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用「人血饅頭」四字,的確是取「利用他人不幸以牟利」的意思,例如中国有人說,那些「不希望疫情結束」,意圖利用肺炎大發国難財者,就是「吃人血饅頭」。
但大家似乎忘了,「人血饅頭」原創者魯迅,根本不是這樣理解「人血饅頭」。我們習慣了用這四字語的衍生義,今天似乎應該重溫一下它的原義。
「人血饅頭」出自魯迅1919年發表的小說〈藥〉。故事說華老栓、華大媽夫婦,迷信民間傳說,以為蘸過人血的饅頭能治肺癆,於是為了患病的兒子小栓,向劊子手買新鮮熱辣的人血饅頭,而這個饅頭上的鮮血,正來自年輕的革命義士夏瑜。小栓吃了人血饅頭,當然無濟於事,最後還是死了,墳墓恰巧在夏瑜墓的對面⋯⋯
魯迅這故事的角色名字,都有寓意:買饅頭的糊塗老夫婦姓華,為革命而慷慨就義的年輕人姓夏,合起來是「華夏」,隱喻兩種中國人,恰如香港近年的所謂「黃藍」兩營。「夏瑜」這名字,顯然是象徵秋瑾(瑾、瑜俱為美玉)。甚至「饅頭」二字也有寓意,請看魯迅在小說中寫的這一段:
「西關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塊官地;中間歪歪斜斜一條細路,是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卻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邊,都埋着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裏祝壽時的饅頭。」
可見「饅頭」的寓意就是墳墓。這比喻倒不是魯迅原創的,從前讀書人都知道唐人王梵志有一首打油詩:「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裏。一人喫一箇,莫嫌沒滋味。」土饅頭,即墳墓。饅頭與死亡的意象,在舊文學中是分不開的。
魯迅小說叫「藥」,而故事中的「藥」,卻偏偏是象徵死亡的饅頭,還要是血淋淋的饅頭,這種手法叫「反諷」。若要用一句話概括這篇小說,我會說:中國人賴以「救人」的東西,都靠殺人得來,而結果是誰人也救不了,最後的歸宿仍是墳墓。
在魯迅筆下,「人血饅頭」所象徵的,不是「利用他人不幸以牟利」,而是中國人的無知、昏昧與麻木不仁。任何人讀過〈藥〉,一定看得出魯迅對於秋瑾那類革命義士,寄予無限同情,而對於為了錢而向官府告密的夏三爺、狗仗人勢的獄卒紅眼睛阿義,以及那些在茶店高談闊論指夏瑜該死的愚民,卻只有深深的鄙視。
我們這個時代,有秋瑾,有夏瑜,也有劊子手、華老栓、華大媽、夏三爺、紅眼睛阿義⋯⋯想想自己在小說中的角色,才決定是否有資格罵人「吃人血饅頭」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