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律作息」的維持,既是一種保護因子,也可以當成一個人是否身心健康的指標。
現代人很容易破壞作息的規律,像是追劇、打機、 不斷更新社交媒體、加班、 長期照顧其他人……,這都是我常聽到的事。現代生活的壓力已經很大了,可是一旦作息被破壞,壓力只會更大。
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知道,只要熬一天夜,那個精神常常要好幾天正常作息,才能補得回來。但別以為補回來了就沒事,這是要付出隱形成本的,像是情緒狀態不佳,特別容易把脾氣發在家人身上,這也是我一再提醒的。
我自己的觀察跟小鹿醫師一樣,一旦一個人的作息難以規律,通常身心健康已經開始有負面影響了。不一定是到「生病」的程度,但通常表示有些事要被處理,這件事的強度已經大到影響生活了,別再用壓抑的、用忽略的,這可能讓下次爆發後的強度更強,更難處理。
我認識有人,即使都影響睡眠了,上班時間也疲憊,就這樣壓了好幾個月。結果一直壓不住,非常折磨,又對家人發脾氣,情緒會突然很激動。
實在撐不住了才終於願意找人好好商量,事情雖然沒有圓滿落幕,但至少告了個段落,才恢復一夜好眠。可是,這幾個月所耗損的心神與關係又要怎麼算?不但當事人痛苦,家人受累,持續幾個月的失眠也很難不影響健康。萬一因為精神不濟出意外呢?
獨處要能滋養自己,作息規律不能忘記。一旦作息混亂,身心就會開始耗損,孤獨就會變「孤毒」。過簡單的生活,作息會比較容易規律,不會事情一來就要熬夜。
單純就我的定義來說。要講愛自己,我一定要從愛惜自己的身體談起,清楚具體。任何談成功與成長的書,我也會往這個方向去檢視。身體照顧到一定的程度,再談心理與靈性的需要會比較有意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