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退休憂鬱症》

「操之在己的是什麼?」這天終於來臨,我們略感意外地抵達終點。我們達成多年來追尋的目標:書稿完成、生意成交、學位證書已掛在牆上。身邊的人為我們歡呼、舉辦派對,我們甚至可以休上幾天假。


對憂鬱者來說,不安可能在此時開始蔓延。海灘很美,天空萬里無雲,空氣中飄來果園的檸檬香。我們沒有討厭的事要做,可以盡情閱讀、懶洋洋躺著、玩樂或消磨時間。那為什麼我們還會感覺那麼空虛、茫然若失?


因為我們的大腦會騙人。為了累積氣勢,敦促我們完成工作,大腦會假裝工作一旦完成,我們就終於能夠感到滿足,接受現實的模樣,大腦會停下無盡的問題,不再傾吐那無端的不安。它會站在我們這一邊。


不過大腦不擅長信守承諾。事實證明大腦強烈反對平靜、放鬆的狀態,這威脅到它的生存。大腦最多只能應付一兩天的休息,之後又會開始無盡的擔憂和質疑。大腦會再次要求我們為自己負責、追問我們生命的目的、質疑我們是否有價值或足夠體面、質問我們有何存在的權利。


埋頭苦幹時,我們能長時間抵擋憂鬱的召喚,但當辛苦的工作結束後,再也沒有其他事情能阻止憂鬱引領我們走到深淵邊緣。我們開始發覺,其實任何成就永遠都不夠,我們的任何成果都無法長久延續,更不能帶來什麼改變;萬事萬物鮮少符合預期;我們都背負著生存的根本罪惡;身邊其他人都比自己更高尚、能幹,我們望塵莫及;藍天充滿壓迫感、令人驚懼;而「無所事事」是最難的一件事。


我們不斷給自己一個接一個挑戰,然後盡力假裝這些事情重要無比。與其說是忙碌,不如說這些期限、逼人的行程、出差和深夜會議通話,其實保護了我們免於感到絕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