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放下》

既然我們改變不了環境,就嘗試改變自己的心境。放下執念,晴天出遊,雨天追劇,在合適的環境做合適的事情;放下執念,心態自然就順了,人也比較快樂;放下執念,不去理會無謂的人事,並不代表改變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只是不去與閒人作無謂的糾纏。

  
投資其實也一樣,尤其是初心者,總是對贏輸有一種執念。

現實是,每個人在某段時期或年份,都能有回報很不錯的時候,例如近兩年投資新科技股的人,回報動輒以倍數計。但是,拉長期來看,如果平均年化可以接近20%回報率,已足夠成為全球最頂尖的投資者。

為何長期高回報這麼難?因為無論你的system 多麼優秀,這個市場都會有不適合你的時候,就像天氣那樣,總有晴天雨天,這是萬物常態,不因你的期望而轉變。除非只做定期存款,只要是投資,無論何種方法,一定會有不適合的時候,哪有任何時候都是贏的道理?


就算是現金流投資,雖然大部份時間的市場波幅比價差投機法、價值投資法、成長性投資法等策略低,又有現金流的「回血」機制,但不代表任何時候都順風順水。無論是加息週期,還是遇上公司違約倒閉,或是公司削減派息,都有可能出現資產帳面上的虧損,這是很多人揮之不去的夢魘。

  
投資的第一要訣,其實是學會放下執念、順其自然,市場風格適合自己的時候,別因為順風順水而變得過於自信,時候保持對市場的謙卑;市場風格不適合自己的時候,也別因為一時的不順,就輕易否定自己的體系。


一般人在市場虧錢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喜歡總結過去一段時間的規律,當成是常態,同時又輕易否定更長時期證明過的有效方法。例如,新經濟股的回報高的時候,覺得投資成長股才是正確的方法;新經濟股大幅回落了,又覺得價值投資才是正確的方法。或者,明明已建立了現金流體系,市場加息或高通脹話題一被炒熱,又懷疑是否應該轉變投資方法。

  
事實上,市場瞬息萬變,話題此起彼落,今天元宇宙概念、明天疫苗變種、後天加息滯脹……這世界不可能圍繞著你前行,同樣,你也不可能完全跟隨世界同步。甚至同是現金流投資者,因風險偏好和投資習慣的不同,你也不可能與別人同步。所以,「高通脹之下,投資者可做什麼」這類問題,根本沒有甚麼意義。放下市場噪音,依照最適合自己的投資體系持續投資,就是最好的做法。

  
可惜人性總是執著,明知道市場萬變,依然會因此驚怕;明明互不認識,又總想和別人比較收益;明明目標是長線投資或收息,又總是著重每天帳面盈虧。最後,就很容易焦慮、煩躁、操作變形,被市場氣氛玩弄得團團轉。

  
更沒有意義的是懊悔過去。懊悔自己為何不投資TESLA、為何不投資虛擬貨幣、為何不在高位清倉、為何不等一等就可在更低位買入某股……事實上,這種倒後境式的糾錯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我們應該糾錯的是原則性的錯誤——例如因為貪心而做出不符合自己投資體系的交易,而不是期望自己能做出預測性的神操作。

  
同時,即使我們嚴格遵守自己的system,也一定有錯的時候,不用過於耿耿於懷。舉例,你買了20家企業的債券或優先股,其中有一兩家我們看錯了,企業違約倒債,這其實很正常。當然,你會想如果你沒有買這一兩檔,收益會更高,但其實這種事很難避免,因為這是投資的成本。投資就一定有風險,幾乎一定會犯錯。只有甚麼都不做,才永遠不犯錯,但同時也放棄了回報。


「如果」、「當初」這些字眼,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包袱,這些字眼讓我們將精力放在現狀是甚麼造成的,卻忽略了如何解決現狀。總結經驗教訓有其必要,但我們不能總是念念不忘,我們回不到當初,但是我們還要面對未來。


無論是投資還是人生,「放下」,你才能在崎嶇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