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安貧樂道》

對現代人而言,「安貧樂道」大概是最不值得推崇的一種價值觀,現代人最感興趣的應該是「成功學」──教導人們如何成為偉大的政治家或企業家,最終名利雙收的學問。其實,每個時代肯定都會流行成功學,然而,近年來卻有愈來愈多人反對成功學的潮流,有些反對者認為:片面的成功學會對青年學子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

當然,想要成為偉大的企業家並沒有錯,但這不該被鼓吹為人生的唯一目標,也不該被視為成功的唯一標準。總歸一個問題:人生是不是有比「成功」更值得追求的東西呢?

  
若從正面看,「成功學」是在激勵人們勇於奮鬥,積極向上,追求更卓越的生活;但從反面看,它們卻是在灌輸「只有當上成功人士才是唯一價值」的理念,這不僅狹隘,而且扭曲,「升學主義」就是因此變本加厲的。人經常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來描述升學主義的弊病,這是我不認同的,我認為應該改成「萬般皆下品,惟有錢途高」才最符合升學主義的價值觀,因認真讀書只不過是為了擠進有「錢途」的科系罷了。

  
我們都可以理解,在知名企業中,領著千萬年薪的工作確實很吸引人,但如果要你拿自己的健康去交換,你願意嗎?要你拿陪伴愛人或家人的時間去交換,你願意嗎?或者,要你犧牲自己的尊嚴與信用,你願意嗎?當這些我所重視的東西,與我的千萬年薪工作發生衝突時,我有沒有勇氣直接放棄工作呢?如果為了千萬年薪,我就放棄了其他更值得重視的東西,那這樣的人生還能算是成功嗎?

到頭來,人生就是一場「選擇」。你要選擇世俗的成功生活,還是你願意放棄那些外在的虛榮,為自己更重視的事物而活呢?

與古代的隱士相比,現代人生活在瀰漫著功利氛圍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如果還能擁有「安貧樂道」這種不受財富誘惑的品格,或許是更值得令人敬佩的吧?我想,當個現代叢林中的隱士,不見得非得要過貧困的生活,而是要擁有一顆不受功利氛圍影響的心靈,以自己獨有的步調,專注在自己真正想成就的事物上──這便是我提倡隱士生活的意義所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