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情其實早就過去了,但就是一遍遍回想,一次次浮現。其實換個思路、換個環境、朝前生活,一切都會好起來。但他就是不做。不僅沒獲得情感釋放,反而陷入惡性循環。痛苦的場景、記憶和感覺一遍一遍重放,每次都令感覺更糟,每到同一個地方,就重演悲傷。
這種反芻心理之所以有害,是因為它沒有提供新的認識,無法治癒我們的傷痛,反而只會揭開結痂的傷口,帶來新的感染。
反覆回想造成傷害的問題和感受,會導致四種心理創傷:
第一,加劇我們的痛苦,使其持續時間大幅增加;
第二,加劇和延長我們的憤怒;
第三,占用大量的情感和智力頻寬,抑制各種動機和積極性,妨礙我們集中精力進行創造性的思考;
第四,我們需要連續幾週、幾個月甚至幾年反覆討論同一事件或感受,以至於無法履行社會責任,將我們的人際關係置於危險之中。
讓我為你分享幾個方法。
第一個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分析。
分析痛苦的經歷時,我們會自然傾向於從自我沉浸的視角出發,透過自己的眼睛看問題,但這樣反而會看不清楚,當局者迷。然而,當人們從旁觀者的角度(及第三人稱視角)看待他們的痛苦經歷時,往往會重建他們對自身體驗的理解,用不同的角度去重新解讀。
第二個是分散注意力。
透過我們感興趣或者需要集中精力完成的任務來分散注意力,可以擾亂反芻思維。例如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社交、拼圖等。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喜歡跟朋友一起聊其他的事情,痛苦就過去了。有時朋友在反芻中出不來,我也會講點其他有意思的事情,讓他別在痛苦裡迷失自己。
第三個是畫表格。
把你這一生做的光彩事情、開心事情寫在正向的縱座標,比如生了一個孩子加五,結婚加二;遇到低谷的事,寫在負向的縱座標,比如考研究所失利減五,家人去世減十,然後連成曲線,看看這一生的曲線圖是什麼樣的。接著問自己這幾個關於低谷的問題:
1. 相關事件過去了多久?
2. 這件事的傷害對你有沒有彌補?
3. 你已經討論過多少次這件事?
想明白這些事,生活可能並不是你想的那麼糟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