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把自己變成一家公司》

工作的目的是什麼?很多人也許會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賺錢。那麼賺錢的目的是什麼?換句話說,如果妳搵了足夠的錢,妳想過上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妳的回答是什麼呢?可以先想一想,再往下看。


可能很多人的想法是,賺錢,當然是為了可以不用工作 —— 但這真的是一種理想的生活嗎?


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也就是努力賺錢,賺夠一筆足夠生活的積蓄,然後早早退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麼,那些實現了 FIRE 的人,都去做什麼了呢?每天不工作,坐吃山空,遊山玩水嗎?不是的。實際上,如果妳接觸過這些 FIRE 的人,妳會發現,他們大多數人依然還在工作。只不過他們的工作會更加的自由,不再把高收入和高社會地位作為唯一的追求,而是會更多地考慮自己的喜好、興趣和平衡。我身邊也不乏賺到了一定的錢,打算不工作的人,但他們基本上都熬不過一年,就又重新回到職場中去。


為什麼?因為他們都會覺得,不工作的自己,正在慢慢跟社會隔絕,慢慢跟這個世界脫軌,自己的生活變得蒼白、單調,毫無意義。工作的本質是什麼?是自我價值和自我意義的實現,也是一個個體為這個世界創造價值的過程。


妳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一個職場人


很多人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用自己所做的職業,來為自己貼標籤,對自己下定義。比如:我是某某公司的;比如:我是做運營/策劃/產品/生意的。這種做法有問題嗎?在進行自我介紹的時候當然沒問題,它可以快速幫助對方瞭解妳。但如果妳自己對自己的定義,也局限在這個思維裡面,那就未必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有什麼東西是能伴隨妳一生的?妳的職業嗎?當然不是。


要考慮的是:


- 我現在做的事情,從長遠來看,能夠帶給我什麼?

- 我這段履歷,從長遠來看,對我會有什麼影響和幫助?

- 我的工作成果和產出,能夠如何豐富“我”這一個個體?

- 我是誰?我擅長什麼?我想做什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