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小女夢花》

我是凜冬中隨風凋零的蝴蝶蘭,我不像松、竹、梅那麼堅毅和高尚,我知道我並不適合生長在冬天,也沒資格得到夕陽的眷顧,但沒得選擇,我只是被父母扔進這個世界,現在的我只想生存下去而已。我被路人抱進淋浴間,沐浴著熱水,熱力滲入核心,表面的花瓣瞬間冷卻,外冷內熱,這是寒冬特有的淡淡的憂傷。


我是公廁內的月季花,被這小小的容器局限了生長。曾幾何時我以為生長在教堂更為高級,因為它看起來比較高端,聞起來也比較香。雖說教堂洗滌人的心靈,公廁清洗人的身體,各司其職,但後來仔細想想:人類沒了教堂,可以用其他宗教廟會代替,甚至沒了宗教也一樣可以存活下去,但如果沒了廁所則會出現更多的傳染病,人類很可能會因此滅絕,這麼看來公廁確實比教堂還更加聖潔呢?


我是天天向上的向日葵,太陽往哪照,我和同伴就往哪看。我們是身處光明與掌握正義的化身,殊不知有一天竟發現我們只是溫室中的花朵,這太陽只是人工射燈,原來我們只是一直被人類耍來耍去。


我是幽谷中肆意怒放的紅玫瑰,為了不傷害其他花,特意選此地盛放,但其他花根本不稀罕我的這種貢獻,更瞧不起我的這種孤傲。我只能孤零零地遙望空中盤旋而上的鷹和纏繞著它的蛇,我恨不得用刺把同類扎醒,讓它們都進入我的領域,讓我多個伴兒。


我是任意生長的藤蔓,我要展現自己,我要更多生存空間,我要吞噬一切人造物,我不要死後方生,我要現在就生!


我是花季只有十幾天的櫻花,開得最燦爛的時候正是死亡的時候,難道只有死亡才能逼出真我?當我慢慢掉落並隱沒在歷史洪流時,會有人為我憐惜嗎?每一刻都可能是某朵花對大樹作出的最後道別,化作春泥能更護花嗎?


我是天山上的雪蓮,仰望蒼穹星辰,歷經千年輪迴。山下漂亮的花已被人摘取,剩下的在互相爭奪土壤的養分,食人花在這弱肉強食的環境中已佔據優勢,而我只能一直在山峰上固步自封,是繼續躺平,是等人發掘,還是活出自我?一千年前的我在哪?一千年後的我又在哪?本來就無一物。生命的起源就緣於大地,我還是謙卑地低頭看清楚眼前的每一步吧。


鈴鈴鈴…… 我是人,我還存在於世,今天是星期一早上,我還要起床繼續推石頭上山……


《心安穩,一切都會安穩》

生命中有太多的空缺,很難去一一填補,也充斥著各種選項等著我們抉擇,未必都能選對,也無法事事都能克服,但日子過了也無法折返,自己能做的就是盡量踏實地過好眼前的生活,把那些遺憾與不堪留在過去,在複雜混亂的生活中慢慢篩出簡單的心情。難過的時候,提醒自己更該好好過,心安穩了,一切都會安穩了。


光是在日常裡就有許多困難與問題需要處理,真的不必逼自己去做太多勉強的事,疲累的時候就該好好休息放鬆,煩惱的時候就找人聊聊或找本書讀,慌亂的時候記得提醒自己慢下來做幾次深呼吸,難過的時候告訴自己:「都會過去的」。


不推諉,不欺善,做一個正直的人;

不掛心,不糾結,做一個自在的人;

不比較,不自卑,做一個知足的人;

不空虛,不貧乏,做一個豐富的人。


能做到這樣已是了不起的成就。


在能力所及的地方,讓自己不斷成長就已經很不容易,只要有心,到哪裡都有機會慢慢成為最好的自己。


《現代生活如何讓我們變得不會生活》

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我們永遠在替未來做準備-一個虛無飄渺的目標,而錯過了當下,我們不曾活過,永遠在追逐功利的未來,總想著,只要到那時候,就有幸福美滿的人生,該時刻卻永遠不會到來,我們沒有真正意識到時間的有限性與無足輕重,汲汲營營,死前才發現,根本毫無意義。


對現代人來說,忙碌好像是很好的事。我們從會說話以來就開始擔心自己將來無法把時間換成錢,對於一些人來說,出社會之後你忙碌,代表你成功把很多時間換成錢,出社會之前你忙碌,代表你正在為上面那件事進行充足的準備。總之,讓關心你的人知道你「好忙碌」,比起讓他們認為你「 成日冇嘢做」更能帶來寬慰和安心,知道你有在做些「 正經嘢」。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為了十餘年可能悠閒的退休時光,先辛苦工作四十年,這是划算的選擇嗎?在《人生4千個禮拜》裡,作家奧利佛.柏克曼挑戰這些理當至關重要,卻受到現代社會排擠的問題。他正確地指出,這些現象不只是社會環境對我們享受生活造成阻礙而已,這些阻礙也讓我們成為更不懂得享受生活的人。社會成功教會我們時間的寶貴和虛度光陰的愚蠢,但這並不是為了讓我們活在當下、享受現在,而是讓我們更願意用現在去換未來:拿童年玩樂的時間去換取好的高中,拿高中探索興趣的時間去換好的大學,拿大學純粹享受知識的時間去換更有前景的技術訓練和執照。我們當然可以這樣過活,但這樣過活的問題在於未來永遠不會到來,而你永遠無法享受現在。

  

資本主義的合理性,來自它能有效率地引導資源和人力,去開發和生產大家最想要的東西。照理來說,實施資本主義會增加人類整體福祉。若你現在沒感受到這事情的發生,有可能是因為資本主義也增加了其他東西。在《哲學能做什麼?》裡,美國聖母大學的哲學家蓋瑞•葛汀(Gary Gutting)指出資本主義有兩個不太對勁的特色。首先,資本主義底下的競爭並不會因為令人滿意的產品充足供應就停止,畢竟好還有更好,便宜還有更便宜,特別是這攸關公司存亡的時候。再來,資本主義也催生了各種「贏法」,例如藉由操弄大眾的偏好:如果讓你喜歡上我生產的東西,遠比生產你本來喜歡的東西更便宜,那為什麼不裁撤開發部門,把錢拿去做廣告呢?


人類改變世界來讓自己過得更舒服,然而,我們用來改變世界的手段,最終也會改變我們自己。資本主義理想上能很有效率地滿足我們的欲望,不過當資本主義把效率用於操弄我們的欲望,這恐怕跟我們原來設想的不太一樣。用天賦和努力來分配資源聽起來很合理,但是當這些機制同時代言了人的價值,這就是另一回事。


時刻問自己:「這個行為是我主動選擇的,還是無意識的盲從或逃避?」這些問題重要,因為它們都關乎我們會成為怎樣的人、會想要怎樣過活。


《Aloneness is not the same thing as loneliness》

Being alone and lonely are two different things. And we know that trying to fill our lives with too much social activity just to not feel alone isn’t a solution. Anthony de Mello puts it well in his book, Awareness: The Perils and Opportunities of Reality:

“Loneliness is when you’re missing people, aloneness is when you’re enjoying yourself.”


The problem usually comes when people think they want to “live life to the fullest” so they go over the top. They obsess about attending too many parties or not “missing out” on cool events.


While it’s good to connect with others, it’s also great to be alone. There’s absolutely nothing wrong with doing things by yourself. Just learn to enjoy it.


Being alone happily is truly a skill. It’s an experience of its own. It allows you to listen to your inner voice and become more self-aware.

So the next time you’re alone and thinking of escaping that by being in the company of people; Try to take a short pause. And simply enjoy the quiet moment.


If you feel like you’re okay and you want to enrich your life with more social interactions, then do that. When it comes from a peaceful place, you will be fine no matter what you do.


《我們跟公司之間的關係》

 


「大部分的公司其實並不在意我們的發展,只有我們會最在意自己的職涯。」


我們必須早點領悟。在職場上待過的人會漸漸發覺,許多公司是把「人」當成「資源」在使用,是為了達成公司營利目標的可以任意挪用的資源。許多企業主很喜歡把「員工發展」放在嘴邊,但他們不一定是真心的,有些只是在灌迷幻藥。


當然,重點不在於去追究公司到底是不是真心,而是我們自己不該把職涯發展的期待放在公司身上,我們要先有我們自己的發展計劃,再思考可以怎麼跟公司合作成長。如同作者所說:「現在並不是公司為員工負全責的時代,而是雙方互惠、各取所需的聯盟時代。」對我們個人而言,我們在職涯上發展出來的專業能力、建立起的好名聲、培養的好人脈,才是會跟著我們一輩子的東西。


學會把自己和公司之間的關係,從「雇傭關係」轉換成「合作關係」的方式來思考。我們因為有「現在」具備的專業能力,所以「值得」這個公司現階段的職位,而這只是一個暫態的現象。具有主人思維的人,會繼續讓自己成長、發展更具優勢的專業技能,成為職場上更好的工作者,也因此「值得」更好的職位和待遇。無論目前任職的公司或是其他外面的公司,才會因為我們有辦法創造出更高的價值,而給予我們更好的「合作機會」。說得更遠一點,具有主人思維的專業人士,不是屈就自己要成為哪家公司的「受雇者」,而是他主動篩選想要跟誰「合作」。


新世代的職場工作者,會越來越看重跟組織之間的「合作關係」而非「雇傭關係」,更加重視組織長遠的願景和個人理念是否相符。


主人掌握命運、僕人接受安排。


《熬過孤獨的人才配說未來可期》

每個人都會感受到孤獨;孤獨卻因人而異,各不相同。 兩個孤獨的人走在一起,卻發現讀不懂彼此的孤獨時,他們更孤獨了。


真正的理想主義者,他們充實而孤獨,因為他們追求遠方,自己永遠在路上。過自己喜歡的生活,而不是過別人認為好的生活。體驗生活,感受人生百態。感受大千世界的神奇和壯麗,感受人情的溫暖和悲歡。盲目地合群不過是平庸的開始。不介意孤獨,也不介意與人舒服的相處。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懂事的人習慣了委屈自己成全別人,卻導致自己活得不夠灑脫自在。愛是對等的,先對自己好一點。要用心對待自己,活成一束光,讓任何人靠近你都是在接近光芒。你需要對金錢有更理性的認知,大部分的問題都是錢造成的,或者說錢確實能解決大部分問題。它是你獨立生活的底氣和本錢,擁有的越多,就會發現在很多事情上,你會有更多的選擇和自由。學會儲蓄,不要被盛行的消費主義帶著走,口袋有錢,心才不慌,它會帶給你極大的安全感。


很多事情都是過時不候的,不要再讓自己的目標僅僅是空話,不要再說「等我有錢」或是「等我有時間」這樣的話,無論在什麼處境,人都可以活得充實而有趣。趁此身未老,做些躺在搖椅上想起都會嘴角上揚的事吧。

《思想越多元,力量越強大》

同質性的團體 (公務員或香港的紀律部隊),一不小心就會變得像邪教。


當你開始覺得走到哪裡大家想得都差不多,你的社會認同就會開始變得單一、失去彈性,你也開始更難接受社會差異。這時你的團體認同跟你的自我認同會彼此糾纏,你會開始不惜一切服從團體,開始覺得每個作風不同的人都別有居心。


一旦掉進這種認同陷阱,就會開始找藉口跟「異類」劃清界線,越來越難忍受那些形式各異、「帶有雜質」的群體;我們開始擁抱刻板印象,開始覺得黑白二分的世界最為安全舒心。為了渴求安全感,改用簡化的方式理解世界,抗拒改變。


如何避免認同陷阱?


答案很簡單:幫自己超前部署。我們參加越多不同的群體,身分認同就會變得越多元、越健康,我們也就越不會像邪教信徒那樣陷入認同陷阱。


只要該團體能對你個人產生正面意義,無論是球隊或歌手後援會、讀書會、遊戲俱樂部、研究小組、合唱團,任何能讓你不斷感到快樂的有趣事情,去參加就對。多元身分能讓你避開很多陷阱,不再用「非我即敵」的思維來看事情。


當我們被其中一個群體拒絕或貶低,我們會在其他群體投入更多心力,以撐住自尊,不會傷得那麼重。由於同儕的認可會讓我們感到幸福,我們加入的團體越多,獲得認可的方式也越多。


此外,你越是覺得自己的同儕形形色色各有不同,你本身就更能承受挫折,你的世界觀也會更開放,更能容忍不同意見。接觸的對象更多元,資訊更完備、視角更全面,更不容易被某個團體卡死,跟那群人一起陷入集體錯覺。


多交幾群不一樣的朋友,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事情之一。我們的思想越多元、概念越豐富,我們的力量就越強大。一個能接納不同意見並且討論的人,一個能參與不同團體把日子過得有趣的人,比較能收穫優質的關係,而優質的關係,回過頭來可以滋養一個人的自尊自信,這又讓這個人更具吸引力,成為正向循環。


《槓桿放大不平等優勢》

 

第一次聽到「不平等優勢」(Unfair Advantage)這個名詞。他認為成功的公式,就是由三個元素組成:「成功 = 努力 + 運氣 + 不平等優勢」。這是我認為最淺顯易懂,又十分富有深意的一組公式。


綜合來說,不平等優勢指的是「在事業上把你放置於有利局面的一種條件、資產或情勢。它不能被輕易複製或購買到,它是得天獨厚的。」為了方便記憶,作者把五種不平等優勢命名為「MILES」,分別由五個英文字組成。以下先用書中的創業例子說明:


1.財力(Money)

指的是你擁有的資本,或你可以募集到的資金。 有錢好辦事,在創業界尤其如此。換到我們個人身上,如果你想創立一番事業,當你的儲備金可以讓自己不愁吃穿好幾年,這就是一種優勢,這個優勢讓你可以專心思考「我要做什麼事情最有價值(或意義)?」而不是擔心下一餐在哪裡。


2.才智與洞見(Intelligence and Insight)

指的是你的學習力、社交智商、情緒智商、以及創意。 如果你在任何一個方面有長才,絕對要繼續加碼,放大這個優勢。

以才智來說,「會讀書」本身就是一個巨大優勢。


3.地點與運氣(Location and Luck)

對的地點和對的時間。 就像是一個人的特質,就是他花最多時間相處的五個人的平均。


4.教育與專業(Education and Expertise)

學校或自學的專業或技能。 以專業為例,大部分是透過實作、實戰而取得的技能。如果你沒有特別的財力優勢,那麼可以試著培養一個有市場需求的專業知識。


作者提到,要成為某個領域具備專業知識的人,並不如想像中的難,只要你透過自學和實作,成為一個「成果比絕大部分人都優越許多的人」,就等於具備了特定領域的專業。


5.地位(Status)

所處的社會脈絡及人脈。也指你的自信心。 以新一代的術語而言,也可以稱之為「個人品牌」,指的是別人怎麼看待你,包含你的專業能力、外表、年齡、站姿、穿著、談吐,都代表你的地位。


最後,如同作者所言,了解你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自我察覺能讓你的人生道路變得更明確。熟悉你的動機、性格和心態,就能了解和培養你的不平等優勢;也能讓你培養更多的動機和心態,甚至培養其他的不平等優勢。人生本來就不平等,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不平等優勢。


我認為,這本書最精采的部分,不只是把上面平鋪直敘的優勢,平鋪直敘的跟你說明而已。至關重要的基石是你如何看待這些不平等優勢的「心態」。這個心態就是「即使你缺乏這些優勢,也是一種優勢。」最起碼,不會讓這些缺乏變成阻礙你前進的障礙。


缺少財力?你就必須最大化你的創意,去思考不要花大錢的另類做法。

缺少才智?你會更懂得尊重聰明的人,諮詢他們的意見,甚至把工作外包給他們。

缺乏地點?你可以選擇沒有那麼貴的地方創業,或者跟地點完全無關的遠端事業。

缺乏專業?你反而擁有「初心者」的角度,發現那些專業人員看不見的盲點。

缺乏地位?你卻能在不利的地位,發現這個地位的弱勢族群獨有的需求。


在書中針對每個例子,都有精彩的「反轉心態思考」的個人和創業案例。我覺得這正是我讀這本書收穫最多的地方,讓我不再把別人的「外顯優勢」看成是自己的匱乏,而是做出逆向思考,我現在擁有的東西,有哪一些反而是別人沒有的優勢。念頭一轉,原本以為的匱乏,反而成了另一種不平等優勢。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

 


關於書名, 作者先解釋字裡行間的意義。 他認為「工作」是一種能夠創造價值、產生貢獻的事,當我們做著自己喜歡的、擅長的工作,並且能獲得滿意的報酬,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這種態度就很像是一位「創業家」,創業家想要為這個世界帶來一些改變,創造獨具價值的產品或服務。當一個人用這種態度在工作,無論他是受雇於人、自由業者或自行創業,都會讓自己用一種「自主」的態度去設計工作當中的細節,長期下來成為一個更具優勢、更有商業價值的人才。


而相反的,則是抱著「上班」的心態去工作,就是把自己的上班時間填滿,把上級交代的事情做完,然後等著領到每個月的薪水就感到心滿意足。這種心態,比較像是標準「上班族」的做事方式,是默認了自己的生活型態只能圍繞著工作,默認了自己能創造的價值只有上級交辦的事項。雖然我認為這種心態也沒什麼不好,只是它很無聊。


因此,這本書在說的是,我們可以找出自己心中嚮往的生活方式,然後圍繞著這個方式去打造理想中的工作樣貌。我會說明該如何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設計出符合自己理想、熱情與獲利的工作模式,最後跳出傳統的線性職涯路線,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職場自由、人生自主的道路。這本書是一本融合了心態設定、商業思維與實戰經驗的自我實踐指南。


有一句俗諺是這麼說的:「給一個人魚吃,不如給他釣竿。」但是,我覺得這樣還不夠,最好還要教他如何釣魚。透過這本書,我想讓大家可以學會打造自己的釣竿、選擇釣魚的海域、提升釣魚的技巧。而要釣的這條「魚」,就是我們心中的夢幻工作。


我認為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我的答案也不會是你的答案,但你可以從我的思考、行動和選擇當中,找到一些原本自己沒想過的思考方式,學到一些實用的行動方法和做出選擇的策略。這就是一本關於思考、行動和選擇的故事。任何卓越的成果,都來自於不凡的思考、平凡的行動、不甘於平凡的選擇。如果我們想創造屬於自己的理想人生、打造自己的夢幻工作,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我們需要的不是「最好」的方法,而是一個「夠好」的方法搭配樸實無華但有效的行動。有很多更新的、更流行的方法,難道不好用嗎?我的回覆是,一套方法的採用不在於新或舊,而在於它本身「有沒有效」。一套有效的方法,就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能不能讓這方法發揮最大的成效,跟採取這套方法的人的「心態」有最高度的相關。


《我們究竟是在選擇,還是在被挑揀?》

 


「有些鳥兒是永遠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總有些人,他們一輩子註定要活到極限,一輩子都想觸碰自己能力的邊界。」


Netflix推薦適合的好片給你,亞馬遜推薦適合的書籍給你,Youtube和電視替你做選擇,Google替你挑選搜尋結果,臉書和推特提供專屬的動態消息給你。於是乎,這些企業彷彿比我們還了解自己。我們看似有許多選擇,到頭來卻沒有什麼是自己選擇的。


你或許會說,我們可以選擇要讀哪一所大學、念哪一個科系、怎麼靠文憑走出下一步。該讀企管碩士?進入科學園區?考取護理執照?參加律師資格考?於是,你想著「跟別人一樣,但做得更好」,這些標準化的目標,自然而然成為你的目的地。


到頭來,你只是從他們替你準備的巧克力和挑一顆來吃。因此,對於吃不到巧克力的人們,人生常伴隨著巨大的失落與煎熬。於是,當我們又聽到「追尋你的熱情」這類建議,不免懷疑是自己能力不足?見識不夠?還是根本就沒什麼熱情?


「熱情不僅有很多方向,還會變動。關鍵是由你掌控,熱情不是用來遵循,而是可以打造。」關鍵不是遵循最熾烈的一股動力,而是妥善調和許多不同的動力,越多越好。

起初自以為的的熱情,並「不一定要堅持不懈」,途中做出改變或放棄,並不是一件羞恥的事。而是在邁向目標的過程中,依據自己內在的動力,去調整和適應新的方向,逐步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熱情。


「直到我走上曲折的道路,才終於以自己為榮」,讀到書中這句話時,讓我久久不能自己。對於勇於創造自我的黑馬而言,這條路或許艱難、或許罕無人跡。但懂得培養獨立思考、發覺內在動力、掌握個人發展策略,才能在這個高度從眾的世代,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實驗精神的好處》

智慧的象徵是,避免相信進入你心中的每個念頭。情緒智商的標記是,避免內化進入你心裡的每種感覺。」


有科學精神的企業家,比較不會被自己原本相信的策略給綁架,他們願意依照事實和數據來發展新的念頭。而擁有高情商、懂得轉念的人,也不會被自己心中冒出的第一個感覺給綁架,而是透過質疑、實驗和驗證,找出轉念之後更理性的選擇。無論在理性或感性的層面,我們都可以透過重新思考而變得更有智慧、更有情商。


對於學習,要放棄最佳典範。作者認為最佳典範意味著理想的慣例已經建立。假如我們要人們不斷重新思考他們做事的方式,我們可能最好採取流程問責制,並且持續努力去找更好的典範。像是在績效文化中,人們經常變得依附最佳典範。人們會宣揚它的優點,停止質疑它的缺點,也不再好奇它有哪裡不完美以及需要改進之處。最佳典範意味著它已經達到了終點。


我不認為我們必須完全捨棄十年計劃,而是要記得「定期回頭檢視」這項計畫,然後持續修正。如同作者提到的另外一項建議是「安排人生檢查」,講的就是每年一到兩次的人生進度評估。兩件事情彼此也不衝突,因為我們大可制定十年計劃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同時透過定期的回頭檢查,持續修正以適應未來不斷變化的世界。


《逆思維》同樣是一本會帶給我們思想衝擊的書,透過書中的案例分析,也讓我更能夠接受「改變想法」這件事情。我以前常會覺得一個人「意志堅定」是很好的特質,但是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這個舊想法。或許一個更值得我們欣賞的對象,是願意改變心意、調整方向、以科學家的方式進行思考的人。


我們需要「謙遜」才能重新思考我們過去的承諾,需要「懷疑」去質疑我們目前的決定,需要「好奇心」去重新想像我們未來的計畫。如同作者的提醒:「在這麼做的同時,我們的發現可以讓我們掙脫熟悉的環境以及先前自我的束縛。重新思考能解放我們,去做比更新我們的知識和看法更多的事。」

《思考的四種職業心態》

《逆思維》的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指出一般人在「思考」和「談話」的時候,會進入三種職業心態:傳教士、檢察官、政治人物。


當我們的深信不疑的信念處於危險當中,我們會進入「傳教士」模式:我們會向別人布道,保護並宣揚我們自己的理想。

當我們在別人的論點當中看到瑕疵時,我們會進入「檢察官」模式:我們列舉出一堆理由來證明別人是錯的,並且期望自己可以打贏這個案子。

當我們在尋求贏得群眾支持時,會轉換到「政治人物」模式:我們會試著爭取到選民的認同,到處遊說別人支持自己的政治理念。


這三種思考模式的風險在於,我們深深相信自己的信念,宣揚我們是對的、控訴那些錯了的人,並以政治行動爭取其他人的支持,以至於我們根本忘了重新思考自己的觀點。


作者則建議,我們可以採取第四種職業心態來進行思考和討論,也就是「科學家」的心態。


科學家會進行實驗、測試假設、驗證資訊、發掘知識。當我們進入科學家的思考模式,我們會拒絕讓自己的理念變成意識形態。我們不會從答案或解決方案開始,而是跟隨問題的帶領。我們不會依照直覺來大肆宣導,而是接受證據的教導。我們不會只是對他人的主張抱持著懷疑,而是勇於反對自己的論點。


我認為,採取「科學家做實驗」的思考方式,不僅可以用來應對真實世界的層面,也可以用來應對心靈層面。我想起「轉念很像科學實驗」的感悟。我們原本的念頭是「假設」,然後我們要提出問題去「質疑」這個假設。我們設計出兩種不同假設,我們面對兩種假設的不同感受,就是我們的「實驗資料」。最後我們去「驗證」哪一種假設才是真的、才是我們想要的。只是這個實驗是在我們的頭腦裡面進行。


我們不一定要成為「科學家」這個職業,但我們可以用科學家的態度來重新思考。我們要探尋的是自己為什麼「有可能錯誤」,而不是我們「一定正確」的理由。就像學習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確認我們的舊信念,而是讓我們的信念有所進化和發展。


 

《溫水煮蛙》


你知道嗎?「溫水煮蛙」這個故事是「錯」的。

如果我們把青蛙丟進滾燙的鍋裡,牠會嚴重燙傷,不一定逃得掉;如果把青蛙放在慢慢煮沸的鍋裡,當水溫開始升到熱得難受時,牠會立刻跳出去。我們一直以為青蛙沒有領悟到眼前的危險,結果缺乏質疑精神和重新思考能力的,反而是我們自己。


《逆思維》的作者是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他的學術生涯當中,他發現人們習慣用最舒適的方式來思考,很少去懷疑或挑戰自己的信念,導致堅持己見、自以為聰明、離不開同溫層的情形不斷發生。在這本書中,他想告訴我們「重新思考」的方法和重要性。


這本書分成三大部分,第一個部分談我們「個人」如何重新思考,我們必須具備科學家的思考精神、區分清楚信心和自傲的差別,以及擁抱建設性的衝突。第二的部分談「人際」之間重新思考,我們要如何和別人進行一場良好的辯論,如何透過正確的聆聽來促成別人的改變。第三部分談「集體」重新思考的方式,消除意見極端對立來達成對話,扭轉僵化的教育和職場文化。


這是一本富有大量故事和科學實證的紮實著作,讓我們瞭解從自己到他人,從他人到群體,從群體到社會,該如何透過重新思考的方式,找出更好的平衡點,解開彼此的成見和枷鎖,引發更好的思考和討論品質。


強大的領導者和他們的批評者交手,讓自己變得更強大。軟弱的領導者將批評者消音,讓自己變得更微弱。


 

《人生不是用來委屈自己》

如果有人因為你做自己喜歡的事而討厭你,那是他的自由,但跟你沒有關係。


生活中有各種人,不可能每個人的喜好都相同;有些人會欣賞你的優點,有些人會把那個優點當作威脅。我們永遠無法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


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你應該也要保護好自己認同的事。如果連自己都不重視自己的看法,不會有其他人願意重視。


無論別人對你說什麼難聽的話,那都只是他編造出來的虛假而已,你才是勇敢活在真實世界中的人。記得,我們都只能活那麼一次,實在沒有多餘的時間被討厭的人耽誤。

《不要自輕自賤》

我們總是不習慣稱讚別人,也不習慣接受別人的稱讚。


不去稱讚別人,或許是擔心其他人覺得自己在討好、諂媚,也許是不想承認對方的優秀。不習慣接受別人的稱讚,可能是自卑,認為自己不夠好,或是覺得接受了是一種自大。


其實,只要是真心誠意的讚美,對人來說絕對是正面的鼓舞,也是讓人持續變好的動力,願意承認別人的好,代表你懂得欣賞美好優秀的人事物。而接受別人的稱讚,是對人的尊重,也是對自我的肯定,相信自己值得所有的獲得。


大方接受別人的讚美,也要勇敢承認自己的不足。真的做得不夠好,記取教訓,日後改進,這樣就好。至少你願意承擔,總比什麼都不做好太多了,更多人是一直在為自己的錯誤與缺點找理由卻不思改進,不過他們的理由找得越多,距離更好的生活也越來越遠。至少你願意先盡過力,才會說自己無能為力。


《有些事翻翻白眼就過去了》

仔細回想後,人會發現生活中的不快樂都源自於「計較」與「競爭」,而且都帶點自討苦吃的成分。


計較著微不足道的得失,競爭著未必需要的名利與地位,讓自己越來越痛苦,為什麼呢?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來自於體諒與尊重,你跟人計較,人家也會跟你計較,你想爭奪,別人也會想搶回,在這樣你來我往的相互牽引因而衍生了各種不安、難過與憤恨。


慾望是我們成長的動力,若是無法將其好好控制,那麼,慾望就像填不滿的黑洞,逐漸反噬自己的生活,甚至是自己的心。


當然,要做到無欲無求是不可能的,不過至少要做到「不傷人」、「不損人」,做自己該做的,拿自己該拿的,是你能擁有的,自然會留在你身邊,假使可以這麼想,許多惱人的煩憂便不會一直干擾著你的生活。


《如何可以抵抗注意力經濟》

2019 年,美國藝術家兼史丹福大學講師 Jenny Odell 就發佈暢銷著作 How to Do Nothing,探討如何可以抵抗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尋找自我。大家可以把注意力經濟簡單理解成「時間即是金錢」。在現今世代,人們總被教導要好好運用時間於工作或者自我增值,每件事物都彷彿機器一樣,有被修正的必要,務求要發揮最大效率。故此,任何形式的分心,都是十分昂貴的事情,會浪費時間、減損競爭力。


Odell 希望透過 How to Do Nothing 一書,從根本去質疑現時對「生產力」的理解,並通過調整日常生活的節奏,重構身體和空間的關係,讓自己活得更人性化。 她強調人類從自古而來,都有各種哲學流派,重新反思生產力的本質。古希臘就有「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ism),認為人死後只會灰飛煙滅,在有限的歲月裡,應該及時行樂,把快樂視為人生目標。到上世紀 60 至 70 年代,美國興起公社運動(Commune Movement),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不少是嬉皮士)離開繁囂城市,到鄉郊共同生活。可是,過去的思潮通常都展現犬儒主義或者虛無主義的面向,強調個人至上,而輕視責任感。


How to Do Nothing 一書,從根本去質疑現時對「生產力」的理解,並通過調整日常生活的節奏,重構身體和空間的關係,讓自己活得更人性化。 她強調人類從自古而來,都有各種哲學流派,重新反思生產力的本質。古希臘就有「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ism),認為人死後只會灰飛煙滅,在有限的歲月裡,應該及時行樂,把快樂視為人生目標。到上世紀 60 至 70 年代,美國興起公社運動(Commune Movement),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不少是嬉皮士)離開繁囂城市,到鄉郊共同生活。可是,過去的思潮通常都展現犬儒主義或者虛無主義的面向,強調個人至上,而輕視責任感。

 

How to Do Nothing 不同於過往思潮,Odell 同時主張社會責任和理想主義,活在當下之餘,要相信世界有其他可能。她認為刻意抵抗注意力經濟,能夠令社會變得更好,把自身專注力引導到我們珍視的人和社區,重新發揮聯繫帶來的威力。她不相信社交媒體是萬惡的根源,但人們把平台裡的互動變成商品和資本,令大家難以構建有意義的聯繫。注意力經濟首先會令我們難以聚焦真正想做的事情,繼而在長遠令我們無法過想過的人生。


Odell 的抵抗策略,是要把注意力投放在周邊環境。對她本人而言,靜心欣賞周邊的小鳥,已經是一種對抗。在史丹福大學教書時,無論工作壓力多麼沉重,雀鳥都能令她抽離開來,而且牠們每次出現的神態都不同,令生活充滿驚喜。她形容自然是最原真的公共藝術,把自己浸淫當中,不做任何東西,大自然也會展現出獨特的形態。觀賞雀鳥和觀看社交媒體剛好相反,人們不能主動尋找雀鳥,而是雀鳥主動走來。 Odell 認為,社會運動需要時間去組織,但我們的時間卻不斷被慢慢吸走。當世界面對很多危機,需要大家採取行動的時候,學習從既有生活節奏中抽離,已經是生死大事。

《10 Habits of Successful People 2》

Most people have habits— some are positive, some are not. Successful people tend to have more of the kinds of habits that contribute to their success.


6. Networking

Successful people know the value of exchanging ideas with others through networking. They also know the value of collaboration and teamwork—all of which are likely when you network.


Successful people know the importance of surrounding themselves with other successful people.


7. Frugality

Frugal is not the same as stingy. Frugality is a habit of being thrifty, with money and resources. It is also a habit of being economical. Learning to be economical comes through avoiding waste, which automatically results in efficiency.


Successful people avoid overspending. Instead, they comparison-shop and negotiate. The result is financial success through the simple act of saving more money than they spend. 


8. Rising Early

The more time one can devote to being successful, the more likely success will result. Successful people are accustomed to rising early, and that habit repeatedly appears among those who do well in life.


9. Sharing

Whether through donating to charity or the sharing of ideas, successful people have a habit of giving. They know the value of sharing and most believe their success should result in something more than the accumulation of wealth for themselves.


Lack of wealth does not need to be a factor when it comes to sharing. Volunteering in your community or at a local school does not cost anything but could provide help where it is needed most.


10. Reading

It'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successful people read. While they also read for pleasure, most use their reading habit as a means to gain knowledge or insight.


The good news, for those who wish to be successful, is that cultivating positive habits takes no more effort than developing bad ones. Some of the best habits of successful people involve only conscious effort, like getting up early every day. Others, such as becoming organized, may take a little more skill and practice but ultimately result in the most desired outcome of all—success.

《10 Habits of Successful People 1》

Aside from the random element of luck, much of what makes some people successful involves the cultivating of certain habits. Learning what these habits are and how to employ them in your own life is worthwhile.


1. Organization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mentioned habits of those who are successful in life is organization. Such organization includes planning as well as setting priorities and goals.


2. Relaxation

It’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relaxing—by meditating or simply avoiding distractions— is another of the most-often mentioned habits of successful people.


Of course, relaxation comes more easily to those who are organized, so perhaps for some, it is more of a natural byproduct than a conscious decision. It may also be that the act of “taking a breath” is the successful person’s way of preparing for the effort yet to come. In fact, one of the first steps toward achieving a meditative or relaxed state is to concentrate on your own breathing for three to five minutes. 


3. Taking Action

Third on the list of habits of successful people is the inevitable “action” habit. It is important to organize, to plan, and to set priorities, but without action, a plan is nothing more than potential.


4. Personal Care

Personal care with regard to diet, exercise, and hygiene comes next on the list of habits of those who are successful.


5. Positive Attitude

According to many successful people, having a positive attitude is not just a result of being successful—it’s one of the root causes of success.

《Going All-In: Investing vs Gambling》

Have you heard someone say, "Investing in the stock market is just like gambling at a casino?"


True, investing and gambling both involve risk and choice—specifically, the risk of capital with hopes of future profit. But gambling is typically a short-lived activity, while equities investing can last a lifetime. Also, there is a negative expected return to gamblers, on average and over the long run. On the other hand, investing in the stock market typically carries with it a positive expected return on average over the long run.


When you gamble, you own nothing, but when you invest in a stock, you own a share of the underlying company.


In both gambling and investing, a key principle is to minimize risk while maximizing profits. But when it comes to gambling, the house always has an edge—a mathematical advantage over the player that increases the longer they play.


In contrast, the stock market constantly appreciates over the long term. This doesn't mean that a gambler will never hit the jackpot, and it also doesn't mean that a stock investor will always enjoy a positive return. It is simply that over time, if you keep playing, the odds will be in your favor as an investor and not in your favor as a gambler.


"Neither get in or out is an investing strategy. Period, that's just gambling on moments in time. And investing should always be a disciplined process over time.” 


Another ke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activities has to do with the concept of time. Gambling is a time-bound event, while an investment in a company can last several years. With gambling, once the game or race or hand is over, your opportunity to profit from your wager has come and gone. You either have won or lost your capital.


Stock investing, on the other hand, can be time-rewarding. Investors who purchase shares in companies that pay dividends are actually rewarded for their risked dollars.


Both stock investors and gamblers look to the past, studying historical performance and current behavior to improve their chances of making a winning move. Information is a valuable commodity in the world of gambling as well as stock investing. 

《Overcoming The Casino Mentality》

Education offers the most potent defense against the casino mentality. Start your trading career by reading solid tutorial materials on investing, trading, and the history of the financial markets.


Realistically, many new participants avoid the educational path because they are perfectly content chasing the illusion of easy money, looking for the markets to provide big paydays without working up a sweat.

Logistically, this works to the advantage of more serious minded participants, generating a large supply of fumbling weak hands that add to reward potential at key market turning points. 


Trading can be exciting, stimulating, emotional, and engrossing - which can induce reward pathways in the brain. When a day trader takes a profit, or even gets excited about a potential profit, the brain releases “feel good” neurochemicals such as dopamine and serotonin. As such, you can become addicted, just like with casino gambling or using illicit drugs. How dangerous can a trading addiction be? Like any severe addiction, trading addiction can cost you your job,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of course, your financial resources.


《其實寂寞》



獨處,並非不需要別人,而是不害怕一個人。


人都有煩惱不被喜歡的時候,或是擔心別人異樣的眼光。這是流淌在我們身體裡的習性,人類一直有社交的需求。

然而,這習性原本是為了保護自己,如今卻漸漸讓人失去自己。因為恐懼別人怎麼想,就不敢為自己想;因為擔心別人討厭自己,就忘了要喜歡自己。


其實,做開心的自己就好,自然會有人喜歡那樣的你。記得,你的在乎有限,應該留給珍惜自己的人,而不是針對自己的人;人的時間寶貴,寧可自己一個人,也不該分給討厭的人。


《課題分離2》

課題分離本質上,是在父母和我們的關係之間設立彈性的界限,我們擁有選擇分離的權利。確實有家庭不用課題分離也能非常融洽,但如果相處已經帶來痛苦,就要面對。該怎麼做呢?


最重要的前提,在經濟上獨立。


許多子女之所以和父母糾纏不清,是在經濟上和情感上仍然依賴父母。許多人是工作二、三年之後,才逐漸經濟獨立。有些人甚至結婚後,經濟依然受父母掌控。如果無法經濟獨立,相當於讓父母承擔我們的課題,要如何進行課題分離呢?


從實際操作面來講,其實是溝通問題。在此介紹「自我堅定」,能幫助你與父母溝通時,堅定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尊重父母的觀點,避免衝突升級。自我堅定分為三步驟:計畫、表達和回應。


第一步,計畫

在和父母溝通之前,先確定對這件事的態度和想法。你必須自己想清楚,在與父母溝通時,才能避免被自己的內疚或憤怒等情緒帶著跑。


第二步,表達

溝通時盡量以「我」開頭表達,我感到、我想、我希望……,客觀陳述自己的感受,減少話語中的攻擊性。


第三步,回應

在面對質疑和指責時,可採取「非辯護式回應」:不提要求,不做解釋,只做回應,回應你自己的觀念、看法。一旦我們因為父母的負評急著辯解,就陷入他們的價值判斷系統,溝通會處於被動。


這樣的溝通不表示一次就能見效,但能幫助你在面對父母的反對、埋怨和指責時保持冷靜,也能爭取更多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父母溝通的目的,不是非要尋求他們的認同和贊成,而是找到更多機會讓父母理解你、尊重你。


從長期來看,課題分離對父母也是好的,他們不該用一輩子的時間對我們的課題負責,他們值得擁有自己的生活,你也不用一輩子為他們的情感課題負責,你也值得擁有自己的生活。


《課題分離1 》

「課題分離」的意思是,在生活中,你有你的功課,我有我的功課,大家彼此做好自己的功課,也不要去干涉別人的功課,這樣就能免去無數的人際煩惱。我們人生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大到上學、談戀愛、工作、結婚……小到吃飯、買東西、打電話……都可以叫做「課題」。如何區分一件事情到底屬於誰的課題?


那就是,這個選擇的後果最後由誰承擔,就是誰的課題。


A 想要和男友結婚,但媽媽不同意,甚至強迫她分手。按照課題分離,「選擇和誰結婚」是A 的課題,不是A 媽媽的課題。結婚這件事,對後果負責的人是 A,無論將來這婚姻是好是壞,是由A 自己承擔,她媽媽無法代替她和對方過日子。A 的媽媽可以提出意見,但不能強迫她分手,更不能代替她做決定。


面對原生家庭時,想真正做到課題分離,這種困難通常會表現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明明自己才是課題責任人,但在不經意間,把自己的課題甩給父母,潛意識無法為自己的課題負責。


面對父母的干涉,許多時候我們會順水推舟把自己的課題推給父母擔責。如果結果是好的,當然皆大歡喜;但如果結果不好,之後便感到後悔,然後開始抱怨父母。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們沒有真正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第二種情況,我們常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同,把父母的課題當成自己的課題,把父母的評價當成自我價值的衡量標準,沒做到真正的心理獨立。


許多人總會被內疚感折磨,背後隱藏著一種恐懼,就是我們可能讓父母失望、傷心和憤怒的恐懼。從小接受有條件的愛,會害怕做出讓父母失望的選擇,好像父母對自己失望,代表自己不值得被愛。他們把自己的個人價值建立在父母的評價上,因此即使父母的期待不合理,他們也會妥協、犧牲。


無法忍受父母失望和不滿的人,代表還沒有實現真正的成長。對於你做的選擇,父母其實是可以失望的,那是他們的課題。我們不需要父母無時無刻的認同,承擔父母的失望和不滿,是遲早該面對的人生課題。


從小沒有習得課題分離,長大了就沒有被討厭的勇氣。簡單來說,當我們沒有一定要對方的認同,我們在情緒上才最穩定。我們的穩定,才可能給出妥妥地陪伴,以及反過來給對方深刻的認同,走向共好。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