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說:「很多人的人生失敗,本質上是自我管理上的失敗造成的。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是職場第一個十年的重要任務。」所以,首先要想一想該如何管理自己。只有誠實地面對自己。簡單啲,就係自救。
香港人很現實,由於港府從來沒有提供基本的養老福利,因此整個香港社會,從基層藍領到金領,都是抱著手停口停的危機感在做事,這其中也包括一批中環人,一樣忙個不停。
多少年後,看到英國BBC曾拍攝紀錄片紀錄片展現14個孩子,50年的人生軌跡。
7歲時,來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經習慣了每天看《FT》或《Observer》,而貧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罰企,少被打,吃飽飯。50年後,幾個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三個中產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為精英,兩個依舊中產。而幾個來自底層的孩子,包括他們的後代,依然常常與失業相伴。
知識改變命運背後,也是一場關於家庭和視野的較量。
誠實「面對自己」是小國生存的必要條件,以色列、新加坡、瑞士、北歐三國皆然。但是,和這些小國比較起來,香港顯然在迴避問題。抱怨很亂,經濟很亂、教育很亂、安心很亂、政治更是一塌糊塗的亂,但這些都只是病症,而不是病源。
要講亂,全世界的民主先進國家都很亂,美國很亂、英國很亂、巴黎很亂,差別在於,以二十、三十年的跨度來看,別人都能在亂中演進,而我們卻在亂中原地打轉、停滯,甚至退步。
病源就在於,香港人在「面對自己」這件事上是懦夫,隨波逐流,世界經濟好時,香港就靠炒成長,不好時就北望神州;缺乏面對自己的習慣和技能,主要是深層次的心理問題,在社會層次文化問題。
一個人18歲之前的命運可以怪過去,但18歲以後就必須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根源。認識自己、調整自己、修理自己、磨煉自己,這幾個字的道理係人都懂,但要真正做到,卻需要用一生的時間。清靜一念,就是菩提道場;妳一正心,朗見成功之道。面對自己,人人皆可成功,只是一個常識常理而已,豈用什麼心靈雞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