他的行為,和劉健明是剛好相反的,劉健明的法紀只會在合私利時存在,一旦跟私利有衝突時就會消失;但陳永仁在與私利有衝突時,卻還是選擇維護法紀,選擇冒險,最終還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在劉健明眼中,互相合作,不該有人提起的事情就把它忘記,各取其利,沒有人會受害,大團圓結局有甚麼不好?而在陳永仁眼中,看到了就不能當沒看過,原則是不能妥協,真相是如此就要面對,即使最後的結果對大家都有危險。在很多人眼中陳永仁很笨,可是,無可否認,作為一個真誠的執法者,即使法律跟自己對著幹時也會願意執行。


這是最吊詭的地方,陳永仁為了正義殺死了自己,正義殺死了好人。而劉健明之所以生存,正是因為他對正義的信仰大不過對生存的堅持。陳永仁是理想的執法者,而劉健明則是現實的執法者,而這故事裡,生存下來的是後者。執意維持正義的人因自滅而減少,而只在有利時才維持正義的人,則會繁榮下去。


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是指比起善惡,存亡對未來的影響更深遠。

《生氣不如爭氣》

一時的抱怨,有益身心健康。

但真正想要讓現況改變,是要讓自己變強,展現出你的價值,讓他人另眼相待。當你沒有足夠的實力,即使去了新的環境,依然會面對相同的不公。職場是現實的,當你沒有實力,永遠只能處於弱勢,與其繼續抱怨,不如努力增加自己可以被尊重的籌碼。


時常都有討厭的人事物出現,翻完白眼、找時間宣洩一下就算了,別氣太久,每天都有需要生氣的人事物,我們要保留一點力氣。


與其哀傷,不如加強情商;與其生氣,不如好好爭氣;與其灰心,不如先放開心。任何事都沒有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來得重要,怎麼取捨,怎麼衡量,那就是個人的功課。

《建立信心,而非我執》

莊子提到,追求外在的慾望,就像把自己關在一個又一個的籠子裡。在成長過程中聽到2種謊言:第一是「你會一事無成」,第二是「你可以成為你想變成的那種人」。然而事實是-你無法成為那個不是你的人,但你可以成為真正的你。僧侶是旅人,但經歷的是一場內在旅程,也就是能讓人一步步走向最真實、有自信、有力量的本我之旅。


熱情+專長+有用=法


每個人內在都有一項特殊才能,但也許沒有走上一條可供發揮的道路,也許根本沒有一條可見的道路。我的法不在學校提供的生涯規畫,而是我在道場那一堂課後成立的社團裡。法不會隱藏,但往往要耐心下過一番工夫以後,才能辨認出來。如果你假裝自己知道一件事,或許你會發現,用在偽裝信心和滋養虛榮心的能量,與用在練習和培養真信心的能量一樣多。
  

謙卑能讓你清楚看到自己的優缺點,讓你腳踏實地練習、學習和成長。信心和高自尊能幫助你接受真實的自己,謙虛為懷,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進而努力彌補。別把膨脹的我執與健康的自尊混為一談。 


  • 我執希望自己人見人愛,高自尊意味著別人不喜歡也無妨;
  • 我執自認無所不知,自尊則認為可以跟任何人學習;
  • 我執想證明自己,自尊想表達自己。 


這不只區別了膨脹的我執和健康的自我價值,也可以做為增強信心的指南。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現在培養的自我覺察,有助於建立一些謙卑與自我價值交織而成的特質。你不擔心人們會說什麼,反而會過濾別人的意見。你不拿自己跟別人比較,反而會淨化自己的心靈,著手自我改善。你不會證明自己,反而想成為自己,這意味著外在的想望不會讓你分心,你會有意圖地活在自己的法裡。


《Simplify my life》

If I had the choice of only 3 words around which I had to define how to move my life forward, I would choose these three: Patience — Focus — Boldness.


Let me explain.


Patience is about timeliness, moving into full action at just the right time. The moment the predator pounces. The predator always choses that moment carefully.


Patience is also about not giving up when you are not achieving the results you were expecting, just yet. And so you continue, you slog on, you keep up the effort, go with the grind and don’t give up, don’t give in. Stay steady, your time will come.


Patience is corralling the people around you, who accompany you to success and who may not have the zeal, motivation or energy you have. But you need their presence and verve, because these feed yours, and vice versa. From that combination, the synergy of 1+1 becomes 3, or 15, or 1000…


Focus is about not doing 30 things at the same time, and just to bring back the metaphor of the predator, she doesn’t choose 2, 5 or 50 animals for lunch. Just one will do. Decide on your first priority and get that to closure. Move on to the next.


Say no to the unimportant.


Do not engage with, or even worse, commit to whatever is not aligned with your purpose.


Boldness is going all out, aiming to grab what you cannot quite reach. Being courageous, going beyond fear and moving despite it. Being steadfast in the confidence that you have what it takes. And even if you don’t quite have what it takes, that you will find a way to get around it. And that, like a cat you will have the ability to land on your feet, and make it look easy.


If you feel you lack boldness, lack the courage, ask yourself this question: ”what, really, is the worst that can happen? And how bad would that be, really?” When you have then broken through your fear, gone all out and ended up in a place you didn’t want to be, analysis if you went too far, and what went wrong. Don’t stay stuck. Pick up the pieces and get going again.


Putting all 3 together is about channeling the energy, the power, the brains and the brawn, at just the right time towards glorious success. That is when true greatness occurs. Greatness that lights up your sky and makes you walk on clouds.


Well, those are my choice of 3 words.

《Exploring the truth instead of arguing or winning the argument》

”When two people believe opposing things, chances are that one of them is wrong. It pays to find out if that someone is you”


That quote is from Ray Dalio, the founder and Grand Poobah at Bridgewater Associates, the largest hedge fund in the world and a successful billionaire entrepreneur.


Dalio likes to develop the idea of thoughtful disagreement, in which the goal is not to convince the opposite party that you are right, but simply to find out which view is true and then what to do about it. It’s about engaging in an exchange where, as Dr. Stephen Covey in his 7 principle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explained, ”you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The goal should not be to bludgeon the other into accepting your views, but to leave the disagreement smarter that when you started and that this leads to improved decision making and a harmonious conclusion. In reality, the winners of an argument, if there is such a thing, are those who leave the discussion having learned something. Whereas the losers are those who stubbornly cling to their thoughts, beliefs and reasoning without having given any consideration to the others’ point of view.


Losers are also those who engage in incessant monologues without giving space to the other party to express their views.

”To me, it’s pointless when people get angry with each other when they disagree because most disagreements aren’t threats as much as opportunities for learning.”

”Holding wrong opinions in one’s head and making bad decisions based on them instead of having thoughtful disagreement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tragedies of mankind.”

For sure, this requires open-mindedness, and the ability to stand apart from yourself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thoughts and reasoning of others dispassionately. Never forget that you are looking for the best answer overall, not simply the best answer you can come up with yourself.


《談工作效率》

現代社會建基於效率之上,但我們卻有部份是曲解它,說到效率,我們想到的是甚麼?就是一個員工盡力為老闆完成最多的事情,或者一個人為國家盡可能貢獻一切,讓國家或者老闆能夠得到最大的效益,從而產生「對外國的競爭力」,我們所謂的效率多數是指這類的事情。至於你做的其他事情,一概是損害效率、不務正業。因為比方說,你準時下班玩樂,那就是「你沒有把你的工作能力發揮到盡頭」,所以你並沒有「最有效率地運用你的時間」。


這個觀念是否正確?


明明我們不是老闆,卻用老闆的價值去看世界,明明我們不是權力者,卻處處為權力者的角度去想,是的,用他們的角度去看,怎樣讓你盡力奉獻是「效率」所在,但是,你是你,你不是你的老闆,也不是你的政府,對於他們而言你是「工具」,你用「人類的本質」去實施「工具的效率」,最後你也只會有「工具的結果──用爛就丟」。


會用爛的原因,是因為在老闆的角度看,你會做多久是謎,對於他而言,當然是將你在短時間耗盡,而沒有打算延長使用壽命,所以他根本不顧及你的消耗問題,只看你的工作問題。


如果是認真地工作,那就要分清楚,效率並不是無限地「用盡時間去工作」,效率是「怎樣在消耗最少的情況下得到最大的成果」,那不僅包括錢,也包括時間,和你的心理壓力。所以效率是:


1.你可以在最不構成自己心理壓力的情況下,完成最多成就

2.你可以在最不使用成本下,得到精神上的放鬆


也就是說工作的效率,其實也必須不壓搾自己。

也就是說休息的效率,其實也不是放縱自己。

有效率的休息導致的輕鬆,會導致有效率的工作。

有效率的工作導致的充實,會導致有效率的休息。


過度工作只會導致超額頹廢。


人類是有惰性,但惰性並不是邪惡的,惰性本身就是在警告你,有些事情在不同重覆,你該變了。惰性也是警告你,你的心理開始產生壓力,人類沒有惰性就傾向死板不變,以及精神出現問題,因為人非草木,人是人,不是機器,即使機器也要休息吧?


況且人不僅對工作有惰性,對休閒也有惰性。


當你休息夠了,你也會厭倦休閒,想要做事,變成想工作的狀態。


所以「隨性」本身是種訊息,你要感知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在告訴你的事,面對它,而非無視它或者硬來,隨性本身是助你更有效率地生活,不是讓你頹廢放縱,是順應你身體提供的自然調節機制,想工作就工作,該負的責任就負,想吃的就吃,想睡的就睡,那你的身體在你做那些事情時就會是最好的狀態。


當你工作的時候,便會是知行合一,而不是心不在焉,因為你培養了工作情緒,當你吃東西的時候,倍感美味,因為你在想吃的時候就吃,當你想睡的時候,睡得深沉,因為你真的需要睡了,而不是想睡時死撐,能睡時失眠。


那就是效率,那完全是合乎現代社會的。避免無節制的工作,或者無節制的頹廢。反而不斷死撐那只是奴隸制度的另一個包裝而已。


《I am not a generalist, but a multipotentialite》

As a multipotentialite, a person with high potential in many areas. I go out, learn, discover and experience whatever your heart desires. Move on to the next thing when you’ve gone far enough.


I invite you to reflect on what author Robert Heinlein wrote in Time Enough for Love:


‘A human being should be able to change a diaper, plan an invasion, butcher a hog, conn a ship, design a building, write a sonnet, balance accounts, build a wall, set a bone, comfort the dying, take orders, give orders, cooperate, act alone, solve equations, analyse a new problem, pitch manure, program a computer, cook a tasty meal, fight efficiently, die gallantly. Specialization is for insects.’


You’re not an insect.


Develop your multipotential nature and keep discovering, learning and growing.


《Execute like the skipper in a regatta》

The bare minimum for designing your future and tracking your progress is to make an inventory at the end of each year of what you got done that year.


  • Did you have a good year?
  • Which projects did you finish?
  • What did you start but not finish?

Sailing is a ballet with each team member at his/ her precise position, with well-defined tasks. The skipper is the chief who monitors the moving parts — and there are a lot of those, and he gives instructions as to what needs to be done next.


As soon as the race starts, the skipper constantly checks the sails, the position of the boat, the direction and force of the wind. He needs to understand exactly where the competitors are and what their intentions may be. As the wind changes, he decides which sails to deploy or trim and these decisions can add or shave precious seconds, even minutes, off the race time. He must calculate the ideal sailing angles and turning points, again based on all these parameters.


What I’d like to add to this are 2 things:


  • Urgency in execution
  • Frequency of evaluation

In a race, the clarity of the finish line means that the team will sprint and focus with full and constant attention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race. You may say that is all good and well for a race that lasts a few hours at the most, but you cannot sprint in your job all day long, right?


Well, take a long-distance race such as a round-the-world sailing race as an example then. We’re talking about several weeks or months of continuous racing. Whatever the conditions, the skipper needs to be on the ball, prepare what lies ahead and execute cleanly and quickly in the moment. His frequency of evaluation remains high. 


Some of it may be automated, but the evaluation of where the boat is, what lies ahead, which parameters have changed or will soon be changing is constant.


So, as you progress through your day, you too should constantly look out for how you can a) infuse more urgency into your actions and b) adjust your priorities and evaluate your achievements with higher frequency.Do not just settle for a recap at the end of the day and then set the targets for tomorrow. Do not simply carry the to-dos over to the next day or next week and leave it at that.


For the skipper, any decision can me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dvancing with precision and speed, or capsizing. He is constantly adjusting and re-evaluating. How could you build this way of thinking and executing into your daily activity? How can you set up your environment to allow you to move faster, with more clarity and sharper focus?


If you track your progress every hour, you become able to see how far you have come and what you still need to accomplish in the set time ahead. You can adjust your actions every hour towards your goals instead of just taking stock of what you got done, at the end of the day.


You will be surprised at how much you become able to achieve in the same amount of time.


One way to do this is to set an hourly chime on your phone. There are plenty of apps available for this. Download one and set your phone to beep every hour on the hour. When you hear the beep, take ten seconds, or more if you want, to quickly evaluate where you are.


Is what you are doing right now, this minute, the best way to be spending your time? What else could you or should you be doing in order to get to your goals?


Evaluate, decide, adjust or continue and then get back to work.


You’ll see that as you get used to this, as it becomes a habit, your execution becomes sharper. Your sense of urgency for keeping to your schedule becomes more immediate and you will be more present in the moment.


So, evaluate with greater frequency and execute with more urgency. Try it, it’s a game changer.


《一生幸福的人生企畫書》

人生最大的課題是什麼?人生的學問,就是掌握時間的學問。不論貧富,出身背景不同、錢財不同,命運和生涯發展都不同,但有一件事是相同的,那就是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人生有限,作好短中長時期的時間管理,才能活出快樂人生。


如果人生有很多選擇,這一世可以打拼人生,另一世過著隱居慢活人生,就像打電玩遊戲一樣,Game Over後再Re-Start就好。可惜人生只有一次,我們無法先用十年嘗試這種人生,若覺得不好,下個十年再換另一種方式。人生其實也可以這樣,效率就是一種「兼顧」「各種幸福都可以擁有」的學問。


  • 效率就是,你可以再一定的時間,取得更多的資源。
  • 效率就是,當你做一件事後,得到的比一般人多。
  • 效率就是,你不用犧牲什麼,同樣可以達到目的。
  • 效率就是,當回首來時路,你知道你當初的選擇是最優。


幸福效率基本公式,包括擁有金錢(物質)、 擁有時間(自由)、擁有快樂(心靈)。人生的基本架構,由金錢、時間、快樂三個面向組成。


我們會發現,一個人會不幸福,ㄧ定是其中的一個面向有所缺憾。多數人為錢煩惱,雖然談錢很俗氣,但當你繳不出房租、水電費,或孩子的學費,你怎麼可能高興得起來?更多人雖然金錢夠用但卻不快樂,他們感到心靈空虛、人生茫然、心沒有著落、找不到活著的意義。


而所有的人都為時間所困,上班族每天趕在挨老闆罵前完成任務,趕在貸款截止日前要賺到收入。所有的人都感嘆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事情做不完,一轉眼就到深夜,然後許多個一轉眼。啊!竟然已經來到中老年,嘆息人生苦短。


這是生命的基本現實,也就是:人生苦短、人生無常,我們不知道有沒有來生,就算有來生,今生的事蹟也無法接續,必須一切重來。既然每個人生都是僅此一遭,獨一無二,那麼,效率就是我們人生必要的選擇。


因此,歸結出兩個人生效率的重點,適用在全方位人生的每個領域:


  • 我們要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大報酬。


所指的報酬,不一定是金錢。在家庭生活裡,最大的報酬指的是家庭財富,也包括親情溫度、子女教養有成,以及和諧快樂的家庭生活。盡量讓做一件事的時間,成就多重效益。許多現代人的迷思是,家庭與事業不能兼顧。似乎若要成就事業賺大錢,一定得犧牲家庭生活。這是錯誤的想法,完全不符合幸福效率的定義。


放諸四海皆準的效率學基本前提:


1.要先做好規範,才可以成就符合規範的效率。

2.世界上唯一不變的道理,就是一切都會變。


追求變化、適應變化,可以是一種基本能力,但最終仍要取得一個不變的基準,才能建立效率。最有效率的人,也是最能夠時時調整自己,因應不同變化的人。這變化包含人、事、時、地、物。借力使力透過外界資金可以實現自己夢想。資金來源可以是募資、借貸及贊助。而錯誤的借力使力:借錯力、太依賴別人、槓桿太大。


『定靜安慮得』,就是「變」與「不變」效率轉換的關鍵。當一個「不變」,可以兼備「多工」或「耐用」,就是最佳的幸福效率學工具。


最重要的「多工」工具,就是「學習」。

最重要的「耐用」工具,就是「品格」。


能夠學習檢視自己的人生,若感覺自己對人生不滿意,不論是職涯發展不好,或者收入遠小於期望,那很可能是自己具備的效率工具不夠,好比說英文不好,在職場上發展有限,或者不擅於業務技巧,收入總是碰到瓶頸等等。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保持學習的心,持續增強自己的「效率」工具,以不變應萬變,追求幸福人生,永遠不會太晚。效率學的一個重要關鍵,是我們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家庭,人生才會有效率。幸福效率學,要先懂得照顧關懷好自己家人。進而對身邊朋友都好,形成你的人際圈。


人的ㄧ生,人類文明累積的智慧,倚賴遵循生命的自然法則,秋收冬藏的重點觀念:種作物要當季,做事情也要當令。以人的ㄧ生來看,春天約當於二十歲前青少年; 夏天就是二十到四十歲的青壯年; 秋天就是四十到六十的中年人; 冬天就是六十過後的退休生活。


人到老最可悲的一件事,就是沒人想要知道你傳承的智慧,那比窮困潦倒,還更要悲哀。


現代人的一大缺點是,年輕時,太把心思用在工作賺錢上,許多人一畢業就不再看書,也不再成長。都以為「等退休後」就會有時間看書學習,殊不知,學習是需要累積習慣的,年輕時代沒有養成學習自修的習慣,到老突然要學習,是很難的。所以,趁著生命的令令時期,應該學習經驗的事很多,包括閱讀、旅行、思考,為人生培養各種興趣,不論下棋、研究歷史、園藝都好。當你的身體退休,當你的事業退休,唯有你從年輕時代就培養起的興趣嗜好,可以陪你到老。


退休的生命規劃,讓自己在有限的人生裡,包含事業、家庭、公益等各個領域所組成的九宮格,追求一個均衡的極致和快樂。但個人幸福的極致,並不是幸福效率學的最高境界。個人幸福效率學的極致,一定要擴展影響到更多的人,更可以透過良好的教養,影響你的子子孫孫,影響年代更是久遠,透過事業集團建立制度,影響許多世代的人,就算創辦人更替,企業經營也得以延續下去,透過樹立典範:當一個老師作育英才,桃李滿天下,樹立典範的人,影響更深更遠。


個人幸福效率學的極致,就是推己及人,成為社會的幸福效率學。一個成功的人,就好像一個九宮格全亮的人一般,整個光芒萬丈,有兩大特色:


  1. 他本身成為眾所矚目的人
  2. 這樣的人,一定可以「照亮」別人


人生要先追求每個領域都要發光,隨著自己的成長,要讓每個領域的光芒更強,只有當自己能力強的時候,才有辦法發光發熱照亮別人。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