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與父母和解練習》

父母關係是所有人來到這個世界,第一個面對的人際關係議題。


父母關係的功課是多數人前半生最重要的關係課題,相較於其他人際關係,由於父母是我們生命的源頭,通常也是引導我們認識世界的第一位帶領者,加上多數父母或多或少都曾經給予孩子養育的恩惠,使得父母關係對一個人的生命影響甚巨。


由於自己無法選擇有什麼樣的父母,再加上血緣難以分割,使得父母關係議題相較於其他議題顯得更為複雜。


幸運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得到父母的支持與陪伴,這些幸福的小孩長大後,通常情緒較為穩定,也比較能夠自發性的助人,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幸運。來到我們診間看診的病人,在追溯內心的創傷記憶時,不少都與原生家庭的父母親有關。


許多人因為父母關係課題,長達數十年飽受糾結情緒所擾,這些情緒的背後原因眾多,可能是感覺被遺棄、被忽視、被虐待、感受不到愛、害怕被暴力所傷、想逃離難以承受的壓力等各種心情,但對父母帶著種種負面感受的人,在與這些情緒共存的同時,往往也帶著對父母的愛與在乎,形成愛恨交織的複雜感受,經常讓內心的創傷無法平復,成為一生難以癒合的傷口。


其實無論過了多久,肇因於父母關係而深藏在內心的糾結情緒,都有機會可以解開,只要自己願意坦然面對,並接受此生的父母關係課題,就有可能與父母重新建立「心的連結」。一旦對父母的負面情緒得到緩解,通常可以讓錯位、糾葛多年的能量跟著放鬆歸位,幫助跳脫因為能量不協調所引致的疾病,得到恢復健康的契機。


心念練習:與父母和解練習


1. 放兩把椅子在自己面前,觀想父母就坐在椅子上:將雙手往前伸出、手掌朝上,從心裡把父母不當的行為、言語等對待方式歸還給父母,讓這些言行舉止的責任交由父母自行承擔。


2. 然後去坐在代表父親的椅子上,看看自己有什麼感受和想法出現。當我們坐在父親的椅子上,我們跟父親的能量會有連結,也可以體驗到父親的感受是什麼,切記不要用頭腦想,因為頭腦不會告訴我們答案,身體比頭腦誠實得多,所以好好的覺察自己坐在代表父親的椅子時,有什麼發現,身體有什麼感受,這樣才會得到真實的答案。


3. 接著,去坐在代表母親的椅子上,一樣去感受母親的感受,看看有什麼發現。


4. 能夠更真實瞭解父母後,我們的心和能量也會有所改變。我們會知道父母已經盡力了,他們能做到的就是這樣,畢竟世界上並沒有所謂完美的父母,而每個父母其實都做了最大的努力。


5. 帶著感恩的心去感謝父母的生養之恩,告訴他們:「我會好好活出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愛和珍惜自己。」


《無所事事既人係最危險》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生命是一場練習,為時間消失,為空間消失的練習。當你專注的時候,時間是不存在的,你只有一直想一直做直至完成,你不會焦慮與抑鬱,他們會轉化為緊張、興奮、刺激、期待,這些或許就是思考停止的好處,不用胡思亂想,只有專注與投入,一切變成當下,世界在下一剎消失與滅絕也沒有所謂,是一種肉體、心智、意識的合一。


有人因為忙碌而焦慮,有人因為忙碌而抑鬱,有人因為沒有忙碌而焦慮,也有人因為沒有忙碌而抑鬱,一切都只是一念,你的心會透過思考與感覺告訴你的,世界沒有不了解自己的人,只有自欺的人。


這有點像飲酒,當你興𡚒的時候是不會醉的,只有在你停下來的時候,酒醉才上頭,而在·生活之醉倒的時候就是要檢討生命的時候,你自己最清楚的。


生活或許勞碌,但不能失去對生命的熱愛,你的生命是你自己的選擇,你可能忘記,但生命是由你自己強大的意識所創造的,並不是被迫的。

生命就是要尋找自己當初的意願。


為何有輪迴,因為還有心願未了,而這個意念與意識導致到你存在於此時此刻此地,你要面對的從來也只有你自己。


《病與藥》

有人因為壓力而感受到地心吸力的強大,有人因為沒有壓力而感受到萬有引力的弱少;有人因為快樂而感覺時間的高速,有人因為悲哀而感覺時間的緩慢。人有對重力的感官的,有時間的感官的,這些都是天生對自然的恐懼,這兩種恐懼是無法抗拒的,由高處墮下的速度以及永遠被困在時間之中,你永遠與這個世界連結著的,分離是幻覺。


還有對由困肉身的束縛與無法擺脫的物理距講,心智與靈魂是當下的破與立。生病吃藥,還是吃藥是生病?世上有不吃藥的病人嗚?不吃藥的又是否病呢?到了精神病,是因為吃精神病藥所以變成精神病人還是因為有精神病所以吃精神病藥呢?你變成精神病人是由吃第一粒精神病藥嗎?


究竟令你病的是藥還是病,有病不吃藥的又是否病?


人體就是最勁的醫生。現代人依賴食藥醫病,古代醫學會用靜修打坐,斷食,呼吸法,灌水清理,按摩,體操,曬太陽等等方法去醫病。


《建立清楚的自我評價》

取悅型好人對自己的評價都是來自於別人,拒絕了別人,自己會內疚;被別人拒絕,還是會內疚。其實,我們並無法討好身旁的每一個人,與其委屈自己將就他人,不如當個有原則的好人。


該如何擺脫「取悅型」人格?


1. 以「我」為核心

不要過分地因為別人的評價而壓迫自己,取悅別人不如取悅自己。以「我」為核心並不是自私,而是一種天性。


2.學會拒絕

對取悅型好人來說,一拒絕別人,或是一被別人拒絕就會產生內疚、自責,覺得自己是一個自私的壞人。但其實理性分析後會知道,有時候拒絕別人,並不是因為你不好,有可能是對方要求太過分。


《男性的情感困境》

男性與女性面對困難的反應,往往有性別上的不同。

女性更願意找好友訴苦,更願意尋求幫助。男性則傾向於靠自己解決、要忍住,也會有較多的否認或攻擊,試圖自我保護。因此,男性的困境往往延續得比較久,苦楚更深,而有苦難言,要說清楚的時候,也就更難表達完整。表達心中的感受,其實是一項能促進自己身段更加柔軟的能力。在親密伴侶面前,願意坦露內在軟弱的你,是真正的堅強,因為你真正在乎關係與對方。


人生的許多困境,其實也是我們為自己的生命「再次做決定」的歷程。


過去的童年經驗,我們無法改寫。但是當我們明白那些過去如何影響了現在,我們需要思考:是否要讓過去持續影響未來?是否要做出一些改變?

面對改變,我們不免感到不安,有時即便處於痛苦中,都寧可選擇保持原狀。確實,沒有人能保證一定會改變,而且是往好的方向改變;然而什麼都不做,就是百分之百沒有轉機,還可能傷了自己與所愛的家人。


更重要的是,有時在關係中的堅強與孤單,未必是另一半的拒絕和冷落所致,更有可能是我們過去的經驗,阻礙了我們的視線。


《婆媳議題其實是「夫妻問題」》

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婆媳問題看似老生常談的話題,卻有可能蔓延至夫妻關係及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而產生嚴重的情緒與家庭問題。


許多時候,旁人會認為「問題」在帶著醫療診斷的那一方身上,或是婆與媳兩人之間的問題,而落入難解的循環中。然而,當我們以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時,你會發現這是兩個人結合過程中,在「融入」的歷程裡,對整個家庭系統都會發生的必然改變。因此,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而能夠達到融入,前提是「夫妻」一同面對與處理,這個過程亦是兩人如何學習「同心」的挑戰。


一、婆媳議題,其實並非婆與媳之間的問題,而是「夫妻問題」

夫妻倆,無人能夠置身事外。


二、以自己的立場,與自己的父母溝通

以國強為例,如果婆婆要求佩雯每天都拖地,讓佩雯感到分身乏術、疲憊不堪,他可以跟母親說:「兒子的功課需要人教。我平日不在家,想請佩雯調整一下家事時間,多陪兒子學習。」


三、夫妻聯手,所向無敵

除了避免批評對方的父母外,可以嘗試一起分析父母行為背後的原因、心理狀態。好比國強提到他母親是想向孩子討愛,但總用要求或嫌棄的負面話語表達。兩人一起激盪策略,才有機會開創新局。


幸福是需要一起努力的歷程。一個家庭幸福與否、一段關係美滿與否,從不是靠獨自的堅持便可促成,往往需要雙方一起努力,有人願意參與,也有人願意給予機會,更需要兩人相互承擔,共同前行。


《要救人也得人自救》

我們總以為, 自己要盡最大努力地幫助每一個人。


實際上,當你提供幫助給一個人,遠遠超過了困境對他的限制,他就會對困境麻木,甚至放棄突破困境的意願,對你形成依賴,由感激變成理所當然。當你不再施捨的時候,他就會和你反目成仇。在良心面前,不適用少數服從多數的法則。不要活在別人的嘴裡,因為搞不好人家其實沒有所謂的良心。


因此,幫助一個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幫他實現自力更生,然後離開。


我們總以為,簡簡單單地做一個好人就夠。實際上,這個世界對好人的要求,真的非常嚴苛。如果你被當成一個好人,就必須做到完美無缺,大家會把所有的道德枷鎖套在你身上。哪天你要是有一絲一毫沒有做到完美,你所有的努力都會前功盡棄。一個人有多善良,就必須有多高的智商與之相匹配,還要有能力保護自己。這年頭別相信能者多勞,反而有能力的人請好好保護自己、愛自己。


《三觀不合才是最可怕的婚姻》

填鴨式人生,填進去的都是這種自認為自己永遠都是對的人的思想,沒主見的人特別容易被這種人情緒勒索,因為他們需要有個人提供答案才知道怎麼過日子。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想和三觀相合的人在一起?不過是因為我們日漸發覺,和三觀不合的人相處,真的太累。


婚姻也好,愛情也好,其實人與人之間所有的關係,說到底都是價值觀與價值觀的碰撞。這世上當然有天生就相同的人,他們的喜好、經歷、性格都很合拍,所以天生就該是一對,但這種情況畢竟太少。紛擾俗世裡,更多的其實是價值觀並不完全契合的人,但何以有些成了神仙眷侶,有些則成了泣血怨偶?最重要的便是這個「合」字,你要找的不是一個三觀相同的人,而是三觀相合的人。


說穿了,就是懂不懂得互相尊重,是否允許和自己不同價值觀的存在。「人就是靠自己難以安好,所以才要控制他人來讓自己感覺良好」,覺知不足,思考能力不佳,唯我獨尊的人只會讓自己陷入絕境。


三觀相合是有自己的原則,但接納世界的多樣性,而不是將自己的價值觀凌駕於別人的價值觀之上。


一個覺得自己什麼都好、什麼都對,只要和他不一樣就是錯的人,千萬別和他結婚,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君子和而不同,你在他這裡永遠得不到尊重,更別指望能和他三觀相合。


一個三觀裡只有自己,沒有別人的人,往往是比較狹隘的,除非你完全犧牲自我,變成和他一樣的人,否則你不可能得到他的認同。你真正應該結婚的,是那些懂得尊重並願意包容你的人。一對夫妻,但凡彼此懂得尊重,日子便不會太難過。


三觀相合的人,他們允許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各自存在於各自的體系裡,然後從這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彼此都有犧牲忍耐,但彼此也都得到了最想要的—愛。婚姻是小摩擦和大包容。即使小摩擦不斷,但只要大包容這個原則還在,終有一日,那些稜角都會被抹平。很多人容易矯枉過正,遇到價值觀不同的人、受到了一點傷害,就變得武斷,認定對方必須什麼都和自己一樣才對。其實當你這麼做的時候,就已經變成不懂得尊重的人。


這世上很難有價值觀完全相同的人,但卻有價值觀不同仍完美融合的人,因為夫妻間的彼此尊重,決定了他們是不是三觀相合。


最重要的根本不是去找一個和自己一樣的人,而是找到一個不狹隘、不自私、擁有包容心的人。漸漸地,你會被他身上那種寬廣的氣質感染,同樣成為一個願意包容、善於體諒的人。和一個尊重多樣價值觀的人在一起,你就會明白人生的活法有很多種,也會知道這世上從來沒有所謂的「應該」。完美伴侶都有一個共同特質:尊重和理解生活的多樣性。


三觀不同不是災難,但不懂尊重的三觀不合,就真的不必湊合,因為湊合到最後,你會發現自己的世界越來越小,只容得下雞毛蒜皮。三觀合不合,是指懂不懂互相尊重,是否允許和自己不同價值觀的存在。


《最重要的不是輸贏》

人有兩種思維模式,第一種是理性的思維模式,指的是我們用理性進行自我思考,它富有邏輯並且實事求是。第二種是感性的思維模式,被稱為情心,也就是感情。


感性自我主導思考時,你的情緒會很激烈。你不再冷靜地選擇,而是受到情緒化的衝動刺激,直接做出反應。


但今天我們要講第三種—平衡的自我,在高情商訓練中被稱為「慧心」,它是理性自我跟感性自我的結合,是兩種自我的平衡。


慧心的人不會感情用事,也不會沒有感情,他們情感豐富,但是不會被情感操控。人的感情是很重要的,它會讓你有愛的能力,但濫用愛就很麻煩。

感性和理性本來是矛盾的,優秀的大腦可以平衡各種觀點。小說家費茲傑羅(E. Scott Fitzgerald)說:「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在頭腦裡同時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想法時,仍能保持行動能力。」


那理性跟感性之間怎麼去找平衡呢?


1. 你要擁抱你的感情。有大愛、有小愛;會生氣、會憤怒,一個沒有感情的人很難和別人相處。

2. 你要控制感情,不要讓感情控制你。任何負面情緒都可能會在生命中持續很長時間。瑪莎‧萊恩漢說過:「情緒其實很自戀,一旦被啟動,為了保持自己的存在感,就會一直刺激你的心理跟身體做出反應。」


對局面有掌控,對未來有餘地,對他人有寬容,對自己有約束。情商高的人,要的不是贏,而是解決問題和達成目的。與情緒相處,從而保持和他們的距離,最後做到控制它。


《他人的評價就只是參考》

取悅型好人對自己的評價都是來自於別人,拒絕了別人,自己會內疚;被別人拒絕,還是會內疚。其實,我們並無法討好身旁的每一個人,與其委屈自己將就他人,不如當個有原則的好人。


該如何擺脫「取悅型」人格?


1. 以「我」為核心

不要過分地因為別人的評價而壓迫自己,取悅別人不如取悅自己。以「我」為核心並不是自私,而是一種天性。


2.學會拒絕

對取悅型好人來說,一拒絕別人,或是一被別人拒絕就會產生內疚、自責,覺得自己是一個自私的壞人。但其實理性分析後會知道,有時候拒絕別人,並不是因為你不好,有可能是對方要求太過分。


《甚麼是真實》

現場表演很危險,都係坐係屋企戴個VR眼鏡最安全。


現實很危險,又有細菌又有病毒,戴哂口罩、消哂毒,個世界就最安全啦。

社會很危險,最佳的方法是靠政府與警察保障你的安全,當然還有那些監控鏡頭。

生命很危險,最佳的方法就是自殺,那樣就不怕危險了,沒有肉身又如何受傷呢。


虛擬世界會帶來精神創傷,整返個虛擬世界精神關注安全委員會先。其實最危險的是国家,所以要国家安全法,有国家的安全,家就有安全,人就自然安全啦。


本末的倒置,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甚麼知識也無法吸收,世界是倒轉運行的。人類對外太空的認識比對地球內部的認識深入很多,就像人類對外在世界的認識比對自己內在身心精神狀態的認識更深。未來應該探索地球內部以及自己的內在吧。


小弟是相信內星人多於外星人,甚至相信要探索宇宙應該研究地球核心的,就像要去外太空,只需要意識去就可以了,你的肉體是可以不動的,就像出體或發夢一樣,只要是三維生物,就不能擺脫三維的限制,這樣永遠不能超光速,但探索內心內在之旅會讓你維度提升,超光速,擺脫時間與空間及肉體的束縛。


那刻你就自由了。


《克服對失敗的恐懼》

恐懼,我們不但經歷過,它現在也不斷乘虛而入。恐懼是力量最強的情緒,好好控制的話,能成為強大的力量。


把球丟出去

很多人說自己會成功是運氣好,但運氣上門的時候,不能把握住的話也沒用。所謂的運氣是,自己丟出去的球反彈回來,而且用棒子擊中反彈回來的球,打出全壘打。第二次丟球的時候,恐懼會比第一次丟的時候少一點。第三次丟球的時候,恐懼又會比第二次丟的時候再少一點。


提高機率

你會需要一個過程來了解手上的球是不是對的、自己擅長丟什麼球。要朝很多地方丟出很多顆球,如果只往自己決定的地方丟球,那球很可能不會彈回來。申請看看研究所、應徵看看新公司,或是開始經營自媒體都好。只要具備「隨便擊中一個都好」的精神就可以了。


摒棄一開始就想做得很好的貪心

我們之所以沒辦法邁出第一步,是因為我們貪心地想在一開始就做得很好。先把腦海中的單字全寫到紙上,順序或格式不拘。空白的畫圖紙令人害怕,放鬆,然後繪製看起來毫無意義的線,就是第一步。反正那些線條之後會被覆蓋或擦掉。


把失敗視為基準點

失敗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慘痛的經驗,但如果你預設會失敗的話,便會覺得取得失敗的結果也是理所當然的。如此一來,你便會具備重新挑戰的恢復能力。


不要把失敗和自己劃上等號

如果不是覺得「這次不太順利耶」,而是想著「我完蛋了」的話,便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一旦出現這種情緒,自尊心便會受損,然後對自己說:「我果然不行。」墜入深淵。無論是誰都會害怕碰上失敗的自己,但失敗只是諸多現象之一,並不能代表「自己」。


失敗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給某件事的結果貼上「失敗」的標籤時,失敗便會成為最終的結論,導致我們難以繼續計畫下一步。失敗不過是跟自己預期或想要的結果不一樣罷了。失敗已經充分發揮了探尋方向的作用,像是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什麼、有怎樣的成長、往後會因此丟出什麼球等等。不要把失敗想得太嚴重,這樣才會熟悉失敗。熟悉失敗的話,恐懼也會跟著變少。


別害怕恐懼

人人都會感到恐懼,因為感覺到了恐懼,進而感應到危險,儲備食物,觀察四周。也就是說,恐懼不是需要克服或擺脫的情緒,而是我們一輩子都會感覺到的自然而然產生的情緒。只是恐懼的力量本來就很大,所以我們必須隨時保持警戒,控制好內心。好好管理情緒,不被恐懼壓倒,那恐懼將會是改變人生的原動力。


《願意全心理解是愛的展現》

內外在刺激- 心念- 情緒- 行為- 結果


一個想要自律的人,得先養成自律的習慣,才能讓「想到」落實為「做到」。一個成熟的人,會不斷因時因地因環境,去微調自己的習慣,從觀照到行動,從自律到自由。


事實上,要「理解」一個人,是一件極度困難也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因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帶著各自的主觀在看待他人、解讀事情。


所以,所謂「理解」一個人,指的是我們「願意」給出一個心理上的空間,在那個空間裡,我們暫時移開了自己原本固守的框架與立場,並邀請孩子帶著他的世界來此坐坐,開啟一段以好奇為初衷的交流。但僅僅如此,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卻也相當困難,因為我們很少有閒暇與餘裕,「願意」這麼做。


「隨著大腦功能越好,情緒調節能力會變好。」


儘管如此,回到孩子令人困擾的行為上時,我仍然要強調「理解」是最關鍵的前提。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才有可能釐清原因,更進一步定義問題與發展策略。


《悲觀性反芻》

一件事情其實早就過去了,但就是一遍遍回想,一次次浮現。其實換個思路、換個環境、朝前生活,一切都會好起來。但他就是不做。不僅沒獲得情感釋放,反而陷入惡性循環。痛苦的場景、記憶和感覺一遍一遍重放,每次都令感覺更糟,每到同一個地方,就重演悲傷。


這種反芻心理之所以有害,是因為它沒有提供新的認識,無法治癒我們的傷痛,反而只會揭開結痂的傷口,帶來新的感染。


反覆回想造成傷害的問題和感受,會導致四種心理創傷:


第一,加劇我們的痛苦,使其持續時間大幅增加;

第二,加劇和延長我們的憤怒;

第三,占用大量的情感和智力頻寬,抑制各種動機和積極性,妨礙我們集中精力進行創造性的思考;

第四,我們需要連續幾週、幾個月甚至幾年反覆討論同一事件或感受,以至於無法履行社會責任,將我們的人際關係置於危險之中。


讓我為你分享幾個方法。


第一個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分析。


分析痛苦的經歷時,我們會自然傾向於從自我沉浸的視角出發,透過自己的眼睛看問題,但這樣反而會看不清楚,當局者迷。然而,當人們從旁觀者的角度(及第三人稱視角)看待他們的痛苦經歷時,往往會重建他們對自身體驗的理解,用不同的角度去重新解讀。

第二個是分散注意力。


透過我們感興趣或者需要集中精力完成的任務來分散注意力,可以擾亂反芻思維。例如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社交、拼圖等。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喜歡跟朋友一起聊其他的事情,痛苦就過去了。有時朋友在反芻中出不來,我也會講點其他有意思的事情,讓他別在痛苦裡迷失自己。

第三個是畫表格。


把你這一生做的光彩事情、開心事情寫在正向的縱座標,比如生了一個孩子加五,結婚加二;遇到低谷的事,寫在負向的縱座標,比如考研究所失利減五,家人去世減十,然後連成曲線,看看這一生的曲線圖是什麼樣的。接著問自己這幾個關於低谷的問題:


1. 相關事件過去了多久?

2. 這件事的傷害對你有沒有彌補?

3. 你已經討論過多少次這件事?


想明白這些事,生活可能並不是你想的那麼糟糕。


《言論自由》

如果有人要求自己的言論不能被人批評也不能接受別人罵他,那並不是言論自由,當然他可以大叫「你批評我就是侵犯我的言論自由」,隨他怎樣說,但他是胡說八道。他要不就是誤解了言論自由是甚麼,要不就是刻意曲解言論自由。

請他們明白,言論自由,就是說話被人公幹的自由。


自由代表的不僅是權力與福利,自由代表風險與責任,有去野外旅行的自由,就有被野獸襲擊而死的風險,有戀愛的自由,就有感情受傷的風險,說出自己的意見本來就有被人罵的風險。人類行使所有自由,都是自招風險。


如果他不想被人批評,說話不想被人公幹,他需要的不是言論自由,他需要的是言論自由的相反,就是限制別人的言論自由,只要批評他的人沒有言論自由,那就不再會受批評,不會被罵,不想被罵就限制別人的自由。所以任何說話不能接受被罵的人,請不要再支持言論自由,他們搞錯了,他們應該反對言論自由,追求建立一個懲罰反對自己,批評自己,罵自己的人的政府與法律。


我知道很少人願意反對言論自由,但請誠實的面對自己,我認為,反對言論自由,是人之常情,誰喜歡被罵,我也討厭被罵,如果有機會,我也真的想限制我不喜歡的人的言論自由。但是我認為這不現實不可行,所以我唯有接受別人罵我,所以我也會罵人。


不能受批評不能被罵不能被公幹的人,有兩個選擇,第一,是追求取消言論自由,第二,是收聲,不發言低調過活就比較少人罵你。但如果想要言論自由之餘,又同時不用被罵,這是不可能的。


言論自由,不代表不能被罵,不能被批評,言論自由,就是代表你能罵人,別人也能罵人,你能批評人,別人也能批評你。言論自由就是互相攻擊,否定,傷害的自由。


《關於香港可能讓你很意外的...》


  1. 目前不存在香港公民身份,只有「永久居民」
  2. 基本法不是憲法,而是中國憲法下的附件
  3. 香港沒有違憲審查,只有「司法覆核」
  4. 聯合國定義下,香港在回歸前並不是殖民地
  5. 香港每年移入約 1% 的外來人口
  6. 香港的糧食主要來自東南亞,不是中國
  7. 香港歷史上長期出口糧食去中國
  8. 香港曾有海水化淡廠,已關閉
  9. 在中國核電興盛前,香港向中國輸出電力
  10. 香港是 1840 年代割讓給英國,九龍是 1860 年代割讓給英國,新界是 1900 前租借給英國,理論上租約完的只有新界
  11. 香港的區議員基本上沒有權力
  12. 香港特首可以以緊急法去立法,修法,廢除任何法律,不必立法會同意
  13. 香港特首可以直接命令拘捕任何人,沒收凍結任何財產,不必法院同意
  14. 割讓香港九龍新界的三個條約正本,目前全在臺灣
  15. 香港第一次人口爆發是太平天國戰爭,幾乎每次大型戰爭,香港都會大幅成長,越戰則奠定香港八十年代的繁榮,戰爭是香港的營養
  16. 香港曾有繁榮的工業,直至 1990 年
  17. 香港有能養牛種米的平原,農業也曾頗發達,能自產牛奶,米,蔬菜肉類
  18. 香港人從不需要效忠英女王,向英國旗敬禮或唱英國國歌
  19. 在八十年代前走難來港的難民,年齡是自報的,所以很多人年齡是假的
  20. 香港法律全球生效,你不是香港人不在香港也可以犯香港的法


《知識、技能與態度》


人的一生只能學會三件事,就是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和態度(Attitude)。


什麼是知識?

知識就是已經被發現和證明的規律。它是確定的,不需要你通過自身的成功、挫敗去驗證,然後恍然大悟。


什麼是技能?

技能就是那些你以為你知道,但如果你沒做過就永遠不會真的知道的事情。


什麼是態度?

態度就是你選擇的用來看待這個世界的那副有色眼鏡。態度源于心靈。所以有人說,態度決定一切。


關於知識、技能、態度,給你幾個建議:


第一,不要把知識當技能(實戰主義者)學。

第二,不要把技能當知識(理論主義者)學。

第三,用腦學習知識,用手學習技能,用心學習態度。把知識學以致用,把技能練成藝術,那麼你用心相信的東西就一定會實現。




 

《如何經營人脈?》

你平時是怎麼經營人脈的呢?”首要應該是“創造價值。”你能創造什麼樣的價值,就會認識什麼樣的人。所以,經營人脈,始終要保持的一個基本心態:毫無保留地把你的價值付諸別人身上。要想盡一切辦法,毫無目的地幫別人。要想認識更多優秀的人,得到更多的認可,首先要讓自己優秀起來。人脈不在多,在精。人脈的本質,是平等交換。當你把自己變得足夠優秀的時候,讚美、認可、人脈,你想要的一切,才會紛至遝來。


你能為別人創造多大價值,你就有多大價值。一個人的財富基本盤,由兩個組成部分:


第一,你自己的本事;

第二,你和其他人聯結的本事。


前者是1,後者是1後面的0,而且,後者是前者的放大器。


真正的人脈,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你能給予什麼樣的價值,就會認識什麼樣的人。你能為別人創造多大價值,你就有多大價值。


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那些能幫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脈;只有那些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想要積累人脈,你能做的,就是不斷積累自己的價值,並不斷輸出自己的價值,去幫助別人。記住,健康的人脈,是雙方的共贏,而不是單方的消耗。


《把事做對,創造10倍價值》

你不是要比別人強10%,而是要強1000%。在創業時,增長10倍要比增長10%容易得多。創業時更重要的是選擇,而不是努力;更重要的是思辨,而不僅僅是執行。用我的“千百十個”邏輯去理解,那就是百位(戰略)上進一步,抵得上個位(管理)上進百步。


  1. 讓自己發生改變,你會發現周圍都是好人。
  2. 成名之前,你發現遇到的都是壞人。
  3. 成名之後,你發現遇到的都是好人。


為什麼?因為你身處的圈子不同了。讓自己發生改變,你會發現你的周圍都是好人。


當你覺得生活中到處是“爛人”時,那是因為你生活在“爛人”的圈子裡。你要做的,不是改造那些“爛人”,更不是變成比他們更爛的人,而是讓自己不斷“漲價”,讓自己配得上更好的圈子。這,才是正道。一個人痛苦,是因為他沒有高度和格局。高度不夠,看到、聽到的都是問題。格局太小,糾結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算的都是家長里短的小帳,看不到廣闊的增量。你站在1樓,有人罵你,你聽到了很生氣。你站在10樓,有人罵你,你聽不太清楚,你還以為別人在和你打招呼。你站在100樓,有人罵你,你根本看不見,也聽不見。


《男孩變成男人的覺悟》

盛夏光年一轉眼34歲,那就是人生走了接近一半的里程碑。


以下是我的一些小感悟:


1. 不要停止追逐夢想,可能生活所迫,你真的無法全職追夢,但不要緊,全職不行就當兼職,兼職不行就當個義工的。咬緊牙關低頭死捱由吊車尾一步步上,你很可能不會在該領域登峰造極,但要站穩陣腳的話,終究會追到的。


2. 花時間和自己談話,認清並接受自己的無能和不完美而不否定自我。我不是說笑,承認自己的不足與無能,才是成長的開端。接下來就可以選擇去改善自己,還是發現自己根本不可救藥索性接納和寬恕自己,甚至是強化其他方面去平衡自己… 但總的來說,還是要花很多時間,和內在的自己交流與和解。


3. 尋找你的興趣並付上所有的熱情。閱讀、下廚、滑雪、跑步、寫作諸如此類的什麼也好,很多人也有興趣,但不是很多人也有熱情。中國人最壞最邪惡的四個字叫「玩物喪志」,一個「喪」字就抹殺了一切你對世界的好奇與熱情,但事實是「道在屎溺」,你找到興趣後並投入熱情專心致志鑽研,你就會找到你的人生哲理和哲學。或許你會走火入魔沉迷下去,但能夠在一件事情上成魔,也夠讓你的人生立於不敗之地。


最後我想說的是:「人生是一場有去無回的單程循環車票,我們由虛無回到虛無。我看過很多壯麗的風景、遇過很多可愛的人,讀過很多不朽的故事。這上半場的風光如此明媚,但願下半場能跟大家延續這一場快樂的冒險之旅。」


《人血饅頭》

現在很多人用「人血饅頭」四字,的確是取「利用他人不幸以牟利」的意思,例如中国有人說,那些「不希望疫情結束」,意圖利用肺炎大發国難財者,就是「吃人血饅頭」。


但大家似乎忘了,「人血饅頭」原創者魯迅,根本不是這樣理解「人血饅頭」。我們習慣了用這四字語的衍生義,今天似乎應該重溫一下它的原義。


「人血饅頭」出自魯迅1919年發表的小說〈藥〉。故事說華老栓、華大媽夫婦,迷信民間傳說,以為蘸過人血的饅頭能治肺癆,於是為了患病的兒子小栓,向劊子手買新鮮熱辣的人血饅頭,而這個饅頭上的鮮血,正來自年輕的革命義士夏瑜。小栓吃了人血饅頭,當然無濟於事,最後還是死了,墳墓恰巧在夏瑜墓的對面⋯⋯


魯迅這故事的角色名字,都有寓意:買饅頭的糊塗老夫婦姓華,為革命而慷慨就義的年輕人姓夏,合起來是「華夏」,隱喻兩種中國人,恰如香港近年的所謂「黃藍」兩營。「夏瑜」這名字,顯然是象徵秋瑾(瑾、瑜俱為美玉)。甚至「饅頭」二字也有寓意,請看魯迅在小說中寫的這一段:

「西關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塊官地;中間歪歪斜斜一條細路,是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卻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邊,都埋着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裏祝壽時的饅頭。」


可見「饅頭」的寓意就是墳墓。這比喻倒不是魯迅原創的,從前讀書人都知道唐人王梵志有一首打油詩:「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裏。一人喫一箇,莫嫌沒滋味。」土饅頭,即墳墓。饅頭與死亡的意象,在舊文學中是分不開的。


魯迅小說叫「藥」,而故事中的「藥」,卻偏偏是象徵死亡的饅頭,還要是血淋淋的饅頭,這種手法叫「反諷」。若要用一句話概括這篇小說,我會說:中國人賴以「救人」的東西,都靠殺人得來,而結果是誰人也救不了,最後的歸宿仍是墳墓。


在魯迅筆下,「人血饅頭」所象徵的,不是「利用他人不幸以牟利」,而是中國人的無知、昏昧與麻木不仁。任何人讀過〈藥〉,一定看得出魯迅對於秋瑾那類革命義士,寄予無限同情,而對於為了錢而向官府告密的夏三爺、狗仗人勢的獄卒紅眼睛阿義,以及那些在茶店高談闊論指夏瑜該死的愚民,卻只有深深的鄙視。


我們這個時代,有秋瑾,有夏瑜,也有劊子手、華老栓、華大媽、夏三爺、紅眼睛阿義⋯⋯想想自己在小說中的角色,才決定是否有資格罵人「吃人血饅頭」吧。


《別讓孤獨變「孤毒」》

「規律作息」的維持,既是一種保護因子,也可以當成一個人是否身心健康的指標。


現代人很容易破壞作息的規律,像是追劇、打機、 不斷更新社交媒體、加班、 長期照顧其他人……,這都是我常聽到的事。現代生活的壓力已經很大了,可是一旦作息被破壞,壓力只會更大。


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知道,只要熬一天夜,那個精神常常要好幾天正常作息,才能補得回來。但別以為補回來了就沒事,這是要付出隱形成本的,像是情緒狀態不佳,特別容易把脾氣發在家人身上,這也是我一再提醒的。


我自己的觀察跟小鹿醫師一樣,一旦一個人的作息難以規律,通常身心健康已經開始有負面影響了。不一定是到「生病」的程度,但通常表示有些事要被處理,這件事的強度已經大到影響生活了,別再用壓抑的、用忽略的,這可能讓下次爆發後的強度更強,更難處理。


我認識有人,即使都影響睡眠了,上班時間也疲憊,就這樣壓了好幾個月。結果一直壓不住,非常折磨,又對家人發脾氣,情緒會突然很激動。


實在撐不住了才終於願意找人好好商量,事情雖然沒有圓滿落幕,但至少告了個段落,才恢復一夜好眠。可是,這幾個月所耗損的心神與關係又要怎麼算?不但當事人痛苦,家人受累,持續幾個月的失眠也很難不影響健康。萬一因為精神不濟出意外呢?


獨處要能滋養自己,作息規律不能忘記。一旦作息混亂,身心就會開始耗損,孤獨就會變「孤毒」。過簡單的生活,作息會比較容易規律,不會事情一來就要熬夜。


單純就我的定義來說。要講愛自己,我一定要從愛惜自己的身體談起,清楚具體。任何談成功與成長的書,我也會往這個方向去檢視。身體照顧到一定的程度,再談心理與靈性的需要會比較有意義。


《普通人及低端人士改變命運的關鍵》

李嘉誠說:「很多人的人生失敗,本質上是自我管理上的失敗造成的。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是職場第一個十年的重要任務。」所以,首先要想一想該如何管理自己。只有誠實地面對自己。簡單啲,就係自救。


香港人很現實,由於港府從來沒有提供基本的養老福利,因此整個香港社會,從基層藍領到金領,都是抱著手停口停的危機感在做事,這其中也包括一批中環人,一樣忙個不停。


多少年後,看到英國BBC曾拍攝紀錄片紀錄片展現14個孩子,50年的人生軌跡。


7歲時,來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經習慣了每天看《FT》或《Observer》,而貧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罰企,少被打,吃飽飯。50年後,幾個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三個中產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為精英,兩個依舊中產。而幾個來自底層的孩子,包括他們的後代,依然常常與失業相伴。


知識改變命運背後,也是一場關於家庭和視野的較量。


誠實「面對自己」是小國生存的必要條件,以色列、新加坡、瑞士、北歐三國皆然。但是,和這些小國比較起來,香港顯然在迴避問題。抱怨很亂,經濟很亂、教育很亂、安心很亂、政治更是一塌糊塗的亂,但這些都只是病症,而不是病源。


要講亂,全世界的民主先進國家都很亂,美國很亂、英國很亂、巴黎很亂,差別在於,以二十、三十年的跨度來看,別人都能在亂中演進,而我們卻在亂中原地打轉、停滯,甚至退步。


病源就在於,香港人在「面對自己」這件事上是懦夫,隨波逐流,世界經濟好時,香港就靠炒成長,不好時就北望神州;缺乏面對自己的習慣和技能,主要是深層次的心理問題,在社會層次文化問題。


一個人18歲之前的命運可以怪過去,但18歲以後就必須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根源。認識自己、調整自己、修理自己、磨煉自己,這幾個字的道理係人都懂,但要真正做到,卻需要用一生的時間。清靜一念,就是菩提道場;妳一正心,朗見成功之道。面對自己,人人皆可成功,只是一個常識常理而已,豈用什麼心靈雞湯?


《細者越細,就變了螞蟻》

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中,我們很多時候會感覺自己的腦子像生銹了一樣,轉不動。有什麼辦法讓大腦轉起來,提高自己的思維活力呢?


有一個答案與常識相反:想要輕鬆,你可以嘗試做難一點的事。比如去讀複雜一點、需要費腦子的書,從你勉強能理解的程度開始。不用強求能讀懂多少,但要努力讀進去。


為什麼要這麼做?


通過這種方式來鍛煉我們的大腦,讓它更加容易進入「需要動腦」的模式;因而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它也能夠更輕易地運轉起來。


為什麼我們容易覺得一個人在變得成熟的同時,也會變得更加固執?很大程度上就在於,他的心智世界或多或少已經「固化」了。


如同科幻作家Douglas Noël Adams那段經典名言:


1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鬆平常的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3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那麼,如果我們希望在35歲後依然保持開放、不斷提升自己,我們就必須重新培養起動腦的習慣。大腦的可塑性非常強,只要持之以恆地每天去鍛煉它、刺激它,它就會一步步地完善已有的心智世界,讓它朝著你所訓練的方式再接近一點。


這就是「終身學習」的本質和含義:我永遠假設這個世界是複雜多變的,我所經歷的每一次困難和挑戰,都會提升我的經驗值,成為我完善自己的養分和磚瓦,讓我變得更強韌,讓我的「心智世界」跟現實世界之間的差距變得更小。


這其實就是成長的過程。成長,就是不斷把困難的事情,變成簡單的事情。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